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

第12节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12节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验到的和可被经验到的领域中唯一可能的粗略的预言的目的而被设计出来 

的”理念化的衣服却掩盖了自然科学的本来的意义。胡塞尔接着指出,客观 

的、自在的真理的本来意义不能在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中寻找,而只能在先 

验的主观主义中得出规定。按照先验的主观主义,自在的真理由主体构成, 

客观性在于主体间性,客观性的意义由主体性决定,因此,胡塞尔说,在哪 

里建立主体间性,哪里就有客观性。在经历了上述一番目的论的历史解释之 

后,胡塞尔指出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意义。胡塞尔说,自然科学造福于人 

类,改善人类生活,可同时产生了副作用,即产生了一股物理主义的客观主 

义思潮,它割裂主体和客体,无法解释为何在世界被认为是一个统一的数学 

系统时,会出现数学、逻辑真理(先天的真理)和自然科学的真理(经验的 

真理)的差别。指出,在对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的批判中,近代哲学史上产 

生了一股与之相对立的思潮;先验的主观主义。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建立“我 

思故我在”的命题,贝克莱和休谟从经验主义出发将笛卡尔的观点加以发展。 

贝克莱认为物是感觉的复合,感觉之外有无事物存在不可而知,休谟沿此方 

向走到了尽头。康德提出了先验哲学以补充贝克莱、休谟经验主义之不是, 

指出了主体的先验范畴在认识中的作用。胡塞尔认为,凡此种种主观主义固 

然冲击着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但又存在着缺陷。他说,他们正确地指出客 

观事物是由主观的意识活动构成,却把这种意识的活动归结为心理活动,这 

必将导致心理主义。为了摆脱这种困惑,胡塞尔把进行这种构成的自我和意 


… Page 40…

识活动规定为先验的自我和先验的意识。胡塞尔以先验的主观主义,或先验 

的现象学代替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对生活世界的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无非是 

把生活世界也纳入他的先验的现象学的研究范围。这样,先验的现象学不仅 

渗透于纯哲学的领域,也渗透到了生活的领域,渗透于一切领域。 

     胡塞尔的现象学非常艰深、复杂,这不仅因为他的文字的艰涩,论述的 

抽象,而且还由于他不断地否定自己,自称是一个永远的哲学的“探索者” 

和“初学者”。现象学对以后来的各种科学的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的。 

因此,对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我们不需要加以什么评论,他的哲学的特点、 

特征从现象学的艰深,复杂中即可窥见。 

      (3)现象学的辐射圈,广义现象学简介 

     如前所述,现象学的出现引起一个“浪推浪”的哲学运动。这场运动可 

以说是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核心,向外辐射而形成的,有的继承了胡塞尔现 

象学的部分观点,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但更多的是借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 

以建立自己的理论,分析、解决该理论所面对的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 

     存在主义,无论是德国的,还是法国的,都是在继承现象学观点基础上 

形成并衍生的,如法国的萨特、梅洛·庞蒂。而存在主义的先驱之一,德国 

的海德格尔,同时就是一个现象学者,他曾是胡塞尔的学生。人们习惯于称 

他们为存在主义者,因此,他们的观点将作为存在主义思潮而被介绍。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受到过胡塞尔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的影响。如果 

从解释学的产生角度看,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就是在海德格尔为其提供的本 

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建立,在许多方面他的学说是对海德格尔的思想的直 

接阐发。因而可以说,海德格尔的学说使解释学的研究方向发生了根本的变 

化,而海德格尔首先是存在论现象学创始者。不仅如此,解释学还作为一种 

分析方法,被各种学科广泛地采用。在这一点上可同现象学媲美。现象学作 

为一种分析方法,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宗教学、精 

神病理学、文学理论等人文科学各领域。因此,不论现象学这种理论是否存 

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完善,是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可解决的困惑,但作为一 

种方法已被各类学科所接受。这或许就是胡塞尔现象学的魅力所在。 



                   6。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与现象学 

                        运动的汇合:德国存在主义 



      (1)存在主义的产生及特征 

     存在主义是 19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和胡 

塞尔开创的现象学运动的一种汇合。它于20世纪20年代正式形成于德国, 

40年代盛行于法国,以后又流传到其他国家,是人本主义思潮中最大的一个 

流派。 

     存在主义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和流传于德国和法国并不是偶然,有 

其社会历史原因和理论背景。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法国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德国法西斯的侵占和践踏。两次大战,给这两个国家带 

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危机,西方资产阶级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宣扬和信 

奉的理性、自由、平等、人之尊严和权利在战争的“铁蹄”下消失殆尽,代 

之而起的是人性丧失、自由被剥夺、尊严遭破坏、生存受威胁。焦虑、恐惧、 

迷惘、困惑、烦闷似一团浓厚的乌云笼罩在人们的头上。战后,两国的物质 


… Page 41…

生产有所发展,但物质财富大量涌现,并未给人们带来享受,却使人反而受 

物的支配,成为了物的奴隶。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人的 

命运和前途又是什么等困扰着人们,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正是在这种状态下, 

存在主义出现了。 

     从思想渊源上看,存在主义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 (第五章已作论述) 

及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哲学和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部分 

观点。克尔凯郭尔认为,哲学要研究“人的存在”,回答“人如何去生活。” 

主张人的一生经历享受的、伦理的、宗教的三个阶段。只有到宗教阶段,人 

才能摆脱孤独、消除畏惧。柏格森认为,哲学研究“生命”,生命的基本特 

征是“绵延”和“生命冲动”,主张认识生命只有凭借直觉,在直觉中认识 

和被认识者融为一起。存在主义正是以克尔凯郭尔的观点为雏形,以胡塞尔、 

柏格森的观点为思想材料而建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存在主义的中心,其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 

和雅斯贝尔斯。战后至60年代,法国取代德国成为存在主义的中心,代表人 

物是萨特、加缪、梅洛—庞蒂。除德法两国外,巴雷特、怀尔德和蒂利希等 

人于50年代把存在主义传入美国,并象在欧洲一样,超出哲学领域,影响波 

及美国文学、艺术、社会学、教育、宗教等领域和方面。日本哲学家西田几 

多郎、三木清、田边元等人于20年代把存在主义引入日本,并于50年代广 

泛流传开来。 

     在不同的存在主义者那里,存在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和特征,并且有有神 

论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之分,但它们仍有共同之处。首先,存在主义 

的“存在”有特定的含义,它既不是指具体的物质存在,也不指唯心主义所 

讲的“存在”(主观的存在和“绝对观念”),而是特指人的“自我”存在, 

即先于主客体分立的个人的纯粹意识活动或意识的意向性、指向性。所有存 

在主义者都以此为他们哲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他们认为哲学唯有研究“人的 

存在”及人存在的烦恼、死亡等情态,才可揭示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第二, 

他们认为,对“人的存在”的认识不能通过传统哲学的认识论,尤其是理性 

主义哲学,而只能揭示、照明。第三,他们认为主观的纯粹意识是最可靠的 

存在,而外在世界却是偶然的、没有确定性的、无意识的、与人相疏远和相 

对立的世界。这就是说,支配世界的不是理性,世界亦无规律可循,纯粹的 

意识才是支配世界的至高无上的力量。第四,他们认为,他人、社会、自然 

及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科学理论是对人的存在和自由的束缚,人只有摆脱与所 

有这一切的联系而成为孤独的人,才是真正存在的人。他们否认社会、自然、 

他人存在,否认关于自然、社会的各种科学理论。第五,由于他们上述的观 

点,他们在历史观上必然是唯心主义的。 

      (2)基本本体论的海德格尔 

     第五章已述,现象学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现象学是指胡塞尔现象学, 

广义现象学是指存在论现象学,即以海德格尔为鼻祖的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1889—1976)出生于德国梅斯基尔希。1909年进入弗莱堡大 

学,主攻神学,兼修哲学。1914年获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6年随弗 

莱堡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塞尔研究哲学,深受胡塞尔的影响。1928年胡塞尔退 

休后,海德格尔接替了他的教授位置。其主要哲学著作有: 《存在与时间》 

 (1927)、《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论真理的本质》(1943)、《论 

人道主义》 (1947)、《林中路》(1949)、《形而上学概念》(1953)、 


… Page 42…

 《诗、语言、思》(1971)等。 

     海德格尔师从胡塞尔研究现象学,同意胡塞尔关于现象是一门描述科学 

之观点,但当胡塞尔进一步发展现象学的方法论理论,从而靠近新康德主义 

的先验唯心主义的时候,海德格尔提出了疑义,并离开了胡塞尔,创立了一 

种关于“人是唯一真正的本体”的“基本本体论”或“有根的本体论”,从 

而改变了现象学的研究方向,结束了胡塞尔现象学时期,开创了存在论现象 

学,即存在主义。 

     ①基本本体论的建立。海德格尔自称是一位本体论哲学家,并且他最终 

的目的也是要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一种新的本体论,即基本本体论。他指出,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摧毁以往本体论。他认为以往的哲学家,从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到黑格尔,他们都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即他们总是从“世界” 

方面而不是从“存在”方面探讨哲学问题,即使他们讲到“存在”,也是把 

存在当作现成已有的、具有规定性的东西,当作某种存在者。他们只追问在 

是什么,而不追问在者怎样在、为何在,即不研究在本身。而本体论“总是 

只在在者的在中思在者。然而只要在的真理没有被思,一切本体论就都仍旧 

没有根基。”(海德格尔:《论人道主义》,载《存在主义哲学》,第127 

页)为此,他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并作了区分。 

     “在”又称为“存在”。海德格尔一方面把它看作一切物的基础,表示 

事物存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指事物的显现、在场,而不是具体的、现成的 

存在物;在者又称为存在者、存在物,指现成已有的存在物。在海德格尔看 

来,“在”的问题比“在者”的问题更为根本,在本体论研究中具有优先地 

位。这种优先地位表现为:第一,在存在状态上是优先的。海德格尔指出, 

 “在”是确定在者作为在者的那个东西。这就是说,“在”是任何一个在者, 

在其有任何内容的时候,都必然已经具有的性质,或者说,一切在者首先必 

须在,才能成为现实的、确定的在者。没有在,就没有在者。第二,在本体 

论上是优先的。海德格尔说:“‘亲在’是根据在它自己身上的它的存在规 

定性而是 ‘本体论的’”。(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 

第363页)这就是说,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即在究竟成为什么样子还不 

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因此,“我”就是“在”,“在”就是“我”。 

 “我”应该从本体论上首先加以探讨。第三,“作为一切本体论的可能性之 

 ‘在者状态’的本体论的条件”(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 

辑》,第363页)是优先的。在海德格尔看来,一切在者,即整个世界得以 

存在,并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