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 >

第27节

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第27节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惊奇,觉悟宗教对国家存在的重要意义,回国途中又游历了印度各地。回国 

  以后就兴致勃勃地大唱“神佛二教分离说”,屡次上书教部省,申诉他的主 

  张。政府不得已采纳了他的主张。于是,1875年5月,废除大教院,在各宗 

  分别设置学林、学校;1877年,政府废除教部省,将其事务移到内务省社寺 

  局。 

       1884年8月,政府下令废除教导职,规定委派神道教、佛教各派管长的 



② 当地神社的信徒,称为该神新的氏子,所谓受当地保护神保佑的人。 

① 大祓是日本神道教于每年6 月、12 月末日举行的祭神仪式,以“消灾增福”。祓,谓祓除半年的“罪”。 


… Page 86…

文件;这样,各宗才规定了宗法、寺法。这是各宗设置管长的开始。自从宗 

法、寺法制定以后,各宗的制度也大体完备。从各宗各派的宗制,寺法来看, 

法规文字之优美,制度之完善,似乎已无遗漏了,但其行动难及其什一者, 

比比皆是。一方面,学术知识的进步日益给佛教带来一些理论上和历史上的 

难题;另一方面,整个社会道德的堕落,不能不使人痛心不已。1889年宪法 

的公布,确定了信教自由政策,此后,佛教在新的历史时期又有发展。 



                          5。佛教在欧美的传播 



     19世纪以来,为配合西方各国在亚洲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欧洲统治者鼓 

励学者对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礼仪司法、史地文学、思想观 

念、宗教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制定出相应的殖民统治政策。在佛教方面, 

他们首先从文献入手,一方面派人到亚洲各地尽可能搜集各种文字的原始佛 

典、文献资料、文法物器等;一方面对上述文献进行整理、校勘、翻译。然 

而这种研究只限于语言学与文献学,个别涉及到哲学、比较宗教学,研究工 

作仍零散,重视研究佛教早期历史、原始佛教思想和基础理论。 

    佛教在欧美的流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介绍佛教的个别人物与事 

迹;进一步再了解佛教的全貌,研讨其意义;最后才是吸收与信仰。 

     随着佛教文献进入西方及对其研究的逐步深入,首先是佛教哲学对欧洲 

发生了影响。其中最早最显著的是德国叔本华(1788—1860年),他在其1819 

年出版的巨著《意志与理念的世界中》宣称佛教是最高的宗教,消除痛苦的 

最好出路在于涅槃寂静。他的悲观主义和禁欲主义,他之视“世界是我的表 

象”和视“意志为一切痛苦的源泉”的观点,甚至于用以卑视妇女的理论, 

都浸透着佛教的某些基本精神,连尼采也称他的意志至上论为“佛教徒的虚 

无意志”。 

     1824年英国传教士克拉夫出版《巴利语文法和词汇》,成为欧洲人研究 

佛教之滥觞。从此欧洲有更多的学者对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 (包括中 

国的藏传佛教在内),逐渐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要从事佛典的搜集、整 

理、校勘、翻译及诠释、教义理论研究等。一些西方佛教学生通过研究逐渐 

对佛教产生信仰。也有一些人因为佛教书籍而对佛教发生兴趣,开始信仰佛 

教。早期的西方佛教徒一般没有经受由比丘授三皈五戒的入教仪式,也没有 

参加特定的佛教社团,只是按佛典中的规定吃素、奉持五戒、修习坐禅和学 

习佛法。 

     1815—1871年间,欧美佛教的重点在对佛学的研究上。 

    ①佛教典籍文献的搜集。1833年英国驻尼泊尔公使霍格森(1800—1894 

年)从当地搜集到印度久已失传的梵文贝叶经、论共381部及纸本梵夹多件, 

内有《千颂般若经》、《普曜经》、《金光明经》、《法毕经》等9部。分 

赠英国伦敦大学、牛津大学66部;又赠予精通波斯、巴利、梵、古楔形文字 

等东方语言的法国学者比尔努夫(1801—1850年)171部;还将144部赠友 

人印度学者密多罗,不久后,霍格森又通过尼泊尔的关系,从中国拉萨运走 

了全套的《甘珠尔》和《丹珠尔》,赠给英国东印度公司。稍后,北京版的 

 《甘珠尔》《丹珠尔》也被运到巴黎。 

    ②佛教文献的整理和佛教理论研究。这方面的成果可分五大类:梵文、 

巴利文、藏文佛典的校勘;佛教经典著作的翻译;专题和综合研究;佛教和 


… Page 87…

佛教语言辞典等的编订;佛教通俗读物、杂志的出版。 

     ①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巴利语研究。1824年英国传教士克拉夫的《巴利语 

文法及词汇》开欧洲佛教研究之先河。 

     1826年,法国比尔努夫和挪威学生拉森(1800—1876年)共同发表了《巴 

利语论考》(或译《论巴利语或恒河以东的半岛圣语》),介绍了1826年以 

前欧洲学术界对巴利文的研究情况。引起欧洲学者对巴利语的进一步重视。 

1821年考古学家普林西比 (1799—1840年)在印度发掘出阿育王的石柱敕 

文。比尔努夫首先研究了这些石柱敕文,认为其中包括着数量相当多的属于 

真正佛教教义的语言,并将其精细研究的成果收入《法译法华经》附录10, 

使很多章节得到充分的解释。 

     1837年,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敕文,曾在锡兰担任殖民政府官员的英国 

东方学者特纳(1799—1843年)首次发表《大史》的校勘本和英译本,同时 

在《孟加拉亚洲学会会刊》上连续发表有关的重要论文。欧美对巴利语佛典 

研究正式开始。 

     1850年,在锡兰(今斯里兰卡)的卫理公会传教士哈迪·斯彭斯(1803 

—1868年)出版著作《东方僧门》,1852年出版《佛教入门》,1853年又 

根据锡兰文原本翻译出版了《现代佛教发展手册》。 

     1858年,天主教会主教P·比甘德特(1813—1894年)根据锡兰文、缅 

甸文佛经,著述出版了《缅甸人的佛,释尊的一生与传说》。上述二人的著 

作,因神学偏见影响,都有些曲解佛教之处,然而却激起欧洲人对佛教的兴 

趣。 

     1855年,丹麦著名的巴利语学者、哥本哈根大学的福斯博尔教授(1821 

—1908年)借助罗马注音字把南传《法句经》从巴利语译成拉丁语本,并在 

同年出版。这是第一部全文译出并附有供欧洲学者研究用的带注释的佛教典 

籍。随后,他又将 《本生经》编集成6册出版。这两部经典对欧洲初期的佛 

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58年,德国学者克彭发表《佛教》一书,标志着德国参与佛学研究的 

开端。 

     ②大乘佛教(北传)及梵语研究。1827年科勒布洛克在其《论印度教派》 

一书中,根据原始资料,向西方解释了佛陀的灵魂转世说。 

     1844年比尔努夫对霍格森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后,发表了大乘佛 

教研究发凡之作——《印度佛教史导论》。书中论及佛教与数论的关系。指 

出:反映在十二因缘说中的佛教基源于存有论与数论哲学十分相似。作者强 

调,要研究印度佛教,必须以尼泊尔的梵文原典与锡兰文的巴利文原典为基 

础;只有通过这两类文献的共同部分,才可以了解佛教的基本原始成分。在 

书中,作者还根据自己对原典的了解,就佛陀时代的印度、佛陀的教义与发 

展、佛教与种姓制度的关系等加以探讨。 

     1852年比尔努夫又将《妙法莲华经》译成法文,成为以严密的语言学翻 

译梵语佛典的开端。而霍格森本人也在《亚细亚》等杂志中,不断介绍尼泊 

尔和西藏的语言、文字、宗教。他还将《金刚乘论》译成英文,并著《尼泊 

尔佛教略论》,二书均于1827年出版。由于他向欧洲各国图书馆提供了大量 

梵文文献,逐渐吸引欧洲各国尤其是法国、俄国学者转向对梵文大乘佛教思 

想的研究。他们对梵文原典进行校勘、翻译,同时编著梵语语法书和辞典, 

继尔发表了一系列论著,霍格森搜集的梵文贝叶经后经英国学者赖特、法国 


… Page 88…

  学者莱维、日本学者河口慧海、高楠顺次郎等人的努力,被编集出版于世。 

       1850年前后,在印度的英国殖民政府因政策的需要,愈加鼓励学者对梵 

  语和佛教的研究。1870年英国神父艾特尔发表了《梵汉手册》,书后附有巴 

  利、锡兰、缅甸、泰、蒙、藏、日文佛教术语,为欧美人研究南传上座部与 

  大乘佛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1857—1859年,德国最早研究大乘佛教的学者、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 

                                                                  ① 

  的密友卡·弗·科本发表了著名的德文著作《佛陀的宗教》(又译作《佛陀 

  的宗教及其起源》),书中详尽地论述了早期佛教的辩证法。 

       ③藏传佛教及藏语研究。1823年,为寻求马札尔人起源的匈牙利人乔玛 

   (1784—1842年)来到西藏。在西藏拉达克一带的喇嘛庙住了七年,钻研西 

  藏历史、语言、宗教。1834年发表了《藏语语法》、《藏英大辞典》,后来 

  又发表了介绍西藏佛典《甘珠尔》、《丹珠尔》的论文,很快引起欧美学者 

  对藏传佛学研究的兴趣。19世纪中叶,西藏僧侣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 

  被译成德文;布顿的 《佛教史》被译成英文后,一些欧美学者认为西藏僧侣 

  研究佛教史远胜过印度学者,因而更致力于对藏语古典文献的研究。 

       对藏传佛教的研究,俄国的瓦西里耶夫(1818—1900年)很有成就。他 

  是喀山和彼得堡大学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通晓梵、汉、蒙、藏语以及 

  朝鲜、日本文和突厥方言。他特别强调汉文和藏文文献在早期佛教研究中的 

  地位,以为《清藏》保存的内容极其丰富。其重要著作是《佛教及其教义、 

  历史和文献》,另有《东方的宗教》《佛教札记》等。此外,他还翻译了多 

  罗那他加《印度佛教史》、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及世友的《异部宗教论》 

  等。 



① 又译作《佛陀的宗教及其起源》。 


… Page 89…

                     五、世界近代后期的其他宗教 



     除了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大全球性宗教外,世界上还存在一些在 

某一地区占统治地位或对某一民族意义重大的宗教,如犹太教、神道教、印 

度教、锡克教等。 



                           1。犹太人与犹太教 



    犹太人是一个特殊的民族。一般来说,一个民族要生存应当拥有自己的 

土地,共同的故乡。但是,长期以来,犹太人散布在世界各地,没有生活在 

一起的土地,耶路撤冷只是犹太人心目中的故乡。然而,犹太人依靠自己珍 

贵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将居住在不同国家的所有犹太人联系成为一个精神共 

同体,历经千百年仍屹立于世界。 

     千百年来,犹太人不是依靠某个世俗国家,世俗领袖,而是凭借全民族 

忠于一个理想、一种生活方法、一部圣书保持着本民族的特点。犹太教是维 

系犹太人传统的纽带,是体现犹太人伦理、法律思想、生活方式等民族精神 

的象征。 

    在开始流落异乡他国时,犹太民族已有了贯穿着崇高理想和圣经戒律的 

独特文化。长期以来,散居各地的犹太人受到当地世俗政权的歧视,他们被 

迫居住在专门划定的狭隘地区 (格托)中,一旦离开格托就有遭到侮辱、袭 

击的危险。因此,遭到歧视的犹太人形成了自愿与当地社会隔绝的心理状态, 

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传统。犹太教支撑着这种保守的民族心理, 

反过来,这种保守心理使犹太教长期停留在中世纪的形态。 

     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犹太人在贸易和商业中取得巨大的成功, 

犹太人的地位逐步提高。但各国统治者认为,犹太人只有放弃犹太教,接受 

皈依基督教的先决条件才可以成为真正的公民,进入当地社会。法国大革命 

以前所未有的气概解放了犹太人,1791年9月27日,法国国民大会赋予法 

国犹太人以国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