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影壁遮挡视线,使外人无从窥见内院,院内房屋有严格的等级区别,座北朝
南的正房为一家之长所居,东西两侧的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朝北的倒座房则
为客厅、客房、门房。正规的四合院又在正房与倒座间设置一道中门院墙,
使院子一分为二,前院客人可到,内院非请勿入。在浙江、皖南一带则流行
一种三面绕房,正面门墙的三合院,正房三间,一层或多层,两侧厢房,高
大墙垣包绕形成狭小的庭院,俗称天井。传统院落住宅居民出入有可供车马、
舟轿通行泊驻的小巷、船坞,饮水或救火则有院内水井或盛“天落水”、河
水的水缸,院内栽植花木,陈设鱼缸、盆景、鸟笼,以供遮阳欣赏。
总之,传统院落住宅,以其规矩的主次正偏排列和严实封闭的空间隔断,
适应了古代宗法家族制度和上下尊卑有序的人伦关系的需要。它既使人产生
凝聚归属与安全稳定之感,又反映了古人对外隔绝、自成天地的封闭保守心
态。
这里所讲的四合院、三合院是一种极为典型的住宅。其实,在近代城市
居住建筑中,人们建造最多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住宅两种类型。
居住大院多分布在中国北方城市,一般是在四合院基础上加以扩大,成
为一种十几户或几十户集中式住宅。
里弄住宅多分布在南方的大中城市,这是一种采用欧洲联列样式的住宅
形式,一般将原先的三合院式单体建筑加以横向联排,高度密集而成,它先
后经历了木板房屋、石库门和广式住宅、新式里弄住宅、花园式和公寓式住
宅等不同发展时期。
石库门里弄住宅可谓是典型的中西结合式住宅。其总体布置采用了欧洲
联排式格局,单体平面,其结构则脱胎于传统的三合院。住宅正面是高大的
门墙,原先的门棣改为石库门,黑漆板门,金黄铜环,条石门框,砖雕门额,
显得牢固安全。宅内前院改成天井,天井左右为厢房,主屋正中为客堂间,
客堂与大门同在一条中轴线上。客堂用白漆屏门分成前后两间,前间会客,
后间用餐。餐室后为楼梯,楼梯间外又有一小天井,可通宅后的单层灶间,
俗称灶披间。与传统三合院不同的是东西厢房在正面门墙上开设了外面向的
窗户。
广式里弄顾名思义是一种外观类似广东城市旧宅的房屋,一般三四户合
用一幢,二层低矮,单开间毗连成行列式,正面无门墙天井,木板墙身,底
层开双扇板门,房间有外向支摘窗或门窗,后有楼梯间和单层灶披间。这类
住宅较适宜沿街面作店辅,形成前店后宅、下铺上居的格局。
民国时,由于城市人口继续膨胀和住宅严重匮乏,特别是社会上出现了
传统大家庭解体、小家庭分居的新潮,迫切需要面积布局更紧凑,层次密度
更高的新式住宅。上海陆续出现了一批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也就是将原来
的三间两厢紧缩为单开间或双间一厢的联立式,平面增加了后厢房,正面上
出现了前厢房阳台,及灶间上的亭子间、晒台等。与此同时,上海的商业街
上出现了一种新广式里弄住宅,即将旧式的板墙改为砖墙,二层用预制水泥
挑出铁栏杆阳台,并装有落地玻璃门窗。为充分利用空间,灶间上也有低矮
的亭子间和晒台,有的甚至在二层上搭建四层,在屋顶开设“老虎天窗”,
… Page 27…
俗称“假三层”。
就在普通百姓为争夺生存空间而摩擦争吵,中产阶级则追求安静、卫生
和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资产阶级则进一步要求能有进出小汽车的通道以及
车库。20、30年代间,上海在一些越界筑路地段逐渐建造起一批新式里弄宅。
它的外观与石库门住宅有明显不同,弄口改门洞为门阙式,过街楼少见,弄
堂宽敞,总弄支弄区分明显,单体取消高墙天井,代之以矮墙、小花园,院
有小铁门,客堂改为起居式,层高三层,二楼以上为卧室,多有阳台和落地
门窗。
20年代后期,国内一些军阀、官僚和大资本家在上海、天津、南京等大
城市建造了许多仿欧洲古典式、乡村别墅式、英国式或西班牙式的独院式高
级住宅。其美丽、现代、舒适不再一一描述。
民国时期的“行”从人抬的轿子、人力车到机动的电车、汽车,呈现了
一个新、旧文化交替的过程。
轿子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普遍使用的重要代步工具。但在国民初年以后,
除了在一部分地区以及一些特殊的场合,如传统婚礼中继续使用外,逐渐被
淘汰了。
替代轿子而盛行一时的是从西方传入的马车。最初坐马车的多是外国
人,后来中国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多自备马车。马车有四轮、双轮之分。
四轮马车有敞篷的,也有轿式的,车中设备很完美,配着晶莹的玻璃窗,外
加浅碧色窗帷,两旁还有插绢花的瓷瓶,双轮马车较为精致小巧,装有橡皮
轮,非常轻便,大都敞篷,适用于春秋季节。马车在民国前期虽很时髦,但
30年代后,坐马车的人就很少了,民国时期,使用范围最广、时间最长、成
为城市中主要交通工具的是人力车。
人力车是一种弹性车轮、钢片弹簧悬挂装置、木制车厢,前有辕杆,以
人力挽行的载客车。它源自日本,故又称“东洋车”,传入中国后,北方称
“洋车”、“胶皮”,上海因其车座都漆黄色,称“黄包车”。最早的日本
人力车,两轮高大,且是木制的,外裹铁圈,行时辘子作响,震动很大。车
座也较宽,可坐两人,后因男女并坐,被认为有碍风化,遂改小车身,只容
一人。以后又改进为橡皮轮,行时就较平稳了。当时人力车必须安装铜喇叭、
脚铃和车灯。人力车一般分包月、散坐两种。包月车是有钱人家自买,长雇
车夫。散座车是沿街兜揽生意,供人雇唤。民国时期,中国城市中人力车数
量极多,仅上海一地就有大小车行数千家,各车行有车数辆至上百辆不等。
以后,电车、汽车的出现则代表了中国交通工具的重大进步,中国的有
轨电车是20世纪初从欧洲传入的,中国最早出现汽车的地方是上海。
中国古代有一种统一的结婚仪式,称“六礼”。它大概起于周代,实行
于汉代,其后或存或废,历代都有变更。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各地婚嫁礼
仪仍很繁琐,铺张浪费更甚。“五四”运动(1919年)以后,社会上虽提倡
新式结婚,且新式结婚已屡次出现,并进而出现集体结婚等情形,但总的来
说仍以旧式婚礼为主。民国时期旧式结婚的程序一般为8项:
(一)请庚:男家向女家介绍,女家如同意,则送庚帖至男家;
(二)探问:探问两家境况及人品,探问不足则继之以卜筮;
(三)定亲:择吉日,男家以首饰、茶叶、果子、礼帖送女家,女家并
还帖及喜糕;
(四)报期:报知结婚时日;
… Page 28…
(五)行盘:婚前数十日或一二日,男家将说定的首饰、衣服、礼服及
银币等送至女宅,女方还以新郎礼帽、礼鞋及喜糕。
(六)妆奁:结婚前一日,女宅所办的妆奁必须送到男家。妆奁的内容
要看女家的财富而定。
(七)迎娶:结婚之日,男方用执事花轿或马车等迎新娘,轿至女宅,
女方必索银若干,名曰门包,否则花轿不得入门。轿入门后,新娘穿礼服、
披红纱,哭着由阿弟扶上轿。
(八)结婚:轿回宅,新郎着礼服,喜娘引新娘出轿与郎并立,连新丝
长巾、点花烛、奏乐、唱礼。新郎新娘由礼嫔以及引礼的人引导,拜天地、
拜祖先、拜高堂,然后被亲友们送入洞房。有的先在洞房中与同辈亲友见面,
第二天才正式拜见男家的亲戚尊长。
民国时期的所谓新式结婚,主要指20世纪30年代流行过的文明结婚或
自由结婚,即无媒妁之言,男女双方相识或经人介绍认识后,经过一段时间
的恋爱,并经双方家长同意而成婚。
新式结婚不一定举行订婚仪式,但聘礼是不能少的。此时聘礼也由实物
改为用现金或首饰代替。婚礼有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参加,他们都要在
结婚证书上盖章。婚礼上新郎新娘要交换戒指等信物,接着举行酒宴,酒宴
完毕才入洞房,入洞房后的婚俗各地也有许多不同。有的双双对坐吃新娘圆
(汤圆),有的喝交杯酒。新娘入洞房时,抬子孙桶的人念着吉语将子孙桶
抬入,新郎当场发红包给抬子孙桶的人。闹洞房在各地都十分普遍,但形式
也是多种多样。象浙江水康的风俗就很特别。他们并不捉弄新娘新郎本人,
而是偷他们的东西,偷出来后在房中燃放鞭炮,惊醒新人,大家欢呼,庆祝
成功,次日便要新人以糕饼取赎。
中国的葬俗也是各有不同,葬式就有火葬、土葬、天葬、塔葬等。民国
时期,土葬为主。随着近代式公墓及殡仪馆的出现,将死者火化后装入骨灰
盒或土葬或为家属保管的情况,在大都市中亦非罕见。
土葬的仪礼程序,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停尸,一般说来人死后,要为死者洗尸,穿上新衣(老者穿寿衣)。
男性死者遗体通常移至正厅或大厅的床上,女性死者遗体移到内寝的床上。
这种床用一块松木板横在条凳上搭成。遗体旁要点一盏灯,安上纸制的临时
牌位,旁边不断焚烧纸钱,算是为死者引上黄泉之路。如死者信佛,要集合
同教大声地念佛经。死者家人还要守灵一段时日。以上丧仪,自周代起实行
至民国,差别很小,在城市中,由于不少死者是在医院咽气的,死者通常由
家人与至亲等送入医院的太平间,然后由殡仪馆派人用丧车将遗体转入停尸
间,故而省去了停尸期间的许多礼仪,哭泣守灵的习俗也因之缺乏进行的条
件。
(二)讣告,就是报丧的意思。
(三)吊唁、入殡。在大都市里,通常由殡仪馆代办丧事,礼节也比较
简单。有名望的人,通常先有人组成治丧委员会为死者治丧。入殡时,死者
生前最喜爱的物件和用过的物件,要随棺入葬。入殓时死者的亲属必须在场。
盖棺时,孝子、家属通常看死者最后一面,哭成一团。大殓完毕,随即发引
安葬。
(四)出殡,是举行葬礼的意思。出殡当天,死者的亲友都来参加,丧
主托着死者的神主牌,走在棺木前面。抬棺木的人数通常是4人或8人,排
… Page 29…
场人家有用16杠或24杠或36杠分二排抬行,葬礼的行列,如是旧式的葬礼,
包括全猪全羊、开路神、草龙、铭旗、孝灯、鼓乐队、铭旌、礼生轿、大牌
执事、凉伞、点主官、香亭、花车、各式鼓乐队、和尚道士,然后是灵柩,
最后是遗族行列和参加葬礼的亲友等。
(五)安葬,即将灵柩埋入预先挖好的基穴内。在丧居期间,丧家近亲
须穿不同等级的孝服。孝服的质料,因之与遗族的亲疏远近而不同。麻布孝
服是死者的儿子、儿媳、女儿、长孙穿的。已出嫁的女儿,要改穿用苎麻布
做的孝服。在中国古代社会,白色代表悲哀。民国时,办丧事用白色仍很普
遍,但也有改黑色服装为丧服和佩戴黑纱的 (男子左臂佩黑纱,女子胸际缀
黑纱结)。
岁时礼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
时序、节令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礼俗事象和传承。中国的
岁时礼俗丰富广泛,主要为时令礼俗和社会生活习俗。许多岁时礼俗,由于
人们对其内容的不断丰富,变为传统的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
已经成为全民族的节日。辛亥革命后,一些岁时礼俗逐渐染上了近代文明的
特点,封建性减弱,近代感增强。但有些旧俗仍在继续,因而形成旧俗中有
新的因素,新俗中又有旧的表现形式的状况。
中华民国诞生于1911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