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时间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
19世纪末,法国的教育制度基本形成。它的特点是双轨制,一轨是:母
育学校(2—6岁)——初等学校(6—11岁)——初等学校高级班,后升入
艺徒学校和职业学校,或者就业。这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的。另一
轨是:幼儿园——中学预备班——国立中学或市立中学——大学或专门学
院。这一轨是为有产阶级设立的。
从总体上说,法国在教育方面基础比较落后,这对于大工业的发展是极
为不利的。所以法国政府在制定新的教育法同时又积极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
来改变法国教育的落后状况。
欧洲其他国家象瑞典等开发教育也是首先从致力于建立国家有关不同类
型教育制度的法律开始的,依法建校,依法办学,把教育置于法制的保证之
下。
(2)发展初等教育
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各国都很注意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所以初等教育
得以发展。在这方面,英国尤为突出。
英国实施初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城市贫民的子女。在最初实施初等教育
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曾遭受过上层阶级特别是一些守旧贵族的冷漠,也
曾遇到过贫民中一些人由于负担不起子女的学习费用而对普及初等教育的不
理解,甚至抵制和反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英国政府实施了新的
教育法案,也由于生产实践和现实生活的需要,阻力有所减缓,初等教育的
发展状况有了好转。当时的初等教育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
慈善学校和贫儿学校,这类学校创立于17世纪。其主要任务是向贫民儿
童进行宗教教育,知识性的训练是得不到重视的。这类学校的资金主要靠慈
善家捐款,有些学校有自己的田产,收入还比较稳定。
预备学校,这是专为上层阶级的子弟创办的学校,是与“公学”相配套
的一种学校。其任务是对8—13岁的男孩子进行读、写、算的教育。这种学
校很重视体育,音乐和宗教教育,以为将来进入“公学”或文法学校作准备。
此外,其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强,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要求严。学生大多
数寄宿,学费昂贵。此类学校在19世纪末已达400多所。
幼儿教育,英国在1870年的教育法中就把幼儿教育列入初等教育的范畴
了。到20世纪初,幼儿教育获得了很大发展。1918年由于实施了费舍法案,
幼教事业便进一步发展起来。
高等小学(或称“新中心学校”),这是1870年“初等教育法”公布后
涌现出来的一种学校。学制3—4年,这是为城市小商人,高级工匠等小资产
阶级子弟服务的学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和书写能力,以造就普
通职员、会计、文书之类的人才。这种学校发展较快,到1914年,仅伦敦一
… Page 11…
地,就发展到20所。而且这种学校还为贫民子女设立奖学金名额。
此外,英国政府对受教的贫民儿童的生活福利也比较关心。根据 1902
年新的立法和1906年的教育法规定,地方当局要为初等学校膳食和医疗提供
经费。1907年还开始为学生进行体格检查,这些措施对保证儿童的身心健
康,保证教育质量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英国的初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它为其他国家发展初等教育提供了宝
贵的借鉴经验。
关于对初等教育的改革,瑞典是领先的。瑞典在教育大权转入新兴资产
阶级贵族之手以后,少数上层阶级的子弟便进入正规的“学术学校”,而绝
大多数下层社会的子弟只能在小学接受短期的初等义务教育,这类短期制学
校称为“民俗学校”。如此二元学校教育在19世纪不仅瑞典有,整个欧洲大
陆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贵族教育和普通大众的教育是分开的。后来,进步
人士要求提高民俗学校的地位,取消为贵族子弟开设的“学术学校”,提出
创办全民综合性学校,以使教育向着平等合理的方向发展。瑞典于1867年通
过了建立公立学校,即由贵族子弟和贫民子弟同校就读的法令,并于 1894
年建立起一批三年制的公立学校。这使瑞典在当时成为第一个实行公共教育
的国家,居先进入了初等教育的世纪性转折。
瑞典对初等教育的新政策,促进了全民教育的发展和全社会成员文化水
准的提高,促进了全民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和劳动力素质的优化,最终导致了
瑞典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3)重视中等教育
1870年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国际间的竞争剧烈。欧洲发
达国家为了各自工商业的发展,都要求加速培养具有初等文化技术水平的人
才。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以自己的方式和途径加强了中等教育。
英国创办了新型学校和增设了传统学校。英国这个时期创立的新型学校
主要有各种类型的私立中学。这类学校是随着高等小学的涌现而出现的,其
招收的学生是六年制小学毕业生,从实际知识水平来讲,它相当于初中一年
级水平,所以它们属于中等教育范畴。中央学校,这是1911年创立的一种新
型教育机构,它是介于小学和中学之间的中间型学校。招收年满11岁但未能
通过“11岁”之考试的小学肄业生,学制4—5年。课程设置各校不一,但
一般前两年都授基础学科:英语、数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工艺等;
后两年开设实用性学科,如工业方面有机械、制图、家庭工艺、工艺技术等;
商业方面有经济学、簿记、速记、商业书信、打字等。
英国增设的传统学校主要是公学和文法学校。公学在英国历史悠久,地
位显赫,其初创时期,性质属于慈善。17世纪中叶开始,性质有所改变。但
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一些公学中仍有少量的为贫民子弟设立的免费生名
额。不过在这里贫民子弟与贵族子弟还是被严格地隔开的。甚至他们招收贫
民子弟的目的就是使他们为贵族子弟服务,便于贵族子弟在校期间就学会驾
驭人的本领,因此,公学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它为贵族和其它上层阶级服
务的性质。公学的目的是为培养英国绅士并为升入牛津或剑桥大学作准备。
因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们总是模仿绅士的生活方式。
公学在培养人才方面是有重大贡献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学生大多来自
公学。但公学办学的指导思想很保守,它不向公众开放,也不增设自然学科、
… Page 12…
社会科学和现代语的课程。至1900年公学发展到104所。
文法学校也是英国增设的传统学校。这种学校在1864年就已发展到700
多所,这是由教会或私人团体主办的学校。学生大多是有产者子弟,为贫寒
子弟设立的免费名额为数很少。文法学校的规模不一样,质量相差悬殊。在
这类学校中每年能向牛津或剑桥大学输送3名以上学生的学校总数不超过40
所。但这类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开放,它们除了重视学习古典语学科外,
还开设了法语、教学、几何、三角、力学、测量、航海、地理、自然哲学、
天文学、地球仪使用及簿记、体育、音乐等课。这样的课程设置表明文法学
校的办学方向已倾向于重视实用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文法学校课程
设置的开放性和实用性在英国中等学校产生了重大影响。从20世纪初开始,
不少学校也增加了自然学科的课程和时数。1904年英国教委会还通过法令,
必须向16岁左右的学生提供普通教育,即智育、德育、体育同时发展,并要
求基础课要具有广泛的学术性质。
英国中等教育课程的引人注目的变化引动了整个中等教育的发展,从而
为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德国注意发展不同类型的中学。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德国在发
展中等教育方面主要侧重于抓好不同类型的中学:
文科中学,以学习古典拉丁文和希腊文为主,招生对象是修完三年预科
或有同等学历年满9岁的儿童。文科中学主要是为贵族及上层有产者子弟设
立的。
高级实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以学习数学及自然科学为主,不开设古典语
文。其与文科中学一样都是为贵族及上层有产者子弟设立的,学生毕业后可
直接进入大学学习。
女子中学,在德国,女子中等教育是在1872年举行了魏玛中等女子学校
会议、1873年举行了柏林会议要求政府当局举办公费女校和提出要照顾女子
教育特点以后才被重视的。但直至1908年,女子教育制度才真正确立。女子
中学修业10年,前3年为预科,从四年级开始,根据个人志向和兴趣可升入
文科,实科或理科中学,毕业后升入大学。
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学,为德国培养了不少大学的后备力量。随着德国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其他类型的中学也在创立着,发展着,德国
的中等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
法国注重中等教育的改革。普法战争后,法国就比较重视教育改革。20
世纪初,法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开始向电气化过渡。因此法国政府更是着力发
展科技、发展教育。1902年对中等教育的重大改革就是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
开始的。
对中等教育的改革主要侧重于学制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法国政府规定
中学学制为7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4年,第二阶段3年。第一阶段
又分两部:A部学拉丁语,B部不学拉丁语。第二阶段;头两年,A部学生分
三组进行学习:第一组学拉丁语,希腊语;第二组学拉丁语,现代外国语;
第三组学拉丁语和数理科。而B部学生则主要学习数理科和现代外国语。到
最后一年,所有学生又分学哲学和数理,并将拉丁语、希腊语作为选修课,
现代外国语为必修课。
法国关于中等教育学制和课程设置上的改革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虽然古典的东西仍占很大比例,但加强了数理科和现代外国语在
… Page 13…
课程中的地位,这是一大进步。
第二,把中学学制定为7年,并分为相互衔接的两段,这是一个创造性
的举措。
第三,开创了法国中学分科分组进行教学的先河,基本确定了法国中学
的教学模式。
此外,法国政府为使学校与教会分离,重撞教会势力对中学的影响,在
这个时期解散了50多个从事宣传,教育和商业活动的教会组织,转向了3000
多所教会学校,议会于1905年通过了教会与国家分离的法案。这些重大举措
对保证和发展法国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进步作用。
(4)振兴高等教育
从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工业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也发生很大变化,其
特点有二个方面:
创办新大学。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高潮
之中,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国家创办了
不少新大学。
英国从19世纪50年代“城市大学”运动进入高潮起到20世纪初,先后
建立了18所大学,4所大学学院。其中,伯明翰大学,利物浦大学,利慈大
学,谢菲尔德大学,布列士托大学等是从学院发展为完全大学的。这些新创
立,新改建的大学不仅为英国新兴工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有力地促进了
英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而且这些大学自身也都逐渐成为工业研究的重要中
心,对英国工业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德国在这个时期也新开设了不少大学,如着重于电工和造纸工业的达姆
斯塔工业大学,莱比锡商科大学、柏林商科大学,市劳斯鲁工业大学等。据
统计,至1918年,德国已有各类大学45所,其中仅工业大学就有10所,农
林兽医大学9所,其余则属于商业专业和采矿专业大学。
法国这一时期科技进步,电子、化学、热力学、天文学、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