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 >

第25节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第25节

小说: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的观点,更为可贵。 

      《孟子》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君子品格的修养。其中关于“舍 

生取义”和关于“大丈夫”的论述,对后世影响尤其深远:孟子曰:“鱼, 

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生亦我所欲,所 

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辟也。……—— 《孟子·告子上》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 

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 

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 

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在这里深刻地讲出了人生在世应该有崇高的人格和明确的世界观, 

为了人生的理想,可以舍生取义,而不可在邪恶面前屈服。正是在这种人生 

观的支配下,孟子本身就给人树立了一个大丈夫的光辉形象。他对待君王往 

往傲然不逊,“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有一次,公然对齐宣王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为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 

仇。”表现出一个士子的刚正不阿态度。孟子还以天下为己任,认为“夫天 

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吾何为不豫哉?” (《公孙丑 

下》)为此,他常说自己要“养吾浩然之气”,不断提高自己的品格修养。 

      《孟子》中还有许多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首先,他认为教育的重要性 

与乐趣可以与做王侯相比:“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孟 

子》中还谈到一些教育与学习方法,如同类而举,专心致志等。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有鼓动性,具有纵横 

家、雄辩家的气概。第二,《孟子》中论战性的文字,往往既记述孟子本人 

的言论,也记叙对方的言论,既写论战的内容,也写论战的过程。这样往往 

将时代气氛、各派学说和各种人物的言谈风貌、论辩技巧,跃然于纸面,从 

而构成带有故事性的论辩散文。因此,《孟子》虽然还属于语录体范畴的散 

文作品,但与只讲观点的语录体散文《论语》比较起来,却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总体上看, 《孟子》比《论语》更为生动、形象,更具文学色彩与艺术魅 

力。第三,《孟子》还善于用寓言故事说理。如用“弈秋诲弈”说明“不专 

心致志则不得也”的道理;用“揠苗助长”说明养浩然之气不可急于求成的 

道理;用“弃甲曳兵而走,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性质不变的道理等,都深入 

浅出,生动而富有感染力量。 

     孟子的文章,以“气”为主,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锋芒毕露,正气凛 

然,一直为后人称道,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汉唐以后, 

中国著名的散文大家,如韩愈、柳宗元、苏氏父子等,无不推崇孟子,而其 


… Page 84…

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也成为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中的散文典范。 

     b。《庄子》。《庄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道家 

学派的奠基之作是《老子》,托名春秋时老聃所作,后世学者则认为此书形 

成于战国时期。 

      《老子》亦称《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是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书中以“道”来说明宇宙万物演变生息的规律,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道”是“天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老 

子》五十一章),具有“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的特 

征。《老子》一书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书中认为;美丑、善恶、真伪、 

是非、祸福、生死、荣辱、智愚、吉凶、兴废、进退、主客、巧拙、辩讷、 

难易、公私、怨德、贵贱、贫富、治乱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事物。 

这些哲学观点的论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道德、修身、审美、语言 

等众多的社会科学领域,也涉及到宇宙自然的发展变化,表现出《老子》一 

书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从文学角度看,《老子》一书语言简炼,类似警 

言与诗句,含义深广,耐人寻味。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 《老子》第二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 

     —— 《老子》第五十八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老子》第七十三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老子》第八十一章 

     在政治观点上,《老子》一书主张“无为而治”,即为政者不要扰民, 

要顺其自然,认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而提出“绝圣弃智”、“小 

国寡民”的治国方案。这种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是继《老子》以后,道家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庄周(公 

元前360?—公元前280?)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与梁惠王、齐宣王同 

时代。生于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当时属于宋国),曾为蒙地的漆园吏。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他所学“其要本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 

大抵率寓言也。”可见庄周是一个颇有才华且志向坚定的人。 

     庄子继承老子的哲学思想,认为“道”是“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 

万物本源,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世称“老庄哲学”。 

但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齐物论》。)这种泯灭物我、是非、大小、生死、贵贱差别,幻 

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却成为一种安时处顺, 

逍遥自得的人生观,最终走向宗教宿命论。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后人以《逍遥 

游》至《应帝王》七篇为内篇;《骈拇》至《知北游》十五篇为外篇;《庚 

桑楚》至《天下》十一篇为杂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己所作,其余则 

为庄子门人及后学者所作。 

     庄子主张以“道”治理天下: 


… Page 85…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 

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观言, 

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 

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 

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 

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 

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 《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庄子》中含有深刻的辩证思想。他 

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 

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 

养亲、可以尽年。” (《养生主》)其出发点固然可以商讨,但其思想的辩 

证观点却是显而易见的。《秋水》篇记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上的一段对话, 

更可见其思辩之精深: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 

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 

知之濠上也。” 

     庄子终以精细的思辩驳倒了惠子的观点。不过庄子进而得出万物通灵的 

结论,则走向唯心。 

     从文学角度看,庄子散文在诸子散文中成就最高。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具有浪漫主义的散文创作方法。如《庄子》内篇《逍 

遥游》旨在说明人生应当摆脱一切物累,获取绝对自由。全文用充分的想象 

和生动的比喻逐层深入地去说明这一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云将徙于南 

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 

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样大的鱼,这样大的鸟,这样的奋飞状貌,在现实生活中是绝然不存 

在的。然而庄子却用这种形象思维描绘出这种生动形象来说理,从而表现出 

极“大”的概念。然后,他又以野马(指春日野外林泽中的雾气)、尘埃比 

喻世界的极小事物。并说明这些“大”,“小”事物存在,都还“有待”, 

而庄子所追求的是“无待”的绝对自由。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 

无名。李白说:庄子的文章“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大鹏赋》) 

就其世界观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角度而言,的确有这种特色。二、《庄子》一 

书,“寓言十九”,常采用大量寓言故事说理。如《则阳》篇中用“触蛮之 

争”嘲笑诸侯之间的争战: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 

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故事说世上诸侯之间的征战、厮杀、掠国、侵地,渺小得象蜗牛头上的 

两支触角争斗那样可悲可笑。其它如:庖丁解牛(《养生主》)喻养生之理 

要顺其自然;轮扁斫轮 (《天道》)喻读书之法;佝偻承蜩(《达生》)喻 

专心致志之道;匠石运斤 (《徐无鬼》)喻知音难遇之感,等等,都以形象 

的寓言故事阐明了极为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 Page 86…

     总之,《庄子》是一部文学特色非常鲜明的哲学著作。作为一家之言, 

在思想上,尤其在艺术上,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世著名文人,陶渊明、 

王维、李白、苏轼等,无不在思想和艺术上受到庄子的影响。 

     (3)后期哲理散文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后期哲理散文包括《荀子》、《韩非子》和《吕氏 

春秋》等。 

     a。《荀子》。《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属于儒家学派范畴的一部哲学著 

作。作者荀况 (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字卿,赵国人,曾任楚国兰陵 

令,是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荀子》32篇,其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经 

济、教育、自然、文学诸多方面。在政治上,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在哲 

学上,宣传朴素的自然观。荀子主张“法后王”,主张以“礼”、“法”、 

 “术”实行有效统治,这些思想为后来法家所吸收。 

     荀子的散文逻辑周密,说理深透,善于运用类比方法反复说明问题。如 

 《劝学篇》说明知识可以增长人的能力与智慧,就用了一连串生动的比喻: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