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

第17节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17节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义、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出现了“黑格尔主义马克思 

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一是按 

照新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出现了“新实证主 

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和目的是,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哲学的 

一些流派结合起来,“重建”马克思主义,以“重建”的“新哲学”来分析 

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与列宁主义相对立的见解。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时刻,是1968年5月发生在 

法国的“五月风暴”。它被激进的青年学生和工人奉为圣经,当作反对资本 

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推到了思想战线的前台,而其中最大的一个流派,则 

是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的名称源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城的“社会研究 

所”。早在1923年,法兰克福城内一些富裕的客商投资成立了社会研究所, 

第一任所长是格律恩(1861—1940),一个属于“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传统 

的历史学家。1911年创办《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杂志。他的宗旨是 

社会研究所应成为“西方和东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联络点”,他采取的方 

针是“兼收并蓄”。成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又有社会民主党员;选中发表的 

文章既有属于第二国际传统的伯恩施坦等人的,有属于第三国际传统的李亚 

山诺夫等人的,又有受到共产国际批判但也同伯恩施坦对立的卢卡奇、柯尔 

施等人的,还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样,格律恩主持的社会研究所,虽然 

同各党各派均有联系,倾向性复杂,但乃是一个研究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和马 

克思主义的学术中心。格律恩退休后,霍克海默接任所长。“法兰克福学派” 

诞生。 

     霍克海默接任之时,正值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希特勒法西 

斯主义加速夺权之时,他深感有必要重视社会哲学,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研究 

资本主义社会现状及其意识形态,重新确立社会研究所的方向。1930年,他 

做了题为 《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的就职演说,贯彻了上述 

思想。1932年,他在为《社会研究杂志》创刊号所写的前言中,又把社会哲 

学的任务具体规定为:在研究历史和现状的过程中,把哲学理论和经济理论 

结合起来,用以研究社会和个人问题;把经验上的研究统一到社会哲学中去, 

开创一种“新型理论”——“社会批判理论”。这个时期,社会研究所的成 

员除霍克海默外,有后来成为该学派著名代表的马尔库塞、阿多尔诺等,社 

会研究所的任务是致力发展“社会批判理论”,对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哲 

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进行评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名称由此而来。随着希 

特勒在德国的得势,社会研究所经由荷兰、瑞士、法国,最后建址于美国。 

1949—1950年又迁返回德国,而马尔库塞继续留在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进 

行研究和教学。此后,法兰克福学派主要在美德两国展开活动。六十年代以 


… Page 56…

后,法兰克福学派超出学术圈子,走向更广阔的领域。到第二代时,该学派 

解体。 

      (2)开西方马克思主义先河的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 

     在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理论上的混乱。欧洲工人运动失败之时,卢卡奇、 

柯尔施、葛兰西经过苦苦思索后认为,革命失败不在客观条件的不成熟,而 

在于主观条件的不具备,即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不成熟,主要表现为第二 

国际理论家庸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于是,他们主张“重建”马克思 

主义,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河。 

     卢卡奇 (1885—1971)出生于布达佩斯。毕业于匈牙利大学,三度去德 

国随席美尔、韦伯、李凯尔特和文德尔班等人学习。因1923年发表的《历史 

与阶级意识》一书及1928年为准备次年召开的匈牙利代表大会起草的“勃鲁 

姆纲领”遭到共产国际批判后,退出积极的政治活动。1930—1945年侨居莫 

斯科,在莫斯科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从事研究。卢卡奇一生政治色彩和理论 

倾向很不相同,但他因1923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被推为“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创始人,是毫无疑问的。他的主要哲学著作还有:《青年黑格尔》、 

 《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理性的毁灭》、《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等。 

     柯尔施(1886—1961)出生于德国托斯泰特。1910年获耶拿大学法学博 

士学位。1912年去英国伦敦进一步研究法学。1920年参加德国共产党,曾任 

党的理论刊物《国际》的主编。1923年《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出版,在 

共产国际和世界哲学界引起巨大轰动,也因此被指责为修正主义,同时成为 

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其主要著作还有:《唯物主义历史观:同卡 

尔·考茨基的争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原则:一个重新表述》、《卡 

尔·马克思》等。 

     葛兰西(1891—1937)出生于意大利撒丁尼亚岛。1911—1914年在都灵 

大学读书期间加入意大利社会党。1921年与陶里亚蒂共同创建意大利共产 

党,后任该党总书记。1928年被法西斯分子判刑,在狱中写成了七卷本的《狱 

中札记》,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政治思想,使其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先驱。1937年获释出狱后数日即逝世。 

     三者经历不同,思想也不尽相同,但作为同一个学派的创立者和先驱人 

物,他们在基本主张方面是相同的。 

     ①“重建”的总框架及“总体性”原则。如前所述,卢卡奇等人是针对 

伯恩施坦等人的错误观点而提出“重建”马克思主义的主张的。伯恩施坦等 

人把历史主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驱逐出去,把社会历史的发展曲解为机械 

的单一的决定论,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视为黑格尔辩证法的残余因素,从 

而根本无视历史辩证法。于是,卢卡奇等人把研究重心转向“社会—历史过 

程的总体”,以图恢复马克思的“总体性”观点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主 

体的地位,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理论,强调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 

践的统一。这就是卢卡奇等人“重建”的总框架,也是其“重建”的基本原 

则。 

     首先,卢卡奇等人追溯马克思思想理论的渊源,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黑格 

尔思想的逻辑继续,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实质。他们企图借 

助黑格尔辩证法,“重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认为,马克思的 

辩证法是关于社会历史的“总体”辩证法。“总体”是社会历史的总体,自 

然是社会化、人化的自然,作为社会范畴包括在“总体”之中;“总体性” 


… Page 57…

原则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最高原则,其实质为无产阶级运动中理论与实践的统 

一。唯有坚持此原则,方可说明社会历史的现实过程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 

运动。在他们看来,辩证法是相对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言的,而在这种关 

系中,主体支配着客体。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实际蕴涵于历史主体的活动 

中,是主体的辩证法,实践的辩证法。其三、他们认为可以运用无产阶级辩 

证法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自身的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主观 

条件即“阶级意识”(卢卡奇);可以确认社会意识的现实性,批判资本主 

义社会的“精神结构”(柯尔施);可以分析新形势,充分认识各国的具体 

革命实践的特点,进行文化革命(葛兰西)。总之,他们主张马克思的辩证 

法是革命的辩证法,其主体是无产阶级。 

     其次,卢卡奇等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总体性”原则。他们认 

为“总体性”原则是他们“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体现了马克思历 

史辩证法实质。 

     卢卡奇最先提出并阐述了“总体性”概念。卢卡奇认为“总体性”范畴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占据着中心地位,它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整体优于部 

分。他说,马克思主义是方法而非教条,它历来把社会视为一个具有“总体 

性”的总体。总体不是由事实堆积而成,相反,事实只有通过它们与总体的 

联系方可得到阐述。总体必须先于事实,总体与事实相比具有逻辑上的优先 

性。第二、他认为,总体应该理解为动的现实,它包括一定的趋向、方向及 

其结果,是现状、过去和未来的统一,而不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内包括现实 

的一切细节的事态。卢卡奇的这种规定是在总体性的名义下夸大主体性,在 

反对关于历史过程的自然主义或实证主义观点时陷入了另一个极端。 

     柯尔施没有直接了当地提出并论证“总体性”原则,但在其《马克思主 

义和哲学》一书中贯穿了该原则,并把它作为辩证法的根本原则。他认为, 

总体性原则其体现为把思想批判和实践批判作为统一的历史总体来看待,指 

出任何革命只有在实践运动中推翻整个现存社会和它的经济基础,在理论上 

取消或废除其意识形态时,方算结束,任何割裂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行为 

都是危险的。据此,柯尔施提出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主张用思想行动推翻 

资产阶级的精神结构,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准备。柯尔施通过对总体性原则的 

阐述突出了意识形态批判。 

     葛兰西也坚持总体性原则,对总体性作了具有自己哲学特色的规定。他 

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以实践为核心的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 

或“实践一元论”。所谓“实践一元论”就是把实践理解为物质与精神、人 

与自然的“对立同一性”,就是把物质、自然及精神、意识等要素统一于实 

践之中。他指出实践就是一个总体,它内含了理论要素,而理论活动构成了 

实践的先导和决定性环节。葛兰西把理论活动同文化现象相联系,而人民群 

众即实践的主体的革命觉悟取决于文化的影响,所以,他又指出实践的核心 

内容就是实行一场文化革命。葛兰西对总体性的把握同卢卡奇、柯尔施一样 

有失偏颇。 

     ②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卢卡奇指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辩证法, 

是一种社会历史的辩证法。不存在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就是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他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黑格尔思想的逻辑延伸。在 

黑格尔那里,主客体在绝对观念的自我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达到同一,但 

其主体只限于思辨的逻辑领域。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找 


… Page 58…

到了真实的主体,这就是社会阶级,确切地说是无产阶级。在他看来,总体 

性原则既包含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又意味着总体性范畴制约着主客体。“在 

现代社会中,只有阶级才能表达这种总体性的观点。” (卢卡奇:《历史与 

阶级意识》,第28页)只有对社会进行总体性的认识,才有可能进行社会改 

造,而辩证法是社会现实中的革命因素,革命的承担者是无产阶级。因而主 

体只能是无产阶级。他进而指出,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是主客体的同一,是 

在阶级意识中完成的。他说,在封建社会,人的社会关系还主要是自然关系, 

人不可能从总体上把握“作为人的实在”;资产阶级实现了社会化的过程, 

人成了本来意义上的社会存在物,社会变成了人的现实,因此,只有在资本 

主义制度下,才有可能认识社会是现实。可资产阶级因其特殊的阶级利益, 

无法克服“物化”现象来把握社会总体,只有无产阶级因其利益与全人类利 

益相吻合,能够克服“物化”现象,由对自身状况的无意识发展到自觉的意 

识,正是在这种自觉的意识中,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不单是生产过程中的“客 

体”,也是主体。主客体达到同一。 

     卢卡奇声称,主客体的同一的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