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近代前期艺术史 >

第10节

世界近代前期艺术史-第10节

小说: 世界近代前期艺术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样组合为构图标准,表现出对古罗马建筑风格的推崇和亲切、新颖风 

格的追求,强烈地表现出人的觉醒和世俗的力量。反映这一鲜明特色的 

艺术成就,集中在宗教建筑和世俗建筑上。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布鲁涅列 

斯奇、米切罗佐、阿尔伯蒂、布拉曼特、米开朗基罗、小桑迦洛、帕拉 

第奥等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杰出的典范。 

     布鲁涅列斯奇 (1377—1446年)曾经从事雕刻并完善了科学的透视 

法,1401年后专门从事建筑设计。1426年,他在原有的基础上主持建造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窿顶。他毅然采用了罗马古典建筑的穹顶形式和手 

法。1436年穹窿顶完工,1462年又在穹顶上建了一个8角采光亭。穹顶 

座落在10米多高的鼓座上,有内外两层壳体;内径42米,高30余米, 

外形像半个椭圆;穹顶内有小楼梯,可以登上采光亭;亭顶距地面 115 


… Page 33…

米。穹顶的建成,标志着中世纪教会的禁忌已被打破,哥特建筑的尖塔 

形式在建筑艺术上的垄断地位已经开始动摇。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从 

此开始,因而被称为是“文艺复兴的报春花”。 

     米切罗佐是布鲁涅列斯奇的学生。1444年至1460年,他主持建造了 

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府邸,成为文艺复兴早期世俗建筑的代表作。这座建 

筑的平面呈长方形,内设圆柱式院落,辟有1个侧院和1个后院,但不 

                               2  2 2 

严格对称。米切罗佐运用“a+b=c”的公式设计了3层结构的建筑主 

体。第一层墙体用粗糙的石块砌筑;第二层用平整的石块砌筑,但留有 

较宽较深的缝;第三层也用平整的石块砌成,但严丝合缝、墙面光洁。 

这种方法,不但对比强烈、富于变化,而且增强了建筑物的稳定感和庄 

严感。直到今天,仍被广泛采用。建筑上的3排窗户,顶部都采用古罗 

马的拱券式,但底层和上面两层的规格、式样又有不同。檐部的高度为 

墙体总高度的1/8,出挑2。5米,与整个墙体立面成柱式的比例关系。 

于变化中达到和谐统一。这样的建筑风格,自然会使人产生亲切舒适之 

感。1446年至1451年,建筑师阿尔伯蒂,也在佛罗伦萨设计建造了鲁奇 

兰府邸。他们为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的世俗建筑开辟了道路。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盛期阶段。著 

名的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有罗马坦比哀多神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罗马 

法尔尼斯府邸。 

     宗教建筑是神权的神圣象征。所以,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便成为宗 

教信仰的圣殿,是不容纂改和亵渎的。而文艺复兴艺术的伟大成就之一 

便是对宗教建筑的改造和发展。 

     布拉曼特是16世纪初杰出的建筑大师。1502年至1510年,他设计 

建造了罗马的坦比哀多神堂。同时罗马教皇尤利二世为了整顿四分五裂 

的教会,以实现教皇国度的统一,便决定重建破旧不堪的圣彼得大教堂, 

并征集建筑方案。1505年,布拉曼特的设计方案中选。1506年受命主持 

修建。布拉曼特设计的教堂为平面正方形,其中的主体结构为希腊十字。 

在希腊十字的正中,放弃哥特建筑的尖形层顶,覆盖半圆形的大穹窿顶。 

在正方形的穹窿顶底座的四角上,各建一个小型的穹顶。在大穹窿顶的 

基座上部围建一圈柱廓。1514年,布拉曼特去世,改由拉斐尔、佩鲁齐、 

小桑迦洛和米开朗基罗等人继续设计建造。1564年,当工程进行到圆顶 

基座时,89岁的米开朗罗也与世长辞,又由波尔塔和丰塔负责这项工程, 

并于1590年竣工。1564年,维尼奥拉又设计了4个小穹顶。不久,教皇 

保皇五世决定把希腊十字平面改为拉丁十字平面,又命建筑师马代尔诺 

在教堂前面修建了巴西利卡式大厅。经过几代著名匠师的精心施工,圣 

彼得大教堂终于在1626年全面竣工。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总面积18,000多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天 

主教堂。它那银白色的穹顶,金灿灿的大厅,圆锥体的巨大石柱,一扫 

哥特式教堂那尖削出世和阴森恐怖的格调,而倍感开朗清新、和谐典雅。 

整个教堂,从上至下,清晰活泼地展现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那高 

高的十字架建筑体,它又由柱体基座、柱式围栏、椎体构件和十字架组 

成。第二个层次是直径达42。34米的圆型穹顶,它主要由半圆的穹顶和 

桶状的柱廊组成,穹顶上辟有玻璃窗;四角上则是规格小巧的类似穹顶, 

衬托着大穹顶,使其更加醒目突出。第三个层次便是巴西利卡式大厅、 


… Page 34…

大厅门外由黑色石料砌成数级台阶,台基上立有古罗马式巨大石柱。大 

厅内的拉丁十字平面,纵深183米,两翼各宽137米。内部墙面镶嵌彩 

色大理石,并有大量的壁画、雕刻等艺术品装饰。穹窿顶正中有宝珠形 

的日月圆心;整个内顶绘有天花彩绘,通过玻璃窗射入的光线充足而愈 

显富丽。大厅中央还有一座高达29米的金色华盖,在4根描金铜柱的两 

根主柱上,装饰着许多攀援在树枝上的小天使;华盖内置放着展翅飞翔 

的金鸽。从地面到十字架顶端,通高137。7米,比起任何哥特教堂,都 

更加高大宏伟、壮丽辉煌。 

     1655年至1667年,G·L·伯尼尼又主持修建了教堂入口广场。广场 

由梯形和椭圆形平面组成,地面用黑色石块铺成。其轴长198米,周围 

由284根塔斯干圆柱和88根方柱组成的柱廊环绕。柱高18米,柱顶各 

有一尊大理石雕像,好似英俊威武的卫士组成的仪仗队,在广场日夜值 

勤。 

     扩建后的圣彼得大教堂,规模宏伟、气势连绵、高低错落、富丽多 

姿,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几代艺术家天才创作的结晶,是意大利文 

艺复兴建筑的一座丰碑。 

     小桑迦洛除了参与建造罗马圣彼罗大教堂外,还在1515年至1546 

年设计建造了罗马法尔尼斯府邸。这座府邸建成了一座封闭式院落,内 

院周围是券柱式回廊;入口、门厅和柱廊都按轴线对称布置,室内装饰 

富丽豪华;外墙体宽56米,高29。5米;分为3层,用线脚隔开;顶上 

的出檐很大,但和整座建筑比例合度。府邸正面对着广场,气派庄重。 

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盛期的典型府邸建筑。 

     A·帕拉第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的著名建筑师。他在1549年建 

于维琴察的巴西利卡和 1552年建造的圆厅别墅,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 

表。圆厅别墅采取了古典的严谨对称手法,其平面为正方形,四面都建 

有门廊,正中是一个圆形大厅。顶上为缓坡瓦顶,正中覆盖坦孤圆形屋 

顶,端庄古朴中富有清新气息。 

     除了宗教建筑和世俗建筑以外,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园林建筑, 

还有美第奇别墅 (1458—1461年)、埃斯特别墅(1550年)、朗特别墅 

 (1564年)等佳绩,使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更富有诗情画意的人文 

色彩。 

     法国在16世纪,由于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影响,便从哥特式 

向文艺复兴式过渡,建筑家们巧妙地把文艺复兴建筑的细部应用在哥特 

建筑上,形成了本国的文艺复兴建筑特色。1519年至1547年建造的尚堡 

府邸和1528年至1540年建造的枫丹白露离宫,是典型的代表。尚堡府 

邸原是法兰西斯一世国王的猎庄和离宫,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和主体造型 

保持中世纪的传统,建有角楼、护壕和吊桥;但建筑物的外形采取水平 

划分和细部线脚处理,则是文艺复兴式的了。 

     德国在16世纪下半叶,也采取在哥特建筑上安置文艺复兴风格的构 

件或装饰的方式,在1531年至1612年建造了海得尔堡宫,1535年至1596 

年又建造了海尔布隆市政厅,成为德国文艺复兴建筑艺术的典型。 

     西班牙在 15世纪末叶,形成了本土的文艺复兴建筑。其中,1512 

年至1514年建造的贝壳府邸、1537年至1553年建造的阿尔卡拉·埃纳 

雷斯大学,都具有代表性。它们的造型变化多样,装饰丰富细腻,几乎 


… Page 35…

可与银饰比美,因而成为“银匠式”风格。 

     在英国,哥特式传统的都铎建筑,也在细部采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 

风格。1590年至1597年建造的哈德威克府邸和1572年建造的阿许贝大 

厦,都和谐地配置了塔楼、山墙、檐部、女儿墙、栏杆和烟囱,墙上常 

开有凸窗,窗额为方形。府邸周围一般辟有大花园,园中有厅堂、平台、 

水池、喷泉、花坛和灌木绿篱,与府邸组成和谐完整的格局。 

     1619年至1622年,英国建筑师I·琼斯在设计白厅宫时,采用了意 

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师帕拉第奥的严格古典手法,摆脱了英国中世纪建筑 

的影响。自然,古典主义便在英国流行起来。 



                         2。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 



     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的部分地区,位于北海的北岸和 

莱茵河下游一带,因为地势低洼,在文艺复兴时期称作“尼德兰”。这 

里连接着欧洲内陆国家和英伦三岛的经济往来,因而航海业和商品贸易 

非常发达。佛兰德斯是尼德兰毛纺织业最兴旺的地区,反映新兴阶级利 

益和要求的文艺复兴运动便在这里拉开序幕,因而尼德兰的美术通常称 

为佛兰德斯美术。埃克兄弟是佛兰德斯美术的奠基人,勃鲁盖尔的创作 

又开辟了风景画和风俗画的新领域,终于促成了佛兰德斯画派的成熟和 

昌盛。 

     公元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末,是佛兰德斯美术的早期阶段。经过 

罗伯特·康宾(约1375—1444年)、扬·凡·埃克(约1390—1441年) 

兄弟,凡·德·高斯(1440—1482年)、凡·德·威顿(1399—1464年) 

等人的努力,佛兰德斯绘画的风格逐渐形成特色。在大量的祭坛画和独 

幅木板画中,现实主义倾向日益鲜明,体现在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文精神 

主旨上。由于气候潮湿,油画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埃克兄弟的《根特 

祭坛画》,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幅真正的油画;由于他们发明了一种调 

合色彩的油剂,所以这幅油画至今色泽鲜明。1467年前后,埃克的弟子 

彼得卢斯·克里斯特斯将这种方法传到意大利,此后便流传开来。弟弟 

扬·凡·埃克的作品还有《教堂中的圣母》、《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尼古拉斯·罗林的圣母》、《凡·德尔·巴利的圣母子》等。虽然它 

们都是宗教画,但表现技法已大大突破,突出了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 

刻画,开始注重写实;加强了光和色的表现,并对油画作了重要改进; 

展示了人文主义观念,冲破了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为佛兰德斯美术的发 

展开辟了道路。维顿是康宾的学生,1450年曾到过意大利,被称为自 

扬·凡·埃克之后尼德兰最优秀的画家。他的作品《受胎告之》、《下 

十字架》、《最后的审判》、《一个年轻妇女的肖像》等都深受称赞。 

尤其是女性肖像,端庄、纯朴、和善,是当时尼德兰妇女的典型形象, 

把世俗题材的创作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到了15世纪中叶,德尔克·波茨(约1415—1475年)发挥了重要 

作用。他在鲁汶市为圣彼得教堂绘制了祭坛画 《最后的晚餐》。题材虽 

属平常,但画家却将晚餐的地点大胆地移到15世纪尼德兰市民的住宅之 

中,被称为是利用宗教题材表现世俗生活的典型。与波茨接踵踊现的画 

家还有雨果·凡·德尔·高斯(约1440—1482年),《三王礼拜》、《波 


… Page 36…

提纳里祭坛画》、 《马里尼之死》是他的代表作;盖尔特根·托特·辛 

特·扬斯(约1460—1495年)的代表作有《旷野中的约翰》、《耶稣诞 

生》、《哀悼基督》等;汉斯·梅姆林(约1430—1494年)的代表作有 

 《圣母子》、《马丁·凡·约万亨像》等。 

     公元15世纪末至16世纪,在哈布斯堡王朝的控制下,尼德兰的工 

商业经济更加繁荣,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