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合集-第8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居易是会昌六年八月去世的,这时候唐宣宗已经即位。宣宗很喜欢白居易的诗,他在《吊白居易》一诗中写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一些官员看见皇上这么喜欢白居易的诗,就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于是便上书宣宗提议给白居易一个谥号。宣宗指示:我劝大家去看一看白居易的《醉吟先生墓志铭》,还是以尊重死者生前的遗愿为好。
不过白居易生前的遗愿最终还是落空了。他的从父兄弟白敏中当了宰相后替白居易请谥,最终议定为“文”。白敏中还请李商隐为白居易写了神道碑。
其实,人死之后就由不得自己了,或者成为一块砖,或者成为一座牌坊,或者成为一面镜子,或者成为一尊神。 钱可通神与张延赏
钱可通神这个词现在经常被提起,追根朔源它和唐代的张延赏有关。
晚唐的李肇在他的《国史补》一书中评选出唐朝最为尊贵的妇女。这个评选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皇室的妇女不得参加,不然的话武则天理所当然的会夺得第一。武则天俱备以下条件:公公是皇帝,丈夫是皇帝,儿子是皇帝,孙子是皇帝,更重要的是她本人也是皇帝,仅凭这一点其他人就不能相提并论了。
李肇认为苗晋卿的女儿苗夫人应该是唐朝最为尊贵的妇女,当选的理由是:苗夫人的父亲是宰相,公公是宰相,丈夫是宰相,儿子是宰相,女婿享受宰相待遇。
这位苗夫人就是张延赏的妻子,张延赏的父亲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张嘉贞,张延赏本人是唐德宗时期得到宰相,他的儿子张弘靖是唐宪宗时期的宰相,他的女婿韦皋带着检校司徒兼中书令的头衔坐镇西川二十一年。
张家在唐朝号称“三相张家”,唐朝父子担任宰相的不少,祖孙三代都担任宰相的则只有张家一例。河东张,不寻常。
有一次张延赏下决心平反一个错案,他对下属说,这个错案的存在时间已经很长了,现在限令你们在十天之内解决问题。第二天早上一上班,张延赏发现自己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帖子,打开一看是病毒,完全是针对自己要平反的那个错案来的。帖子上写着出价三万贯钱,请不要过问这件事。看过帖子之后张延赏拍案而起,立马找来属下要求他们加大力度尽快结案。
第三天早上张延赏走进办公室后看到又一份帖子摆在办公桌上,这一次开出的价钱是五万贯。这种连续出现的帖子和一次比一次高的价钱无疑是一种挑战,张延赏越发的愤怒,严令下属必须在两天之内结案。
张延赏在明处,对方在暗处,张延赏的一举一动对方都了如指掌,张延赏对于对手却一无所知,这正是防不胜防。第四天早上,还是办公桌上,帖子再一次出现,开出的价钱攀升到十万贯。张延赏看过之后选择了沉默,在沉默之中没有爆发也没有灭亡,只是那个案子再也没人过问了。
这件事过去之后,有人找机会问起这事,张延赏是这样解释的:“钱至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及祸,不得不止。”钱一旦到了十万贯这个份上就能买通神鬼了,没有办不成的事,张延赏害怕引祸上身,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张延赏原名张宝符,父亲张嘉贞开元十七年去世时张宝符才四岁,可以说是大臣遗孤了。开元末年,唐玄宗亲切召见了张宝符,并赐给他“延赏”这个名字,延赏的意思是“赏延于世”,赏延于世这个词出自《尚书》,唐玄宗鼓励张延赏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前进,希望他能够将父亲的名声和称扬发扬广大。
张延赏在地方工作时是颇有政绩的,安史之乱后,中原一带惨遭涂炭正可谓“聚万落,千村狐兔。”张延赏在这种背景下出任河南尹,他“勤身率下,政尚简约”,疏通河渠,安稳人心,招抚流离失所的民众定居,数年之后,河南恢复了元气。在河南期间,下级地方的官员如果犯了错误,张延赏会好言相劝。当然有人听劝,也有人不听劝,如果某个官员屡劝不改时,就会接到上级领导为他举办宴会的帖子,宴会不是鸿门宴而是饯行宴,意味着这位官员将会被辞退。
当然了,在颇有政绩的情况下,“钱可通神”的版权也是属于张延赏的。
贺知章的烦恼
提到贺知章,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那句“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贺知章是浙江萧山人,武则天证圣年的进士。证圣年是公元695年,从此到天宝初年回归乡里,贺知章在京师工作了近五十年,虽说是长年在北方做官,但不讲普通话,始终乡音未改。他的同事说你这是南方的金子到了北方才发光,贺知章写了一首诗做为回答:“鈒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蓴菜乱如丝。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
蛤蜊是海鲜,唐朝时蛤蜊的上品出自浙江的明州,也就是今日的宁波、舟山一带。明州的海鲜被列为贡品,每年往京师递送这些贡品要用工四十二万六千人次。镜湖也是浙江的风景名胜之一,李白在诗中写到:“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镜湖的蓴菜根熬制的汤在唐朝是一品味道极其鲜美的汤羹。贺知章这首诗的意思是,现在京师流行的这些美味佳肴,你们怎么不说也是来自吴越呢。
同样是南方人的顾况和了贺知章的这首诗,顾况写到:“鈒镂银盘盛炒鰕,镜湖蓴菜乱如麻。汉儿女嫁吴儿妇,吴儿尽是汉儿爷。”诗中的鰕指的是斑纹鱼,爷字在唐朝是父亲的意思,通常写作耶,杜甫《兵车行》中“耶嬢妻子走相送”这句诗中的耶嬢指的是爹娘。相比起贺知章,顾况的诗显的更刻薄,他就是这样的人。顾况晚年归隐茅山,有一个学生独自一人跑到山上去学习写诗,念出的第一句“驻马上山阿”后就卡壳了,刚巧顾况路经此地,顺口就接了一句:“风来屎气多”。那个学生听到这句诗后本想质问对方为什么要侮辱咱,可一听说人家是大名鼎鼎的顾况顾著作,就吓跑了。这个顾况也不像个文学界老前辈的样子,人家后生是初学者,免不了要打绊子,你不去辅导也就算了,何必一块板砖砸过去说人家的诗是风吹过来的一股臭气。
贺知章的家住在长安城东部的宣平坊,他家街对面有一个小院,院子开着一扇小门,里面住着一个老汉。老汉姓王,没有家眷,平时出门时骑着一头小毛驴,这种人在长安城中很普通。街坊们说别看老汉保持低调,却是在西市做金融生意的,五六年来总是穿着一样的衣裳,却总是新的,这说明他经济上很宽裕,可以一次做下上百套同样款式的衣裳。贺知章观察王老汉很长时间了,觉得此人非同寻常,就登门去拜访,一来二去交谈的次数多了就成了熟人。这时王老汉说自己的第二职业是道家高手,精通炼丹术,能够炼出黄金白银来。贺知章因此很尊重王老汉,愿意和他共同交流。有一天,贺知章拿出一颗夜明珠送给老汉全当是学费,请老汉讲授道法。老汉接过这颗夜明珠递给了身边的小仆人,小仆人转身出门去市场上用这颗价值不菲的珠子换回来三十多个胡麻饼。贺知章很不高兴,自己这颗珠子再不值钱也不至于才换回三十个烧饼。王老汉严肃的批评了贺知章这种过分看重经济利益的观念,他指出,道这个东西是用心来体会的,要想真正体会到道的真谛就不能去计较贫富。你现在的问题是太看重金钱,所以学不好道术。解决的办法是走出大都市的牢笼到乡间去,到深山老林中去,到穷的什么都没有的山沟中去。
据说贺知章受到王老汉的启迪,下决心申请退休告老还乡。不过,这段故事总让人感觉到眼熟,颇像一位大爷听了几回大师级的健康讲座后,掏了几千块钱买回几合通体印着洋文的灵丹妙药,后来权威部门终于站出来提醒广大消费者,这些所谓灵丹妙药顶多值三十个烧饼,而且还是那种过气的掉渣烧饼。之所以这样说的一个原因是,那个王老汉在得了贺知章的夜明珠后就象一些收了应聘者押金的公司,一夜之间就消失了。
天宝初年,贺知章申请回家乡去安度晚年,唐玄宗问他还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领导上会千方百计的加以满足。贺知章说臣有一个儿子,想请圣上赐给名字,这将成为臣的荣耀。这意思是回到家乡就可以向乡亲们夸耀了。唐玄宗到底是皇帝,给人起个名字都要高屋建瓴,提高到道德标准上来对待。他说,一个人在世上所要遵循的莫过于信用诚实,而“孚”字就是诚信的意思,你的儿子就叫孚吧,希望他成为一个讲信用的人。
说到诚信,贺知章还真是有些愧对。开元十四年的时候,玄宗的兄弟岐王去世,出于兄弟之间的友爱,玄宗追封岐王为惠文太子,其葬礼规格也从王一级提高到太子级。在惠文太子出殡的时候要有牵引灵柩唱挽歌的挽郎,这些挽郎都是青少年,按照制度是由一定级别官员的子弟担任。当时任礼部侍郎的贺知章奉诏挑选挽郎,在这个过程中贺知章接受了一些候选人的贿礼,选举就不公平了。那些落选的人找上门来要讨个公道,贺知章手下的人害怕事情闹大就把院子的大门关上了。人虽然关在外头,但问题总要解决,贺知章让人搬来梯子爬上墙头向群众做解释工作,以平息这次风波。这出“墙头记”成为当时人取笑贺知章的话题。
却说唐玄宗给贺知章的儿子赐名孚之后,贺知章跪谢天恩,高高兴兴的离去。能够得到皇上的赐名对于贺知章来说具有四个最大,即最大的支持、最大的鼓舞、最大的关怀、最大的鞭策。鞭策这个词的发展过程很有意思,它的本意是马鞭子,用鞭子抽马让它快点跑,不知怎么搞的演变为对人的鼓励。有学问的人有一个特点,遇上什么事喜欢琢磨其中的意义,贺知章也在琢磨这个孚字,想着向着就想出烦恼来了。
贺知章的思路是这样的,他首先采用了拆字法把孚字拆开,发现上面是一个爪字下面是一个子字,于是就在心中嘟囔说,圣上这不是在开我的玩笑吗,怎么能说我的儿子是爪子呢。
郑余庆请客——唐时轶事之
郑余庆要在家中设宴请客了,接到请帖的朋友和官员都感到很惊奇,他们抬起头看了看天空中的太阳,确定它还是从东方升起来的。
郑余庆以清俭而著称于时,是一个以艰苦朴素为荣的官员。郑余庆的官做的很高,两次担任宰相,这已经是人臣的最高境界了,其他职位诸如东都留守,尚书左仆射,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国子监祭酒,哪个不是高官,拿的都是厚禄,再加上皇帝的额外赏赐也是常有的事,所以郑余庆不会缺钱。只是他的钱大多数没有花在自己身上,一有余钱就分给亲戚,而他自己的家境却很普通,所以郑余庆请客的确是一件新鲜事。
郑余庆的清俭连皇帝都知道。中唐之后,一个官员出任方镇长官时,皇帝都要派遣中使(也就是宦官)带着节度使的旌节到这个官员的家中去宣布任命。人家来到你的府上告诉你升官的喜讯,你怎么说也要让人家发个财塞个红包什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红包越送越大,再加上有些官员为了铺通路子,送给中使的大礼包的价值甚至高达百万。
不过,郑余庆是个例外,当郑余庆被任命为一方长官时皇帝就会特别告诫前去宣布任命的中使说:“余庆家贫,不得妄有求助。”有句话叫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中使收礼八成是皇上惯的。
现在,郑余庆要请客吃饭,人家毕竟是当过宰相,属于德高望重一类的人,出于尊重,受到邀请的人天刚亮就来到长安城昭国坊郑余庆的家中。昭国坊住着两位当过宰相的郑姓人物,还是同宗,你要是问路,人家会反问你是找“南郑相”还是找“北郑相”,“南郑相”是郑絪,“北郑相”才是郑余庆。
客人们到齐之后坐在郑府的客厅中等候,心中还盘算着这次能吃到什么美味佳肴,左等右等却不见主人出来。等人是一件难受的事情,等人吃饭更难受,于是有个别人就着急了,开始发牢骚。就这样一直等到红日高照,郑余庆出来了,宾主之间互致问候之后事情依然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郑余庆坐下来和蔼可亲的同各位来宾说起了闲话,这一说就是一个时辰。客人们终于等不及了,这到底是请客吃饭还是清茶一杯规格的座谈会。
郑余庆看到在座的各位从文明礼貌过渡到焦躁不安,这才叫来仆人说,让厨子开始做吧,告诉他们要掌握好几个原则,毛要去净,要蒸烂,千万注意保持完整不要折断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