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简明西夏史 >

第35节

简明西夏史-第35节

小说: 简明西夏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遭拒绝,城破。同月,太上皇遵顼卒,年 64,在位 13 年,谥曰英文
皇帝,庙号神宗。六月,蒙古军乘胜进攻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北),
甘州守将曲也怯律,在成吉思汗的诱降下,准备投降,被副将阿绰等杀
死。阿绰率军民奋力抵抗,城破,阿绰等战死。七月,蒙军攻破西凉府
(今甘肃省武威县),守将斡扎箦(音则zé)战败投降。至此,西夏的
河西地区,几乎全部为成吉思汗所攻占。
是月,德旺见蒙古军连陷城邑,锋不可挡,忧悸不知所措,不久病
死,年46 岁,在位4 年,庙号献宗。由其弟清平郡王之子南平王■(音
现xian)继位。此时的夏国已经是日落西山,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了。
八月,成吉思汗率军越过沙漠,至黄河九渡,攻占应理(今宁夏中
卫县)等县。十一月,进攻灵州。■命大将嵬名令公率军10 万前往救援,
蒙古军渡过黄河,发起攻击,嵬名令公率军迎战,夏军大败,灵州陷落。
德任被执,不屈而死。这次战争,夏军主力被歼,死伤惨重。“'唐兀惕'
人被杀死者为'蒙古人'死亡数的十倍”①。
蒙古军攻下灵州后,乘胜自盐州川向中兴府推进,试图一举攻占首
都,灭亡夏国。
公元1227 年(夏宝义二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一月,成吉思汗留
一部分军队攻城,自己亲率大军南下,渡过黄河,攻下积石州,进入金
国境内。二月,攻占临洮府。三月,破洮、河、西宁等州。
中兴府被蒙古军围困,外援断绝,右丞相高良惠“内镇百官,外励
将士”,日夜拒守,积劳成疾。臣僚们劝他自爱,他感叹道:
“我世受国恩,不能芟除祸乱,使寇深若此,何用生为”①?
高良惠带病抗蒙,于四月间病死。闰五月,成吉思汗回师隆德,避暑于
六盘山,派遣使者察罕去中兴府劝降,被■拒绝。
中兴府被围困半年,粮尽援绝,军民多患病,加上六月里发生强烈
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再也无力抵抗下去。夏帝■遣使乞降。“以
备贡物,迁民户”为理由,请给一个月的宽限时间,方能“自来朝谒”②。
成吉思汗表示同意。这时成吉思汗在清水县(甘肃清水)行宫身患重病,
遗嘱死后秘不发丧,如果夏帝■献城投降,可将他连同城内军民全部杀
掉。六月,夏主■率文官李仲谔、武将嵬名令公等奉图籍出降。七月,
帝■族人随同蒙古军行至萨里川,成吉思汗卒,蒙古领兵诸将为了防止
夏帝生变,将他杀死,夏亡。西夏自元昊建国,至■亡,传10 帝,196
年。
三、夏蒙战争的特点与西夏灭亡的原因
夏蒙战争发生在成吉思汗统治时期,纵观这次战争的历史进程,大
体上有如下明显特点:
第一,持续时间较长。这次战争首尾23 年(1205 年——1227 年)。
蒙古灭金首尾23 年,灭宋46 年。也就是说持续的时间虽然比不上宋,
但与金持续的时间却完全一样。其持续的时间之所以较长,首先与西夏
① 拉施特主编:《史集》第1 卷,第2 分册,第318 页。
① 《西夏书事》卷42。
② 《西夏纪》卷28。
经过100 多年的发展,具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同蒙古比较)及一定
的军事力量分不开的;其次,与其险要地形有密切的关系;再次,学校
的振兴与科举的发展,为西夏培养了足够的有用人才,也有一定的关系。
总之,“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其持续时间的长短,是由双方的政治、
经济、军事以及指导战争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二,战争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整个战争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自公元1205 至1209 年首尾4 年,为成吉思汗对西夏进
行试探性进攻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蒙古军先后攻西夏吉里寨、兀剌海
城、破克夷门,进围中兴府。结果以襄宗安全纳女求和而结束。通过围
攻上述地区,一方面纵兵四掠,掠夺西夏大量牲畜、人口和财富,以补
蒙古军需之不足;另方面,显示了其军事力量的强大,从而迫使西夏统
治者同其联合,共同侵金。
第二个阶段,自公元1210 年至1223 年,首尾13 年。这是成吉思汗
利用盟邦关系胁迫西夏共同侵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夏金关系破裂,
互相攻伐,兵戎相见,蒙古也把金朝作为主要打击目标。在这个阶段里
蒙夏之间没有发生战争。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蒙夏战争的间歇阶段。
第三个阶段,自1224 年至1227 年首尾4 年。这是蒙古全力灭亡西
夏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夏金虽然恢复了联盟关系,但经过长期战争,
元气大伤,均已处于灭亡的前夕,即使联合抗蒙,也无力阻止蒙古的军
事进攻而逃脱灭亡的命运。成吉思汗利用这一有利的战机发动了一系列
的旨在灭亡西夏的战斗。首先,他亲率大军,夺取河西走廊,切断西夏
右臂,然后攻占河套地区,扫清外围,为攻占西夏首都做好准备。接着,
一面出兵包围首都兴庆府,一面亲率大军夺取河湟地区,切断西夏退路。
最后,集中优势兵力猛攻兴庆,迫使帝■走投无路,宣布投降。
蒙夏战争持续23 年,表明西夏并非不堪一击,但战争的结果是蒙古
兼并了夏国,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蒙古统一兼并西夏有它历史的必然性。
如众所知,自唐末五代以来形成的方镇割据局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政治上的大动荡、大分化,总的趋势是分裂
割据局面日益缩小,统一的局面日益扩大。这种统一的趋势发展到辽、
宋、金、夏时期,随着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民族政
权力量的消长,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当时在众多的分裂割据
足以互相抗衡的民族政权中,辽早已被宋金联合所消灭。剩下的夏、金
和宋,其统治阶级均已腐朽,政治腐败,生产发展停滞不前。只有兴起
于漠北的蒙古,由于其统治阶级富有朝气和拥有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
克的骑兵,因此,打破割据均势,次第消灭割据势力的历史任务,很自
然地落到了“灭国四十”的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肩上,则是很自然的
事。
第二,西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为蒙古的灭夏打开了爆破的
缺口。夏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突出表现是皇位更替的频繁。西夏
从蒙夏战争爆发至亡,首尾23 年。23 年之中,更换了4 个皇帝,差不多
每隔5 年就要更换一个,表明统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达到
了何种程度。此外,西夏统治阶级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
究竟应联合谁打击谁的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和斗争,也为蒙古的灭夏
创造了条件。
第三,西夏统治者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是西夏灭亡的极其重要的
原因。由于西夏在蒙古的胁迫下,采取了附蒙侵金的错误决策,不仅使
自己失去了友军,陷入孤立的境地,而且消耗了国力、军力,使自己由
强变弱,无力抵御蒙古强大的军事攻势而灭亡。
第四,蒙古成吉思汗灭夏战略战术运用的成功,是西夏灭亡的又一
重要原因。成吉思汗根据西夏首都在东部,兵力部署内重外轻东强西弱
的情况,在军事上采取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先弱后强,先扫清外围,
切断其退路,然后集中优势兵力,猛攻腹地的战略方针,以及在争城夺
地之时,采取攻坚与诱降并用,但以攻坚为主,诱降为辅的战略战术的
成功运用,使蒙古的凌厉军事攻势,像一把尖刀插进了西夏的心脏,从
而表现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指导灭夏战争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高超
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艺术。与此相反,西夏在军事指挥方面,始终缺乏正
确的对蒙作战的战略战术。在蒙古的强大军事进攻面前,表现为头痛医
头、脚痛医脚,处处被动挨打。
第四节 西夏遗民
西夏灭亡后,其立国的主体民族——党项究竟到哪里去了?这是一
个令人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调查研究的问题。根据有关史书记载,
考古资料和调查访问的材料看,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投元为官
西夏亡国后,一部分党项统治阶级降元,他们在元朝继续为官。据
王桐龄《中国民族史》统计,在元朝为官者有60 人。据汤开建同志的统
计为229 人①。元朝在划分四个民族等级时,将他们划为第二等,属于“色
目人”。他们在元朝为官,无论初期、中期、和后期,我们都能列举出
其姓名。元朝初期比较著名的有湖广行省平章李恒。他是西夏皇室李惟
忠之子。侍御史斡玉伦徒是西夏李仁孝的宰相和学者斡道冲的曾孙。翰
林学士高智耀,是献宗德旺时期的右丞相高良惠的孙子。中兴路兴民总
管朵儿赤,其父斡扎箦,世掌西夏国史,其本人因经营西夏营田有功,
得到忽必烈的嘉奖,“宁夏府屯田成功,升其官脱(朵)儿赤”①。元朝
中期,最负盛名的则有历事四朝(世祖、成宗、武宗、仁宗)担任过中
书平章、左丞相、右丞相等官的乞台普济(史氏)。他是武宗海山的保
育人,又是帮助武宗平叛和夺取帝位的大功臣。最后因功封庆国公、安
吉王。武宗时官拜正议大夫、同知太原府事、江南湖北道廉访使的杨教
化,宁夏人,因迎立武宗有功,也有较大的影响。元朝后期,西夏遗民
在政府各级机构任职上有较大的比例。据汤开建同志的统计,在中书省
里西夏人担任要职者12 人,在枢密院里为官者8 人,御使台里任职者14
人,宣政院供职者4 人。在中央地方机构里为官者中影响最大的为余阙。
余阙的先世为武威人。其父沙剌藏卜,官庐州(今合肥),余阙为其三
① 《元代西夏人物表》,载《甘肃民族研究》1986 年第1 期。
① 《元史》卷17,《世祖本纪》。
子。元统元年(公元1333 年)赐进士及第,参加过宋、辽、金史的编修,
以文学名。元末在合肥为官,后任淮南行省右丞都元帅,奉命驻守安庆,
他所率领的军队“皆夏人,人面多黎黑,善骑射”②。江淮红巾军包围安
庆,余阙率军战败,自杀于安庆莲花塘。死后,封夏国公,谥忠宣。著
有《青阳先生文集》③。
二、留居西夏本土
西夏灭亡后,一部分党项人仍然留居西夏河西故地。公元1302 年(元
大德六年),成宗于江南浙西道杭州路大万寿寺,雕刊河西字(西夏字)
大藏经3630 余卷,“施于宁夏、永昌等路”①,即西夏的兴州(今宁夏
银川市),永昌路即西夏的凉州(今甘肃武威)。这说明留居于河西兴
州、凉州一带的西夏遗民数量仍然不少。
三、投金
西夏灭亡后,一部份西夏遗民被金朝统治者安置在河南唐(今泌
阳)、邓(今南阳)、申(今信阳)、裕(今方城)一带,给田耕种,
并派专人管理。《金史·西夏传》云:
“先是夏使精方匦匣使王立之来聘,未复命,国已亡,诏于京
兆安置,充宣差弹压,主管西夏降户。正大八年五月,立之妻三十
余口至环州,诏以归立之,赐以币帛,立之上言,先世本申州人,
乞不仕,居申州。诏如所请,以本官居申州,主管唐、邓、申、裕
等处夏国降户,听唐、邓总帅府节制,给上田千亩,牛具农作云”。
这里的所谓西夏降户,除汉民外,显然还包括一部份党项人。从给田耕
种看,这些党项人早已汉化,熟悉农耕技术,属于以农为业之民。
四、迁徙
1。迁至四川木雅地区
这是一支从事畜牧生产的西夏人(以党项为主)。他们于西夏亡国
后,南渡洮河,横越松潘草原,出阿细、班佐、沿金川河谷南下,经过
丹巴、乾宁等地约数千里长途跋涉,到达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地
区,并在此过着定居的生活。这部份西夏人曾建立过地方政权。当地藏
民将该政权的首领叫做“西吴王”,即“西夏王”。因西吴即西夏的对
音。“夏”与“下”为同音字,“下”字古音读“虎”,因此,西夏被
念为西吴。该地方政权与元朝并存不悖。明初,当朱元璋攻打盘据于四
川重庆一带的明玉珍时,曾出兵助讨,立有战功。至成祖永乐六年(公
元1408 年)被封为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使司,即明正土司。“至清
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 年)嗣斩而绝”①。该政权首尾470 余年。
2。迁至山西居庸关与河北保定
公元1345 年(至正五年)建造于居庸关洞壁的六种文字石刻,参予
② 《青阳先生文集》卷4,《送归彦温赴河西廉使序》。
③ 《元史》卷143,《余阙传》。
① 王国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