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第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围绕俱出城。譬如四种华,日照悉开敷,太子耀神景,羽从悉蒙光。出
城游园林,修路广且平。树木华果茂,心乐遂忘归。路旁见耕人,垦壤杀诸
虫,其心生悲恻,痛踰刺贯心。又见彼农夫,勤劳形苦悴,篷发而流汗,尘
土坌其身。耕牛亦疲困,吐舌而急喘。太子性慈悲,极生怜悯心。慨然兴长
叹,降身委地坐,观察此众苦,思维出灭法。呜呼诸世间,愚痴莫能觉。安
慰诸人众,各今随处坐。自荫阊浮树,端坐正思维。观察诸生死,起灭无常
变。心定安不动,五欲廓云消。有常亦有观,入初无漏禅。
—— 《佛所行赞》出城品第五
《美难陀传》共有18品,叙述佛陀释迦牟尼度化异母兄弟难陀的故事。
佛陀劝戒难陀,出家修行,以成正果,但难陀忘不了爱妻,心中充满苦恼。
佛陀的高足弟子阿难便向难陀说明爱情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甚至天堂
的欢乐也是暂时的。难陀终于觉悟,成为阿罗汉。
马鸣的3部戏剧出自中国新疆吐鲁番,均为残卷。其中一卷末尾标明金
眼之子马鸣著《舍利弗》。这是一部九幕剧,讲述婆罗门的青年舍利弗和目
犍连皈依佛教的故事。残存部分的内容是:舍利弗与丑角交谈,舍利弗尊佛
陀为师,而丑角认为婆罗门不应该接受刹帝利的教诲,舍利弗驳斥道,哪怕
低级种姓提供的药,也照样治病。目犍连见舍利弗喜形于色,问明原因后,
与舍利弗一同皈依佛教,佛陀预言他俩会成为自己的大弟子。另两部戏剧残
缺过甚,剧情无法判定。其中的一部是宗教寓意剧,剧中人物是抽象的概念
“菩提”(智慧)、“称”(名誉)、“持”(坚定)以及佛陀本人。另一
部剧中人物有主角、妓女、王子、丑角、女仆、歹徒以及舍利弗和目犍连。
这3部戏剧残卷具有古典梵语戏剧的大部分艺术特征:有喜剧性的丑角;有
… Page 70…
地位的角色说梵语,女仆、丑角和其他人物说俗语,台词韵散杂糅;有“上
场”、“退场”等舞台指示,剧终有祝福诗。这说明古典梵语戏剧早在一二
世纪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5。耆那教文学
耆那教是公元前五六世纪在印度与佛教同时兴起的宗教。创始人筏驮摩
那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同时代人。他出生在吠舍离的一个刹帝利王族家庭,30
岁出家修炼苦行,42岁成道。此后在摩揭陀、拘萨罗等地传教,72岁逝世。
耆那教徒尊称他为“大雄”。
约在公元前四世纪末,许多耆那教徒为饥荒所迫,移居印度西南部。留
在摩揭陀国华氏城原地的教徒为了保存经典,举行第 1次结集,编定了 12
“支”。他们主张穿白衣,得名“白衣派”。而移居的耆那教徒主张恪守大
雄古训,以天为衣 (即裸体),得名“天衣派”。耆那教是与佛教同时兴起
的旨在反对婆罗门等级制度的新宗教,它和佛教一样,都否认吠陀书有圣典
之源的权威性,都否认印度种姓制度的宗教意义。耆那教同早期佛教一样。
不承认神的存在。只要苦修,人人可得解脱。约在公元五六世纪,耆那教徒
在伐腊毗举行第2次结集。
耆那教的经典统称“阿笈摩”(又译“阿含”)或“悉檀多”,分成6
类。第1类是12部“支经”,第2类是12部“次支经,”第3类是10部“杂
经”,第4类是6部“惩戒经”,第5类是4部“根本经”,第6类是两部
百科全书式的《吉祥经》和《问答经》。这些经典的主要内容是阐述耆那教
的教义和戒律,与佛教三藏一样,包含有传说故事和箴言诗等文学成分。其
传世作品有 《多浪迦维》(描写一位尼姑今生与前生的爱情故事)、《婆苏
提婆游记》(以黑天的父亲婆苏提婆游历各地为线索,大量采入民间故事)、
《虔信甘露颂》(咒语性质的颂诗)、《问答宝蔓》、《嘉言宝蔓》《教诲
诗集)、《妙语宝集》等。如讽刺贪婪之心:
太阳变冷,月亮变热,云彩变硬,
大海仅仅满足于小溪流水,
狂风静止不动,烈焰黯然失色,
贪婪之火也决不会减却光辉。
耆那教还改造了婆罗门教的史诗、传说和故事为自己服务,在后期也写
了一些戏剧作品和文艺理论著作,对印度梵语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 Page 71…
五、古代中国文学
世界古代中期正值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由奴隶
社会向封建社会激剧变化的时代。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中国社会出现了学
术上的百家争鸣与政治上的兼并统一,同时在诗歌散文方面也出现了 《诗
经》、《楚辞》、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等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奠基之作,而成
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1。中国春秋战国文学概述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对新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曾经这
样热情地赞扬:“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
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想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
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批有理想,有才
华的人,顺应历史潮流,风起云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样,在资产阶级
兴起的千年之前,当新兴的封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也出现过这种“人
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当时,西方的希腊文明、中东的
希伯来文明、南亚的印度文明与东亚的春秋战国文明相辉映,构成了人类文
明的第一次觉醒。
(1)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发展过渡的社会巨变
时期。
a。历史背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迫于内忧外患,从镐京迁都
洛邑,从此,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这对周王朝来说,自然有些悲
哀;但对中国社会来讲,却是一种进步。从此,封建势力应运而生,诸侯之
间霸主兴起。开阡陌,兴私田,奠定了他们的经济基础;“挟天子以令诸侯”,
增添了他们的政治荣耀。春秋中叶,鲁国实行“初税亩”,标志着封建土地
制度的诞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奴隶的逐步解放,作为诸侯家产的私
田逐渐超过周天子赏赐的公田。整个社会终于由以国家土地公有制为特征的
奴隶社会转化为以领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之
际,韩、赵、魏三家分晋,中国社会又进一步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春秋
争霸时期发展到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的战国争雄时期。一时,秦、齐、
楚、燕、韩、赵、魏,七国争雄,驰骋于历史舞台:
秦孝公据淆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王、武王蒙故业,固遗册,南兼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
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
地,以致天下之士,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当是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
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纵离横,并韩、魏、燕、楚、齐、赵、
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齐朋、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
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
… Page 72…
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西汉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生动地概括了战国时期各
国激烈斗争、人物风云集会的历史状貌。正是这种伟大的历史变革,成为文
化与文学向前发展的基础。
b。文化风貌。西周以前的统治思想是神权至上的观念。人们认为天或上
帝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而王则是天或上帝的代表。奴隶社会的崩溃引起人们
思想意识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士阶层的“百家争鸣”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老
子讲天即“自然”;孔子讲“爱人”,讲“泛爱众”;稍后,子夏讲“四海
之内皆兄弟”;战国时,墨子讲“兼爱”;许行讲“并耕”;孟子讲“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直到荀子,讲“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提出“治乱非天”、“人
定胜天”的命题,为法家奠定了“以法制国”的理论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
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正是这种思想变化在人事上和理论上的反映。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春秋以后,“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文化教育相对来说得到普及,从而
为造就人才创造了条件。孔子“有教无类”,相传“弟子三千”,其中有子
贡那样的富商,也有象颜渊、原宪、子路等家境贫寒的人。战国时代,各国
王侯纷纷罗致人才,“尊贤礼士”,让他们为自己出力,这就是所谓的“养
士”。在这社会巨变的历史之中,各国诸侯卿相争相“养士”,特别是齐国
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几位贵公子,门下
食客多至二、三千人,甚至鸡鸣狗盗,引车卖浆之流,只要有一技之长,而
且讲究信义,莫不以礼相待。这些士子,为主人献计献策,在政治上,外交
上,军事上尽现才华,演出一幕幕生动的历史活剧。这些活剧在这一时期的
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中都有生动的反映。文化教育的相对普及和“士”阶层
的兴趣,又促进了思想文化以及文学的发展。
从汲县古墓中发现的 《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周逸书》中的有
①
关内容推测,当时已有了土生土长的讲唱文学。 《战国策》曾这样描写当时
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盛况:
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芋鼓瑟,击筑弹琴,斗鸡
走犬,六博蹋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
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 《战国策,齐策》
从前的城市,不过是奴隶主的防御堡垒和贵族们的生活场所;这时的城
市,则发展为全社会的政治、文化、交通、工贸、娱乐中心。象临淄这样的
繁华都市,还有魏国的大梁、赵国的邯郸、秦国的咸阳等各国之都。这种百
业汇集的城市为文学的发展创造了社会物质条件。
(2)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概况
春秋战国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诗经》、《楚辞》、
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无不成为后世文学的鼻祖与楷模,对后世文学及至传
统文化产生了其极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以春秋战国的诗歌散文为代表的先秦
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而且对东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虽然作为现代文学的概念——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当时尚未
① 参见徐北文;《先秦文学史》,齐鲁书社1981 年版,第103 页。
… Page 73…
齐备;但其中的两种形式;诗歌与散文已经取得伟大成就,另外两种形式:
小说与戏剧已经开始萌芽。
《诗》或《诗三百》——后世尊称为《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
歌总集。它收集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公元前6世纪)
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从这些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