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近代前期艺术史 >

第6节

世界近代前期艺术史-第6节

小说: 世界近代前期艺术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后,达·芬奇在1490年创作了《哺乳圣母》,肖像画《抚貂的妇 

女》,《拉·贝尔·弗罗尼艾》、《音乐家》和《少女》等。1495年至 

1498年,又应米兰大公斯福查明的委托,创作了壁画《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画在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食堂的墙壁上。画长880 

厘米,宽460厘米。芬奇在创作时极其严肃认真,他常常面对画幅,凝 

神思索,以至废寝忘食。或者跑到闹市和罪犯聚集之地去寻找典型进行 

素描,以丰富创作素材。为了画好犹大这个形象,他就花去了将近一年 

的心血。同代作家玛蒂奥·班杰洛(1480—1565年)记载:“我常常亲 

眼看到他如何清早就登上台架,……一直劳作到日落,手不离笔,毫不 

休息,忘记了吃和喝。然后经过两天、三天甚至四天,他完全不动笔, 

在食堂中呆一、二个小时,仔细观看并默默地独自研究自己的人物。当 

他脑子里想到什么,他便立刻登上台架,拿起笔,在创作的人物之上加 

上一笔或两笔细线条,然后又不见了,不知跑到那里去了。”对此,教 

堂里的一位副院长向大公汇报,指责达·芬奇到处游荡,很少作画。大 

公只好令院长把达·芬奇请来询问原委。芬奇和蔼地回答:“画家必须 

想好了才可以动笔,特别有两个头至今我画不好。一个是基督的那种仁 

慈的美。一个是犹大的头,我想不出一个人得到了那么多好处,竟会背 


… Page 20…

    叛其恩人。不过,为了快一点,我发现这位副院长的头是可以放在犹大 

                  ① 

    的身上的。”大公听后大笑不止,尴尬的副院长只好悄悄地溜走了。秘 

    密诬陷、罗织罪状,是宗教势力和封建专制压迫惯用的卑劣行径。达·芬 

    奇给予米兰大公的回答,不仅表达了对这种黑暗制度的轻蔑,同时也表 

    达了他创作《最后的晚餐》的真实意图。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全书》上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被 

    捕前,耶稣和12个门徒共进晚餐。在此之前,乔托·杜绰(1260—1319 

    年)、卡斯塔诺(1423—1457年)、基兰达约·罗赛里(1439—1507年) 

    等画家都画过这一题材,但都失于散漫刻板,主题不明确、缺乏中心和 

    心理冲突。特别是对于犹大的处理也流于公式化,缺乏艺术的真实感。 

    芬奇与众不同,他既没有为耶稣和12门徒画上神圣的光圈,也没有把题 

    材表现为普通的圣餐仪式,他把基督师生都画成了人,并紧紧抓住晚餐 

    之中的一刹那:耶稣宣布:“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立即引发 

     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产生了画面上的灵魂激荡,展现出人物内心世界 

    的矛盾和泾渭分明的善恶对比。画中,基督坐在正中间,头部刚好受到 

    来自背后的3个窗户的光亮的映照,异常鲜明突出。12位门徒每侧6位, 

    又按照他们的动作有机地分为4组,各组之间又由人身的倾俯和手臂的 

    穿插而自然联结,形成变化统一的整体。从右端开始,秃顶的西门平展 

    双手,象是在对侧面的达太讲:“这从何说起?”达太则用右手指向基 

    督同时面向西门惊疑地说:“真有人敢出卖老师?”马太气愤地侧对西 

     门,双臂却反向展示老师,似乎在提议:“我们决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得 

    逞!”年轻的菲力普双手拍着胸脯从座位上猛然站起,诚挚地说:“难 

    道能怀疑我有变节行为?”大雅各激怒地伸开双臂以致把杯子打翻,好 

    像在说:“这是多么阴险的事呀!”他身后的马多竖起一个指头问老师: 

     “真有一个人要出卖你?”在基督的左侧,温顺的约翰正在歪头聆听彼 

    得的耳语,情绪激昂的彼得将左手搭在约翰的右肩上,像是在问:“你 

    知道谁是叛徒?”而他的右手便紧握着一把餐刀,使人们联想到后来他 

    挥刀横路禁止人们逮捕基督的刚烈性格。在彼得的肩前,惊慌的犹大猛 

    地把身体一横,顺势稍向后仰,为了掩饰自己的惊恐,左手从耶稣面前 

    拉回食器,却又弄翻了小盐壶,而他的右手则紧紧地握住出卖老师的那 

    袋金币,黑影中的双眼阴险地注视着耶稣。左端最后3人,年老的安得 

    烈惊愕地举起双手,侧面对着右边的人们,像是提醒大家不要吵嚷,要 

    尽快把事情搞清楚。小雅各附在他的耳畔,表示赞同他的建议,同时将 

    左手伸向彼得,劝阻他不要鲁莽从事。最后是年轻而强壮的巴多罗米欧, 

    他忍不住站立起来,双手按在桌角上俯身望着大家,咬紧的嘴角象是等 

    候采取行动的决定,他会一下子撕烂那个可耻的叛徒。在这极度紧张、 

    情绪激昂的人群中,只有位于中间的耶稣端然不动,他双手摊在桌子上, 

    显得沉静、安祥、庄严、视死如归,但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窗口透进 

    来的光线照在他的头上,越发显出他的崇高和伟大。 

         在这幅画作中,达·芬奇充分地运用了金字塔构图法,将画面设计 

    为5个三角形。除了耶稣自身而外,其他4组人物也同样符合三角形构 

    图法的原理,而且两边的三角形分别向中央的三角形集中,12个门徒之 



① 迟柯: 《西方美术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年版,第82 页。 


… Page 21…

     中,只有犹大采取离心的行为,其他11人的动态都集中到老师身上。这 

    就突出了画家的创作意图,显现出丑恶的叛徒和正义力量之间的分裂, 

    令人一目了然。这幅画画在格拉契修道院圣马丽亚教堂餐厅正面的墙壁 

    上。从一定距离看,画中屋顶和墙壁的透视线与餐厅建筑的透视线正好 

    相接。这样就使进餐的人们好像与画中的人物同在一张餐桌上用饭,他 

    们便自然地进入了“谁出卖了耶稣”的氛围之中,从而检省自己的行为, 

    得到道德的力量。芬奇正是通过这一独具匠心的构图和深刻细腻的内心 

    刻划,使画面和餐厅形成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大舞台,让所有身临此境 

    的人们都能在这里展露自己的人格。由于这一画作的深邃和非凡,意大 

    利文艺复兴美术也从此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499年10月,由于政局突变,法军入侵米兰,达·芬奇前往威尼斯 

    避难。1500年路过曼托瓦,应邀为曼托瓦伯爵夫人作肖像素描。同年4 

    月返回故乡,直到1505年,史称为第二佛罗伦萨时期。在这个时期,达·芬 

    奇较多地忙于科学研究,很少进行艺术创作,仅创作了《圣安娜》、《安 

    加利之战》和《蒙娜丽莎》。1499年至1501年,达·芬奇的素描《圣安 

    娜》在佛罗伦萨展出,引起了全城的轰动。1503年,为佛罗伦萨旧宫会 

    议厅创作壁画《安加利之战》,此画旨在揭露战争的残酷,画中刻划出 

    野蛮拼杀、生死搏斗的激烈场面,不久即被覆盖。 

          《蒙娜丽莎》作于1503年至1506年,现藏法国巴黎鲁佛尔博物馆。 

    高77厘米,宽53厘米。这幅画不是取材于宗教,而是直接描绘现实社 

    会的女性形象,因而引起了轰动。中世纪的神学和禁欲主义者,把活人 

    的肌体称为“灵魂的牢狱”、“罪恶欲念的根源”。但是,芬奇却以一 

    位年轻女性的温雅微笑,打开了人类觉醒的心扉,赞颂了生命的可爱, 

    形象地宣扬着自己的人生哲学。芬奇认为:“假仁假义者就是圣父”, 

                                               ① 

    天主教会实则是“一个贩卖欺骗的店铺”,而人才是最神圣之物,人体 

    是自然中最美的对象。他经过精心测量后发现,人体各个部分之间的比 

    例,都是整数的比例,因而呈现出和谐之美,他称之为“神圣的比例”, 

      《蒙娜丽莎》则是他的哲学发现和艺术发现的宣言。 

          《蒙娜丽莎》是一幅肖像画,其模特儿是佛罗伦萨银行弗朗西斯·达 

    尔·佐贡多的妻子,画像时24岁。画像之前刚刚失去了爱女,因悲痛而 

     闷闷不乐。画家为了唤起她发自内心的微笑,曾请来乐队为她奏乐、唱 

    歌或讲笑话,以改善她的情绪,捕捉足以反映内心世界的微笑。这幅画 

    的创作长达4年之久,模特的笑容不知会发生多么大的变化,但达·芬 

    奇仍将这个“神秘的微笑”创作出来,被人们醉心推崇,誉为“神品”。 

    画家没有去描绘人物的大笑,而是抓住微笑乍起的一刹那的表情,以此 

    来揭示人物内心的微妙活动,从而引发观众的无穷暇想。有人觉得,画 

     中人笑得温雅舒畅,有时会觉得嘴角中流露着严肃,有时又好像略带哀 

    伤,那会心的笑意中好像还隐含着嘲讽和揶揄……总之,好像那含蓄的 

    微笑富有难以尽述的含意。 

          《蒙娜丽莎》的脸部极富表现力,画家赋予她天真无邪而又精力充 

    沛的生命力。前苏联美术史学家别尔西阿诺娃说:“她的面孔既不是漂 

    亮的,也不是青春的,但是它象镜子一般反映出几乎是无法捉摸的、变 



① 迟轲: 《西方美术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年版,第77 页。 


… Page 22…

化着的思想和感情上的差异。列奥纳多的作品魅力也正是在这里。”在 

嫣然一笑的同时,脉脉含情的双目明亮清澈,略带湿润;脸颊隐现出浅 

浅的酒窝,嘴角自然微皱,欲启未启的双唇生动地传达出那会心的微笑; 

罩在黑纱下面的长发,蓬松有致地披在双肩,反衬出面部和胸部皮肤的 

质感,显示出健康的生气勃勃的女性美。半个世纪后,艺术传记作家瓦 

萨里惊异地赞叹:“这是艺术足以模仿自然的卓越范例。我们在画面上 

可以看到一切细节都被恰当地表现出来。他的眼睛具有生命的滋润和光 

辉,泛着红光的面颊在长发的映衬下被表现得无可再好,她鼻梁上常见 

的细微红斑也没有遗漏,嘴唇上的红色看来不像是画上去的色彩,而是 

真的血和肉。假如你注视她的颈项,你将觉得血管儿在那儿跳动。” 

      《蒙娜丽莎》的右手,是美学史上公认的最美的一只手,由于透视 

的运用,这只搭在左腕上的右手,轮廓鲜明,纤长丰满,细腻厚重,富 

有青春的体积感、重量感。这是一种美好生活和旺盛生命力的标志,喻 

示着人文主义对苦难的宗教世界的否定。 

     在这幅画作上,达·芬奇出色地运用了自己创造的“薄雾法”,因 

而人物形象的轮廓线似有若无而又圆润真切。在这层明洁柔软的皮肤下 

面,又可感受到骨骼和肌肉的结实,好像有一层透明的薄雾笼罩在人物 

身上,从而增添了神秘诱人的魅力。 

      《蒙娜丽莎》的问世,彻底战胜了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画,牢固地确 

立了以人为中心的艺术思想,充分地显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 

     达·芬奇的艺术成就,使他斐声画坛。但是,佛罗伦萨当局对此根 

本不予重视,使他难以施展才华,加上米开朗基罗的妒意、家庭的纠纷, 

于是他再次离开故乡重赴米兰。1506年6月至1513年法军被逐,这是 

达·芬奇艺术创作上的第二米兰时期,画作有油画《丽达和天鹅》、雕 

塑《德乌契奥将军骑马像》、油画《圣母与圣安娜》、素描《自画像》 

等。 

     1513年9月,应新任教皇利奥十世的兄弟朱良诺·美弟奇之邀,达·芬 

奇来到罗马。当时,拉斐尔正是教皇的红人,米开朗基罗也为教皇紧张 

地工作,只有达·芬奇得不到创作任务。他便到医院去解剖尸体,从事 

科学研究。可是又遭到中伤,说他是巫士,教皇勒令他停止解剖工作。 

此时,他的一个弟子自杀,以反抗当局的无理;另一个弟子则投奔拉斐 

尔门下。他带着十分沉重的心情,在1513至1516年间奔波于罗马与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