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

第39节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39节

小说: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令人喜欢。他与女性交往本不算少,但他终生未娶。大约他把全身心都投 

  入到他的学术事业中去了。康德娶哲学为妻,而且白头到老,痴情不改。 



① 转引自古留加《康德传》,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第66 页。 

② 同上书,第67 页。 


… Page 140…

                            2。康德的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最是难读。所以,尽管他的哲学名气很大,但真正攻读他著 

作的人,也许不多。康德哲学之所以难读,也非一个原因,首先是他哲学的 

体系决定的——他既要对他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哲学显学进行批判,则不可 

能使用直白通俗的语言。比如一个中国人,要对《周易》进行批评,那么, 

你必须先了解《周易》,先弄通《周易》的语言,因为《周易》本来极其难 

读,批评《周易》的书,想来不会流畅清新如小溪流水的。况且,康德的哲 

学与他之前的众多哲学家有联系,即不但与他同时代的哲学有联系,与 17 

世纪以来的各哲学流派有联系,还与古希腊时代的哲学有联系,如他的范畴 

说便直接与亚里士多德有关。他的哲学,对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贝克 

莱、休谟、卢梭、牛顿、莱布尼茨、沃尔夫等人的思想,几乎都要批判一番, 

一个也不放过。因此,如果不了解上述这些哲学大家的思想和著作,而直接 

阅读康德的书,难免有读一句如历三秋的感觉。康德哲学的用语,也不规范, 

而且多有歧义。所谓歧义,即他的一些哲学用语的含义或者与别人不一样, 

或者不合乎一般人的用语习惯,或者前后的意义不一致。当你基本了解了他 

的学说时,这问题可能不成问题,而你对他的学说没有整体把握时,光是这 

些用语已十足令你糊涂。 

     康德哲学自命为批判哲学,那么,什么是批判哲学?批判哲学就是对人 

类的认识能力、实践道德和审美判断及与之相关的内容与学说给一个批判性 

的分析,看一看人的这些能力和情感究竟能达到怎样的境界。 

     那么,人类历史上的哲学命题多如牛毛,康德夫子为什么偏偏选中这样 

一个角度,并把它作为自己哲学的门径呢?这问题其实难答。大体说来,因 

为康德哲学原本继承了莱布尼茨的哲学传统,又深受牛顿思想的影响。但他 

一方面接受了莱布尼茨,一方面又不能满足于莱布尼茨;一方面接受了牛顿, 

另一方面又无法将莱布尼茨的哲学传统与牛顿思想真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他接受莱布尼茨,因为他是一个德国学者,从小受的哲学教育便是莱氏一系; 

他不满足于莱布尼茨,因为他是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英国经验主义和法国 

启蒙主义已经对莱氏哲学发出挑战。他接受了牛顿,因为牛顿是人类最伟大 

的科学人物,反对牛顿,不足言学;他不满意牛顿,因为牛顿虽是人类有史 

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牛顿不是哲学家,康德 

却是大哲学家,于是他的内心出现矛盾。他的这种矛盾,又成了康德哲学发 

展的基础和契机。 

     莱布尼茨哲学认为,世界是“和谐前定”的。所谓“和谐前定”或称为 

 “预定和谓”,即世界内部的相互关系先于人类的经验而存在。因此,人的 

认识并非来自感觉,而是出于先验。他的这个观点与英国经验主义正相反对。 

经验主义认为,离开经验,则一些知识都无从谈起——你连经验都没有,怎 

么谈得上认识世界。而莱氏哲学认为,人的感觉和外部对象,不能给人以完 

整的学说,依靠经验和感觉更不可能得出普遍性必然性结论。经验或感觉至 

多不过是一种“机缘”,它的作用只是将原本存在于人内心的观念——和谐 

前定的观念唤醒而已。 

     莱布尼茨的这种先验性质的认识论,在德国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康德正 

是在这样的哲学传统中成长起来的,而他偏生从一进入学术领域起,便不是 

一个真正正统的莱布尼茨主义者。他的前半生,更多的精力用在自然科学方 


… Page 141…

  面,而18世纪的自然科学,正是牛顿力学的一统天下。于是他的思想里,既 

  有莱布尼茨的先验理念,又有牛顿的力学认识。但以其主要发展倾向而言, 

  他无疑更倾向于牛顿思想。如其不然,他就不会提出那么许多关于天文学的 

  哲学思考,也难以完成他有关太阳系起源的科学发现了。 

       但是作为一名杰出的哲学人物,康德的思维方式又有高于牛顿思想的地 

  方。牛顿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处在他那样的时代,他无 

  法正确解释物体运动的最初起源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仅靠牛顿 

  的力学规律可以胜任的。于是,他只好请上帝帮忙,认为正是上帝给予了世 

  界物理运动的第一个推动力,上帝一推之后,剩下的问题,便由牛顿解释。 

  因此,也可以说牛顿的力学思想乃是一种没有历史的科学思想。康德的理论, 

  则把太阳系的形成看成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过程,它不是生来如此,只靠上 

  帝的一次推动便变成今天这般样子,而且上帝如果总不理它,它还会永无休 

  止地照此运动下去。康德认为太阳系是由星云颗粒运动形成的,虽然他并没 

  有否定上帝的存在,却以他特有的方式突破了牛顿力学的认识局限。 

       康德原来对牛顿力学最为钟情,所以一些有见识的哲学史家认为对康德 

  影响最大的人物中,第一个就是牛顿。但他后来逐步转到哲学本体论思想上 

  来,他的牛顿式的思维和莱布尼茨的哲学传统无论如何不能结合得好。虽然 

  莱布尼茨也是一位大科学家,但他的思想和牛顿的力学思想却存在种种差 

  别。于是莱氏哲学传统即德国哲学传统与牛顿力学亦即洛克哲学思想发生矛 

  盾,康德处在这矛盾中间,不觉愁肠百结,困难重重。恰在这时,英国著名 

  哲学人物休谟的著作传到康德手上。康德一见休谟,便受到很大震动。休谟 

  哲学解决了康德哲学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从而成为康德哲学走向成熟的 

  一大契机。唯其如此,康德才说:“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 

  以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这里的教条主义一词我们通常称为独断论—— 

  引者)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 

         ① 

  向。”但康德并非停留在休谟哲学的水平上,他只是借助休谟哲学而开始构 

  筑自己的哲学殿堂。他说: 

        “自从洛克《人类理智论》和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出版以来,甚 

  至尽可能追溯到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 

  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休谟并没有给这一类知识带来 

  什么光明,不过他却打出来一颗火星,如果这颗火星遇到一个易燃的火捻, 

  而这个星星之火又得到小心翼翼的护养并且让它着起来的话,从这个火星是 

  能得出光明来的。”② 

       然而休谟哲学并非凭空而来,休谟作为英国经验主义的最后一个代表, 

  他的哲学将经验主义发展到极端的地步——即已经进入死胡同,同时预示了 

  新的思路的诞生——旧路已经走绝,新路即将产生。休谟哲学的意义,本书 

  前有所述。简而言之,因为休谟哲学既否定了物质实体的可知性,又否定了 

  心灵实体的可知性,进而也否定了最高实体——上帝的可知性。于是休谟便 

  以一个绅士哲学家的风格而担当起狂飚哲学的责任,他已经将17世纪以来的 

  所有哲学体系赖以生存的基础打破,而他自己也陷入到不可知论的理论逻辑 

  中去了。他的不可知论,至少直接或间接地打击了牛顿以及洛克。牛顿力学 



① 康德: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9 页。 

② 同上书,第5 — 6 页。 


… Page 142…

  原本使人们认为一切皆为有序,而且一切皆可认识与把握,而休谟以他的理 

  论证明,除去知觉之外,一切皆不可能。 

       因为休谟反对所谓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在他看来,所谓因果关系,不过 

  是联想作用下的一种思维印象的组合形式,因可在前,亦可在后;果可于后, 

  也可在先。他的因果论起码打击了莱布尼茨的先验论——既然没有必然的因 

  果关系,则莱布尼茨的“和谐前定”或说“预定和谐”便没了基础;没有必 

  然,哪有和谐,遑论前定。休谟哲学的意义也因此超越了他的时代。但在康 

  德哲学正在走向成熟之时,人们对休谟哲学还绝对缺少这样的超前意识。 

       休谟哲学提醒了康德,使他对一切旧的哲学传统,尤其是以莱布尼茨为 

  代表的德国哲学传统产生更多疑问。他的新的哲学体系,虽然是既反对独断 

  论又反对怀疑论的,但其主旨还是对莱布尼茨独断论的批判。他认为,莱布 

  尼茨的先验理论没有得到合理的证明,而没有得到合理的证明的自然是独断 

  论。而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就要首先建立在对人的认识能力的批判之上。换 

  句话说,旧的形而上学既然已经失败,新的形而上学究竟能否成立?如果可 

  以成立,那么,它成立的基础又是什么? 

       于是,康德由此出发,开始构建他的哲学体系。 

       康德的哲学体系,虽然受启迪于休谟,又远远超出休谟的议论范围。他 

  的哲学,其基本结构分为三大部分,即认识论部分、道德论部分和美学部分, 

  大体说来,第一部分是对于“真”的探讨,第二部分是对于“善”的体味, 

  第三部分是对于“美”的研究。他对这三部分内容各写专著一部,于是构成 

  了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 

  判》。在其构筑过程中,还有一位起了特殊重要作用的人物,这人物即法国 

  大思想家卢梭。这一点,且待稍后再讲。 

       对于上述哲学体系的分化组合,康德本人具有充分的自觉认识,故而他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结尾部分也曾这样问道:“我能够认识什么?我 

                                       ① 

  应该作什么?我可以期望什么?”他的三部“批判”,其实就是对这三个问 

  题的回答。 

       康德哲学包括的三大部分批判内容,有它们内在的联系和依据。但是, 

  因为他的第一个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在哲学领域的影响最大,而后来 

  人——就其多数而言,对这部分内容又给予最多的重视,所以很多哲学史书, 

  对构成他哲学体系的后两部分内容,往往略而不论,或者语焉不详。其实, 

  这未必合乎康德本意。倒是中国学者李泽厚对此有一个比较中肯的看法,他 

  说:“我认为,就康德个人主观说,伦理学虽然高于认识论;但客观上,康 

  德在认识论中提出的问题和包含的内容,比伦理学要更为广泛和丰富,与现 

                          ② 

  代科学关系更密切。”历史地看,《纯粹理性批判》确系康德哲学中最有影 

  响的一部著作。他有关认识论的内容即使没有完全包含在这部著作中,至少 

  集其大成无过于此。但《纯粹理性批判》太难读了,以致出版之后,反应寥 

  落。于是,康德又写了一部通俗简约本,即《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这书名并不通俗也不简约,但那内容,确实好读多照 

  我的看法,康德的“三个批判”,实在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因为康 

  德哲学自批判而始,所以他的体系的构建多从批判发端而来,使人们往往不 



① 转引自《德国古典哲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103 页。 

②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273 页。 


… Page 143…

  易知其“庐山真面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