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十二个春秋 >

第74节

十二个春秋-第74节

小说: 十二个春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我没有领会他特意和我讲这四句活是什么意思,以为他是要借这些流传的话来讽刺赵紫阳。现在想来,恐怕他有两层意思:一是对赵紫阳,你不是讲我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吗,你当了总书记后,在坚持这些原则上,好像也没什么好的成绩;也可能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即你们都批评我不讲“四项基本原则”,那么我就借用民间的舆论来证明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这样一番话,可能表明了胡在这个问题上的心态,起码是还没想通、没解决。在这个问题上,他当政时,就和《人民日报》社的同志讲,“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这已不是一个问题了;统一思想不是统一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而是要统一在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上。

    一直到现在,“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成为了陪衬和口头禅,究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一个什么意思,胡、赵不清楚,我看许多人也不清楚。

    在胡的谈话中,表现出他对赵紫阳的那套做法不满意,例如他说:改造政治思想工作,怎么改啊?他说他对胡启立讲了,毛主席有一篇文章叫《改造我们的学习》,现在叫改造政治思想工作,不妥当、不慎重,他不赞成。还有,他说他不赞成赵紫阳搞的党委书记兼副厂长,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做法,对企业党委的领导属她化等办法他也不同意。胡还表示了对股份制不赞成,他说搞了股份制以后,就要搞股票交易所,一搞股票交易所,股票就分不清楚是哪个人、哪个企业的股票了。

    胡还说,他与其他人不好多接触,只有胡启立、田纪云还到他那里聊聊天。他有事、有意见,也找胡启立谈谈,由其转告。

    我把与淡化党的领导有关的、自己知道的情况说了说,表示了一点意见。胡耀邦好像也没有表示什么。我觉得我们的谈话,感情是真诚的,气氛是融洽的。结果也是满意的。

    前两年,有人写文章回忆胡耀邦,文章说到我去看胡,是要“同他联手反对赵紫阳,被耀邦严辞拒绝”。亏他们编得出来!

    赵紫阳当总书记以后的工作,确实是这次议论的一个内容。对赵紫阳这个做法,那个言论,提出不同意见,这个不妥,那个也不对,多数是胡耀邦讲的。我当时的思想和心情,根本就没有“反赵”、“倒赵”这样一个意识,没有这样一个想法,没有这样一个兴趣,更没有这样一个行动。我对赵紫阳当总书记以后的工作,确实有一些不同意见,但说这次与胡耀邦见面、谈话是为了“反赵〃、〃倒赵〃,根本没有这个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落选”之后:一九八八年之事


六 在广东调查

    1 “不是广东办深圳,而是全国办深圳”

    从长沙分手之后,胡耀邦去了广西。我则从长沙去了广东,转了26天。去了粤东北的潮州、汕头,又到了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去了,还去了肇庆。上一次去广东,是1962年,这一次是1988年,整整26年了,用一天补了一年。一路参观,也了解了一点情况,作了一点调查。

    深圳的市委书记是李灏。李在经委工作过,我们是比较熟的。他介绍了深圳发展的情况。他说深圳从无所有发展到现在,总投资是87个亿。国家的投资拨款和银行贷款只有7个多亿,外来的投资主要是香港、澳门,不过是9个亿,两者合起来17个亿。另外70个亿是从哪里来的呢?他说是中央各个部委、各省市自治区投资的。为什么他们那么积极地投资,因为深圳可以减税、免税,再加上对外贸易得到的外汇多数留给企业。这样,就刺激了各个部委、省市自治区纷纷到深圳投资。李灏还说广东省委对办深圳吹得很厉害。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李灏说:不是广东办深圳,是全国办深圳。

    应该说一直到1988年,深圳的发展,得到了各个部门和省市自治区的支持,一个省是不能把深圳的事情办好的。

    2 陈云赞扬我的调查报告

    回来以后,写了一个给陈云、薄一波、宋任穷的调查报告。报告讲了几个问题。一个是粮食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广东把粮田作为建筑用地,以及改种经济作物,使粮田面积减少了。广东就提高价格向湖南和江西买粮食,这两个省对它就搞封锁。这样一搞,湖南和江西的粮价就涨了很多,还有其他物品的价格也跟着上涨。湖南的干部说:我们拿的是湖南的工资,面对的是广东的价格。封锁湖南的粮食出省到广东,这是二个新问题。实践证明封锁这个办法不好,这样逼着广东进口粮食。广东的改革开放和周围省的矛盾,在粮食问题上暴露出来了。国务院也没有去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听之任之。第二个是资金问题。特别是农业方面的资金,以及有关人民生活必需的方面,投资都很少,钱都用在改革开放那一点地区去了。第三个问题,在乡镇企业和国营小型企业中实行个人承包制,其结果普遍地为承包人提供了发财致富的机会。还有一个问题,深圳、珠海几个特区及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台湾也来了一点)搞〃三来一补〃,这对于广东和国内来讲,好处是两条:一是容纳了三百万外来打工仔和打工妹(除了本地以外),二是得点工缴费,而港澳资本家把他们退下来的机器、设备搞到广东来,原料是他们的,在这里加工以后,商品又是他们的,这实际上就是赵紫阳后来说的:两头在外。资本家的原料赚了钱,制成商品之后,他们拿去销售又赚了钱。所谓〃两头在外〃,实际上就是港澳商人两头赚钱;我们在中间算是得到了一点工缴费,工人的工资也算是得到了,管理费也得到一点。从当时的情况来讲,港澳台都愿意采取这种形式,他们在一些基础工业上都不愿意投资。当时,广东的电力特别短缺,〃三来一补〃的越多,电力就越紧张,这就只好由我们国家来投资。投资建起了电厂之后,就为这些港澳台的企业服务。当时只有胡应湘在广州湾建了一个70万千瓦的电厂,这是唯一由港商投资的项目。

    陈云对他的秘书许永跃讲,邓力群这个调查的质量不错。下面就是这个报告的全文。

    我的汇报

    陈云、一波、任穷同志:

    去年十一月下旬,我到湖南参加了少奇同志纪念馆开馆典礼之后,又到广东的番禺、河源、梅县、潮州、汕尾、惠阳、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佛山、南海、顺德等市县和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特区去参观访问了二十六天。边听边看,实地了解了这些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同时也听到了一些当前存在所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现将地方同志反映的几个主要问题简报如下,供参考。

    一、粮食问题

    广东省人均只有七分耕地,粮食不能自给。近些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部分粮田改种了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再加上兴办乡镇企业、建设住宅和修公路等占地,粮食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仅梅州地区就减少了二十万亩,其中建房占地四万亩;而人口自然增长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又很快,粮食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起来。据估算,全省每年减少一个小县的耕地,增加一个大县的人口,需要调入粮食七十亿斤。不足的粮食,大部分要靠从外省高价购进。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出现了粮食紧张的局面,一些粮食调出省禁止粮食外运,这给广东的粮食购销造成一定困难,不得不用外汇进口粮食砬急。据一些县的同志讲,现在农民手中还有粮,不会发生问题,本地城市居民的口粮供应也能解决,关键是外来工人(沿海地区三来一补企业的工人多系外县和外省来的)和饲料用粮无着,如果解决不好,不仅影响粮价继续上涨,生猪和三鸟的饲养量将大幅度下降,来卑:市场肉禽蛋的供应不能保证,物价上涨幅度也难以控制。

    一些市县的同志认为,在粮食问题上反映出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粮食合同定购价太低,同市场价相差太大,同工业品的价差更为悬殊。每百斤稻谷的合同定购价为二十五元,而市场销价则为七十元,农民每完成一百斤稻谷的合同任务,要减少收入四十五元。同工业品价相比,黑白电视机由四百多元涨到八百元,要用三千二百斤稻谷才能换一台;凤凰牌自行车由不到二百元涨到三百八十元,要用一千五百多斤稻谷才能换得来。农民觉得种粮划不来,不如改种收入高的经济作物。拿农民的话来说:〃反正土地是我的,什么有利种什么。〃

    (二)农业生产资料价高,合同供应量不能兑现。每完成百斤稻谷的定购任务,合同规定供应平价化肥八斤(现增加到三十斤)。实际上,合同规定供应的平价资料农民往往拿不到手,还得买议价的。而议价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尿素由每斤两毛涨到八毛,每瓶乐果农药由三元涨到十五元,塑料薄膜竟上涨到八千元一吨。议价的生产资料也供应不足,农民很难买到,有时还买到假化肥、假农药。合同规定供应的生产资料不能兑现,失信于民,农民说:〃这不是合同,而是光同。〃因此,在农村中广泛流行着这样的话:〃高价化肥我不买,平价粮食我不卖,请党原谅。〃

    (三)对农业的投入减少,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过去,各级都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国家给三材,农民出工搞劳动积累,建设了不少工程。尽管在做法上有强迫命令的毛病,也有一些浪费,但毕竟在农业增产上发挥了很大的效益。现在,农田水利工程有的遭到了破坏,有的严重失修,不能发挥效益。河源县反映,过去十天半月不下雨不会旱,现在七天不下雨就成灾;以前十二小时下一百毫米的雨不会涝,现在下八十毫米就受不了。农民已经感受到了农田水利失修的恶果,迫切要求出工修复和新建,但无钱无材料,希望国家给予重视和支持。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价格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种粮和接受合同定购任务的积极性。如果不妥善解决,不仅粮食播种面积会继续减少,保不了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也会下降的。有的农民算了一本账,亩产稻谷八百五十斤是最佳选择,再多产,就得多投入、亏本。

    市县的同志认为,定购粮的价格必须提高,合同规定平价供应的生产资料必须兑现,否则不能刺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如果粮食生产出大问题,用外汇进口,那就划不来了。市县同志还认为,农用生产资料指定供销社专营,是减少层层盘剥的好办法,但担心供销社无力经营。因为供销社已经个人承包,力量单薄,又无多余的资金提前进货,运输、储藏都有一定困难。他们建议多辟几个供应渠道,由县统一管理。

    二、资金问题

    整治经济,压缩楼堂馆所的建设,抑制通货膨胀,地方的干部和群众是称赞并接受的。但是,抽紧银根之后,有的银行只收不贷,各经济单位流动资金短缺,一时又形成了企业无钱购买愿材料、商业部门,无钱进商品、粮食部门无钱收购农副产品的状况。市县同志普遍认为这种状况不尽快改变,将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珠海压缩机厂,是光大公司、电子工业部、珠海市三家出资联营的,引进了…美国的技术和设备,设计能力单班年产电冰箱、冷柜、空调机等用的压缩机九十万台,产品质量好,可替代进口,国内外纷纷订货,供不应求。厂方想增开班次扩大产量,但受流动资金的制约,不能增产。一些新建企业都存在这个问题。

    许多企业不能充分发挥能力增加生产,除了流动资金困难外,还有供电不足的原因。现在,一些企业因缺电已经开四停三。电力不够,对经济发达的地区是个很大的威胁。开放了的城市,不得不保城市生活用电,企业多数搞自备电(柴油机发电)。看来,生产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供电不解决,即使有了资金也难以扩大生产。

    一些市县的同志提问:票子发得很多,但国家却没钱,地方政府也没钱,钱到底哪里去了?他们的答案是三条渠道流失了:(一)建设楼堂馆所,占用了大量资金。停缓建的未完工程,不仅建设单位呆滞了资金,施工单位备料、设备生产企业投料,也都占用着资金。(二)企业承包基数低,大量利润用于了集体和个人消费。(三)官倒和私倒,现金买卖,银行无法控制市场流通的货币。南海县的集体和家庭化纤纺织业较发达,已经形成了很有规模的化纤布市场。外省的人用皮箱装着票子、开着卡车去买。他们反复倒运,钱回笼不到银行手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