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书屋2005-05 >

第13节

书屋2005-05-第13节

小说: 书屋2005-05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深有认识的,他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地谈到:“我看同辈作家的作品少得很,那么多,没时间读。有时看了,不以为然,譬如有的作品当时在国内叫响得很,后来看并不咋样。不知文坛是咋弄的。”(以他的聪明,一定知道文坛是咋弄的)“我回想我到底写了些啥东西,还落下个虚名。”在另一篇文章中他说:“中国作家最缺乏的是一种气量和胸怀,每每想起来令我沮丧。这个时代难道只能产生我们这些琐碎的作家吗?”(关于气量和胸怀,中国作家还有一个特性:他自己可以“谦虚”地说自己是不成器的、末流的,但只限于他自己说,别人若是一说他,可就捅上老虎屁股了)贾平凹是清醒的,因而也是痛苦的。琐碎正是民间生活的常态,而津津有味地描写琐碎的作家,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总是难舍取媚——无论这种取媚是无意还是有意,至少可以标榜“读者喜欢我的作品”。
  四是功利性写作。很多功利化很强的写作者,以隔壁老太太的悲哀为借口,掩饰自己的功利化写作,从而也使自己没有思想这一层得到弱化。这背后的潜台词是:我有思想,我是故意这么做的。池莉不是问过这样的问题吗?哈姆雷特的悲哀在中国有几个?池莉可能醉心于市井,忽略了这个时代的文化演进:她若是进了高中校园,随便问一个高中文科生,他也知道哈姆雷特在想什么!
  更深一层的问题是,池莉所说的隔壁老太太的悲哀,也远不是她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数家调查公司都对中国公民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过调查,结果大同小异,他们所面临的悲哀最多的就是那几项,比如正义公平、食品安全、腐败等等。池莉也应常在街头闲谈,想必也知道他们每天咒骂着什么,悲哀着什么,可是再从她的作品中去寻找,找到的却是另外一些东西。这是隔壁老太太的悲哀吗?那只是一些琐碎或时尚的故事,甚至还不如她的早期故事,比如《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就写得更有意味。可影视一播,名声在外,不由让人坠入其中。
  其实有个问题是不用回避的,写作本身,就包括纯功利化写作和思想者写作的区别,井水河水之别,二者也不必强分什么高下。只是有些人不想承认自己的功利心,这就有点奇怪了。居于浊滔,却想着不舍清流之美誉,累矣,生搬硬套的“文以载道”居然害人如此!
  现在的年轻一代则不再考虑这个问题,以包装“少年作家”出名的一个策划者,在谈到成年作家时说过这样的话:“那些著名的作家和教授们,大部分此刻正写着平庸、琐碎、自以为深刻的无聊文字,他们内心猥琐,情感干涸,早已被读者抛弃!”他在谈到孩子们时则说:“我认识的几个‘少年作家’,脑子都很清楚,他们根本就没想去跟‘文学’较什么劲,只是想着把小说写得更好看,更符合读者口味,更打动人心,从而更好卖。是的,他们媚俗,但他们正在成长为专业的畅销书作家,他们从小就有这天分!”一为商业追求,一为思想追求,这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坦诚一点,互不相乱,利己利他。如果天分是赚钱,则谈赚钱;天分是思想,则谈思想;但一旦反过来,不仅虚伪,更会沦为笑谈。
  三、走向思想之路
  至少要脱身于历史环境的负面影响。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依古制之,依礼制之,稍有思想的嫩芽,轻则将思想铲除之,重则连人带思想铲除之,久而久之,文化人渐渐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定则,对于思想,能远离则远离,哪怕是在开明的时代。这样的结果是,以作家为代表的整个文化群体被囿于笼中,缺少一种向外的张力,比如对于人生意义的探求,对于宇宙真相的追寻……而是只能向内寻求两种东西:一种是对于汉语言和汉文字写作的超越和解脱,产生了呆到极致的汉魏大赋,也产生了美到境界的唐诗宋词,在单纯的文字中乐此不疲,寻章摘句,拾秽就污;另外一种是有着强烈的“泛政治”倾向,无论所言何事,定然扯上皇室官家、权力腐败、民生疾苦、经世济国,只可叹扯上是扯上了,尽是些皮毛之扯,从来没有产生适用于本土的制度建设方面的著作或文学作品——类《百科全书》、《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常识》者。
  关于这一点,有一句名言叫做“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有个最起码的素质,分得清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东西可以作为世界性的东西来展示,哪些东西搁什么地方都不值一提。但是操作这种东西显然太难了,远不如直接写着“世界大众”爱读的东西来得轻松,来得名利,让你惊讶,让你拍案,这就够了,至于思想,评论家能挖出来则好,挖不出来,至少是一个好看的故事。所以有了如下结果:至今也没有产生公认的体现某种思想的作品。
  沿着上述道路再往后发展,古时是“有井水处皆咏柳词”,现在是作家们不惜以千金之躯往下三路走,向市井中走,就是从来没有能力往思想上走。有些名字基本上如柳永,家喻户晓,但只能让读者随着自己一起自慰,读者看不到任何思想的灵光,丝毫没有启迪作用。所以,只有脱身于历史的负面影响,离开对文字的过分迷恋,真正的思想才会破土而出,铲也铲不掉,烧也烧不死,灭也灭不尽。
  培养形成思想的思维温床,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因为有很多作家正痴迷于“无思想”的成功状态中,自得其乐,自忘其侮,在一个视“成功”为惟一标准的超功利时代,成功者的一句洋洋自得的“狗日的思想”就会把培养思想的重任抛在路边。而后学者,看到前人在花里胡哨或“泛政治”中居然成功,也必群起而学之,放弃对思想的追求和培养。换句话说,整体文化环境的改良至为重要,要求许多文学中人都必须有自审的能力,而非自恋的情绪,都必须有海纳百川的阔大境界,而非死爱面子的将错就错、讳疾忌医……如果有很多成名作家敢于面对自己的肤浅,进而完全袒露自己的心迹,呼唤有真思想者面世,则对于思想的形成善莫大焉。

  二战锤子剪刀布

  
  ? 林子明
  1938、1939两年,苏军与侵华日军沿中蒙、中苏边界两次激烈交火。哈桑湖战役双方共动用四万多兵力、三百多架战机、两百多辆坦克参战。诺门坎战役规模更大,双方总共投入一千多门火炮,上千辆坦克、装甲车,八百多架飞机,直接交战的兵力达十三万二千人。
  苏军是在不利条件下对日作战的。1938年苏军处于建军以来士气最低落的时期,大肃反使其元气伤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苏联《在国外》杂志披露:1937至1938年对红军大清洗的后果是“近三万五千名红军指挥员被处死”〔1〕。1938年11月斯大林的助手伏罗希洛夫在国防会议上承认:“1937—1938年,我们从红军中清洗掉四万多人。”〔2〕前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史》一书这样写道:“战前,几乎所有集团军军长、几乎所有的师长和旅长、半数的团长……都被捕了。”〔3〕面对大量有经验的指挥员突然消失这一事实,苏军在全军突击提拔了十万人——列兵充尉官,尉官任校官,校官当将军——其中大多数缺乏在上一级岗位指挥的经验,苏军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与苏军作战的日军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这是世界上最残暴最无人性的军队。不幸的是,这也是一支战斗力奇强的军队。从纯军事学角度看,美、英、苏、德军的单兵素质均不如日军。武士道的不畏死加上训练有素,使日军即使当兵力、装备处于劣势时仍能顽强作战,使对手付出沉重代价。
  在1938年3月的台儿庄战役中,国民党军以二十九个师加一个旅约二十九万人的兵力,包围日军不足三万人的两个旅团。中国军队经过二十多天浴血苦战,终于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但战况惨烈悲壮。几乎每座房屋都要几经争夺,往往是白天为日军占领,守军在夜间夺回。白天日军再占领,守军夜间再夺回。激烈的拉锯战,使台儿庄一片火光,满目尸横,连运河水也被染红。日本侵略军的凶顽可见一端。
  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5月6日,日军同以美英军为主力的同盟国军队交战。在陆上兵力、装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日军发起一个又一个战役,占领泰国、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短短半年,日军共毙、伤、俘同盟国军队三十余万人,而自己所付出的代价仅是伤两万五千人、亡一万五千人而已。
  士气低落的苏军与这样一台凶暴的战争机器交战,究竟能有多少胜数?
  谁也不会想到,苏军取胜了,胜得轻轻松松,胜得干脆利落。这一胜使得人们不得不怀疑,是否战争也像竞技体育一样,某些队天生就是能“克”某些队的,战争也存在着生生相克的原理。
  哈桑湖战役一开始,苏军高地张鼓峰、沙草峰就失守了。诺门坎战役开始苏军损失非常惨重。大战前夕,日军突然出动大批战机对苏军重要基地塔木斯克机场进行闪电袭击,击落击毁苏军一百二十四架飞机〔4〕。哈桑湖、诺门坎两战役以日军突然袭击而打响,日军占了先发制人的很大便宜。
  但是轮到苏军反击,损失惨重的就是日军了。
  日军特别不适应广阔平原上的机械化立体作战。哈桑湖战役,苏军以二万余人配合二百多辆坦克向日军发起进攻,战斗中日军的七十多辆坦克全被击毁。日军的坦克被打光后,日军以“人弹”集体向苏军坦克冲锋。士兵们揣着炸药包、端着燃烧瓶往苏军坦克底下扑。一天之内发起近二十次殊死冲击,他们全部被机枪扫倒在坦克前。哈桑湖战役的另一个特点是空战规模大,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飞机全部上天,空中近三百五十架战机缠在一起,从上午打到日落。此次空战苏军击落日机七十多架,自己损失了四十二架飞机。哈桑湖战役以日军战场遗尸三千多具全线败退而结束。诺门坎战役日军败得更惨,此战苏军出动五万七千兵力,拥有五百一十五架飞机、五百四十二门火炮、四百九十八辆坦克、三百八十四辆装甲车。日军总兵力七万五千人,拥有三百三十架飞机、五百门火炮、一百八十二辆坦克〔5〕。两相比较,日军兵力优于苏军;火炮数量双方相当,但日方具有能摧毁苏军任何工事的要塞炮;飞机数量苏军占优,但性能比之日机有所不如。日军的大劣势是地面装甲力量,武士道精神无补这一巨大差距。诺门坎战役日军共死伤五万多人,飞机损失一百八十多架,火炮损失百分之七十二〔6〕,坦克大部分被击毁。与此相比,苏军的损失是死伤一万多人,除飞机损失较大外(主要损于战争初期日军的突袭),其他兵器的损失都很小。
  苏军对日军作战总是赢得轻松。哈桑湖、诺门坎战役之外,1945年远东战役(苏军进军东北战役)也是打得毫无悬念,毫无波折。此役苏军共动员一百七十四万兵力,实际进入东北不足百万。战役从8月9日打到9月2日,共歼日军六十七点七万人(包括投降),苏军仅付出伤亡三万多人的代价。虽说日军当时已走下坡路了,然而胜负如此悬殊,还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就在前一段日子里,兵力占绝对优势、且得到强大海空军支持的美军进攻太平洋诸岛孤军困守的日军,美军打得异常艰苦,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惨重的伤亡。
  如果我们从苏、日两军的交战状况得出这样的结论——苏军是二战中最强大的军队,那就错了。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进攻苏联,卫国战争打响,二战中最大的两支军队开始了历时四年的殊死搏斗。在战争爆发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苏军一个失利接着一个失利,似乎变得“不会打仗了”,苏联人民面临巨大灾难。
  德军以一百五十三个师进攻苏联。其中坦克师二十四个,拥有坦克和强击火炮近四千三百辆(门)。德军还得到四千九百八十架飞机的支援。入侵德军的炮兵数量比前线苏军多一倍,火炮牵引已基本机械化〔7〕。这是一支强大的进攻力量。
  但是苏军也不弱。苏联部署了一百四十九个师在前线抵御德军的进攻。其中坦克师三十六个,摩托化师十八个,步兵师八十八个,骑兵师七个,另有一个独立步兵旅〔8〕。
  怎么看都看不出苏军在兵力、装备上完全处于劣势的样子。在坦克数量上它甚至还占有优势,更何况这只是最前线的兵力。
  但是自6月22日开战以来,战况令人揪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