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结构主义 作者:皮亚杰(jean piaget)倪连生、王琳 译 >

第8节

结构主义 作者:皮亚杰(jean piaget)倪连生、王琳 译-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我们用逆向性的可能来为运算下定义的话),其结果就不存在量的守恒(一个整体分
开了就不能保持相同的总量,等等)。所以,这只是一种半逻辑(从逻辑的本义上说,
因为它缺少逻辑的一半,即逆向性);然而这个半逻辑在积极方面也表现出两个相当基
本的概念:1)首先是函数的概念,即按照次序重叠贴比或应用的概念(有向性的配对):
例如,人们把一条线折成互成直角的两个线段A和B,拉这条线,儿童懂得,线段B拉长与
线段A变短是互为函数的,但是他并不因此就认为A+B的整个长度是不变的,因为儿童判
断长度的方法是次序性的(依到达终点的顺序来决定长短:比较长=比较远),而不是
凭各个间隔长的总量来判断的。2)其次是同一性的关系(尽管长度大小有改变,但还是
那“同”一根线段)。然而,不管这些概念是多么地有局限性,这种函数和同一性,已
经在十分原始的“范畴”(第6节中所指的含义)的形式下组成结构了。
    产生运算的阶段(7…10岁)是第三个阶段,然而是以建立在客体本身之上的“具体”
形式表现出来的。例如:有运算性质的序列,有了包括在两个方向里的次序,这就产生
了直到那时还不懂、或虽然已经看出但还不知道有必然性的那种传递性;带有把包含关
系量化的分类;乘法矩阵;由序列和包含关系的综合而建立的数,和由划分和次序的综
合而建立的度量;把在此以前一直是顺序化的大小数量化,以及有了量的守恒。这些不
同运算所特有的整体结构我们称之为“群集”,即是某种不完全群(因为缺乏完整的结
合律性质)或“半网”(有下限而没有上限,或者反过来有上限而没有下限。参看第6节),
尤其是它们的组成过程是不成组合系统地逐渐进行的。
    可是,在对这些结构进行分析的时候,人们不难辨认出,这些结构完全来自先前的
结构,反映抽象提供了结构的一切成分,平衡作用成了运算可逆性的来源,它们是在这
双重作用下得来的。于是,我们就一步一步地看到了真正的结构建立起来,因为这些结
构已经是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了。可是,这些结构与先前的结构相比虽然是新的,作
为结构组成成分的转换却是从造成这一结构的那些转换得来的,只是因为它们有平衡了
的组织而与那些转换有所不同。
    但是,这还不是一切;反映抽象的新的集合导致了对先前的运算进行新的运算,所
以没有增加任何新的东西,只是一次重新组织。但是,这次重新组织是非常重要的:一
方面,在概括综合种种分类后,主体就达到了把种种分类结合成一种分类(二次幂的运
算):称为组合系统(la binatoire),从而产生了“部分的整体”和布尔(Boole)
网;另一方面,把类“群集”的可逆性所特有的逆向性(A…A=0)和关系“群集”所特
有的互反性相协调,这就导致了INRC四元群的建立,这在第7节中已经解释过了。
    再回到我们出发时的问题上来。所以,我们看到,在主张逻辑结构绝对预成论和主
张逻辑结构自由或偶然发明论之间,还有构造论的地位。这种构造过程,因为它对平衡
作用不断增加的需要而要进行自我调整(如果调整的确是为了得到既灵活又稳定的一个
平衡状态,那么,这种需要在构造过程中只会有增加),就会导致同时建立起一种最终
的必然性和一种具备可逆性的不受时间限制的程式。当然,人们总可以说,主体这样只
是重新找到了潜在地永恒存在的结构而已;而因为数理逻辑科学更多地是些研究可能性
的科学,而较少地是研究实在世界的科学,它们是可以满足于这种柏拉图主义来供其学
科内部的应用的。但是,如果我们要把彼此分割的知识发展为一种科学认识论,我们就
要想一下,这个潜在的可能性又该放在什么位置上呢?把潜在可能性放在本质的基础上,
只是一种用待决问题作论据的错误逻辑理由而已。到物理世界里去找也是不能接受的。
把它的位置放在有机界的生命中去已经有成效得多,但不能忘记这样的情况:普通代数
并不“包含”在细菌或病毒的行为中。于是,剩下的问题就是要知道构造过程本身了。
我们看不出为什么这样思考问题是不合理的:现实的最后性质就是永恒的构造过程,而
不是把现成的结构积累起来。

    13.结构与功能

    现在有些人不喜欢用主体来解释问题。当然,如果把主体的“亲身经验”(experi
ences vecues)看作是主体的特性的话,那么我们承认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不幸的是仍
然有更多的作者,他们认为心理学家按定义说都是集中力量从个体体验的意义上去理解
主体的,那我们可以说并不知道有这样的心理学家。如果说,心理分析学家耐心地专门
研究个别病例,他们一次次地反复找到同样的心理冲突和情结来,那也仍然是因为要得
到共同机制的缘故。
    在建构认知结构的情况下,不言而喻,“体验”只起到一个很次要的作用。因为这
些结构并不存在于一个个主体的意识中,而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这些结构乃是存在于主
体的运算行为之中。还因为在达到有可能对于这些结构作科学思考的年龄之前,这些主
体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过这些作为整体结构而存在的结构的。
    所以很显然,如果要从主体的活动上去说明前面的构造过程的话,那么这个主体就
指的是认识论上的主体,也就是指在同一水平上一切个别主体所共有的机制而言,换句
话说,就是“平常”主体都共有的机制。这里所说的“平常”要随便是谁到这种程度:
使分析主体的种种作用的最有教益的手段之一是用方程式或机器去建立起“人工智能”
的模式,并且为这个模式提供一个控制论的理论,不是抽象地在它的结构方面(代数可
以提供这样的条件),而是要在它实际实现和功能起作用的方面得出各种必要和充分条
件来。
    正是从这种观点来看,结构是与功能起作用以及在生物学含义上的功能不可分的。
有的读者也许已经看到,在把自身调整或自身调节作用包括在结构的定义里面时(第4节),
我们已经超越了全部的必要条件了。然而,每个人都承认,一个结构必然有一些组成规
律,结构是调整好了的。那末,结构是由谁或用什么来调整的呢?如果是由结构的理论
家来调整的,那末结构不过是形式上的存在而已。如果结构是“实在的”,那就会有主
动的调整;而且因为结构是自主性的,所以我们就要说到自身调节作用(第12节刚举过
自身调节的例子)。这样,我们又回到了功能作用的必然性上。如果事实强制地把结构
赋予主体,我们就完全可以给主体下个定义:主体是功能作用的中心。
    但是,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中心呢?如果说结构是存在的,而且甚至每一个结构都
包含着自身调节作用,那末,把主体看成是功能作用的中心,是否又等于简单地把主体
归结为只起舞台的作用呢?这正是我们责备于格式塔理论的(第11节)。人们是否又被
拉回到了没有主体的结构,象某些现代结构主义者所梦想的那样呢?如果说结构仍然是
静止的,那么,不言而喻,当然就会是这样。但是,如果各结构之间意外地开始建立起
联系,而且不是用在封闭的“单子”之间的先天的和谐来建立的联系,于是,起联系作
用的器官就无可争议地又成了主体,而且只有在两种意义下有可能:或者,主体就成为
先验论中超经验的自我的“种种结构的结构”,或更简单地说,就是心理学的综合理论
中的“自我”(参阅让内(P。Janet)的第一本书,书名《心理自动机制》(L’automa
tisme psychologique),他的动力论已经引导他在功能和心理发生学的方向方面超越了
这些机制';或者,主体没有这样一种能力,而且在没有建立这些结构以前并不具有这些
结构,那就应该更加谦虚地、也更加适合现实地来说明主体的特性,把主体只看成是一
个功能作用的中心。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记得,数学家的结构主义研究事实上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并
且跟心理发生学的分析竟有惊人的一致(虽则他们并没有想到过这些):即是,在所有整
体的整体等含义上的“所有结构的结构”,是不存在的;不仅因为有已知的矛盾,而且
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就是形式化的限制(这种限制我们在第8节中已经归之于形式和内容
的相对性,我们现在看到它还在起作用,而且这实际也一样,这些相对性是取决于反映
抽象的各种条件的)。换句话说,结构的形式化,本身就是一种构造过程,当这些结构
在具体方面逐渐展开的平衡作用产生心理发生学上的衍生分支关系时,这种构造过程就
在抽象方面引导人们建立起结构的系谱学来(例如,从函数到群集,又从群集到有四个
转换关系的群,并且到各种网)。
    在第12节里所提到的构造过程中,导致结构形成的主要功能(生物学意义上的功能)
是“同化作用”的功能,我们用它来代替在非结构主义理论的原子论图式中的“联想”
的功能。事实上,同化作用是能产生某些图式的,并由此产生结构。从生物学的观点看,
有机体在同环境中的物体或能量所发生的每一个相互作用里,就在顺应环境的同时把物
体或能量与自身的结构加以同化,同化作用是使有机体的种种形式具有恒久性和连续性
的因素。在行为的领域中,一个动作有重复的倾向(再生同化作用),从而产生一种图
式,它有把有机体自己起作用所需要的新旧客体整合于自身的倾向(认知同化作用和统
括同化作用)。因此同化作用是不断地建立关系和产生对应以及“应用”(或“贴合”,
即“applications”)等的源泉。在概念性表象的层次上,同化作用终于产生了这些普
遍性图式,即各种结构。但是,同化作用并不就是结构:因为同化作用只是产生结构的
种种构造过程的一个功能方面,它在每个特殊情况中都介入进来,但是迟早要导致产生
相互性的同化作用,也就是使种种结构相互之间联结得日益紧密的各种联系。
    在我们结束这第12和第13节之前,不能不提到这样一个事实:并不是所有的作者都
赞同这样一种结构主义的,尤其在美国是如此。例如勃鲁纳(J.Bruner)就既不认为有
结构,甚至也不认为有运算,因为在勃鲁纳看来,结构和运算都沾染上了“逻辑主义”
的毛病,并不能表达真正的心理事实本身。然而,他相信主体有动作和“战略”(stra
tegies)(指决策理论的含义):那末怎么能认为动作不能内化为运算呢?怎么能认为
“战略”是孤立的而不是相互协调成为系统的呢?另一方面,他想要在表象的不同模式
之间的冲突中去寻求主体认识进步的源泉:言语、意象和动作本身的图式。可是,如果
说所有这些模式中的任何一个都只提供了一个关于现实的不完全的、有时还是变形了的
幻象,那未主体怎么能使这些模式调和呢?除非他或者去参考现实的摹本,但这是不能
实现的,因为摹本不是单一指称的(而且为了摹写现实,就得要通过这个摹本本身以外
的办法来认识这个现实);或者就只好去参考作为一切可以使用的工具的协调的种种结
构了。不过,言语本身难道最终不会起到这种构造者的特殊作用吗?乔姆斯基的结构主
义难道不可能用来使这一章里讨论的问题简单化吗?这就是我们现在应该要去衡量的事
了。
    
  






结构主义

第五章 语言学的结构主义

        14.共时性结构主义

    言语表达是一种集体制度。言语的规则是个人必须遵守的。自从有了人,言语就一
代一代地以强制性方式传递下来。现代言语的种种不同形式(或称为语言)就是由先前
的形式演变而来的;先前的形式又是从更原始的形式流传下来的。言语就是这样从未间
断地从唯一来源或多种始初形式而来。另一方面,每一个词指一个概念,它是词的意义。
最坚决的反精神主义者们,例如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甚至主张概念的性质要全
部归结为词的这个意义(更确切一些,布龙菲尔德说过,概念是不存在的:除了词的意
义之外,概念就什么也不是。这实际照样是赋予概念以存在和为概念下定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