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经济史 >

第6节

世界近代后期经济史-第6节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经济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积累的形成归结于资本家的节俭;处于产业革命后期的李嘉图,从资本的 



①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1 卷第3 页,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 


… Page 20…

开源方面来考察资本积累形成和扩大的最大可能性。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 

及赋税原理》侧重于分析在价值分割为社会三收入的条件下,地主、工人、 

资本家三阶级所得份额如何影响资本积累从而影响扩大再生产。李嘉图经济 

理论的重点从财富的生产转向财富的分配,但分配的分析是以生产为目的 

的。因此,马克思说,李嘉图并没有割裂分配和生产,他仍然是一个生产经 

济学家。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概括起来就是关于工资、利润和地租的理论,即 

一是工资的大小决定于工人及其家属为维持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二 

是利润为商品的价值超过工资的余额;三是地租是商品的价值超过工资加利 

润的余额,这是由于在同等面积或同一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和劳动所得 

产品数量不同而造成的。李嘉图在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专门写 

了一章“论机器”,这不是偶然的。李嘉图认为,机器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 

业生产,其巨大的生产率不仅对经济的迅速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将 

对社会各阶级产生影响。李嘉图在书中表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的使用可 

能损害工人的利益。李嘉图把工人所创造的商品价值看作是要在工人与资本 

家之间分配,即一种人的份额只能比例于另一种人的份额的减少而增加,也 

只能比例于另一种人的份额的增加而减少,李嘉图得出了工资与利润是相互 

对立的见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五章中,曾把李嘉图的这个见 

解归结为如下三条原理:第一,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从而无论生产物 

数量和单个生产物价值怎样变化,大小一定的工作日总是创造相同的价值。 

第二,工资和利润是按相反方向发生变化的,而引起这种变化的最终原因, 

则是生活必需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活必需 

品的价值下降,工资跟着下降,于是利润就增加;相反地,当劳动生产率降 

低时,生活品的价值上涨,工资跟着下降,于是利润就增加;同理,当劳动 

生产率降低时,生活品的价值上涨,工资跟着上涨,于是利润就减少。第三, 

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先影响工资,然后再影响利润,所以工资的变化是原 

因,而利润的变化则是结果。李嘉图清楚地看到了并在书中反映了资产阶级 

与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的对立。但是,李嘉图认为对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 

资本积累的主要威胁是来自土地所有者的经济影响和政治影响的增大,是土 

地所有者的地租收入吞食了国民收入中日益增加的份额。但同时,李嘉图又 

提出了级差地租的理论,认为级差地租量取决于不同土地的劳动生产率的差 

别,与斯密不同,李嘉图坚持用劳动价值学说来解释地租的形成。李嘉图的 

地租学说实际上是以当时英国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作为前提条件的。第一, 

资本主义以前的土地占有形式已经被摧毁,资本已经可以自由投资于土地 

上;第二,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已经充分得到发展,因而无论工业资本还是 

农业资本都受到平均利润规律的支配;第三,资本积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 

度,因而经常有一定数量的资本准备用在农业上。李嘉图接受了马尔萨斯的 

人口理论,认为为了养活无节制增长的人口,不可避免地要过渡到耕种所有 

的劣等地,这些劣等地与优等地相比产量低,势必引起农产品价格和地租的 

不断上涨。因此,李嘉图的级差地租理论是与所谓“土地收益递减规律”联 

系在一起的。在李嘉图的分配体系中,工资是由生理上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决定的,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工业资本家不能随着工资的增长提高商品的 

价格,因而他们的利润就在不断提高的地租和不断提高的工资情形下,利润 

率呈绝对下降的趋势。李嘉图的分配理论中科学成分和错误成分都存在,他 

把资本主义看成是社会生产的自然形式,他不讳言利润和工资在分配中的矛 


… Page 21…

  盾,但他认为它只是从属于利润和地租之间的矛盾的矛盾。李嘉图经济理论 

  主要是为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土地贵族阶级提供理论依据的,对于英国近代工 

  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李嘉图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从经济理论上发展了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李嘉图接受了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划分, 

  并认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李嘉图坚持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 

  原理;李嘉图在斯密关于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对成本理论,使自 

  由贸易理论更加具有系统性,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和实际意义。 

       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论证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从而有利 

  于资本积累;一个国家不仅应当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出口进行贸易 

  取得贸易的绝对优势利益,还应当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出 

  口,通过对外贸易交换可使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增加, 

  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均有利。李嘉图假设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 

  子:葡萄牙生产一定数量的葡萄酒只需要80个工人劳动一年, 生产一定数 

  量的毛呢只需要90个工人劳动一年;而在英国生产同样数量的葡萄酒和毛 

  呢,则分别需要120个工人和100个工人劳动一年。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 

  产上都占优势,但葡萄牙在葡萄酒生产效率上比英国高 1/3,在毛呢生产效 

  率上比英国高1/10,因而,葡萄牙在葡萄酒的生产上优势更大。因此,对于 

  葡萄牙来说,与其用一部分资本来生产葡萄酒,用另一部分资本来生产毛呢, 

  还不如把全部资本都投资在葡萄酒的生产上,而由英国专门生产毛呢。对于 

  英国来说,生产葡萄酒和毛呢相对于葡萄牙来说都处于劣势,但劣势当中生 

  产毛呢又具有比较优势,英国将投资全部用来生产毛呢,而由葡萄牙专门生 

  产葡萄酒。这样通过自由贸易两国都可以获得比较利益。因为如果由葡萄牙 

  自己来生产一定数量的毛呢就需要90个工人劳动一年,而现在只要用80个 

  工人劳动一年生产的葡萄酒就可以交换到同样数量的毛呢。从英国方面来 

  看,虽然需要100个工人劳动一年的生产物毛呢只换来了80个工人劳动一年 

  的生产物葡萄酒,但是如果由英国自己生产葡萄酒,则需要120个工人劳动 

  一年才能生产出同样数量的葡萄酒。制订比较优势原则是李嘉图的科学功 

  绩。马克思称赞这一原则,认为专业化甚至对比较落后的国家也可能是有利 

  的,因为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 

       英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成熟时期的其他有影响的经济学家还有:约翰·巴 

  顿 (生卒年代不详),他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完成时期“有很大的功劳” 

  的经济学家。他的著作《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和李嘉图的《政 

  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于同一年即1817年出版。巴顿在自己的著作中考察了 

  资本积累过程中劳动需求相对减少这一重大问题。乔治、拉姆赛(1800—1871 

  年),他于1836年出版了《论财富的分配》,发展了斯密、李嘉图的一些重 

  要观点。马克思指出:拉姆赛:他事实上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① 

  理查、琼斯(1790—1855年),他的经济理论著作有《论财富的分配和税收 

  的源泉》(1831年)、《政治经济学绪论》(1833年)和《国民政治经济学 

  教程》 (1852年)。和斯图亚特相似,琼斯是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经济关系。 

  马克思指出“在这里我们看到,政治经济学这门实际科学是怎样结束的:资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Ⅲ,人民出版社1874 年版,第360 页。 


… Page 22…

  产阶级生产关系被看作仅仅是历史的关系,它们将导致更高级的关系,在那 

                                                                      ② 

  里,那种成为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基础的对抗就会消失”。托马斯·罗伯特·马 

  尔萨斯(1776—1834年),马尔萨斯在这期间的主要著作有《价值的尺度》 

    (1823年)和《政治经济学原理》(1820年)等。马尔萨斯是19世纪初英 

  国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阶级的代表。马尔萨斯为《谷物法》辩护,他认为, 

  由于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在英国增加谷物生产必然引起单位成本的提 

  高,但是,这是为了使英国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所应付的代价。他认为废除《谷 

  物法》虽然会促进英国工业的发展,可是“不应该由此推论,工业制度不会 

  发展得过分的,或者说它所带来的流弊在超过某一限度之后,不可能多于它 

               ① 

  的优点。”马尔萨斯根据其人口理论,断言英国开放进出口口岸的结果会使 

  谷物价格低贱,刺激人口增长,从而引起下层阶级生活状况恶化。在马尔萨 

  斯看来,谷物贸易的限制政策将给社会各阶级带来利益和幸福。因此,马尔 

  萨斯主张对进口的谷物征收“一种保护性的和有利的课税”,并继续实行谷 

                           ② 

  物出口的补贴制度。 詹姆斯、穆勒 (1773—1836年),他的主要经济著作 

  是182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纲要》。穆勒是李嘉图学说的积极拥护者,他 

  积极维护工业资本家的利益,反对土地贵族阶级,在阐述李嘉图关于地租的 

  理论时,他要求对地租课以高额的税收。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 (1789 

  —1864年),他1825年出版其主要经济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麦克库 

  洛赫试图发展李嘉图的劳动价值学说,却采用了马尔萨斯和萨伊的理论作基 

  础。纳索·威廉·西尼耳(1790—1864年),他的主要经济学著作是《政治 

  经济学大纲》(1836年),此外还有《政治经济学结论》(1827年)、《人 

  口论二讲》(1831年)、 《论工厂法对于棉纱制造业影响的书信》(1837 

  年)等。西尼耳从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出发,他说:萨伊等人把生产三要素 

   “叫做劳动、土地和资本。我们原则上同意这样的分类;……我们还打算用 

                                                     ③ 

  节欲(abstinence)这个词来代替资本。”这样,生产三要素就成为“劳动、 

                          ① 

  节欲和自然要素”。西尼耳认为:“利润是节欲的报酬,而节欲是推迟享乐。 

                                                           ② 

  靠了节欲才能存在或保持的那种商品是资本。”西尼耳还提出了另一个“新 

  发现”,即“最后一小时”论。1836年,英国工厂主为了反对工厂法和 10 

  小时工作日运动,请西尼耳为其资本家利益辩护。西尼耳为工厂主写成了《论 

  工厂法对于棉纱制造业影响的书信》,力图证明:工厂主的利润是11。5小时 

  工作日中的最后一小时创造出来的。因此,若将工作日从 11。5小时缩减到 

  10小时,那么工厂主的利润就会消失,工厂就会倒闭,而工人也就会找不到 

  工作。约·斯·穆勒(1806—1873年),他的经济著作是《论政治经济学中 

  若干未解决的问题》(1844年)和《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 

  用》(1848年)。他的经济理论具有中和的特征。他反对古典学派亚当·斯 

  密和李嘉图关于经济规律都是永恒不变的观点。在他看来,生产规律与分配 

  规律具有不同的性质。生产规律是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