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艺术史-第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撰写的《喇嘛说》碑,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合刻,更显出民族融和
兼顾的特色。
清代的皇家园林也是在明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园林可以是宫殿建筑
群中的局部组成部分,也可以反过来以大片园林包容若干宫殿,无论在哪一
种情况下,园林与宫殿都有密切关系。故宫中位于坤宁宫后的御花园在明代
已经存在,这里就不说了,我们且把注意力放到前面提到的与宁寿宫配套的
乾隆花园。它坐落在宫墙与殿阁之间的空地上,南北长160余米,东西宽未
到40米,面积不大,但布置了湖石叠山、馆轩亭台,小巧玲球,淡雅优美,
与园外各宫殿的庄严崇伟形成鲜明对照。
在故宫之外,清代兴建了多处大型皇家园林,现存最重要的是著名的颐
和园,它正式兴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建成后作为皇帝的行宫。但
在此之前即是风景秀丽之地。乾隆十五年(1750)起,再兴土木,大加修饰,
竣工后称清漪园。园的北部是万寿山,集中了大部分建筑物,山之南是巨大
的湖泊,称昆明湖。全园面积3。4平方公里,各种宫殿和园林景观3000多处。
不过,人们今天看到的颐和园与当时的清漪园不尽一样,因为咸丰十年(1860
年),清漪园曾遭英法联军严重破坏,至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不顾国家安全
需要,挪用了海军建设费用2000万两修复它,1888年完成时基本上重现了
清漪园的原貌,但改名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践踏该园,虽然又经过
1903年的修整,但终未完全恢复万寿山北部的建筑。
… Page 63…
即便如此,还是可以从今天的颐和园看到 18世纪时的清漪园的基本特
色。
园中布局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万寿山东部的东宫门和仁寿殿
等组成,是当年皇帝办理朝政的地方,也是皇亲国戚有时在此居住的处所,
建筑物酷似宫廷,但稍为朴实,殿堂和殿顶都不用琉璃瓦,环境幽雅肃穆。
第二部分是万寿山的前山区,以宏大的排云殿和佛香阁为重心,被十几组小
建筑群在四周簇拥着。佛香阁初建时是九层大塔,现是八角四层,本身 41
本高,座落在20米的高台上,所以总高度为61米,气势非凡,成为全园的
主要标志。第三部分是万寿山的后山区,以一组喇嘛庙宇为中心,其中富于
藏族建筑特点的“四大部洲”,初建于乾隆年间,即也是18世纪的成就。后
山区中的“后湖”则是一条溪流,沿岸仿照江南景观。第四部分是昆明湖的
南湖和西湖,湖中有岛屿三个,其中南湖岛上巨石堆迭,又有一座17孔桥与
湖岸相连,桥长150米,宽8米,桥栏的望柱上雕有500多只石狮子,神态
各异,极为生动。
18世纪在北京以外兴建的最大的皇家园林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从康熙
四十二年(1703年)动工起,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成,历时87年,
总面积564万平方米,围墙周长10公里。“避暑山庄”榜额是康熙亲书。但
当时又称它为“热河行宫”或“承德离宫”。布局分为两部分,即宫殿区与
风景区。前者是皇帝日常起居和处理政务之所,宫殿豪华而幽雅。风景区又
分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区。湖泊区以水景取胜,亭台楼阁仿照苏杭风格。平
原区东有树林,西有绿茵,一派草原景象,供野宴、赛马等用。山区起伏,
度势而建,也有众多房舍,各有特色。整座山庄布局巧妙,实用而富有艺术
性。
明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来,西式建筑也在中国许多地方出现。就
宫殿和园林而言,在清代,主要是建造了北京长春园中的欧式宫殿。长春园
是圆明园的一个部分。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东部,占地5200亩,与
清漪园(颐和园)等同是清代大型园林。一般认为它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但该地早在明代就已有著名景点。乾隆在位时六下江南,回京后命人
在圆明园内一一仿造所见过的美景,并于乾隆九年(1744年)重修完毕。其
后又在其侧补建两个附园,即长春园与绮春园,分别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
和三十七年 (1772年)竣工,并与圆明园合称为“圆明三园”。其中共有风
景区100多处,宫殿、祠庙、楼阁、宝塔、回廊、曲桥数百座,设计精巧,
美丽绝伦。除中式风格外,长春园中的欧式宫殿引人注目。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英法侵略者对这些与欧洲有密切联系的建筑物也疯狂洗劫。1860年 10
月18日更入园纵火,使之化为瓦砾。后人要了解长春园。主要是靠当时一些
画工留下的画作及文字,此外就是“西洋楼”残迹尚存的石雕。
现在所知的,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长春园开始筑建欧式宫殿。当时
乾隆皇帝亲询在宫中服务的意大利画家兼工艺师与建筑师郎世宁(1688—
1766年)关于西方建筑的许多事情,引起很大兴趣,于是亲嘱由郎世宁设计,
并有其他西方专家辅助,建成12座“西洋楼”。从风格上看,它们属巴洛克
式与古典主义的混合体。宫殿群体总的格局追随意大利流行的情趣,门窗仿
照波罗米尼,雕饰纹样和壁炉、壁柱等接近路易十四时期的风采。此外还建
有喷水池,装备了喷水机械,堂皇而有趣,受到宫廷贵族们的喜爱。
这里应该回到前文曾说过的,在18世纪的英国首先出现了中国式园林。
… Page 64…
可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对引进对方的园林与建筑风格很感兴趣。与西
方园林对照,中国园林,尤其清代的园林是自有特色的。1743年,也是在乾
隆宫廷画院里任职的法国人王致诚写了一篇题为《中国皇帝游宫写照》的法
文报导,被认为是当时西方对北京园林的最权威的描述。王致诚曾由乾隆亲
自恩准到圆明园游览作画,后来还参与朗世宁的工作,监督长春园的西洋楼
的营建。他在所到之处观察细致入微,印象深刻。依他的看法,中国园林的
特色表现在:第一,面积广大。圆明园的大小与当时居住十来万人口的法国
城市第戎不相上下;第二,结构复杂丰富。里面有多少宫殿、多少假山,多
少河道,多少桥梁,多少游廊,难以胜数;第三,多姿多采。布置虽然繁复,
但据他看没有两个是完全同一式样的,千变万化,五光十色;第四,建筑物
与天然景色互相协调。从整体上看不讲求对称,而是模仿自然的不规则美,
这同欧洲一向只强调整齐划一不同。这篇文章引起很大的反响。不仅法国,
欧洲其他国家也对中国园林很关心。在英国,甚至在前一个世纪的1685年就
有著名的政治家坦普尔爵士发表论著,详述中西园林的区别。王致诚只是加
强了这种关心罢了。坦普尔爵士在研究者中第一个使用了“sharawadgi”(不
①
规则之美)一词 。在他之后,作家艾迪生和诗人蒲伯等在18世纪初进一步
①
赞扬了“不加装饰的自然所具有的亲切纯朴之美”。大概可以说,正是他们
的这些思想酝酿了英国的“中国式花园”的诞生。不过,艾迪生说的“不加
装饰的自然”是有些绝对化了的。
中国封建时代的帝皇及其后妃,生前在宫殿和御园里享尽人间天堂般的
奢侈豪华,同时不惜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营造供他们死后继续“享福”
用的陵墓。
清代的皇陵分为东陵区与西陵区,都在河北省内,前者在遵化县,后者
在易县,尽管总体规模远不能与明代十三陵相比,但仍属我国历史上陵园建
筑中比较大的。东陵区自清代建国伊始就着手营建,内有帝陵5座,后陵4
座,妃寝5座和公主寝1座,西陵区从1730年起建,内有帝陵4座,后陵3
座,妃寝3座和公主寝4座。两个陵区的每座陵墓都自成体系。以东陵区的
孝陵 (顺治)为例,陵园前面是6公里长、12米宽的“神道”,两边矗立众
多的石像生。陵园里有碑楼、华表、影壁和多座石桥,还有供朝拜者进入陵
墓前用的更衣殿。陵墓正门位于一个广场后面的高台上,门里有白玉栏杆围
绕的基座,上有殿堂,其后是城楼,城楼后有一圆形宝城,宝城下面就是顺
治皇帝陵寝的地宫。孝陵的规模在东陵区中居首位,是东陵区的主陵,但建
造工艺和装饰的精巧远远不及慈禧太后的陵寝。不过后者的建造时间已超出
本书应谈的范围。
民间住宅和私人园林
清代的民间住宅风格,同样大多沿用明代传统,如北京的四合院、长江
下游江南地区的封闭式院落、五岭南麓 (包括福建西南部及广东与广西的北
部)地区的客家群体住宅,还有河南、山西、陕西和甘肃等省黄土地区的窑
洞式住宅与拱券住宅,等等,其基本结构特征在明代已经形成,只是到了清
代更趋成熟和完善。
北京的四合院是北方住宅形式的主要代表,其布局特点是在纵轴线上,
① 参看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第18 页。
① 参看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第18 页。
… Page 65…
先设计一座重要的建筑物,然后在院子的其他三面分别设计一些比较次要的
建筑物,使院子形成一个大致的方形。住宅的大门多在东南角上,门内迎面
是影壁。院子常分前院和后院,后院面积较大,长辈居住的正房位于院北,
晚辈住东西厢房,周围有走廊联系。
江南地区的封闭式大型院落,常在中央纵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大厅及
住房,在左右纵轴线上布置客厅、书房、次要住房、厨房与杂屋,形成中、
左、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群。
当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走在全国的前列,商贾云集,有钱人家比较多,
对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环境的美化不遗余力。除了使起居的基本空间建造得舒
适完美外,还常耗费巨资修造私人园林。苏州的“留园”是清代江南私园风
格的代表作。该园位于苏州西阊门外,明代已有基础,在嘉靖年间是徐氏建
东园,后来被废弃。清代嘉庆五年(1800年),富户刘恕用它来筑建寒碧山
庄,因“刘”与“留”同音,后人称之为“刘园”或“留园”都无不可。它
占地50多亩,比起皇家园林微不足道,较之其他富户的园林也不算大,但因
结构精巧,却十分有名气。它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部分,每个部分
都建有庭院和楼台,而且各有重点和特色。其中,东、北、西三部分是光绪
二年 (1876年)增建的,越出了本书讨论的时限。这里只看原先的中部,有
清澈明净的山池,倒影如在镜中,假山亭台环绕,石峰挺立,高低虚实错落,
形态别致。池东南两侧建有厅、楼、廊等建筑,与西北山林相对,更显得象
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而这画面又是顺天然而成,说明民间园林和皇家园林
在美学追求上是一致的,但以精微小巧见胜。
苏州之外,杭州、松江、嘉兴等在明代也是私园众多的城市,到了清代
继续发展,扬州更以园林最为密集称著。扬州同时成为18世纪的重要画派“扬
州八怪”的活动地区,他们生活在这诗情画意中,又把这诗情画意再现于笔
端,决不是偶然的。
随着西欧各国对华交往(传教、贸易、殖民扩张和文化交流等)的发展,
西方人士在中国居住者日益增加,西式民居也逐渐多起来,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后,广州十三行是中西贸易的主要基地,道光二十二年 (1842
年)《南京条约》订立之时,它的对外专营特权才被取消。在此前后,该地
商行纷纷改为西式,几乎全是三层楼房,家具也仿照西式,特别豪华的建筑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