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特反谍奇战写真-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斗,微微蹙了蹙眉头,说:“如果毛主席和我还不能确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事情,周
恩来总理到莫斯科来后做什么呢?”毛泽东平静地掐灭了手上的烟头,说:“周恩
来到了就可以商量这件事了。”他接着把话题巧妙地岔到了一边。
斯大林觉得过去在中国革命的问题上犯过错误,他不便把自己的想法先抛出来,
以免造成“强加于人”的感觉。但他内心认为不管中苏双方签订什么样的条约或协
议,都应由他和毛泽东亲自来签署,可毛泽东似乎没有明白他的意思,或者是毛泽
东根本就没有打算由自己出面来办理这件事。
尽管如此,首次见面还是令双方满意和愉快的,大厅内的气氛显得平等、轻松、
友好,说到兴致处,斯大林还不时习惯地摆弄他那精致的小烟斗,毛泽东也不时露
出了微笑。
就这样,毛泽东在苏联首都度过了第一天。
12 月21 日,斯大林70 岁诞辰的庆祝活动开始了。苏共中央在莫斯科大剧
院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富丽堂皇的莫斯科大剧院装饰一新,灯火通明,充满了喜
庆色彩。除各国代表团外,前来赴会的苏联国内代表都是精心组织的,苏联人把能
参加这一庆典看成是很高的荣誉。
当斯大林和毛泽东以及各国代表团一同走上主席台时,全场掌声雷动,欢呼声
四起。容光焕发的斯大林走上台后,首先把毛泽东和各国共产党代表团介绍给了大
家。所有的人望着站在斯大林身边的毛泽东竟如此高大魁梧,气度不凡,不禁发出
一阵阵的议论和赞叹声。
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祝词。祝词热情洋溢,十分精彩,自始至终抓住了全体与
会者的注意力。在费德林的翻译宣读中,场内反应热烈,气氛活跃。
费德林没想到这篇祝词竟会如此抓住人心,他自己的情绪也被感染了,当他读
到“斯大林同志是世界人民的导师和朋友,也是中国人民的导师和朋友。
他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并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事业作了极其杰
出和极其宽广的贡献。中国人民在反抗压迫者的艰苦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了斯大
林同志友谊的重要性”时,全场发出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台下有人挥动起了帽子和手中,场面十分热烈壮观。
斯大林也友好地侧过脸来,对毛泽东报以感谢的一笑,他轻轻地鼓起掌来。在
整个会议中,他不时和毛泽东相互交谈着,议论着。
庆祝活动安排的文艺演出开始了,斯大林特意叫人安排毛泽东同自己坐在一个
包厢内,两人又边看演出边交谈着,显得亲密友好。
精彩的演出结束了,礼堂内所有的灯火齐明,照得全场雪亮,观众们都回过头
来鼓掌,有节奏地高呼着“斯大林——毛泽东!斯大林——毛泽东!”斯大林高兴
地向大家挥动双手致意,毛泽东也起身向人们挥手表示感谢。掌声和欢呼声久久不
息,震荡着大厅……庆祝活动持续了几天才结束,各国代表团在完成使命后先后回
国了,毛泽东则按预定的安排在苏联休息一段时间和参观访问。
此时期苏联新闻机构很少报道毛泽东的活动和行踪,西方一些好事者于是做了
种种编造和猜测。有一天,工作人员把一则“毛泽东已被斯大林扣留”的西方报道
的捏造消息交给毛泽东看。毛泽东付之一笑,放下报纸说:“随人家说去吧,古往
今来总有好事者的。”然而斯大林在此期间又打了几次电话给毛泽东,还是询问毛
泽东下一步对双方结盟签约内容的具体想法,而毛泽东总是不说,当斯大林了解到
毛泽东确实在等周恩来以后,也就不再多问下去了。
1 月15 日晚,工作人员转告正在列宁格勒参观访问的毛泽东,“周恩来总理
已在赴苏的途中了——”毛泽东一听大喜,他顾不得疲劳和辛苦,当即决定:“请
通知苏联同志,我们马上返回莫斯科。”工作人员劝他再休息两天,恢复恢复再走。
毛泽东果断地一摆手:“不用了,我和恩来是有约在先的。”随即他又幽默地
说:“君子言必行,行必果啊!”1 月17 日,毛泽东一行人从列宁格勒返回了莫
斯科,第二天上午就接到了周恩来从途中打来的电话向他请示问候。电话直接接到
了毛泽东的住处,因为线路有毛病,通话声音不好,毛泽东在耳机旁听了半天,也
很难听清楚。他当即决定,请周恩来到下一站后再次通话。
毛泽东挂上电话后,背着双手在屋内踱了起来,显得有些着急。此后他一直守
在电话机附近,等待着周恩来的消息。
周恩来从斯维德洛夫斯克再次打来了电话,毛泽东拿起了话筒,直接与周恩来
通话,这次通话的效果不错。毛泽东竟然坐在沙发上与周恩来长谈起来了,他把自
己来苏后的一些看法和分析与周恩来通了气,并征求了周恩来的意见,也把中苏双
方条约谈判和协议签定的一些重要问题再次向周恩来做了布置,两人在电话中谈得
十分亲切,有时还哈哈大笑。
看来,毛泽东对周恩来的外交才干是深信不疑的,他把几乎所有的实质性任务
都交给了自己这位杰出的助手。
两人的通话竟然讲了一个多钟头!
通完话,毛泽东显得格外轻松和愉快,他喝了一口茶,悠闲地靠在沙发上抽着
烟,欣赏收音机里的音乐。
一阵深沉雄浑的歌声在屋内响起来,缓缓地、沉重地越响越大,像一条河水,
流到了人们的面前,这是伏尔加河船夫曲。唱得那么深沉动人,像一股股激流拍打
着人们的心胸。毛泽东静静地听着听着,又渐渐地直起了身子,全神贯注地凝视着
窗外,那么专注、深沉……
斯大林举行招待会
2 月8 日,在所有的条约与协定开始拟定之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又一起来到克
里姆林宫拜访了斯大林。由于条约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双方这次会谈谈得十分投机,
斯大林用最好的酒菜招待了毛泽东和周恩来。他习惯地一个劲劝人吃格鲁吉亚式羊
肉汤、红菜汤和烤羊肉串。
菜虽不算多,但味道可口。女侍者不停地端来热腾腾的新鲜菜肴,请斯大林过
目。斯大林和中国同志边吃边谈着,当他了解到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著述丰
富时,便认真地想了想,严肃地说:“毛泽东同志,为了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我
建议你应该把自己所有的文章、文件尽快整理出来,编辑出版,这是件大事情。”
毛泽东点点头,回答:“我也在考虑办这件事情。
如果斯大林同志能支持这件事,我将十分感谢。”“您需要哪方面的帮助?”
斯大林手上的烟斗转动了一下,神色很认真。
“如果能派一位理论上强一点的,精通马列主义哲学的同志协助我们就太好了。”
毛泽东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唔——”斯大林眼睛盯着杯里的红葡萄酒,沉吟了好一阵子,毅然说:
“我马上派尤金同志去协助你,他是位哲学理论专家。”斯大林握着烟斗的手
挥动着。
“那太谢谢您了,斯大林同志。”毛泽东说。
斯大林笑了笑,显得有些得意。
毛泽东看了他一眼,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来:“斯大林同志,在条约签字以后,
我们准备举行一个招待会。”“当然。”斯大林点了点头。
“但是不在我现在下榻的克里姆林宫,而是在另外的地方,比如在大都会饭店。”
毛泽东明确地说。
“为什么不在克里姆林宫呢?”斯大林不解了。
“斯大林同志,您要明白,克里姆林宫是苏联政府举行国宴的地方。对于我们
这个主权国家来说不完全合适……”毛泽东的语气很平和,但态度却有些强硬。
斯大林显然有些不悦了,他沉恩片刻,侧起头来说:“是的,可是我从来没有
出席过在外边饭店或是外国使馆举行的宴会,从来没有过。”他强调了一句,显然
在向毛泽东施加压力了。
毛泽东没有理会斯大林的态度,坚持说:“斯大林同志,我们的宴会要是没有
您出席,这恐怕是很难想象的……”毛泽东的话也显得软中有硬。他进一步说:
“我们请您,殷切地请您务必参加。”谈话停顿了下来,斯大林像在考虑什么,而
毛泽东则冷静地看着他,等待着他的答复。
“好吧,毛泽东同志,如果您是这样希望的,让我考虑考虑吧……”斯大林终
于做了让步的表示。看来他准备打破自己从来格守的信条了,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
面前这位高大健壮的中国领袖,对他来说是一位非常不一般的盟友。
会晤结束后,斯大林再次破例把毛泽东一行送到了门口,目送着他们远去的背
影,斯大林手中的烟斗轻轻转了两下,若有所思。
1950 年2 月14 日上午,中苏双方正式举行隆重庄严的条约签订仪式,它意
味着两个盟国的“蜜月时代”从此要揭开序幕了,尽管谁也无法预料到两个社会主
义邻国的关系以后将会遇到什么坎坷和变化,这个条约的签订毕竟给当时的世界带
来了剧烈的震动。
条约原称为《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后来根据周恩来的建议,改为《中苏友好
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对周恩来提议加上的“互助”二字十分满意,他认为这两
个字“加得很合适”。
签字大厅内的灯光格外地耀眼,大小10 余盏各式吊灯、挂灯、壁灯齐明,更
增添了隆重气氛。
条约的签字桌中央分别插着中苏两国国旗,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与苏联外长维辛
斯基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上签了字,互换文本后,两人
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毛泽东和斯大林都出席了签字仪式。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同时,
也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协定规定至迟不超过1952
年底,苏联将交还他们在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在华权益。还签订了《关于
“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协定规定苏联将提供3 亿美元的贷款帮助新中
国的建设。
仪式开始后,进程很顺利,可是当要签订贸易方面的协定时,文本却迟迟没有
送到,双方领导人显然都等得有些着急了。斯大林不悦了,他问及下边,得到的回
答是:“中文的文本没有准备好”。斯大林不动声色,转身对中方翻译师哲说:
“请您把这个情况通告毛泽东同志。”师哲小声地对毛泽东耳语了几句,毛泽东不
悦地一摆手悦:“算了,总而言之,一切错误都在中国人的身上行啦——”说罢,
毛泽东再也不言语了。 其实文本的拖延是由于苏方工作人员的差错造成的,他们在修改错误时耽误了
时间,对此周恩宋是十分清楚的。他理智地示意维辛斯基再等等,一直等到文本送
来后,场上的焦灼气氛才缓解下来。
签字仪式终于完结了。在全体人员合影前,毛泽东和斯大林又相互交谈了几句,
彼此祝贺与问候。合影时站在中间位置的斯大林比毛泽东矮了些,他很机智地向前
跨了半步,这样第二天见报的照片中,斯大林和毛泽东几乎是一样高地并肩出现在
全世界面前了。
当印有照片的报纸送到斯大林面前时,他仔细地看着照片,有些狡黠地笑了,
似乎是在说:“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你真聪明呀!”然而毛泽东注意的却是
报纸上消息的内容,对那张合影照似乎根本没有去认真留心过什么。
窗外,遭毒蛇缠住的人
一位诗人说:“把铁屋子的铁窗铁门关得死死的,固然安全;然而,永远把自
己与色彩斑斓的外界隔绝了。一旦把窗门打开,你就可以看到深邃的蓝天,眩目的
霞光……但窗外还有苍蝇和黄蜂,甚至毒蛇……”当他像出巢的乳燕,迎着改革开
放的第一缕阳光,飞出母亲的怀抱,来到太平洋西岸的时候,大概万万没有想到,
竟会被毒蛇死死缠住,从“天高任鸟飞”的蓝天坠落到犯罪的深渊。
此刻,他就坐在我面前,瘦高的身子微弓着,双手拘谨地插放在并拢的两腿之
间,一双不大的眼睛紧盯着地面,流露出呆滞、迷惆的神色。他那身洗得发白的囚
服,标记着他过去的耻辱。
听我讲明来意,他深深地叹了口气,似乎不大情愿地把头轻轻摇了摇,继而,
低缓地述说道:“我是1985 年7 月8 日到这里服刑的。事情发生到现在已经好几
年了,那真像是一场梦,一场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可怕的梦……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一场可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