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疏证 作者:杨树达-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王流于彘。
又《楚语下》曰:斗且见令尹子常,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财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妨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富,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文子,至于今令尹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也,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于郧,为楚良臣,是不先恤民而后己之富乎?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闻于四方,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相望,盗贼司目,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夫民心之愠也,若防大川焉,溃而所犯必大矣。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吕氏春秋无义篇》曰:先王之于论也极之矣。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则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以义动,则无旷事矣。公孙鞅为秦将而攻魏,魏使公子昂将而当之。公孙鞅之居魏也,固善公子昂。使人谓公子昂曰:“凡所游而欲贵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将,岂忍相与战哉?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请亦言之主,而皆罢军。”于是将归矣,使人谓公子曰:“归未有时相见,愿与公子坐而相与别也。”公子曰:“诺。”魏吏争之曰:“不可。”公子不听,遂相与坐,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昂。秦孝公薨,惠王立,以此疑公孙鞅之行,欲加罪焉。公孙鞅以其私属与母归魏,庇襄不受,曰:“以君之反公子昂也,吾无道知君。”赵急求李,李言、续经与之惧如卫,抵公孙与,公孙与见而与入。续经因告卫吏,使捕之。续经以仕赵五大夫,人莫与同朝,子孙不可以交友。公孙竭与阴君之事,而反告之樗里相国,以仕秦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而不得入三都,又况无此功而有其行乎?
树达按:程子曰: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树达谓:怨者不惟受其害者而已也。他人之见而知其事者,人人有是非之心,不可掩也。即蒙其利者,亦人人有是非之心,不可欺也。公孙鞅之欺公子昂,为秦也,而秦惠王以此疑鞅,秦惠王非公子昂之党也,顾乃其敌也。续经之欺李欬,不肯与续经同朝,不肯交续经之子孙者,非李欬之人也。此之谓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礼记经解篇》曰: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又《仲尼燕居篇》曰: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失其哀;辨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旅;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
又《曲礼上篇》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修;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荀子强国篇》曰:彼国者亦有砥厉,礼义节奏是也。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曰:齐侯与晏子坐于路寝。公叹曰:“美哉室,其谁有此乎?”晏子曰:“敢问何谓也?”公曰:“吾以为在德。”对曰:“如君之言,其陈氏乎!”公曰:“是可若何?”对曰:“唯礼可以已之。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将公利。”公曰:“善哉!我不能矣,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也。”对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公曰:“善哉!寡人今而后闻此礼之上也。”对曰:“先王所禀于天地,以为其民也。是以先王上之。”(《晏子春秋外篇》大同。)
又《襄公十三年》曰:晋侯于绵上以治兵,使士将中军,辞曰:“伯游长,昔臣习于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贤也,请从伯游。”荀偃将中军,士佐之。使韩起将上军,辞以赵武。又使栾黡,辞曰:“臣不如韩起。韩起愿上赵武,君其听之!”使赵武将上军,韩起佐之。栾黡将下军,魏绛佐之。新军无帅,晋侯难其人,使其什吏率其卒乘官属以从于下军,礼也。晋国之民,是以大和,诸侯遂睦。君子曰:“让,礼之主也。范宣子让,其下皆让,栾黡为汰,弗敢违也。晋国以平,数世赖之,刑善也夫。一人刑善,百姓休和,可不务乎?《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其是之谓乎。周之兴也,其《诗》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言行善也。及其衰也,其《诗》曰:‘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言不让也。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国家之敝,恒必由之。”
《说苑君道篇》曰:虞人与芮人质其成于文王。入文王之境,则见其人民之让为士大夫;入其国,则见其士大夫让为公卿。二国者相谓曰:其人民让为士大夫,其士大夫让为公卿,然则此其君亦让以天下而不居矣。二国者未见文王之身,而让其所争以为闲田而反。孔子曰:“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故《书》曰:“惟文王之敬忌。”此之谓也。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礼记礼运篇》曰: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
《荀子大略篇》曰:礼者,政之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晏子春秋外篇》曰: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人之所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人君无礼,无以临其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兄弟无礼,不能久同。《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故礼不可去也。
《说苑修文篇》曰:齐景公登射,晏子修礼而待。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夫臣勇多则弑其君;子力多则弑其长。然而不敢者,惟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婴未之闻也。”景公曰:“善。”乃饬射,更席,以为上客,终日问礼。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庄子让王篇》曰:孔子曰: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后汉书崔传》献书诫宝宪曰:《传》曰:“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傲。”生富贵而能不骄傲者,未之有也。今宠禄初隆,百僚观行。当尧舜之盛世,处光华之显时,岂可不庶几夙夜以永众誉,弘申伯之美,致周召之事乎?《语》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魏志文帝传》注引《献帝传》曰:魏王令曰:世之所不足者,道义也;所有余者,苟安也。常人之性,贱所不足,贵所有余。故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宪问篇》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卫灵公篇》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荀子非十二子篇》曰: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淮南子缪称篇》曰:(与急同)于不己知者,不自知也。诚中之人,乐而不,如鸮好声,熊之好经,夫有谁为矜?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篇》曰:弟子无曰不知我也!鄙夫鄙妇相会于墙阴,可谓密矣。明日则或扬其言矣。故士执仁与义而明,行之未笃故也,胡为其莫之闻也?
《荀子劝学篇》曰:普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卫灵公篇》曰: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礼记中庸篇》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卫灵公篇》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荀子法行篇》曰: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韩诗外传卷四》文大同。)
《韩诗外传卷三》曰:己恶饥寒焉,则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恶劳苦焉,则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己恶衰乏焉,则知天下之欲富足也。知此三者,圣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尽心上篇》曰: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义之间也。
《汉书董仲舒传》曰:仲舒对策曰: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
《淮南子缪称篇》曰:君子非义无以生,失义则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无以活,失嗜欲则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惧失义,小人惧失利。
又曰: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荀子修身篇》曰: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孟子滕文公上篇》曰: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又《离娄下篇》曰: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同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说苑杂言篇》曰:昔者南瑕子遇程大子,大子为烹鲵鱼。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