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8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指示后,大臣才能起草清帝批示。当接受省职的官员按常规上朝见驾时,两
太后与幼帝一起坐朝,她们坐在幼帝宝座之后的八扇黄色薄纱屏风后面。
11月11日幼帝即位,改新年号为同治。汉学家兼外交家威妥玛写道,
根据文祥的说法,同治是《书经》中的“同归于治”之简称,从字面上看,
它指的是政府和人民都希望“共同回到(或恢复到)井井有条的状态”。两
宫于12月2日初次临朝。一个在宏伟的金銮宝殿内下跪的官员仰面看到幼主
高高在上,坐在巨大的御座上,左侧站着恭亲王,右侧是已成为御前大臣的
醇亲王。但特别令人生畏的却是御座后面那座几乎是透明的黄色屏风。①
叶赫那拉氏在今后的四十七年中将成为中国的真正统治者。对清朝来说
幸运的是,叶赫那拉氏在这场政变中的同谋恭亲王开始在处理内政和外交政
策方面有了较大的行动权。所有记载都说恭亲王(1833—1898年)为人腐化
贪婪,早就情不自禁地在决定他职责范围内的许多任命时接受贿赂。但是他
年轻果断,尤其乐于采纳一个有真知灼见和忠于职守的满族政治家文祥(1815
—1876年)的意见。文祥是一个在满洲的穷官宦之子,中过进士,在十九世
纪四十年代中期在工部开始他的仕途生涯。他办事周密谨慎;他在1853年由
于偶然的机遇,得以在负责北京军事 的一些王公麾下工作(当时正值太平军
北伐)。这种优点和经历使他的才能得到几名达官显宦甚至肃顺的赏识。他
青云直上,不断擢升,在1859年终于升为军机大臣和户部侍郎。1860年9
月清帝离京时,他奉命担任代理步军统领,留守北京,并在和议中当了恭亲
王的助手。他证明是清朝新外交政策的真正制订者,而且西方官员把他描述
为总理衙门中的“干员”。政变后,他又成为军机处举足轻重的人物。由于
他善作妥协的才能,以及他的勤恳和正直,他不但不断地几乎受到恭亲王的
完全信赖,而且也得到慈禧的高度器重。
恭亲王和文祥不得不去安抚京师官场中的一派官僚,他们虽然同意与卑
鄙的欧洲人达成妥协,但仍继续专门在政策和用人方面大唱道德高调。尽管
对内战争和对外求和需要实用主义,但依然存在咸丰在位头两、三年开始时
的那种风气——尊敬那些对宋代理学有特别造诣的官员。咸丰帝经他尊重的
老师杜受田的推荐,把湖南的老年学者唐鉴(1778—1861年)召到北京:唐
鉴因替那些忠实地遵循朱熹学说的清代学者辩护而闻名。后来,持同样见解
的两名大学士翁心存(1791—1862年)和贾桢(1798—1874年)虽然没有决
策权,但在京畿官员甚至省级官员中仍有影响,因为他们常在会试中担任考
官,声称有许多及第的士子是他们的“门生”。由于两位太后的权力要依靠
儒家的“孝道”,所以她们在1861年至1862年特别容易同样大唱咸丰初期
的道德高调。政变后不久,蒙古血统的著名理学家倭仁几乎立即被任命为都
察院的左都御史。次年,他被提升为大学士,同时担任清帝的老师。与倭仁
同样以程朱理学造诣著称、并以个人道德楷模闻名的李棠阶 (1798—1865
① 见翁同龢目击的记载,《翁文恭公日记》,辛酉(1861 年),第118 页。
… Page 277…
①
年),也放弃了河南的隐居生活而担任都察院的都御史和军机大臣。
虽然新的同治统治至少需要正统的学说来装饰门面,但恭亲王和文祥最
关心的却是王朝面临的军事威胁。此时威胁与其说来自欧洲人,倒不如说来
自太平军和捻军。早在1860年秋季与欧洲人议和时,他们已经在考虑(不过
很谨慎地)在欧洲列强中是否有一两个国家可能会帮助清廷与叛军作战。他
们接受了伊格纳捷耶夫关于向清廷提供步枪、大炮和教官的建议 (第一次提
于1858年),但条件是训练不得在北京进行,而是把选好的旗人派往恰克图
受训。他们对清廷是否也应采纳伊格纳捷耶夫建议派一支俄国小舰队去协助
攻打南京一事犹豫不决,但他们对此机会颇感兴趣,因而建议清帝将此事交
曾国藩及其他官员酌办。但曾国藩等人反对此事;同时英国公使威妥玛也警
告恭亲王和文祥,说任何派兵进入中国内地的欧洲强国可能再也不会撤走。
不过此事提醒了这两个满族政治家可以用一支归清廷拥有的西方造的炮舰舰
队去炮击太平天国的京城。1861年6月,法国公使馆又重提了在天津的一名
法国海军中校提出的建议,表示法国可以协助清廷购买这样的舰队。但恭亲
王和文祥没有接受,反而采纳了李泰国和赫德拟订的有关英国炮舰的计划。
在卜鲁斯知情的情况下,赫德向总理衙门提出,有十二艘轮船,所费不到一
百万两银子,可以通过对鸦片增收海关关税和在销售这种毒品时征收货物税
①
的办法来筹款购买。赫德还保证船只可由汉族甚至满族海员来驾驶。 1861
年7月,热河的清廷在批复总理衙门的劝说性的奏折时,批准了这个计划。
为了筹措足够的创办经费而拖延了一段时期以后,赫德在1862年初才写信告
诉李泰国进行购买舰队的事情。这样,就产生了在次年造成外交危机的著名
的李泰国…阿思本小舰队事件。
恭亲王和文祥继续对欧洲人采取安抚的姿态。新开辟商埠的地方官员可
①
能会拒绝与西方人及其领事合作,但北京总是对他们施加压力。除了由江苏
巡抚当时兼任 (后来由两江总督兼任)的旧“通商大臣”外,又添了一名主
管华北三个新商埠的新通商大臣。新大臣崇厚经清帝批准,安排士迪佛立将
军麾下的英国军官对一些驻津军队以及由京来津的精选旗人进行训练。在
1862年,已有数百名旗人就这样学会了使用西方小型武器,并在回京后不久
就组成了一支由清帝直接控制的精锐部队神机营的核心。文祥一度任负责该
营的官员,后来又亲任该营七统领之一。由于某种原因,神机营的规模一开
始限制在六千名士兵以下,而天津的训练计划也只维持了四、五年。
清廷必须确保欧洲人不去帮助太平军,因此朝廷打算在贸易和传教等争
议方面让步。由于中国一方的坚持,天津条约在开辟牛庄和芝罘的条款中,
已经禁止外国船只进行大豆和豆饼的贸易。因为这是江苏和浙江出海帆船在
东北的大宗贸易。但西方的船主及其代理人闹着要参加这项贸易,于是在
1862年1月总理衙门就顺从了卜鲁斯关于撤销这一禁令的要求。此外,经过
了几次早期激烈的反教会暴乱后(包括1861年11月的贵州教案和1862年3
月的江西教案),朝廷颁发了一分布告在全国广为张贴,强烈呼吁要公平对
待传教士及皈依基督教的教徒(见第十一章)。可是在1862年夏递交给法国
① 李棠阶:《李文清公遗书》,特别是卷2 《书说》。
① 赫德的中文申请书及备忘录都保存在 《海防档·购买船炮》中,特别是卷1 第10—18、21—22 、76—77
页。
① 迪安: 《中国和英国:1860—1864 年的商业外交》,第3 和第6 章。
… Page 278…
公使的一分“保护教民章程”中,恭亲王和文祥设法写进了如下的条款,即
②
应警告教会不得“干预地方公事”——希望用这个办法在条约的约束下尽量
保持中国行政权力的完整。
外国武装和太平军的失败
1862年淮军的出现标志着曾国藩的军事体系扩展到了上海地区。与湘军
相比,淮军实力较强,这不但是由于淮军官兵的质量较高,而且他们还拥有
西方的枪械弹药。在淮军最初的十三个营中,有八个营实际上是从湘军调来
的。调来的湘军将领中有两人证明是特别值得器重的,一个是程学启,此人
原为太平军,在安庆投降了曾国荃,另一人是木匠出身的湖南人郭松林。已
经证明是当时清朝最优秀将领之一的刘铭传(1836—1896年),原来是个私
盐贩子。他和其他淮军将领曾经带领的一批骁勇的士兵来自合肥附近多山的
①
西乡,那里是一个宗族观念很强的地区。李鸿章麾下更为粗鄙的将领证明比
一些儒将更适应于使用西方武器。早在1862年6月,程学启已经把他的一支
部队改建成拥有一百支滑膛枪和步枪的“洋枪队”。到9月份,淮军至少已
从洋行购进了一千件这类小型武器。但洋行不能迅速供应大炮。在 1862年整
整一年中,刘铭传迫切地搜求西方大炮,但毫无所获。但到了1863年中期当
淮军因从安徽征募士兵和吸收投降的太平军而增加到四万人时,它确已掌握
了许多现代的大炮,还至少有一万支步枪。刘铭传还雇了几名法国炮手,此
外还有约二十名西方人在淮军“洋枪队”中当教官。
虽然淮军终于掌握了一些西方武器,但它在早期进攻敌人城镇时得到的
最大帮助却是由常胜军中外国军队操纵射击的大炮(常胜军中还有比淮军射
击技术高明的中国步枪手)。虽然英国人在1862年5月后一般地说避免直
接参战,但他们找到了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他就是身为清廷军官而这时听
命于李鸿章的华尔。华尔虽然年轻鲁莽,却显然具有聚集约一百四十名外国
军官在一起共事的领导能力。海军中将何伯一度对华尔怀有敌意,这时也给
他提供包括攻城大炮在内的枪枝弹药。华尔用他与商人杨芳共有的汽轮运输
他的步枪手,此举也有助于李鸿章在1862年7月和8月迅速取得胜利。李鸿
①
章向曾国藩报告时写道:“华尔打仗,实系奋勇,洋人利器,彼尽有之。”
同时期,李鸿章已经接任了薛焕的职务,在1862年4月份任代理江苏巡
抚,12月任该省巡抚。在7月份,他从吴煦(在12月份前仍为布政使)那
里接管了厘金税。当清帝国的海关税收用于维持保卫上海的英法军队和维持
常胜军时,李鸿章接管后增收的厘金税收却使扩充淮军和支援曾国藩及曾国
荃有了可能。与薛焕不同,他不主张鼓励欧洲人扩大他们在战争中的作用。
他知道上海的洋人中间讨论的一项建议,即邻近该商埠周围的农村应归外国
租界当局管辖。李鸿章忠于清帝,同时对他称之为“中国”或“中土”这一
政体的尊严也非常敏感。他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无论军事如何紧急,
② 《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 第28 页。
① 小野信尔:《论淮军的基本性格》,载《历史学研究》,第245 期 (1960 年10 月),第27—30 页。刘
广京: 《儒家爱国者和务实派李鸿章》,载《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30 期 (1970 年),第14—22 页。
①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 第54 页。
… Page 279…
②
鸿章却未求他出队帮助……既输下气,且张骄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李
鸿章最先使用了“自强”一词。
李鸿章虽然希望避免欧洲人进一步插手战争,但仍很珍视常胜军的援
助;这支军队虽然由西方人率领,却有效地置于中国人的指挥之下,这件事
是值得详细说明的。历史上不乏“蛮夷将领”为中华帝国军队效劳的先例;
以华尔为例,使他欣喜的不但是经济的报酬,而且有绿营副将的军衔,此事
说明欧美 的属员是可以归清廷节制的。华尔在1862年9月死后,准备让其
继承者白齐文率领常胜军进攻南京的计划虽经曾国藩和清帝的批准,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