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作者:何新 >

第80节

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作者:何新-第80节

小说: 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作者:何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三大特点

  80年代以来,在我国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程,具有一 些引人注意的特点:

  1.如果说别年代发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集中在重化机电工业和矿业部门,则当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集中在日用消费品的加工业(包括家用电器)部门、城市基本建设和交通、通讯工业部门中。

  2.当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导致我国经济结构(包括工农业组织形式和一些部门的所有制形式)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变革目前仍在向纵深发展中。

  3.由于新兴民用工业涉及的部门众多,产品种类复杂,其规模之大与情况之繁杂,已决非统一的国家计划部门所能有效地控制。在此新情况下,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扩大乃是势在必行之举。

  4.我们还注意到,目前我国经济中遭遇困难最多的部门,多数恰恰集中在第一次工业化时代所建立的那些重、化、机电和矿产部门。这一情况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恰恰反映了由第一次工业化到当代新的工业革命这一阶段,我国工业结构的深刻转变。 

  五、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有其客观必然性

  邓小平说:〃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点至为深刻。历史表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运而生,都有必然性。计划经济的优点,是有利于集中控制和调配人力、资源、资金。如果我们考虑到重化矿工业部门投资大,消耗人力、物力多,建设周期长,而资金回收慢,因而难于快速积累利润促进自我发展。因此在落后国家进行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可以说,计划经济是当时一种特别有效的组织形式。 

  在考虑亚洲〃四小龙〃的经验时,人们会注意到,它们利用和借助了发达工业国(主要是美国)的过剩基础工业能力,避免了在基础工业(即重工业)部门进行投资建设。从而才能主要依赖发展消费(轻)工业和家电工业,以出口为主导,获得较高的外汇积累。这是一条捷径,但这条捷径对50…70年代的中国来说却不存在。(至今,亚洲〃四小龙〃的基础工业部门仍然是较薄弱的,需要〃补课〃。)

  中国在50…70年代,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部门,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例如,在当时国内资金和资源(开发能力)非常有限的约束下,国家不得不强迫让农业和消费品工业(包括民用建筑业)部门为重工业部门让路,从而抑制了它们的发展。 

  60…70年代,我国农村普遍贫困,城市中消费品短缺,人民(消费者)手中货币缺乏,这的确是一种广泛的贫穷状态。但是,这种情况之造成,除了局部决策失误的原因外,可以说,正是上述优先发展重工业路线的必然结果。但也正是在做出上述牺牲的条件下,才保证了我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能以较短的时间,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今天回顾历史,应当说.新中国50…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史上光荣胜利的一章,悲壮慷慨的一章,可歌可泣的一章(正如当时《创业》等形片所讴歌的).而绝不是阴暗失败的一章。 

  六、我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就的三个原因

  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否仅仅是由于采用了自由市场机制的结果呢?(如国内某些经济学家和西方舆论所说的)不是!

  如果客观、全面地看的话,我认为,我国的经济改革之所以获得成功,人民生活之所以能迅速改善,是与以下三个原因有关的:

  1.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已经在重、化、机械及矿产冶金工业方面奠定了一个相当规模的经济基础。正是这个基础支持了中国当代的经济改革,支持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2.我国适时地在70年代末,在计划体制中引入了市场机制,发动了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

  3.我国适时地使投资由集中于重、化、机电、矿、治等部门,转向于民用消费工业和城市建设部门,以及对外出口部门(这正是对资源的重新配置)。

  因此,以往十几年中国经济成功的奥秘,并不单纯是由向市场机制的转换造成的。因此不能片面认为,只要进一步搞一个内外全面放开、全部自由放任化的市场,就会使我国经济获得更大的成功。

  相反,当代世界经济中的复杂和险恶情况值得注意:俄罗斯搞休克经济(试图一步到位私有化和自由市场化)不断惨遭失败。而且完全可以断言,只要不改变盖达尔那一套作法,就还将进一步失败。美国、欧共体及日本,都有发达的自由市场经济,但都面临深刻的经济不景气,都不得不在经济中强化国家政策的介入机制,以努力保护本国市场和设法提高本国工业对外部的竞争力。这种现实,应该使我国的未来经济决策有所警惕。

  七、不宜全面否定前30年的计划经济

  对1978年以来中国所发生的经济进程,在意识形态上作姓'资〃姓〃社〃的辩论确无必要。但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现在也有一些理论家,也有一种理论倾向,即一讲市场经济,就全面否定前30年(1949…1979)的计划经济,否定建国初期的工业化成就,进而全面否定今后政府对我国经济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这第一是不尊重历史,第二是在现实政策中非常有害。 

  我最近收到一位美国华裔学者的信。他在信中谈到这样一个情况:

  〃目前,美国的经济不景气,许多人士(包括我)在不同行业,都可得到一个认识,即美国经济上不去,不是生产力不足,不是科技不发达,而是生产关系问题。虽然不公开说,但在实际步骤上美国也已大力地推展'计划性'的经济,这几乎是工商界高级主管的基本理解,即常识。但我想,国内朋友大概从未想到会有这种事,或是听了也不信。〃

  人们不会忘记,有人曾在1987…1988年间向赵紫阳献计,主张在中国推行〃休克疗法〃,但未果(当时体改所有人提议要搞的〃阵痛疗法〃,就是〃休克疗法〃)。

  目前,又有人再度鼓吹在中国搞全面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今年以来,这种经济理论倾向有所抬头。被这类理论支持鼓励的某些政策,现在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中,实际已被采纳,正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有害作用。

  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今年在几省看到的一个共同情况是,国家对全国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似正不断削弱(首先是国务院对地方的权威性经常受到质疑)。这个倾向如不注意,则我国经济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发生新的混乱和动荡。这一点,目前实际已有某些迹象。

  泡沫经济的发生与破灭 

   作者[日本'吉田和男

  泡沫经济这个名词是经济学用语。被用来指那些无法用经济基础要素解释的所有经济现象。它们〃像泡沫一样出现,又像泡沫一样消失〃。这大概与人们的实际感觉是一致的。

  人们不难忘记1986年至1990年的几年时间里,日本股票瞬间翻了一倍至三倍。土地价格也增加了一倍至两倍。赚不义之财暴富的人们进行泡沫消费、泡沫投机。这样的场景就发生在十年以前〃。

  泡沫一词的词源可追溯至1720年发生在英国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据说是给没有实体的公司以特权,用极高的股价进行交易的事件。当时股份公司还是十分微妙的组织,背后隐藏着特权。当时的情况是,只要被赋予特权,这支股票上市就能获得暴利。但是由于它没有实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股价自然要暴跌,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再以其他的泡沫经济为例。人们大都熟知1636年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热。本来只有欣赏价值的郁金香其球根突然成为投机的对象,一时间市场价格大大超过实际价格,然而又瞬间暴跌。此外,1846年发生在美国的铁路股票热也属于同类,可见历史上泡沫经济现象也时有发生。

  直至1929年10月29日之前的纽约股市盛况空前。而这一天泡沫经济的崩溃导致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如前所述,日本的昭和经济危机实际上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经济过热。当时出现的泡沫经济导致日本经济危机。 

  1971年至1973年由于资金过度流动导致资产价格攀升,这实际上也是泡沫经济。石油危机击碎了泡沫经济,因此没有产生巨大的恶劣影响。

  泡沫经济的发生用所谓的正统经济理论是无法解释的。正因为无法解释,才干脆起名泡沫经济。因为无法解释,因此也无法解决。在正统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所有的学者都用标准的假设进行理论阐述。所谓的理论价格指资产价格将来利益的即时贴现价值。

  也就是说,今年的一百万日元同来年的一百万日元不同。这是因为今天的一百万日元可以产生利息。若以10%计息,来年便成为一百一十万日元。相反,来年的一百万日元在今年只值九十万日元。每年可获一百万日元地租的土地价值是指包含复利的土地价格除以10%的利息率得出的数字。如果土地价格超过一千万日元,把它卖掉把钱存入银行每年可得到更多的收入。

  相反,如果土地价格低于一千万日元,从银行借款购买土地,来自地租的收入超过支付借款利息,所以买地合算。同样的资金,买地比存入银行获得的年收入多。

  因此,如果利息率低,土地价格上涨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当年因金融缓和金融利率下调,土地价格上涨并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 

  但是,泡沫经济时期的土地价格攀升是无法用这个道理去解释的。如果购买土地,在价格攀升的时候卖掉它,可获转让利益。只要预见土地价格将攀升,买入土地便可获利。于是,对土地的需求剧增,现实的土地价格跟着攀升。也就是说对土地价格攀升的预测导致土地价格攀升。虽然从长期的角度看它不合理,但短期内如能卖出,并适时退出,就可获利,因此行为本身属合理行为。

  在这里〃预测〃的作用不可忽视。土地价格攀升,如果预测它还将攀升,预测与攀升相互作用,土地价格便急剧攀升,几乎成为无价,恶性循环形成。由于从长期看是不合理的,所以不知何时会暴跌。 

  泡沫经济必然破灭。导致泡沫经济破灭的原因并不是人们常说的总量限制和上调利息率。而是以此为导火索,泡沫经济自行破灭的。一旦预测土地价格将急剧下跌,也就是下跌预测占主流的话,逆泡沫产生,土地价格持续下跌。

  结果,所有的人全然不知泡沫经济起于何时,缘于何故。知道的只是泡沫经济崩溃。专业不动产经营者、金融机构为此蒙受巨额损失,可见认识泡沫经济何其难也。 

  (何新摘录)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迟暮

  本文原载于人民网,思想文综,2001年8月9日。

  作者:老田

  西方主流白痴经济学理论源远流长,笔者尝试从中华文化的〃整体协调〃角度,并结合中国的经济现实来重新解读之。笔者所指称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不限于一个时代,包括被西方主流思想目为〃异端和激进学派〃之外的、一切曾经在西方占据过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样式,这些理论在本质上都是从〃个人至上〃的角度和不变的精英主义立场出发的,即都是基于西方文化的核心源流丛林法则。

  一、经济发展过程的资源基础

  迄今为止,所以经济发展过程的历史,都是对自然资源利用规模扩大的历史。而且可以预料,在〃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被有效突破之前,那么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仍然是资源利用规模扩大和资源耗竭速度加快的过程。

  迄今为止,经济发展对资源利用,还停留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利用上。1995年,世界能源消耗的97.5%依赖矿物能源。中国的可再生资源利用的比例要高出一倍多,但是也只有5.9%的水平,1996年中国工业产值的71.3%是来自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加工和利用。1995年,西方七国总人口为6.73亿,消耗能源59.96亿吨标准煤,以占世界11.77%的人口消耗世界能源消耗量的51.16%。这一年中国的消费总量为13亿吨,人均能源消费量1083公斤,约为世界平均水平2055公斤的一半;其中以美国人均能源消耗11312公斤,加拿大10913公斤最为突出。

  在当今世界上,一国对资源利用的水平越高,人均消耗的资源数量越巨大,则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越高;反之,对资源利用数量越少,其经济发展水平就越低,人民生活水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