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军事分册-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三角形戳,除部队的公事邮件使用之外,主要是义务兵发信免费使用。1953
年,军队干部开始实行薪金制,至此以后,干部不再享受免费发信的待遇。
1964年4月,军邮戳被取消。从1984年10月1日起,我军已按新兵役法关
于“义务兵从部队发出的信件,免费邮递”的规定,恢复了军戳制。
“三十六计”的由来
三十六计集中了我国古代兵家的奇谋方略,全计共分六套;前三套是处
于优势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之计。
第一套战胜计中六计是: (一)瞒天过海;(二)围魏救赵;(三)借
刀杀人; (四)以逸待劳;(五)趁火打劫;(六)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中六计是: (七)无中生有;(八)暗渡陈仓;(九)隔
岸观火; (十)笑里藏刀;(十一)李代桃僵;(十二)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中六计是: (十三)打草惊蛇;(十四)借尸还魂;(十
五)调虎离山;(十六)欲擒故纵;(十七)抛砖引玉;(十八)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中六计是: (十九)釜底抽薪;(二十)混水摸鱼; (二
十一)金蝉脱壳; (二十二)关门捉贼;(二十三)远交近攻;(二十四)
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中六计是: (二十五)偷梁换柱;(二十六)指桑骂槐;
(二十七)假痴不癫;(二十八)上屋抽梯;(二十九)树上开花;(三十)
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中六计是: (三十一)美人计;(三十二)空城计;(三
十三)反间计;(三十四)苦肉计;(三十五)连环计;(三十六)走为上。
… Page 13…
狼烟的由来
狼烟,原本是古代军队报警时燃放的。宋朝学者陆佃在 《尔雅·释兽》
中写道:“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其实,大凡
食肉兽的粪便,其烟都有这种特性。古代军队燃放狼烟报警,大概只是狼粪
相对易得,而虎、熊粪便稀少难寻的缘故。所以,久而久之,在古代典籍中,
“狼烟”一词便成了“烽火”的同义语,“敌兵”的代名词。狼烟也成了边
陲风光中最有代表性的景观。
因为狼烟燃放得是否准确及时,直接影响到边关乃至内地的统帅们对敌
情的了解和判断,影响到战斗的胜负,所以古代军事家们对狼烟的燃放作过
认真的研究。在有名的 《卫公兵法》中,就对燃放狼烟的烽火台的选址、建
造和相互间距作了详细的说明,并且规定,即使兵马行军途中宿营,也要在
营寨百里之外设置临时性烽火台。对狼烟的燃放,规定也极严:“来的敌兵
在十骑以下,点一注烟;百骑以上,二百以下,点两注烟;五百骑以上,同
时燃点三注。
“入伍”一词的由来
参军叫“入伍”,与我国古代军队编制有关。根据《周礼》记载:我国
古代军队里“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
为军。”从西周时代起,就是按伍、两、卒、旅、师、军编制排列的。那时
候,社会基层单位叫“比”,一个村庄,一个部落,住在一起,五户为一比;
当兵时,五户各送一名男丁,一比共送五人,组成一个伍,不管干什么,五
人总在一起,为一个组织单位。
历代军队编制虽然不断变化,名称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伍”的叫法却
一直流传至今。近代的班、排、连,代替了古老的伍、两、卒。人们仍习惯
地把参军叫作“入伍”。“伍”在部队也广为使用,如:“队伍”、“缺一
伍”、“满伍”、“退伍”等等。
口令的由来
口令是军人在视度不良的情况下辨别敌我的一种口头暗号,一般是以单
词或数字表示。
使用口令是在2000多年以前。据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记载:
公元前525年,吴国军队与楚国军队交战,吴王乘坐的船被楚军截获了。在
一个漆黑的夜晚,吴军派了3个士兵装扮成楚兵,潜伏到楚军中,以“余皇”
为暗号,夺回船只。从此,口令就开始在军队中使用,一直沿袭至今。
投降标志的由来
人们通常把白旗认作是投降的标志。其实从战争法规严格意义上讲,白
旗是要求暂时休战的标志。
早在远古时期,交战的双方为向对方表示谈判的诚意,往往借白色为象
… Page 14…
征,于是逐渐形成惯例:白色旗帜代表要求休战谈判。当交战的一方打出白
旗时,对方便知来意,下令停止一切进攻行动。持白旗的一方要派出军使、
号手、旗手和翻译到对方指挥部说明条件或意图。从军使展示白旗起,直至
回到本方所必需的时间终了,他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上面这种惯例几千年
一直沿续下来,至今未变。
间谍的由来
在军事活动中,称隐蔽真实身分,专门刺探敌方情报或离间瓦解敌方的
人为间谍。
自古以来,军事家们都把利用间谍作为一种对敌战而胜之或不战而胜的
重要手段。从古代史籍中看,关于用间谍的记载很多,对于间谍的称谓也不
尽相同。《周礼·秋官·士师》中称其为“邦汋”。孙诒让正义:“斟酌犹
斟酌也……盖斟酌有求取之义,故盗取国家密事者,谓之邦汋云。”邦沟为
古代士一级的八种罪名之一,由士师执掌惩治,《尔雅·释言》称“伣”,
“间,伣也。”《左传》中称“谍”,《左传·宣公八年》:“晋人获秦谍。”
《礼记》中称“觇”。《史记》中称“中诇”。《后汉书》中称“侦候”。
还有的史书上称“游侦”、“细作”等等,现在又称“特务”。
军事通信的由来
军事通信,我国应用得比较早。大约3000年以前就开始建立了官邮。官
邮是一种用人力和畜力传送军事情报的机构。同时,还用铜制成直径达2—3
米的金鼓,放在不同的方向上,一旦外敌入侵,就以击鼓为令,调集当时分
封的各诸侯小国的军队。后来随着诸侯的相互兼并,封建主的领土逐步扩大,
各国之间的距离较远,鼓声就传不到了。于是,又在许多地方建造了用烟和
火来通信的烽火台。
汉朝时,匈奴不断入侵,为了加强联络,用红、白布做成表(即旌旗),
作为信号通信,配合烽火和金鼓传递军事情报,对作战指挥也起了很大作用。
利用烽火、金鼓和旌旗作为互通信息的方式虽然管用可行,但它所表达
的内容过于简单,对于较复杂的作战方案、指示、命令、计划等的传递是难
以完成的。这时,又应用了一种驿传通信。采用的方法是,每隔30里路设置
一处驿站,传送人员乘马进行接力传递,速度昼夜可达四五百里。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已空前发达。进入20世纪以后,通信跨
入无线电通信时代。20年代的短波通信;30年代的分米波通信;40年代的
微波通信;60年代发展了卫星通信;接着出现了激光通信,从而使电子通信
技术进入了一个空前的时代。
军鸽的由来
军鸽也是一种古老的军事通信工具。军鸽具有强烈的归巢毅力和识别方
向的能力,而且速度快,耐力强,可连续飞行十几天,平均时速达到40多公
里。
我国历史上的西夏和北宋交战时,西夏杰出的军事家赵元昊用军鸽探明
… Page 15…
宋军所在,击败北宋大将任福,史称:“好水川之役”,开创了我国古代战
争史上最早使用军鸽的先例。此事在《宋史·夏国传》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北宋庆历元年 (104年)二月,赵元昊率兵向渭州(今甘肃平凉)进军,
宋帅韩琦命任福率兵出击,进至距离羊牧隆城 (今宁夏西吉东南)五里地。
宋军先遣将领桑怿,见道旁有数个银泥盒,盒中有跳跃之声,心疑莫测。当
任福率主力部队赶到,打开盒盖,百余只带着哨的军鸽,自盒中纷纷飞去,
盘旋在宋军上空,于是西夏伏兵得知宋军陷于埋伏,四面围攻。宋军大败。
鸡毛信的由来
在信中粘鸡毛,表示十万火急,必须急速送到,这就是旧时使用的鸡毛
信。
电影《鸡毛信》是抗战时期我军传递情报的动人故事,但鸡毛信的使用
却远在汉、唐两代就较为常见了。在我国佤、拉祜、景颇等少数民族地区,
直到民主改革前夕,仍然使用类似的鸡毛信。拉祜族在开紧急会议时,拴上
三根鸡毛,作为快信传达。如情况特别紧急,鸡毛外加小木炭;佤族的鸡毛
信,遇到十分紧急的情况,不加木炭,而是加辣椒。这些少数民族的鸡毛信
没有文字,只是在竹片上刻三条刀痕。
沙盘的由来
沙盘是根据地形图或实地地形,按一定的比例用泥沙、兵棋等堆制的模
型。军事上,常供研究地形、敌情、作战方案,组织协同动作和实施训练时
使用。
我国是在军事上运用沙盘最早的国家。《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东
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陇西地方首领隗嚣叛降割据四川的公孙述,拥兵
谋反朝廷,光武帝刘秀欲出兵征讨,召名将马援商讨进兵战略。马援在王莽
败亡后,一度曾避地凉州,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对陇西一带的地理环境极
为熟悉。他见光武帝询问,就用米堆成一个与陇西一带实地地形相似的模型,
形象具体,敌情尽在眼中,马援手指模型,从战术上作了详尽的分析,为光
武帝制定作战方案提供了依据。这可算是最早的沙盘作业了。
十八般兵器的由来
所谓十八般兵器,或曰“武艺十八事”,皆是对我国古代各种兵器的通
称。有些史料中按九长九短分,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镋、钩、槊
和环;九短是:刀、剑、拐、斧、鞭、锏、锤、棒和杵。在褚人获《坚瓠集》
中记载有:山西李通,武艺十八事皆通,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
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
叉、十六爬头、十七绵绳、十八白打(手搏、打拳)。说法不一,大致相同。
实际上,古代冷兵器超出了十八般。
十八般兵器的构造不同,各有其不同的使用方法。刀劈斧砍、矛戮剑刺、
戈啄棒打、弓射鞭抽等等,各有各的用处。古人制作兵器,开始常从一些自
然现象中受到启示,如戈的形状丰本锐末而微曲,如同鹰嘴兽角,用以钩挽
… Page 16…
和啄刺敌人。由此推想,当初人们狩猎,见禽兽用角抵御,仿其形而制成兵
器。又如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戟,柄前按直刃以刺敌人,旁边枝生横刃以钩
啄敌人。戟的特征为有枝,犹如棘的特征为有芒。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的冶金技术已相当进步,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十
八般兵器逐渐发展齐全。但后来十八般兵器中有许多成为仪仗的专用品,有
的不被普遍采用而销声匿迹,独有大刀长矛一直威风到民主革命时期。
弓箭的由来
据考古资料证明,我国在远古时期就有弓箭,距今已有两万余年。在当
时用作狩猎动物,后来则转换成主要的作战器具。
原始弓箭制作简单粗糙,发展到周代,制作技术逐步提高,到了春秋战
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较完整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制作工艺。关于选材、
配料、制作程序以及规格等都有了严格的规定。到汉代,弓箭制作精美,大
都镶有铜饰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