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生活习俗史 >

第18节

世界现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18节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生活习俗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国货。在民国初年政府官员中曾较为流行。 

     在民国初年,孙中山创制了中山装。中山装实际上是西装的翻版,只是 

把西装的领子和口袋等部位加以改革,改成单立领,前身门襟9颗扣子,上 

下左右4个明袋,袋褶向外露,后身有背带缝。中腰处有一腰带,这就是最 

初的中山装。孙中山带头穿着后,很快便在男学生中兴起来,并逐步得到推 

广。在推广过程中,又不断改进,除掉腰带,领子改为翻领,前身门襟的扣 

子改为5颗,4个明口袋改为贴口袋。以后小袋又改为平贴袋,袋盖上面都 

有明眼,发展为今日的中山装。 

     中国人称西装为洋服。洋服早在乾嘉年间已随来华的西方人进入中国。 

鸦片战争后,首先在沿海城市,如香港、广州出现洋式打扮。很多姑娘穿上 

了欧式皮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头巾。一些为外商当买办的华人也偶 

有穿洋服的。19世纪末,在大连诞生了西服制做的第一个流派“哈派”。日 

俄战争后,又出现了“日派”,但多数是为外国人服务的人才穿。1903年, 

广西梧州中学总教长胡汉民“岁时令节”容许学生披洋衣揖孔孟,表明当时 

穿洋服的人已渐多。辛亥革命后,曾经掀起过一阵洋装热。在偏远的小城湖 

南的慈利“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衣用呢也,完全欧式”。女子 

也有剪发洋装者。北京的学生甚至有了“赤胸露臂、短袖青衣,云环高垂、 

皮鞋耸底”的摩登打扮。 

     但经过人们对中国传统服装和西装的改进和选择后,男子的大襟长衫, 

对襟唐装,折腰长裤和女子的齐口衫、大襟短衫等成了常服式样,而在满装 

基础上加以改造的长袍马褂又流行起来。作为外套的西装因无法与之配套, 

而没有得到普及。但洋式衫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都 

得到了推广。 

     清朝时期,男子剃发蓄辫。辛亥革命时期,便把这种发式看作是清朝统 

治的一种标志,因而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陆续革掉,民军所到之处和革命 

波及之处,人们纷纷剪去辫子。剪辫几乎成了衡量人们政治倾向的标志。“不 

剪辫不算革命”。在广东省独立时,统计日剪辫者竟有20余万人。在台湾, 

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来,一夜之间,所有的人都把辫子剪掉了。剃发蓄辫的 

习俗就这样被辛亥革命革掉了。 

     辫子剪掉后,短发普及。上年纪的人,头发前半部仍剃光,留后半部至 


… Page 62…

耳门。青壮年多剃平头。后西洋发式为时髦,许多人每逢立夏,剪平头,逢 

立秋,留分头。上海青年有留“学生头”的,有留“美观而分路头”的。女 

子有少数剪去长辫或发髻,而披短发的。辛亥革命前后,军阀、官僚还讲究 

留所谓的“威廉式”(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胡子,在嘴边留须,两头上翘, 

以为神气。妇女发式更是花样翻新,在20世纪头20年,上海妇女流行的发 

髻式样有10多种:水波式、垂苏式、绞练式、处女式、平分式、镰刀式、斜 

分式、定纹式、刘海式等等。 

    ②饮食。中国人对吃是很讲究的,有自己独特的烹调技术,丰富的传统 

食品和民族的进餐习惯,并因各地风味不同,形成了以川、鲁、粤、苏四大 

骨干体系为中心的中国菜肴。 

     中国的酒历史悠久,节日或宴会都离不开酒。中国酒的种类繁多,名酒 

有茅台、五粮液、汾酒、洋河大曲等。宴席上有劝酒的习俗。 

    现代早期,酒为国争荣扬名的事真是不少。山西汾阳杏花村的“汾酒”, 

在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展会上获金奖。陕西凤翔城西柳林镇所产的“西凤 

酒”,在清宣统元年 (1909年),参加南洋赛会,获二等奖。江苏省泗阳县 

洋河镇的“洋河大曲”,参加巴拿马国际博展会,获金奖;1923年,又在南 

洋国际名酒赛会上获“国际名酒”的美称。 

    在我国的食品中,值得一提的还有豆腐。豆腐是南北皆喜欢的一种素食, 

可以以不同的烹调方式,煎、炸、卤、糟、制成不同风味的菜肴。例如广东 

的“酿豆腐”,四川的“麻辣豆腐”,朝鲜族的“漂浮豆腐”、满族的“水 

豆腐”等等。豆腐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美食,早已传到了国外。 

     关于豆腐,有许许多多的传说。在现代早期有一个关于孙中山与“酿豆 

腐”的传说。1918年5月,孙中山先生到广东梅县松口视察同盟会会员工作 

时,同盟会就请他吃了当地有名的“酿豆腐”。他吃了以后赞不绝口,一直 

成为当地人的美谈。而“酿豆腐”也因此成为客家的一道名菜。 

     中国人喜欢茶,并有以茶待客的习俗。 

    现代早期,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人的饮食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洋 

酒的传入,先后传入中国的洋酒有啤酒 (当时译为比尔酒、皮酒)、白兰地 

酒(当时译为卜蓝地)、香槟酒(译为商班酒、香冰酒)、雪利酒(舍利酒) 

等等。其他洋式饮料也传入中国,如汽水、冰激凌、冰棒、奶茶、咖啡等。 

1853年,上海英商埃凡洋行开始生产啤酒,起初供应外侨,后来中国人也逐 

渐对啤酒发生了好感,便扩大生产。啤酒、汽水由上海扩展到各大城市。1901 

年,俄德哈尔滨啤酒公司和1904年青岛英德麦酒厂成立,是中国内地大规模 

酿造啤酒的开端。1915年创办的北京双合盛啤酒厂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 

一家啤酒厂。南洋华侨张振勋1894年在烟台创设的张裕酿酒公司是中国人采 

用西方机器酿造葡萄酒的尝试,获得成功。 

    西式糕点,面包、饼干、蛋糕、糖果及各式各样的罐头也越来越多地为 

中国人所接受。1906年,中国人自办了第一家罐头食品厂——泰丰罐头食品 

厂之后,这类食品的生产逐渐由外国人独占经营变为以华人厂家为主。各种 

品级的西餐也在各大城市出现,并逐日增多。 

     自来水的使用也逐日普及。1907年8月16日广州开始使用自来水。 

    住宅。中国的传统住宅各地不同。北方城市以北京的四合院最为典型。 

北方农村则以平房为主。南方农村以二层楼为主;水乡的房基多立于水中, 

墙下可通船,水船运输极方便。陕北地区的住宅是窑洞。各地住宅多为就地 


… Page 63…

取材,讲究实用,室内布置和安排也各有习惯。盖房也各有自己的习俗。 

     鸦片战争后,洋房在各通商口岸的租界地竖立起来。在天津,小洋楼渐 

渐取代了北方的四合院,成为当地住宅建筑的新潮流。在汉口,不仅出现了 

高楼大厦,还出现了一种居民建筑的新形式——里弄。许多里弄一色二层楼 

房。在沈阳、青岛、杭州等许多城市都出现了西式住宅。 

     公共建筑:咨议局、资政院、商会、洋学堂等都采取了西式的建筑式样。 

     室内的陈设也出现了洋家具。在上海如铁床、皮榻、电灯、风扇等等进 

入了中国百姓家。在北京,民国后各地开设了不少西式木器家具厂。有的富 

户设有西式客厅,一式西洋家具,专门接待洋人和新派人物。 

     交通与通讯。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骑马或乘轿。现代早期,中国的交 

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8世纪末,西式马车传入中国,到20世纪初,西式 

马车在北京才经常见到。据记载,北洋政府时代,国会议员多乘西式马车, 

每月可得500元车马津贴,造成了北京西式马车的黄金时代。 

     人力车是19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的。在人力众多,消费水准不高的中 

国,人力车很快得到推广,并流行了大半个世纪。 

     汽车、电车、无轨电车在20世纪初也已成为许多大城市的交通工具。此 

外,还有轮船、火车等大型的交通工具。在这些交通工具使用的同时,道路 

的修建得到发展,特别是城市的道路。各大城市都修建了马路。筑路的材料 

也由沙石变成了水泥。道路平坦,宽敞,雨天无泥,并使用了电路灯。 

     ③社会礼仪。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社会 

礼仪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传统的社会礼节中,相见时有作揖、打拱、请安、跪拜等。随着西 

方文化传入中国,西礼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如握手、免冠、鞠躬等。西方礼 

仪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礼仪的变革,一些旧的礼节被新礼节所代替。 

     跪拜礼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最普通的一种基本礼节,它维护着社会尊卑等 

级制度的伦常关系。晚清时期,具有先进思想的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改跪拜礼 

的主张。社会上反跪拜礼的呼声不断高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对 

封建礼节进行了改革。孙中山领导南京临时政府时,首先正式规定用鞠躬代 

替跪拜礼。1912年3月,各省军政府遇到一个问题,“丁祭”祀孔的日子来 

临,是否照常举行,祭孔时待何礼,不得不请示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教 

育部的答复是“查民国道礼,现行尚未颁行,在未颁以前,文庙应暂时照旧 

致祭,惟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民间用便服。” (《丁祭除去 

拜跪》,《申报》1912年3月5日)。与此同时,又明令废除了社交中实行 

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式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1912年,参议院 

决议通过了民国《礼制》,共2章7条,全文如下: 

     第一章男子礼 

     第一条,男子礼为脱帽鞠躬。 

     第二条,庆典、祭典、婚礼、丧礼、聘问,用脱帽三鞠躬礼。 

     第三条,公宴、公礼式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一鞠躬礼。 

     第四条,寻常相见,用脱帽礼。 

     第五条,军人警察有特别规定者,不适本制。 

     第二章 女子礼 

     第六条,女子礼适用节二条、第三条之规定,但不脱帽。寻常相见,用 

一鞠躬礼。 


… Page 64…

     …… 



      (《东方杂志》第9卷第4号,1912年9月)。 

     除废除跪拜礼外,民国初年还革除了清官厅中的“大人”、“老爷”等 

称呼,而提倡西洋或东洋的“先生”或“君”。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 

政府以临时总统孙中山名义公布《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 

之名称。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 

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 

称,殊为共和政治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 

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为此令仰该部遵照,速即道知各官 

署,并饬饰所属,咸喻此意”。 (《孙中山全集》第2卷,节155页) 

     由此,“大人”、“老爷”改称“先生”。青年知识分子中要称“某君” 

一度十分流行。 

     在社会交往中,中国传统礼仪中的大名帖逐被西式名片所代替。清末民 

初,名片已普及至中小工商业者和士兵阶层。 

     在男女的交往中,受西方男女社交公开风尚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男 

女授受不亲”的礼教被打破。女子走出家门,走上社会。她们乘汽车、上戏 

院、交朋友、甚至男女携手而行,同车而坐,已不再被禁止,人们也见以为 

常了。 

     ④婚丧嫁娶。婚俗。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以包办、买卖婚姻为 

主要特征的婚姻。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的婚俗也受到了西俗的影响,社 

会上出现了自由恋爱、自主结婚和夫妻平等的风俗。提倡这种新风尚的主要 

是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他们创立组织如“自由结婚演说会”,撰写文章, 

大力提倡自由婚姻,其中一些人还勇敢地带头实现自由婚姻。例如1907年, 

上海《女子世界》杂志第6期就报道了范绍洛、林惠的婚礼,称他们“自由 

结婚,在东京订定”。在195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歌谣资料》第一 

集中,收集了当时广东流行的一首歌谣:“革命世界,新式派头。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