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生活习俗史 >

第3节

世界现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3节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生活习俗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时政府实行白色恐怖统治,对布尔什维克党和反对参加世界大战的士兵进 

行镇压,迫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 

政的道路。 

     1917年10月22日,列宁由芬兰回到彼得格勒,直接领导了武装起义。 

10月23日,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通过了武装起义的决定,接着建立了军 

事革命总部。 

     革命总部设在斯莫尔尼宫,列宁到来这里直接指挥了起义。俄历 10月 

25日,起义的工人和士兵占领了火车站、邮局、电报局、国家银行等要地后, 

苏维埃军事委员会发出“告俄国公民书”,宣布“……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 

格勒士兵代表苏维埃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戎部队的军事革命 

委员会手中……”。25日晚,“阿芙乐尔”巡洋舰上的炮声吹响了向冬宫总 

攻的进军号,战士们英勇冲杀,守卫冬宫的士官生纷纷投降,冬宫大门被打 

开,临时政府成员,除总理外,全部成了俘虏。 

     11月8日(俄历10月26日)凌晨2点,攻占冬宫的消息传到了斯莫尔 

尼宫后,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立即召开,会上列宁庄严宣告:“政权 

属于苏维埃,和平属于人民”。十月革命胜利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 

权诞生了,这便是十月革命节的来历。 

     除上面介绍的以外,现代早期欧洲新产生的习俗还有: 

     法国19世纪末形成的跪拜致命山, 

     保加利亚100多年前开始的葡萄节, 

     德国19世纪末出现的许滕罗德村草场节, 

     西班牙19世纪末形成的卢尔德圣母节, 

     葡萄牙1886年开始的普马约尔城花节, 

     挪威1892年开始的奥斯陆国际滑雪节, 

     瑞士伯尔尼1907年建成的邮电博物馆, 

     德国纽伦堡1917年建立的玩具博物馆, 

     1917年12月26日开始的芬兰独立节, 



     …… 



      (2)中断的旧习俗 

     ①“刚朵拉”之花的雕谢。18世纪到19世纪,在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有一种被装饰得十分精美的摇鲁小舟——“刚朵拉”。这种精美漂亮的小舟 

荡漾在水面之上,就象一朵朵出水的芙蓉,煞是好看,因此它有着“亚得里 

亚海上的明珠”之美誉。当时威尼斯的达宫贵人们都为能有一只出众的“刚 

朵拉”而自豪。因为它别致细腻的造型,豪华而富丽的点缀的确是其主人财 

富和地位的一种象征。为此,主人们不惜花金钱和精力,争先恐后地制造这 

种小舟,使“刚朵拉”这朵“芙蓉”之花盛开于18至19世纪之际。19世纪 

以后,这朵“芙蓉”便逐渐凋谢了。 

     ②一度中断的啤酒节。德国有啤酒大国之誉,这不仅因为它的啤酒产量 

大,还因为德国人特别喜欢喝啤酒。也正因为如此,德国巴伐利亚首府慕尼 

黑于1810年开创了一个以饮啤酒为主的“十月节”,又称“啤酒节”。这以 

后此节便发展为德国巴伐利亚地区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到了 19世纪 


… Page 12…

80年代初,随着德国经济的发展,啤酒业发展迅速,仅柏林就有56个酿造 

厂,每年消耗的麦芽达88公担。慕尼黑的啤酒节也日渐热闹红火起来。但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火的纷扰,由于德国经济向军火经济的偏重, 

人民生活的极度不安宁,本来红火热闹的啤酒节被迫中断五年之久。战后, 

随着德国经济的恢复,啤酒节才又一年一度地更加热闹起来。 

     ③被遗忘的鬼节。19世纪以前,俄罗斯有个传统的节日称为鬼节。鬼节 

和死人的忌日相连接。一般复活节第一周的星期一为鬼节,而星期二则为死 

者的忌日。由于两个节日前后紧紧相跟,内容相似,加之过两个节费时费力 

费财,故到19世纪时鬼节与死人忌日逐渐合并为一个节日。而单独作为传统 

节日的鬼节因不如死者忌日那样更直接与人们的生活相关,19世纪以后,也 

就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④几尽绝迹的悼念仪式。19世纪以前,俄罗斯有一种传统的悼念祖先的 

仪式——祖先烤火仪式。这种仪式一般是在圣诞节前夕举行,也有的地方是 

在圣诞节当晚举行。仪式的程序是这样的:家人先在户外燃起一堆火,以易 

燃耐烧的麻杆碎屑为柴薪;然后在火光的映照下,家人开始呼唤已故祖先的 

名字或称谓;呼唤的内容大概是因为圣诞节前后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天气已很 

寒冷,所以是叫他们回家来烤火,而得以温暖。这种仪式到了19世纪,虽在 

一些地区仍有保留,但在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几乎绝迹了。 

     ⑤血亲复仇的渐绝。血族复仇是19世纪前苏联远东地区的一些土著民族 

中较为流行的一种习俗。 

     19世纪时,前苏联远东的一些民族仍处于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氏族 

制度的原则之一便是实行血亲复仇,即为本氏族受异氏族伤害的人复仇。他 

们认为保护自己本氏族的成员是氏族本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他们还认 

为,如果不为死者复仇,其灵魂则永无归位之日,将终日在大地上游荡而呼 

喊人们为他复仇,扰得整个氏族都不得安宁。这就使血亲复仇成了整个氏族 

神圣而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履行这一义务,受伤害的一方首先要由青壮年组成一支复仇队伍, 

以实行复仇。血亲复仇无论是进攻的一方,还是防守的一边,都是整个氏族 

的集体运动。男子充当战士,妇女儿童甚至老人则参加后勤或担当警戒。为 

了减少伤亡,双方往往请外部落的人进行调停。调停人带着象征神权的“神 

杖”往来于两冲突部落之间,以劝说加威胁的方式促成双方的和平谈判。谈 

判实际上就是对赎金的讨价还价。调停员持“神杖”穿梭于冲突双方,最后 

双方都接受了赎金的数额后,谈判结束。收授赎金后,血亲复仇完成。赎金 

为物或以妇女代替。 

     前苏联远东地区一些民族中的血亲复仇冲突直到20世纪初还有发现,但 

在十月革命后,这种习俗便逐渐衰落而不复存在了。 

     ⑥雅库特人拴马桩习俗的衰落。雅库特人是居住在西伯利亚南部地区的 

游牧民族。在20世纪以前,雅库特人中流行着一种埋立拴马桩的习俗。雅库 

特人的这种习俗与其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时随地可见的拴马桩,是 

雅库特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高矮不一,排列有序的拴马桩,表明 

着雅库特人的社会关系和等级;种类繁多,形状各异的拴马桩具有着雅库特 

人的宗教内容和禁忌习惯;埋立节日拴马桩又是喜庆活动的内容之一;雅库 

特人中,有专门制造拴马桩的工匠,它还是雅库特人一项有民族特色的手工 

业。 


… Page 13…

     1917年十月革命后,随着雅库特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加之思想意识的变化,这种拴马桩也就不多见了。 



                        2。传统习俗的演变和发展 



      (1)传统节日 

     ①宗教节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传统的基督教节日仍是欧洲主要 

的宗教节日,其中重要的有圣诞节、复活节、基督受难日、基督显现节、基 

督圣灵降临节、万圣节、万灵节、圣徒节、圣女节等等。 

     欧洲国家多数属基督教国家,因而他们有共同的宗教节日,节日的内容 

和过节的方式也大致相同,但也因各国的国情不同,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 

节日习俗。 

                                  圣诞节 

     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由于历史的变迁,它已大大世 

俗化,成为西方国家全民性的一个节日。 

     圣诞节从4世纪产生到19世纪末叶,已有15个世纪的历史。19世纪末 

至20世纪初期,圣诞节的节日习俗已与现在相差不多,它既是一个宗教节 

日,又是一个社会节日,更是一个家庭节日。圣诞节的这种世俗化,在刘锡 

鸿的《日耳曼纪事》中所描述的德国人的节前准备中清楚地表现出来:“先 

期十馀日,饴糖果饵、玩物器具,纷罗街市。家家筐篚相遗,如中国之贺新 

岁”(《走向世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第224页)。 

     圣诞节浓浓的社会生活气息还表现在对圣诞树的装饰、丰富的圣诞食 

品、圣诞礼物和圣诞节期间的民间游戏上。 

     装饰圣诞树是圣诞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据说圣诞树最早起源于德国。 

刘锡鸿在《日耳曼纪事》中描述了他所见到的德国圣诞树:“造其广庐,案 

置一柏树,高与屋齐,树间遍燃五彩蜡烛,缀玻璃以为冰,点白绵以为雪, 

烛光相映,寓目烂然”(《走向世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第224 

页)。 

     圣诞树上点蜡烛的习俗,有了电灯以后便改用电灯了。但在英国,从19 

世纪中叶起,点蜡烛的习惯一直未改变。 

     到19世纪末,节日食品也随时代的发展变得更为丰富。16世纪以前, 

圣诞午餐以野猪头、烤孔雀为主,新大陆发现后,烤火鸡已成为英国餐桌上 

的传统食品。另外,各式各样的以葡萄干、果皮饯、苹果、梅子等作馅的圣 

诞饼,补充了单纯肉馅饼的不足。刘锡鸿也提到了圣诞筵席:“筵席即开, 

男女杂坐,嘉肴毕陈献,节糕斯呈。其糕以百果和合糖霜花露而成,味绝甘 

美,香溢唇颊”(《走向世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第224页)。 

     圣诞礼物更充满了人间的欢乐和友谊。19世纪中叶,产生了一种新的圣 

诞礼物——圣诞贺卡。送这种贺卡既经济又方便,还表达了送卡人祝贺节日 

的心情。到了19世纪末,这种小礼品已流行了起来。张德彝在《随使英俄记》 

中描述了这种贺卡礼物:“平行者彼此送一花帖,帖印五彩花鸟,中横金字 

一行,云: ‘埃美立克里斯麻’,译即慈悲思德圣诞也。铺中售帖,大者宽 

三寸长二寸,小者与名刺同,不书本人名姓,惟以信函封寄而已”(《走向 

世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第512页)。 

     节日的游戏,更充满了人间情趣。刘锡鸿就曾详细记述了“裂帛之戏”、 


… Page 14…

 “藏环之戏”、“夺坐之戏”、“点花之戏”的玩法过程。如“点花之戏” 

他是这样描述的:“点花者,人各自占一花名,环而听点。主者从小藤盘旋 

于地,口呼某花立至。转盘已定,而花不至,则罚。或指环,或手钏,或佩 

幌,随其所有而摘取之,悉置案头,俟群花点毕,较量其被罚之多寡以为笑” 

 (《走向世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第224页)。 

     张德彝还记载了俄国圣诞节的情况:“……俄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其 

天主诞辰。市肆关闲,休息三日,街衢闾巷,多有陶醉者。当晚家家酒宴, 

处处弦歌,焚化松枝,亦达馨香之意也。戌初,大海街油画会馆设小儿会, 

愿者可将孩童携往。入者每人三卢布。罗列玩具,变幻戏法,演毕,按名分 

散玩具。子正,孩童去后,男女留下,改作跳舞。至寅,卯之间始散。又自 

子正至寅止,在巴立帅戏团,有傀儡跳舞,鼓动错杂,男女有数千人之多。 

女皆改装男服,头戴假面具” (《走向世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 

第774页)。 

     以上的记载只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圣诞节之点滴,但却足以 

看出了这个宗教节日的世俗化。 

                                   复活节 

     复活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它从产生到19世纪,也已 

有了1500多年的历史,成为西方各国的传统宗教节日。 

     每当节日来临,人们便以不同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在匈牙利,小伙子 

追逐姑娘们,用水泼之;意大利的谚语说:“复活节想和谁在一起就和谁在 

一起。”在西班牙,则有苦行僧赤着脚,戴着脚铐、穿着露出两只眼睛的紫 

袍或黑袍,背负十字架,进行长达2—3公里的赎罪游行;在俄国,则要举行 

圣餐礼、洗脚式、配制圣油、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