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行-光圈中的凤凰-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主的北约战机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邵云环等三名中国记者遇难。这一事件对凤凰卫视的未来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启示。首先,如此重大的新闻事件突然发生,中国官方和主流媒体尚未作出反应,凤凰卫视却能够迅速而全面地报道,开始在观众中建立起“大事发生看凤凰”的声誉。
但这对凤凰本身的应变能力也是极大的考验。那天是星期六,凤凰的“主力部队”,包括刘长乐、王纪言和大部分主持人,都已到了湖南长沙,准备与湖南电视台共同举办一台娱乐晚会,原定当晚九点半,在新闻节目《时事直通车》之后播出。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的消息传到长沙,已是下午时分,刘长乐和王纪言立即决定取消播出那台晚会,改为有关“使馆事件”的特别节目,并定下了题目:“中国人今天说不!”
要填补因取消晚会而出现的时间空档,特别节目就要长达两个小时。问题是,身在长沙的凤凰同事当晚不可能插翅飞回香港,所有的事情必须由留守香港的那几个人承担。于是,一场由长沙遥控指挥的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就极为仓促地筹划出来。
当天编译的新闻报道肯定不够这样的时间长度,那就增加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求各地记者和特约记者(如成都分公司的会计)全数上街采访,同香港作现场电话连线;再就是在新闻报道之间插入我和香港《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香港大学教授陈婉莹等特邀嘉宾的即时评论。这在凤凰卫视,更不用说当时的中国电视业界,都是前所未有的做法。只是时间紧迫,形势逼人,更因国家有难,不得不大胆一试了。
“使馆事件”发生的那一天,正好是母亲节,我们为节目定下的基调就是:“在母亲节的那一天,美国总统克林顿送给中国母亲的礼物,却是夺走了母亲的孩子,又夺走了孩子的母亲。”结果,当晚的《中国人今天说不!》节目播出,反应出乎意料之强烈,高层从长沙传话“看来明天还得说”。这一说就连着近一个星期,随着新闻事件本身高潮迭起,我们的评论也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第二年夏天我在峨嵋山遇见一位四川的大学生,她说,当时他们在大学里收看《中国人今天说不!》,气氛就像看球赛一样热烈,同学们不断喝彩叫好。中国人民大学的黄嘉树教授则告诉我,他们的一些学生为了看这个节目,“凑份子”到星级饭店开房间。后来,一位主管东亚事务的美国官员对凤凰卫视老板刘长乐说:“那时候对我们真正有杀伤力的媒体,就是凤凰卫视,因为你们不是谩骂,而是说理,这是最可怕的。”
过了三个多月,凤凰卫视的第一个新闻评论节目《时事开讲》开播了,《中国人今天说不!》就是它的预演。从此开始,凤凰发现了新的言论空间,时事评论和新闻一样,都成为凤凰节目的新支柱。从那时开始,我这个毫无专业训练的电视“新丁”,也成为凤凰卫视首位专职的时事评论员。
【凤凰人】王纪言
《中国人今天说不!》的系列特别节目,以5月15日晚在深圳“世界之窗”的同名大型演出做终结。那场晚会,如果不是“院长”接过指挥大权,真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子。
凤凰台里,都叫王纪言为“院长”,因为我们有不少同事出自北京广播学院(现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王纪言来香港凤凰之前,就是“广院”的副院长。
那天的晚会是凤凰与深圳方面共同举办,我们下午到了深圳“世界之窗”内的演出现场,感到头绪纷乱,双方各有主张。天色渐黑,离预定开场的时间越来越近,不能再如此乱下去。这时,王纪言手拿一份节目方案,把所有参加演出的人员召集过来,一、二、三、四……一条条指令发下去。我记得最后他说,没有时间再讨论和排练,每个人就这么去做,不要怕出差错。师永刚在《解密凤凰》中记下了王纪言的“战前动员”:“灯光灵不灵,主持人说什么,到现在,我也还不知道。上了现场,声音推不上去,不要怕,镜头没有切过去,也不要怕。记住,你是现场唯一的主角,一定要控制现场。”
居然,这样的一场大型晚会,就一环扣一环顺利推展下去。外人如果只看凤凰直播的画面,还以为事先一定排练多次,绝不会相信开场前一个小时还乱成一团。
有了那些日子的见识,我开始相信凤凰团队的应变能力极强。不管时间多么紧迫,不管人手怎样不足,谁都不会说“不行”,连我们这些年近花甲的评论员老头都如此。
空中采访“双亚”吊辜
2000年凤凰卫视《千禧之旅》摄制组来到尼泊尔时,有人问他们是哪里的中国人,他们自豪地回答说是“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人”。曾瀞漪也加入了《千禧之旅》,她走的是十分辛苦翻越唐古拉山脉那段,我至今还记得她一面播报一面大口喘气的样子。
曾瀞漪台湾南投出生,长年在香港工作和居住,已是香港永久居民,又嫁给了一位来自大陆的山东籍文化人,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实际上,她和她的家庭,正是“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人”。而她采访最多有关两岸关系和台湾的新闻,也正是这几年世界上所有中国人最关心的事情。
我已算不大清楚,究竟有多少次同曾瀞漪一起去台湾采访。我们的分工却很明确,她负责大部分采访和制作,我主要是作评论和约定采访对象。此外,每天晚上完成一天的工作后,她要负责带我们去品尝各种台湾小吃,我负责邀集台湾媒体朋友来聊天,帮助我们解读复杂的台湾政情。
平时在香港,我们谈得最多的,一是两岸关系的最新发展,二是哪些新闻可以在她主持的财经节目里作为重点。一些采访建议,如2002年直播佛指舍利赴台湾,2005年追踪报道“双亚”赴台吊唁辜振甫,都是这样聊出来的。
2005年初辜老去世,汪道涵委托海协会的孙亚夫、李亚飞两位代他到台湾致意。经刘长乐拍板,我和曾瀞漪在香港机场搭上了“双亚”赴台的那架飞机,他们坐头等舱,我们就占了后面商务舱的第一排位子。上机时,我们已经同他们打了招呼,希望能作独家专访,他们表示可以。
香港到台北其实不远,飞行时间才一个多小时,等他们用餐后来到我们这里时,飞机已开始下降。不管怎样,我们就在机门旁边的过道里,把摄像机开动起来。曾瀞漪手持话筒提问,我则负责稳住情绪有点紧张的华航空中小姐,以免采访受到干扰。等到采访结束,飞机的起落架也快放下了。
几天后,“双亚”返回大陆,曾瀞漪又随机同行,再次作了独家专访。她又想到他们二人到一次台湾真不容易,时间却那么仓促,就买了一些台湾的土特产送给他们。不久过春节,老板刘长乐在香港全体员工的大会上演讲时,特别表扬了曾瀞漪的这件事,还要财务主管给她报销。
这些年曾瀞漪很努力,不断在寻找自己的定位。尤其在生了儿子之后,我发现她越来越心平气和了,可能因为她已找到自己的定位了。
《杨澜工作室》留下的影像
1997年底,“院长”王纪言打电话到我家中,说凤凰卫视明年要开一个人物访谈节目,由美国回来的杨澜主持,问我能不能加入凤凰,做这个节目的顾问。我答应了。离开《亚洲周刊》已一年多,离开《中天频道》也大半年,我又开始“打工”了。2005年凤凰与北大学生同办的九周年台庆晚会,我把我们这些评论员老头进入凤凰,比作“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引来哄堂大笑,但实际情况的确如此。
杨澜的节目就是《杨澜工作室》,仅王明青一个助手,我主要提供访谈对象的线索和背景资料,特别是香港方面的人物。有一次她要采访金庸,我把《明报月刊》上面连载多期的金庸与池田大作对话录,都找出来给她,害得她读到半夜。
《杨澜工作室》做了两年,最后因杨澜离开凤凰而结束。其间采访了上百位人物,有些我也参加了,留下了一些照片,以巩俐和范曾的那两组比较“耐看”。采访巩俐是在她香港的家里,很是随便,她还光着脚。采访之外的镜头更加有趣,那是两个女性之间的交流,不时一阵大笑,那只雪白的大狗又在她们身边打转。
最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7月我们去台湾的采访。杨澜是大陆公民,赴台的手续相当麻烦,最后终于批了下来,当然要认真策划。高信疆先生是我在《明报》和《亚洲周刊》时的“老板”,多亏他热心帮忙和张罗,我们在台湾的短短几天之内,才有可能接连采访了多位重量级人物。
最有趣的当然是杨澜对李敖的采访,地点是台北李敖的东丰街书房。两年前经高信疆先生介绍,我就是在那里第一次拜访李敖的,这次也由高先生帮着联系,他一口就答应了。可以说,这一期的《杨澜工作室》让中国大陆观众第一次看到了“活的”李敖,在各种媒体对李敖的专访中,也少有这么精彩的。后来我用了好几天,把采访的主要内容整理出来,刊登在《亚洲周刊》上面。顺便提一下,李敖虽然说的是北京话,但有点大舌头,又引用了大量的典故,整理起来相当辛苦,一不小心就错误百出。
小莉结婚
写这件事,因为吴小莉是凤凰卫视的开台元老,是凤凰的头牌新闻女主播,又是凤凰建台以来第一个结婚的女主播,后来也是第一个怀孕生孩子的。2000年7月22日,小莉和周秉钧在香港举办婚礼,凤凰同事大多到场庆贺,老板刘长乐脸上喜气洋洋,好像出嫁的是自己的女儿。
结婚后的小莉仍然事业至上,不过在同她闲谈时,多了先生、孩子等家庭生活话题。晚上下班时,常有专车在楼下等着,司机就是周秉钧。小莉经常出差,只要有可能,她的先生也常会陪同。小莉婚后两个月,她和我就到上海参加国际电视节,分别采访了黄菊和徐匡迪,并拍摄了关于上海发展的专题。那一天秋风很劲,我带着她兜了半个上海市区,边走边拍摄。中午时分,在我老家附近的吴江路,我特别要她尝一尝闻名上海的“小杨生煎包”,她是否还记得包子的味道?
小莉很看重凤凰的几位评论员“老头”,她的“家有三宝”之说,上了《人民日报》,倒叫我们有点诚惶诚恐了。另一方面,小莉也感受到“老头”的压力;我一次在清华大学“开讲”时曾自夸“凤凰就数我们几个老头最用功”,没想到这句话她记在心上,变成新的激励。早知如此,我就不讲了,因为她已经够用功了。
我采访徐匡迪当中,有两句没有报道的题外话。一是他问我是台湾哪里人,我笑着说我是上海人,你应该是我的“父母官”。也许,他在凤凰卫视的评论节目中看到我经常讲台湾的事情,误以为我是台湾人了。后来我们评论员自己开玩笑说,福建来的杨锦麟是“台湾本省人”,我则是“台湾外省人”。
徐市长确实经常看《时事开讲》。他告诉我,每天晚上忙完了,回到家里吃点东西,放松一下再睡觉,正好看《时事开讲》。听了他的话,我很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原先我们把《时事开讲》放在接近午夜,以为那是冷门时段,不料却歪打正着,正好合上他们一类人物的收视需要。
【凤凰人】陈玉佳
小莉结婚,在台北晶华饭店还有一场婚礼,时间还早于香港。那时我和曾瀞漪正在台北采访,《相聚凤凰台》的台湾制作方面要我们在现场发表一些感受。采访我们的就是特约记者陈玉佳——佳佳。在《相聚凤凰台》里,她总被拍成摇摇晃晃,还带点疯傻。所以,一见面我就对她说:“他们把你拍难看了!”因为我见到的她,并不是那样的一个女孩。
没多久我在香港总部的走廊里再次见到佳佳,很高兴她能够来香港发展。于是,凤凰卫视就有了一个语速特快、动作特大、花招特多的“气象女郎”,很快就对全中国电视的天气播报带来了革命性冲击。有人皱起眉头说,哪儿来的疯丫头叽叽喳喳、张牙舞爪的,不知道她在说些什么;但更多的人对她喜欢得不得了,凤凰网站的BBS上很快就出现了一批“佳迷”。
2001年春节过后,凤凰卫视在深圳的“民族文化村”举办春茗联欢会,佳佳和窦文涛一起主持一个节目。佳佳还讲了一段话,表达她这个来自台湾台中的普通女孩,今天第一次踏足大陆的感受,感谢凤凰给了她这样的可能和机会。她动了真感情,流泪了,记得她的妈妈也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