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3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论战促进了对列宁哲学思想的研究,促进了哲学与实际的结合,但也使
哲学研究偏离了它应有的、符合自身规律的方向。是一场以政治取胜的哲学
论战。教训与经验同在,错误与成功相随。
(4)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阶段:列宁哲学及贡献
列宁(1870—1924)领导俄国人民打败了国内外反动派的反扑之后,便
着手建设社会主义。然而,党内一些同志持或“左”或右的思想,不理解列
宁的做法。列宁不得不拿起纸和笔,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他们理
论。在理论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苏联过渡时期哲学成就增添了新
内容。
列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一无以往经验可以借鉴,二无书本理论可以用
来作指导,三无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做为基础。但列宁却要以此为资本,开始
伟大的实践活动和理论创造性活动。
列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建成的,“生机勃勃的创造
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列宁全集》第26卷,第629
页)。他认为,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它不是少数
人、一个党所能实现的,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通过人民群
众的实践活动,并总结集体的和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经验,方可达成。列宁
十分重视和鼓励人民群众所做的、带有首创性的事情,如“星期六义务劳动”。
他说,新生事物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代
表着事物发展的未来,它必然会成长、壮大起来,战胜旧事物。列宁在这里,
强调了物质和意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那么,如何依靠和组织群众呢?列宁论述了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的
辩证关系。他认为,一方面,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大多数国家,至少在
现代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
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来担任最重要职务、而被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
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另一方面,阶级、群众是领袖、政党的基础,
领袖和政党反映他们所属的阶级和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发展了唯物史观。
列宁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出路问题在现有书刊上找不到答案,只有
根据经验来谈论。他说,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
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论证、来检验。例如,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出
现了国家资本主义,布哈林、托洛茨基认为,马克思的书中没有讲过社会主
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而反对新经济政策。列宁说,在这个问题上,书刊
… Page 97…
和党都犯了一个错误,即染上了知识的习气,往往去看旧书本。然而,马克
思对此只字未提就去世了,我们必须自己在实践中来找出路。列宁还强调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他在对布哈林、托洛茨基关于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是一种退
却、妥协之观点时,说过一段极为经典的话,他说:“有各种各样的妥协。
应当善于分析每个妥协或每个变相的妥协的环境和具体条件。应当学习区分
这样两种人:一种人把钱和武器交给强盗,为的是要减少强盗所能加于的祸
害,以便后来容易捕获和枪毙强盗;另一种人把钱和武器交给强盗,为的是
要入伙分脏。” (《列宁选集》第四卷,第194页)总之,列宁反对一切根
据书本办事,不能超出书本的观点,反对一切“死板”、“僵化”的方法。
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列宁认为,目前苏
联的首要任务就是高速发展生产力。一定的社会制度是同一定的物质基础相
联系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最为优越的制度,必须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
生产力。为此,他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论
断。实践中,他建立了劳动组织,整顿劳动纪律,组织劳动竞赛,制定并实
施新经济政策。
列宁还于1922年抱病写了被称为“哲学遗产”的《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
义》一文,指出战斗唯物主义者面临的任务是不倦地进行无神论的宣传和斗
争,实现哲学家同现代自然科学家的联盟,开展对哲学遗产,主要是黑格尔
辩证法的批判继承。这些内容为唯物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规定了方向。
列宁对原苏联哲学的另一项贡献是,在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尽快发展
科学文化。十月革命前夕,俄国文化界冒出了一个叫“全俄无产阶级文化协
会”,即“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组织。它认为,资产阶级的文化和无产阶级
的文化不可相融,必须彻底抛弃。其依据是波格丹诺夫的“组织科学”理论。
波格丹诺夫认为,真理没有客观内容,只不过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是主观的。观念形态就是经验的组织形态,而无产阶级的阶级经验同历史上
各个阶级的阶级经验相对立。这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列宁批评指出,
在夺取政权后,党应实现全社会的文化革命,因为“没有整个的文化革命,
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
家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列宁选集》第四卷,第687—688
页)但是,我们所需的无产阶级的文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无产阶级文
化专家的杜撰,而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
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它离不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为此,列
宁强调,既要进行文化革命,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化,又要取得资本主义遗留
下来的全部文化,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利用它们来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
2。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阐述
斯大林 (1879—1953)是继列宁之后,原苏联又一位领导人。原苏联社
会主义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取得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胜利。然而,被胜利
冲昏了头脑的斯大林,开始刻意树立自己的威信,使自己成为高高在上的操
纵者,成为整个制度、整个国家的代表。他领导的原苏联社会是一个高度极
权和专制的社会。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写下了原苏联第一部马
… Page 98…
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但火药味、形而上学性甚浓。因而社会制度和哲学都
带有斯大林个人的浓厚烙印,一般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
该书是在1938年作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第四章第二节而公开发
表的。斯大林根据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以自己的方式对马克思哲
学的体系和内容作了安排和论述。
(1)辩证法
斯大林认为辩证法可概括为四个基本特征:第一、同形而上学相反,辩
证法把自然界看作有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各个对象或现象互相有机地联系
着,互相依赖着,互相制约着;第二、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把自然看作
不断运动和变化、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状态,其中始终有某种东西在产生,在
发展,有某种东西在破坏,在衰颓;第三、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把发展
过程看作是从不显著的、潜在的量的变化到显露的变化,到根本的变化,到
质的变化和发展,在这种发展过程中,质变不是逐渐地发生,而是表现为飞
跃,并且是有规律地发生,是由许多不明显的逐渐的量变积累而成的;第四、
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的出发点是自然界的对象或自然界的现象含有内在
的矛盾,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斗争是发展过程的内在内容,是量变转化为质
变的内在内容。
(2)唯物主义
斯大林认为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三点:第一、同唯心主义相反,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世界形形色
色的现象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不同形态,世界物质运动按规律发展,不需要什
么“宇宙精神”;第二、同唯心主义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自然界、存在是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物质
是第一性的,是感觉、表象、意识的来源,意识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是
物质的反映;第三、唯心主义否认认识世界及其规律的可能性,认为世界上
充满着科学永远不能认识的“自在之物”。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认
为,世界及其规律完全可以认识,经过经验和实践检验过的知识是可靠的知
识,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还没有被认识、而将来科学和实践的
力量会加以揭示和认识的东西。
(3)历史唯物主义
斯大林首先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
和运用;其次,他对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概念作了
说明,认为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组成社会的人口和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性的力量;
再次,他对社会生产、社会生产方式的运动变化的特点、规律性作了论述。
他指出,生产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它永远不会长久地停留在一点,而
是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中,同时生产方式的变化,又必然引起全部社会结构
和政治结构的变化;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发展变化总是从生产力,首先是从
生产工具的变化、发展开始的,生产力变化、发展了,生产关系随后也发生
相应的变化,生产力是生产发展、从而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因素;
第三个特点是,新的生产力及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产生过程是在旧制度
内部发生的,它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在新的生产力没有充分成
熟以前,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是自发进行的,新的生产力成熟以后,改
… Page 99…
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现存生产关系,就必须通过新兴阶级的自觉活动,通过
阶级革命来实现。
斯大林在每个部分的论述之后,都例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以证明原
理。他的论述简洁、明了,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达到了阐明党的
理论基础,对广大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之目的。然而,斯
大林的论述中也存在着不少缺点。这些缺点是:没有讲对立面的统一与转化
及质变到量变的转化;没有讲否定之否定规律,没有抓住辩证法的“实质”
和“核心”;没有突出实践的首要的基本的地位,把唯心主义都划入不可知
论,把承认“自在之物”的也看作是唯心主义;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唯物
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以及论述方式上的“原理+例子”等。
原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给资本主义国家内深受压迫的工人阶级及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广大劳苦大众以极大的震动和鼓舞,他们把原苏联社会
主义当作自己奋斗的目标,因而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精神文化建设
的方式等都为他们所继承。这样,斯大林的哲学思想,连同它的众多缺点远
远超出了原苏联社会的范围,传遍了半世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斯
大林模式”。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东欧的辐射:东欧七国50年代前哲学状况
前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东欧各国送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各国共产
党纷纷组织人力、物力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总的来说,除波兰、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原东德)和前南斯拉夫外,其它起步较晚,20世
纪50年代以及其后才开始系统研究,并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因此,这里,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