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

第25节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25节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放在骆驼背上送往女家。在成婚之夜,参加婚礼的宾客们待新郎进入洞房 

后才告辞。 

     人的生命的第三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死亡。在阿拉伯地区, 

黑色是哀悼的标志。妇女严守规矩为其丈夫服丧,居丧期间,她不得化妆和 

搽抹香水,将细土撒在自己的头上,不理发而随其生长,这是蒙昧时代人们 

的一种风俗。同时他们还恪守为死者号丧的习俗。直到今天,这些风俗仍然 

在阿拉伯人中盛行。 

     在巴勒斯坦的一些乡村和城市,当某一家庭成员去世时,妇女身穿黑色 

丧服。她们把泥土抹在脸颊上,撕破自己的衣服,悲唱哀歌哭奠死者,哀诉 

死者生前的美德和品行,邻里和死者的生前友好前来吊丧,慰问死者的家属。 

     在约旦,同一区域内的妇女聚集到一起,全都缠上黑纱去丧家祭奠,分 

担他们的不幸和悲哀,若部落或家族中的一位长者去世,有的人还倾翻咖啡 

壶表示哀悼。吊丧时,妇女们泪流满面,她们撕破自己的衣服,把土撒在自 

己的头上,有时也会抓破自己的脸腮,她们一起守丧的时间有时长达40天。 

死者的尸体洗净后用尸布裹身,周围放上香料和散沫花,然后扛抬至清真寺, 

在下葬前为他祈祷。葬礼结束后,死者的家属接受全体吊唁者的慰问,他们 

还宰杀羔羊,烹饪煮熟后款待诵念《古兰经》者,并赈济穷苦人。在约旦的 

某些地区,丧家在持续一周的时间里,每天宰杀烹饪一只羊。在某人逝世的 

那天晚上,有一位善诵《古兰经》者去丧家念经文。当天晚上及后续的三个 

夜晚,去吊唁的人陆续不绝。同时,他们也连续三天早晨去上坟。此外,在 

每周五的下午他们也均去上坟。这种悼念方式一般要延续40天甚至一年。 

     在叙利亚,若家中有人处在弥留之际,他的家人被禁止呼喊。应先收拾 

屋子,做好后事准备。当他完全咽气后,开始号丧,他们中有的人撕破自己 

的衣服,有的人打自己的脸腮,有的也在宣礼塔上为亡者祈祷。在诵念《古 

兰经》首章后,用特定的调子诵念道:颂扬真主无始也无终。安定的灵魂啊! 

你应当喜悦地归于你的主;你应当入在我的众仆里;你应当入在我的乐园里。 

安息吧?×××。人们听讯后陆续来到丧家,协助丧家办理后事。当一切必 

要的物品,如碾碎的散沫花和桃金娘花、细灰土、香橙花水、玫瑰香水、棉 

花和寿布等准备完毕,众人口诵“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 

使者”和 《古兰经》首章,为亡者行洗浴仪式。尔后,亡者的家属立即做好 

下葬的准备,因为“立即为亡者入殓是对他的尊敬”。在用布遮盖灵柩后, 

小伙子们争相扛抬,以获得丧家的衣物或报酬。灵柩先抬至清真寺,然后送 

到墓地,下葬前举行祭奠仪式,葬礼参加者一起诵念《古兰经》首章七次。 

亡者家属站立在墓边不远处,接受人们的吊唁。晚上,人们来到丧家或清真 

寺吊唁,诵念《古兰经》并分尝苦咖啡。这种吊唁仪式要持续三个晚上。 

     在也门,为亡者举行葬礼从向亲友报丧开始。在某些大城市,向亲友发 


… Page 83…

送讣文邀请参加葬礼,并在讣文上书写经文:“凡有血气者,都要尝死的滋 

味。”这些讣文由理发匠送达。而在另外一些城市,丧家请理发匠口头通知 

亲友,他敲击各家门户,向他们报丧。当后事准备完毕,亲属和送殡者轮流 

扛抬尸棺到清真寺,为亡者作殡礼祈祷,然后把他送到最后的安息地。亲属 

们站立在尸棺后接受送殡者的吊唁,吊唁完毕尸棺被抬至墓穴一侧准备下 

葬,全体送葬人员同时诵念《古兰经》亚辛章。下葬后,亡者的亲属、亲戚 

和姻亲列成一行接受前来参加葬礼者的慰问。尔后,送殡者一一离去。而亡 

者的亲戚们依然留下,听取丧家关于吊唁的想法,由丧家自己或由应邀参加 

吊唁的每户亲戚烹煮食物并送到丧家,共用午餐,丧家则设晚餐招待他们, 

同时邀请邻居和朋友,以及为亡者净身的人参加。在服丧期的前三日,男人 

们在丧家附近的清真寺礼拜,礼拜的人一起诵念《古兰经》亚辛章和其他章 

节。然后由阿訇或一位古兰经诵读者为亡者祈祷,在祈祷词中不时插念《古 

兰经》首章。同时有一位仆役向每一位礼拜者喷洒玫瑰香水,另一位仆役手 

捧烟雾氤氲、芬芳馨香的香炉紧随其后,依次在每一位礼拜者的头顶上绕一 

圈。 

     在伊拉克某些地区,为亡者净耳,置放薄荷香。入殓后,即出殡,在墓 

地为亡者祝祷,举行葬礼,连续三天的治丧日,亲朋好友和邻居前往丧家吊 

丧,并分喝苦咖啡。有的吊唁者还带来烟、米、糖、油等物。至第三日,如 

果亡者为男性,宰杀公鸡;女性则宰杀母鸡。至此,治丧结束。在亡者逝世 

后40天,丧家制作甜食分送邻人,并请女教友来诵念《古兰经》并赞颂亡者。 

她于清晨时到来,一边诵念,妇女们一边批颊。丧家家属还在连续七周的每 

星期五晚上将鸡肉、米饭、面包和椰枣送往清真寺,在那里将这些食物分送 

给穷苦人家。在亡者去世一周年时,丧家请来诵念《古兰经》者,为亡者祈 

祷,赞颂他的美德和业绩。在这种场合一般要宰牲。 

     在伊拉克的其他地区,亡者入殓,灵柩被抬到清真寺,为亡灵祝祷,然 

后再送殡到墓地。灵柩朝向克尔白方向,毛拉在靠近亡者头部处诵念《古兰 

经》的一些章节,祷毕后落土安葬。此后治丧持续三天或七天。请前来吊唁 

的人用晚餐,送上苦咖啡和烟。妇女们则另居一室,她们一边号丧一边批颊。 

按照礼俗,亡者家属中的男子七天内留须不剃,在亡者去世后40天或稍长的 

时间内,举办圣会,诵念经文,赞颂先知。 


… Page 84…

                        七、拉丁美洲——一个整体 



     在大洋彼岸有这样一片广袤的大陆,勤劳、智慧的人民世世代代在那里 

生息和劳动,在从事生产和社会斗争的漫长岁月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为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这个大陆就是拉丁美洲。 

     文化领域的错综复杂,古代文明的各个分支令人眼花缭乱,历史经历包 

括了不同阶段,殖民统治的长期存在,各个移民群体的出现,许许多多的表 

面现象都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这是一个分散的大陆。的确,拉丁美洲的这 

一整体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并非规则地分布于所有国家和这些国家的所有地 

区,但这些都犹如光谱上的各种颜色,最终组成了拉丁美洲文明这个统一的 

光束。异彩纷呈的生活习俗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 

     首先印第安人做为拉美最早的居民,他们的生活习俗是由于特定的自然 

环境而产生的。300年的殖民地的历史,欧洲文化大量涌入,尤其是葡萄牙 

和西班牙,以后是北美,在政治和经济上成为主体,又不可避免地在生活习 

俗方面,带来了一些变化。 



                          1。墨西哥和中美洲各国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之一,它地处北美大陆,但在历史命运、 

语言和文化上都与中南美各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1910—1917年,爆发了一场反帝、民主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国家正式 

命名为墨西哥合众国,但墨西哥的生活习俗却应从它复杂的历史中去追根溯 

源。在生活中,在一切文化现象中,表现出的是西班牙成份和印第安成份交 

织在一起,这种交织现象产生了某种新的东西——这就是独特的墨西哥文 

化,它既不同于印第安各族的文化,也不同于西班牙的文化。 

     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之后,农业仍决定着墨西哥的经济,所以它的居民, 

居民的生活习俗都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土地相连。 

     玉米不仅是墨西哥的传统作物,而且一直是最多和最重要的农业作物, 

使墨西哥人形成了以玉米为其特色的饮食习俗。玉米几乎在各处都是食物的 

基础。玉米小饼,墨西哥人称为“托尔蒂利亚”。是墨西哥食品中历史最悠 

久,食用最普遍的大众食品。无论是印第安人,还是农村和城镇的居民均以 

此为主食。这种饼用玉米面烘烤而成,碗口大小,厚薄约二三毫米,传统的 

制作工具是:一只长方形,中间微凹,带有3只撑脚,放在地上略向前倾的 

石磨盘,称为“梅塔特”;一根中间略粗于两端的石面杖,称为“梅特拉尔 

皮尔”;一只圆形扁平的土质烤盘,称为“科马尔”。制作方法是这样的: 

先把干玉米粒放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中浸泡一夜,以易脱皮,然后把玉米粒 

放在石磨盘上,用石面杖碾磨,通常由妇女跪在地上磨面,最后抓一团磨好 

的玉米面用两手掌来回拍打做成薄饼,放在烤盘上烤熟。这种制作方法给妇 

女们带来了繁重的劳动。最普通的食用方法是用小饼包上各种菜肉或奶酪 

馅,加拌辣椒,卷成筒状,称为“塔科”,很多印第安人和农村贫苦居民经 

常一日三餐只有菜豆糊和辣椒做馅;在城镇,人们则用玉米小饼包着各种荤 

素馅料,有的还经过油炸,做成形状各异的风味小吃。除了玉米小饼还有多 

种玉米食品,玉米棕子也是人们喜爱的家常食品,是以拌油的玉米面为主料, 

内夹肉块或其它熟菜为辅料,外面用玉米苞叶或芭蕉叶做皮包扎而成,形状 


… Page 85…

多为长方形,隔水蒸或用水煮熟后食用。“阿托莱”也是一种玉米食品。把 

玉米面用水或牛奶调和,煮沸即成。可以放入糖做成甜糊,用桂皮增加香味, 

用淀粉凝固成豆腐状。“波索菜”,是一种玉米汤菜,把玉米粒和猪肉放入 

调好味的汤里烧煮,直至玉米爆成花。“波索尔”,一种玉米冷饮。把玉米 

面掺入凉水调匀,用瓜瓢做成的匙舀着喝。除玉米外,豆类也在饮食中起着 

很大的作用。在北方牧区,奶酪在居民的食谱中占有首要位置,在沿海地区, 

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海产生活的,除了鱼之外,各种海生动物都被作为食 

物,炸小虾,章鱼肉切小煮等均为美味。总的来说,墨西哥菜肴是在印第安 

传统菜基础上,吸收西班牙烹饪技术后发展起来的,味道以辣为主,玉米、 

菜豆和辣椒是膳食的三大基本原料。仙人掌食品是其最为独特的一种。其叶 

片和嫩牙可作为蔬菜,配制各种凉菜,还可清煮、干炒、或加入胡椒、大蒜 

红焖。仙人掌的果实称为“图纳”,大如鹅蛋,汁多味甘,是有些地区人们 

的主要水果。 

     墨西哥最普通的民族饮料是“普尔克”,是一种十分淡的酒精饮料,白 

色,略浊,有怪味,当地居民大量饮用,对健康有很大害处。有些地方则把 

 “普尔克”蒸馏为“特基拉”(类似伏特加酒)。用龙舌兰叶粕酿造的这种 

特基拉酒被列为国酒,价格昂贵。 

     龙舌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作物,不但可以提取饮料和糖汁,还可以 

用于各种用途。嫩的叶子作为食物,较老的叶子用来盖屋顶,从根部提取治 

梅毒的药剂,过去还用它的刺作箭镞。 

     墨西哥的现代民族服装是印第安式样和西班牙式样长期混合的结果。墨 

西哥男子穿棉布衬衣和裤子。在南部地区,通常是白色的,往往还在肩上披 

一块专门的斗篷——“萨拉佩”,有多种色彩,并配有丰富的图案,中间还 

有一个套头的孔,白天做斗篷,晚上就当被子。宽边草帽是男子服装中不可 

缺少的部分,既可遮阳,也可当作雨伞。构成女子服装基础的是薄棉布短衫 

和很窄的裙子。外衣叫“雷博索”,是一种特别花色的,通常是小条纹的, 

多用披巾,天气炎热时,遮在头上挡阳;也用来背孩子和各种东西。妇女用 

项珠串和耳环为装饰。居民中的富有者,特别是住在城市中的,更多的是欧 

美的摩登款式。“恰罗”,一种骑士的服装,则是一种相当华丽和纯粹民族 

形式,只有富人穿着。这种服装包括:紧身的黑皮裤,高跟的圆头黑皮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