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5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37 页。
② 同上书,第36 页。
① 转引自《形形色色的美国总统》,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年版,第40 页。
② 同上。
… Page 182…
严格限制中央政府和司法机关的权力,认为政府权力的自我膨胀是产生腐败
和暴政的主要原因。他赞成三权分立。他坚决反对总统连选连任,曾经提出
过总统只能一任的想法,后来予以纠正,改为总统可以连任一次的主张。他
本人对这个主张也是言行一致,绝不走样。他还是美国实行中央政府与州政
府分权而治的倡导者。而且他的这个主张,直到今天仍然是美国权力机构系
统运作的基本方式。他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积极主张公民参政原则。他从自
己的理论和实践出发,认为少数服从多数乃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民主原则,他
称为第一原则。他认为一旦抛开这个原则,就会产生暴力和专制。
杰斐逊1826年死于美国独立日。当他生命垂危之际,他还挣扎着向身
边的朋友说:“今天是4号吗?”他问话时,其实未到4号,而是3日晚11
时许。他的朋友不愿回答,他又问“今日是4号吗?”这位朋友没有办法,
只得点头示意。于是他脸上露出欣慰之色,随即昏迷过去。但他真的到了次
日——美国独立日凌晨一时,才停止呼吸。
汉弥尔顿是美国建国时期政治理念构成的重要补充者。他和杰斐逊比,
属于保守派代表,在观念上与潘恩的主张也有很大区别,潘恩重回美国时,
主要是受到他这一派人的抨击。汉弥尔顿是美国联邦党人的领袖,杰斐逊则
是民主共和党人的代表,他最强调的乃是“商人和出自名门的人”的作用和
利益。
汉弥尔顿的主要贡献在于法治方面。他的一大功绩,就是:美国独立初
期,美国政府中的一些人打算不再归还战争期间所借用的私人债务,因为这
些私人债权人在战争期间表现动摇,甚至有投靠英军之嫌。但汉弥尔顿绝对
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这关乎政府的信誉和美国的未来前途。结果,他的
意见获得认可,全部债券均予尝还。应该说,他的这个主张对美国社会的法
制文化的确认,有重要价值。
汉弥尔顿曾力主限制公民主权权限,他的这些主张自然难以通过。但他
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主张没有通过便另搞一套。相反,正是以他为首的联邦党
人所写的一系列文章对美国宪法做了最好的阐释和宣传。
汉弥尔顿的政治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他关于建立两院的设想,关于
给予国家行政首脑极大行政权的意见,关于赋予司法机关更大权力的见解。
而且正是在他的建议下,赋予了美国最高司法机关可以根据宪法判决议会法
案为违宪的权利,同时也赋予议会对总统的弹劾权。
汉弥尔顿虽然不是美国民主的主流派人物,却是美国政府运作机制的主
要设计者,而且以美国以后的发展历史看,他的这些设计确实既有可操作性
特征又有超前价值。汉弥尔顿本有成为美国总统的可能,可惜1804年他47
岁时,竟在一次决斗中不幸因伤死去。
汉弥尔顿出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的尼维斯岛,他父亲是一位苏格兰贵
族。他本人既是美国独立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也是美国一代元勋中的重要成
员。
… Page 183…
3。启迪和影响
美国建国前后的政治思想对美国后来的发展产生莫大影响,好比一篇文
章,因为有了一个奇妙的开头,后面才好腾挪变化,恣意风流。
美国建国时期的政治哲学给后人的主要启发是:
①法制不能留有余地,也不能允许例外。即使贵为总统,一旦违犯,必
须追究。在法治系统中,只要允许一个例外,这例外便成为民主体制的黑洞。
②正确的理论原则必须以相应的体制作保证。公道地讲,美国政治哲学
不以理论见长,而以模式见长。美国模式与法国革命的区别在于:法国革命
只要卢梭,不要洛克;美国政治体制的设计原则是以洛克为主,政治体制的
运作方式是以孟德斯鸠为主;其理论依据则以霍布斯的自然法和人性论为
主,它的价值准则则以卢梭的平等观念为主。卢梭加洛克,总比一个火热激
狂的卢梭更合乎历史要求。
③坚持服从多数,保护少数,刚性程序之原则。不服从多数则没资格谈
民主;不保护少数则民主理念立论不牢,民主体制基础不稳;没有刚性程序,
则民主机制无以自保。刚性程序者,不容擅改,不容变通,不容随意解释之
谓也。在美国,违背法律则失去安全,不懂法律则寸步难行。
美国18世纪的政治哲学绝非完美无缺,但在它那个时代,确实很有个
性,很有特点。
… Page 184…
十七、清代启蒙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1。清代启蒙思想概说
这里讲的清代启蒙思想,上起明末,下至鸦片战争。其代表人物始于黄
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止于1841年去世的龚自珍。实际上,其主要活动期
包括清代前期、中期两个部分。
清代中期之前的社会走向,和西方同期的情况有很大区别。西方17、18
世纪,正经历着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牛顿力学在前,产业革命于后。特别
是18世纪的西欧、北美,文化主题十分鲜明,主题就是革命:在英国是产业
革命,在法国是社会革命,在德国是精神革命,在美国是独立革命。在这样
一个充满革命气氛的年代,17、18世纪的西方,为人类奉献出一系列杰出的
思想人物和思想巨作。
中国的情况则大不同。自清王朝1644年入关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
爆发为止,其间约两个世纪时间。这两个世纪,虽不平衡,绝少奇迹。中国
这段时间的主题何在?可以说,大势已定,主题未明。各种深刻的社会文化
矛盾,无论是清初,还是乾嘉时代,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这些矛盾,时起
时伏,或隐或现;其发展态势,错综复杂,互相牵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敌友互转,走向混杂。其主要内容包括4个方面。
一是资本主义新兴文化和封建传统势力的矛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至
少在明代已经大量涌现,而且其在文化方面的反映,也是有声有色。明代的
许多文学艺术,特别是明末清初的思想文化,已经超出旧有的思想藩篱。这
些文化反映的正是社会深层次的深刻文化。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其生也
早,其发展也迟,虽青春早熟,却很难长大。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就常常
出现矛盾深沉,愤懑空虚,前瞻后顾,难以自主的特殊场面。那情形颇类似
于文艺复兴初期的西方——虽然在骨子里已然生出新的芽杈,但在根基处又
未能与旧文化一刀两断,羞羞答答,欲断还连。但其总体走向,大势已在。
虽然《金瓶梅》的作者只顾纵欲与漫骂,《红楼梦》的作者却已经体悟到这
必定是一条走向“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历史悲伤之路。
二是汉族文化圈与满清新朝的民族矛盾。中国古代历史,从来改朝换
代,多自北方。至少自秦汉以降,就和北方游牧民族发生理不清斩不断的矛
盾、联系和纠葛,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了。宋代以后,北方游牧民族更
成为汉族政权的心腹大患。元代开了少数民族统一中国的先例,清朝卷土重
来,又取得成功。虽然取得成功,却付出惨重代价。自然这代价总是以汉族
人的牺牲和逃亡为主体的。此时的中国社会,既有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传统
社会文化的矛盾,又有汉族受压迫者和少数民族统治阶层的矛盾,两相交迭,
情态复杂。表现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身上,他们既坚决反对满族政权的入侵,
又对理学传统充满怀疑。反清则渴望恢复汉族统治,怀疑理学又必然走到批
判封建君权的新路上去。加上他们全是些不可多得的大学者,更使这些矛盾
在他们著作中得到强力而深刻的反映。
三是启蒙思想和传统理学的矛盾。宋明以降,理学渐渐居于统治地位。
宋代儒学虽称新儒,却没有将旧的儒学引向自由,而是将其导向理义修养。
加上历代统治者的参与,其利益小,其害益大。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如春笋激
发,对旧有文化形成冲击;外来传教士带来的资本主义新文化,对旧有传统
… Page 185…
更是冲击。但理学根深蒂固,加上统治阶层的扶植提倡,打破它的统治地位
谈何容易。然而发展到明末清初,旧的理学势力已呈土崩瓦解之势,难于恢
复昔日景象。心学虽然也是理学的一支,但它又有某种异端性质,既在发展,
又在破坏,既在补充,又在瓦解。心学在王阳明时代还算大节未失,到了李
贽,已然面目全非。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时代,则形成对宋明理学全面
清算的局面。清代学术,理学地位不高,虽然统治者死死抱住旧说不放,但
终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四是西方近代文明与东方旧有文明的矛盾。这矛盾此时已见门楣,并将
很快成为左右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从统治者那一面看,此时不过是
隐隐之痛,曾几何时,便会酿成心腹大患。
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在于亲科学,远宗教,去神性,通人性。西方的
启蒙运动,则以牛顿力学为基石,对旧的神学理论予以全面的批评与清算,
并且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终于打碎神的统治,迎来人的时代。尽管所谓人
的时代,终不过是资本主义时代而已。
中国古来神学传统有限。中国虽非无神论国家,但宗教地位始终不高。
神权不及皇权,神仙不及皇帝。中国神学不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儒
家经典。所以,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必然首先批判神学,而中国的思
想转轨和新兴文明的兴起,必自批判理学始。在这个意义上,也唯有在这个
意义上,才可以称自明末清初以来的思想发展也是一种启蒙行为。
鸦片战争之前,清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
段,主要是明末清初的思想文化大转变;第二阶段则是乾嘉以来以朴学为特
色的文化复兴。
但乾嘉时期的思想文化呈历史的畸形状态,一方面它是受压抑的结果,
一方面也有深层的历史文化原因。
清代统治者,特别是在清代初期,为着巩固自己的统治,不惜大兴文字
狱,以极其残酷的方式,镇压反对意见,以求政权巩固,天下安宁。大体说
来,举凡朝代更迭,必有一段整合时期。但因为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这个
时期便变得更其漫长难耐和带有严酷性。清代的文字狱,虽有蛛丝马迹,但
多属追风捕影,而且株连无辜,肆无忌惮。正是这种残酷的文化高压政策,
使本来可能走向深入的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改变路头,从思想启蒙的大天
地进入学术领域,但也从此使清王朝失去难得的历史机遇。王国维评清代学
①
术,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来之学新。”道咸后事,此
时难预。但乾嘉由大转精,既有学问之精进之雅正,又用因压抑而委屈求全
之无奈,虽无奈却有成绩如许。清代中叶的学术研究,至少在其外在表现形
式上,是以考据为主。因为使用的方法朴素无华,故而又称朴学;因研究的
对象是儒学经典和诸子百家之说,所以又称汉学。
乾、嘉时代的考据之学,始于顾炎武。顾亭林可说是清代朴学的前驱者。
但形成流派,成其高潮,则在乾、嘉时代。朴学是清代学术的特色,又是那
个时代的产物。中国自秦汉以来,有一代,必有一代之学;有一学,必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