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简明西夏史 >

第25节

简明西夏史-第25节

小说: 简明西夏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退兵。
公元1071 年(夏天赐礼盛国庆二年,宋熙宁四年)元月,宋以知青
涧城种谔为鄜延钤辖,命诸将皆受种谔节制。种谔为了夺取宜农宜牧的
夏人赖以为生的横山地区,率领宋军深入横山要冲啰兀,并在啰兀之北
大败夏兵,同时派兵2 万筑啰兀城(位于无定河边,托定故县北之滴水
崖)。种谔在啰兀筑城,派兵把守,等于在西夏的战略要地,打进了一
个楔子,使以梁氏为首的西夏统治集团感到恐慌,“自是夏人日聚兵为
报复计”②。
种谔筑啰兀城的同时,又派兵进筑永乐川、尝逋岭二寨,分遣都监
赵璞、燕达等“筑抚宁故城,及分荒堆三泉、吐浑川、开光岭、葭芦川
四寨”①。种谔一连串的筑城寨之举,使梁氏集团十分恼怒。二月,梁乙
埋调集十二监军司的全部兵力发起反攻,攻顺宁寨,围抚宁,连败宋军,
“于是新筑诸堡悉陷,将士千余人皆没”②,夏军乘胜夺回了啰兀城。
由于连年对宋战争,引起夏国人民严重不满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在
此情况下,梁氏被迫于五月遣使与宋议和。九月,派阿泥(蕃号官称)
嵬名科荣、吕宁(蕃号官称)焦文贵由延州入宋,索取绥州,宋朝不许。
第二年七月,夏宋议定,以绥德城外20 里为界,各立烽堠。
第五节 梁氏幽禁秉常与宋朝五路伐夏
一、梁氏幽禁秉常
公元1076 年(夏大安二年),秉常已满16 岁,应该亲自过问朝政,
④ 《西夏书事》,卷22。
①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② 《宋史》卷15,《神宗本纪》。
① 《宋史》卷286,《夏国传下》。
② 同上。
但实权仍为梁太后所掌握。
公元1080 年(夏大安六年)一月,秉常在皇族的支持下,下令取消
蕃礼,恢复汉礼,但因梁氏集团的反对,只好作罢。
公元1081 年三月,夏将李清劝秉常“以河南归朝廷”③,以便借宋
朝的力量削弱梁氏集团的势力。秉常表示赞同,并准备派李清到宋朝联
系。不料机密泄露,太后与萌讹密谋,先捕杀李清,接着“幽秉常于兴
州之木砦”①。梁氏母党发动政变的消息传开后,秉常旧时亲党和用事诸
酋豪“各拥兵自固”,与梁氏对抗,“国内大乱”②。宋君臣得知该消息
后,认为是“兴师问罪”③的大好时机。同时,宋神宗“久欲用兵收灵武”
④。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宋夏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二、宋朝五路伐夏
1。战争的起因及简要经过
公元1081 年(夏大安七年,宋元丰四年)六月,宋神宗藉口梁氏幽
禁秉常,“忽奸臣之擅命,致弱主之被囚”,及梁氏背信弃义,侵宋边
疆,“暴驱兵众,直犯塞防”,为此,他决定“兴问罪之师”,与夏国
军民,“共诛国仇”⑤,下令兴师分五路大举伐夏。宋神宗以熙河经制李
宪为统帅,对五路将领及兵力作了如下部署:由宦官李宪总领熙秦七军
及吐蕃首领董毡领兵3 万出熙河;宦官王中正率领河东兵6 万出麟州(今
陕西神木县北);种谔将鄜延及畿内兵93000 出绥德;外戚高遵裕率领
步骑87000 出环庆。
这次宋神宗出兵的意图很明确,决心也很大,即要求将士齐心协力,
领兵将领“不惜爵赏,鼓励三军士气”⑥,一举荡平西夏。按照宋军原来
的作战计划,总的作战方略是分进合击,“五路之师皆会灵州(今宁夏
灵武县西南)”①。具体战术由泾原、环庆两路会师先取灵州,然后攻打
兴州,河东、鄜延两路到夏州会合,先攻取环州,然后直捣兴州。至于
董毡所率的吐蕃军队,“若赴兴、灵道路阻远,即领全军过河(黄河),
攻取凉州”。②意在从侧面牵制夏国右厢军队,配合五路主力攻取兴州。
刘昌祚率领5 万人马,首先开人夏境,到达堪哥平磨哆(chi 侈)隘
口,与夏统军国母弟梁大王接战,大败夏军,“斩获大首领没罗卧沙、
监军使梁格嵬等十五级,小首领二百一十九级,生擒首领统军姪纥多埋
等二十三人,斩二千四百六十级”③。接着,乘胜进军,抵达灵州城下。
由于刘昌祚受高遵裕节制,遵裕唯恐昌祚独立大功,命令他暂时不要攻
③ 《梦溪笔谈》卷25,《杂志二》。
① 《西夏书事》卷25。
② 《西夏书事》卷25。
③ 《宋史》卷333,《俞充传》。
④ 《宋史》卷312,《王珪传》。
⑤ 《宋大诏令集》卷235,《招谕夏敕牓》。
⑥ 《长编》卷315,元丰四年八月。
①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② 《宋会要辑稿》第175 册,《兵部》八之二四及二五。
③ 《宋会要辑稿》第175 册,《兵部》八之二五。
城,但等遵裕的军队到达之后,夏兵已做好了防御的准备。夏人决黄河
七级渠水淹灌宋军,同时派兵断绝宋军粮道,宋军饥寒交迫,加上水淹,
死伤惨重,溃不成军,撤退时高遵裕的87000 人,只剩下13000 人。种
谔率领的93000 人马,从陕西绥德城出发,沿无定河西进,连续攻占了
银州、石州、夏州等地,由于军粮接济不上,加上大雪纷飞,士兵饥寒
相逼,撤退时仅剩3 万人马。王中正所部6 万人马,从麟州出发,沿无
定河北进,进入沙湿地区。前进十分艰难,到宥州奈王井时,也因军粮
缺乏,士卒损失约2 万人,被迫撤军。至于统帅李宪所率领的熙、秦7
军和吐蕃兵3 万,于九月间在攻占古兰州之后,接着向东攻占龛谷(今
甘肃省榆中县境内),获得大量窖藏粮食及武器,“分兵发窖取谷及防
城弓箭之类”①。十日,率军至天都山下,“焚夏之南牟内殿并其馆库”
②,打败西夏统军仁多■丁,擒获士兵100 人。鉴于前线宋军接连失利,
于十一月间班师回原驻地。
2。夏胜宋败的原因
公元1082 年(夏大安八年,宋元丰五年)正月,宋神宗下令追究这
次战争失败的责任。高遵裕责授郢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种谔、王中
正、刘昌祚并降官。五路伐夏,以宋方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有以下几
点:
第一,神宗命将非人,使这次战争缺乏卓越的富有军事才能的统帅
来正确指导这次战争。当神宗打算用宦官李宪、王中正为统帅时,宋臣
孙固反对道:
“伐国大事,而使宦者为之,士大夫孰肯为用。??今举兵五
路并进,而无大帅,就使成功,兵必为乱。”③
同知枢密院吕公著也反对任用宦者为帅,但神宗未能采纳这种意见。直
至五路伐夏失败之后,神宗才认识到自己命将非人的错误,他对孙固说:
“若用卿言,必不至于此”。④/TITLE》
在答文彦博的手诏说:
“朕涉道日浅,昧于知人,不能图任将帅,以天赐可乘之机,
上为祖宗殄灭一世仇,深为厚颜。??”⑤
此时的神宗虽然已经幡然悔悟,但大错已经铸成,只有望洋兴叹了。
第二,战略部署有失允当。这次战争,神宗采用五路并进,分进合
击的战略方针。但该方针一出笼,就有人提出异议,并指出了它的危险
性。如宋臣赵咸指出:
“诸路之帅,皆欲直趋兴州,覆其巢穴,臣等以为进兵深入,
西贼引避,迁其居民,空其室庐,实有深计。盖使我军进无所得,
退无所恃,食乏兵疲,然复邀我归路,自当坐致困弊。”①
战争的实践证明了赵咸议论的正确性。当宋军进入夏境,五路并进
之时,由于宋军行动迟缓,各路互不统属,显得力量散慢,给西夏以可
① 《宋会要辑稿》第179 册,《兵部》一四之一八。
②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③ 《长编》卷313,元丰四年六月甲申。
④ 《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乙丑。
① 《长编》卷319,元丰四年十一月乙丑。
乘之机。西夏统治者最初针对宋军五路并进的态势,采用分路全面防御
之策。史载:
“梁氏闻汉兵四出,分遣诸监司兵,委大帅梁永能总领拒之。
永能折作三溜,一以当路,一以旁伏,一以俟汉兵营垒未定,伺隙
突击,又于通道堑绝山谷设为阻险,守备甚谨”。②
处处设防的结果,由于兵单力弱,招致了诸如米脂砦、高川石峡、磨哆
隘、龛谷等一连串阻击战的失败,但西夏统治者并未气馁,他们及时接
受教训,召开军事会议,重新讨论作战方针。史载:
“梁氏问计于廷,诸将少者尽请战,一老将独曰:‘不须拒之,
但坚壁清野,纵其深入,聚劲兵灵、夏而遣轻骑抄绝其馈运,大兵
无食,可不战而困也’。粱后从之。”①
由于及时采取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断敌粮道,集中优势兵力同敌作
战的正确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转失败为成功。
第三,宋军缺乏统一指挥,领兵将领未能协同作战,也是失败的重
要原因。
按照宋神宗的要求,宋军将领应当服从李宪的统一指挥,各路大军
应当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但进军的实际情况却是各自为战。五路人马
除刘昌祚与高遵裕两军先后攻抵灵州城下外,其余各路均不能按期出兵
和到达目的地。如种谔所率之军,按照原定计划,本应从鄜延西进,会
师灵武,但“谔迂枉不进”②,竟率师至银州、石州和夏州,迁延时日,
无功而还。同时,将领之间互相猜忌。如泾原路副总管刘昌祚,受外戚
高遵裕节制,昌祚攻占鸣沙川,逼近灵州城下,城门未及关闭,先锋几
乎夺门而入,但高遵裕嫉妒刘昌祚独立大功,“驰遣使止之??命按甲
勿攻。”③由于忌贤妒能,坐失战机,遵裕围灵州城十八日,不但未能攻
下,反被夏人挖开七级渠水所灌,军溃南遁,狼狈不堪。
3。战争的性质及其对宋夏的影响
这场战争的性质,对宋来说是一场掠夺性的不义战争,而西夏则是
防御性的正义战争。其所以如此,这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看出。首先,
从宋夏军民对这场战争的态度看,其性质很清楚。由于赵宋统治者发动
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夺取“陷没百年”①的银、夏、绥、宥诸州,
一举荡平西夏,在进行战争的过程中,执行了一条错误的民族歧视和民
族屠杀的“杀人夺地”②的政策。因此,西夏人必然要奋起反抗宋朝的入
侵。至于北宋军民对这场不义战争,也采取不支持和不合作的态度。如
负责这场战争转运粮草的李稷,驱迫民伕运粮,“民苦折运,多散走,
不能禁”③。即以逃亡拒运的方式表示他们对这场战争的抗议。同时,那
些亲身参加这场战争并从灵州前线溃退下来的士兵,不仅怒不可遏地活
② 《西夏书事》卷25。
①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② 《宋史》卷335,《种谔传》。
③ 《宋史》卷349,《刘昌祚传》。
① 《长编》卷328,元丰五年七月。
② 《长编》卷405,元祐二年八月丙子。
③ 《长编》卷319,元丰四年十一月甲申。
埋了平时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军官,“士卒乃敢攘夺公私之物,至剥
夺军官衣服,生埋掩之。”而且“自去巾栉辫发诈为蕃兵,追夺财物,
军器什物,弃毁满野。④即用实际行动表示强烈反对这场不义的战争。
其次,一些看问题比较客观的赵宋臣僚并不否认这场战争的非正义
性。如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认为:“灵夏之役,本由我起,新开数寨,
皆是彼田”⑤。苏辙也认为神宗熙宁以来的对夏战争(包括这次战争),
“曲在朝廷”⑥,等等。这场战争甚至连亲身参加战争洗礼的环庆帅高遵
裕的机要秘书、主掌机宜文字的张舜民也持不赞成的态度。他作灵武诗
云:
(一)“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
他日玉关归去路,将何攀折赠行人。”
(二)“青铜峡西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莫上望乡台。”
由于张舜民用诗的语言抨击了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因此使他受到
了谪迁降职等处分。“坐谪监邕州盐米仓,又追赴鄜延诏狱,改监彬州
酒税”①。
这次战争给宋夏双方都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和影响。
对宋来说,损兵折将,劳民伤财,不但未能打垮夏国,反而使边患
更多。正如大臣富弼所说:
“灵州之役,中国竭公私之力以事诛讨,未能大创西人,而使
其得吾士马,取吾器械,收吾金帛粮食以贻北敌,借兵求援,其为
边患,岂非反增强悍乎”②?
一语道破了宋朝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
对西夏来说,同样付出了很大代价。为了阻止宋军实现一举灭亡西
夏的战略目标,“悉其精锐,渡河保兴、灵”③。造成前线空虚,使宋军
顺利占领银、石、夏、宥诸州,并控制了横山北侧的废城和旧砦,从而
使横山境内200 里地区的老百姓不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