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3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宗派与师说还有一个重要差异,就是宗派建立在比较稳固的寺院经
济基础上。为了维护本集团的特殊的经济利益,使庙产不致分散,各宗
都建立了严格的传承关系——“法统”,选择最善于体会本家宗旨的弟
子作为衣钵传人,统领僧众,继承寺产。从而使思想争论的背后又多了
一层经济的意义。
(1)天台宗的创立及其思想
… Page 107…
天台宗自称印度大乘空宗创始人龙树是其开拓者,说明他们的理论
与其有关,但传承法系却是虚构的。天台宗的思想先驱是南北朝的慧文
和慧思,而真正创始人则是生活在陈隋之际的高僧智■。智■(公元538
年—597年),俗姓陈,出身于南朝的大官僚家庭,18岁出家,投于大
苏山慧思门下,领悟法华三昧。陈光大元年 (公元567年),在金陵开
讲 《法华经》,博得僧俗的敬佩。太建七年(公元575年)率弟子20余
人入天台山建寺,修头陀行,天台宗从此建立。陈宣宗敕割天台山所在
始丰县之“调”以供寺用,尊智■为“天台大师”。入隋之后,晋王杨
广请其主持,为自己受菩萨戒,并称其为“智者大师”。智■一生的社
会影响很大,造大寺35所,度僧4000人,传业弟子32人,天台宗成为
社会上颇为壮观的大宗派。智■一生著作宏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 《法
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号称“天台三大部”,
是天台宗的传世经典。
天台宗理论上的主要特点是宣扬“止观并重”,调和南北宗风。从
汉代佛教初传之时,就形成了南北不同风格,北方侧重禅定,南方侧重
义理,南北的政治分裂更加重了这种学风的对立。隋朝政治的统一为宗
教风格的统一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需要。智■系统论证了止观不可偏
废的原则,他认为:“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是爱养心识之善资,
①
观是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借。” 他将止、
观二法比喻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正因为
天台宗具有调和南北宗风的特点,所以成为第一个全国性的佛教宗派。
在世界观上天台宗宣扬“一念三千”说,即“世界无别法,唯是一
②
心作。”万法起于一心,“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
界。一法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
③
无心而已,介而有心,即具三千。”三千法界包括了佛教世界观中的一
切存在,天台宗认为都是人们心中的幻象,因此,标志诸法实相的空、
假、中三谛应是圆融无碍的。因缘虚假不实,故空;缘生诸法差别,故
假;不著于空,不执于假,即曰中道。空、假、中三相互不相离,空即
假,即中直,所以又说“三谛圆融”。
天台宗在智■身后传承不绝,在唐代有灌顶(公元561年—632年)、
湛然(公元711年—782年)等人比较有名,并且传入朝鲜、日本等地。
(2)三论宗的师承与理论
三论宗以传播、信奉大乘空宗创始人龙树、提婆的《中论》、《百
论》、《十二门论》而得名,自然以龙树、提婆为其初祖。以下还有鸠
摩罗什,他是后秦时期到中国传播大乘空宗之学的西域名僧。僧肇是罗
什的学生,以协助罗什译经,著 《肇论》阐述空宗思想而著名。僧朗、
僧诠、法朗是南北朝时期三论师的代表人物,可以视为三论宗的前驱。
三论宗的真正形成是在吉藏手中。吉藏(公元549年—623年),俗姓安,
① 《修习止观坐禅之法要》。
② 《法华玄义》卷二上。
③ 《摩诃止观》卷五上。
… Page 108…
祖籍安息,因避胡乱来到中国,生于金陵。出家后曾就学于真谛三藏,
深受赏识。后从学于法朗,继承了三论师的思想体系。陈隋之际江南寺
院荒芜,他曾在各寺中搜集文疏,流览涉猎,学识大增。隋平定百越后,
他到浙江会稽嘉祥寺传法,听者千余,被世人称为“嘉祥大师”。唐初
被请入长安,唐高祖设十大德管理天下僧务,他也是其中之一。吉藏平
生讲三论100余次,并著有《大乘玄论》、《三论玄义》及三论的注疏
26种,完成了三论宗的创教大业。三论宗的基本思想有三:
第一、破邪显正。即破有所得,显无所得。吉藏主张破而不立,除
去一切离情别见,于是便体现了言诠不及,意路不到的无名之道,这就
是对中道的体悟。他所要破的邪包括外道不明人法两空,执着诸法为实
有;《毗昙》虽达人空,却执法有;《成实》没有除去偏空的情见;堕
于有所见的某些大乘,虽除偏空,但仍执着涅槃有所得。可见三论宗将
“毕竟空”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二、真俗二谛论。为立“毕竟空”,故用真、俗二谛来诠显它。
二谛均为引导众生的言教,为著空者依俗谛明有,为执有者依真谛明空,
令其体会超绝空、有的诸法实相。
第三、八不中道。三论宗据《中论》所列不生、不灭、不一、不异、
不断、不常、不来、不出这八不法门说明二谛义。生、灭、断、常是人
们在时间上的计执,一、异、来、出是人们在空间上的计执,三论宗皆
冠以否定词“不”,使众生体会诸法缘起性空的中道实相,不要在任何
方面有所偏执。
三论宗在唐代数传之后便衰落下去,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毕竟空”
理论太彻底,甚至把成佛,涅槃也说成是空,因而难免动摇信奉者的诚
心,故遭到了大乘有宗诸派的尖锐批判。
3。玄奘西行与唯识宗的创立
唯识宗是流行于唐初的一个佛教流派,由玄奘和其弟子窥基开创,
得名于“万法唯识”的基本宗旨。由于该宗侧重于法相分析,故又名法
相宗。另外,玄奘西行回国后在长安慈恩寺译经,该宗因地亦名慈恩宗。
唯识宗主要是传播无著、世亲开创的大乘有宗学说,是由玄奘直接从印
度取来的真经。
玄奘(公元600年—664年),俗姓陈,河南偃师人,出身于将军之
家。投入佛门义海后,四处游学,执经问难,深感当时佛教诸家经义差
异,难于自圆其说,所以决心奔赴佛教的发祥地,彻底解决这些疑难。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逾甘肃,出敦煌,经新疆
及中亚诸国,历尽艰辛,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印度当时
最为著名的那烂陀寺,从大乘有宗传人戒贤学习。那烂陀寺当时有常住
僧人4000人,加上客居僧俗逾万,研习佛教各部及俗典(如吠陀、因明、
声明等)的学者皆有,玄奘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他本人也因知识渊博,
擅长辩论而“声震五竺”,被尊为“三藏法师”。戒日王曾经在曲女城
为玄奘举行过“无遮大会”,一十八日无人可敌。贞观十九年(公元645
年)玄奘结束了17年留学生涯,携带657部梵本佛经及若干佛像、舍利
回到长安,受到了朝廷极高的礼遇。玄奘西行求法,行程5万里,亲践
… Page 109…
110国,成了当时最有名的旅行家。弟子辨机根据他的事迹写成的《大唐
西域记》,详细记述了西域诸国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成为世界上著
名的舆地著作。玄奘在回国后的19年间,与弟子们有计划、有组织地新
译、重译了75部,1335卷佛经,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的一大壮举。在译经
的同时,玄奘向门人详细讲解了唯识宗的基本思想,开始了创立唯识宗
的工作。玄奘本人倾全力译经,著述不多,他的观点主要保留在弟子窥
基的著作中。
窥基 (公元632—682年),俗姓尉迟,字道洪,出身于贵族家庭。
17岁出家,投身于玄奘门下,参与译经事业,担任笔受。在译经的同时,
他又写出《成唯识论述记》和《成唯识论枢要》等著作,发挥了唯识宗
的观点,完成了创立宗派的工作。当时唯识宗在社会上盛极一时,窥基
本人被朝廷尊为“慈恩大师”。
唯识宗是中国佛教流派中最严格遵守印度教义的流派,其思想观念
与印度大乘有宗无大差异(参见第十二章),此处介绍从略。但是一方
面由于唯识宗的理论烦琐复杂,不合中国人简易平实的思维习惯;另一
方面也由于唯识宗抱着反映印度种姓制度的“五种姓说”不放,不合中
国的国情,所以仅在唐初盛极一时,数传之后便迅速衰落了。
4。华严宗及其思辩哲学
华严宗因崇奉《大方广佛华严经》而得名。又因其实际创始人法藏
被武则天赐名“贤首”,亦称贤首宗。
陈隋之际的杜顺(公元557年—640年)、智俨 (公元602年—668
年)是华严宗的思想先驱,而其真正形成宗派则是在法藏时代。法藏(公
元643年—712年),其祖先为康居人,17岁入太白山求法,听智俨讲
《华严经》,深通玄妙。 28岁时武后请他在太原寺讲《华严经》,他指
着宫中金狮作喻,其讲义便是有名的《华严金狮子章》。他还著有《华
严经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旨归》等书,后代
多保存了下来。至此,华严宗观门、教相皆建立周备,特别是经武则天
的提倡,并亲为华严经新译本作序,使之在中唐盛极一时。法藏弟子很
多,但也使教义产生出歧义。华严四祖澄观(公元738年—839年)以恢
复法藏时代华严宗旨为己任,中兴华严宗,社会影响很大,被尊为“清
凉国师”。五祖宗密(公元780年—公元841年)以诵经修禅为业,提
倡华严宗与禅宗的调和,所以也称“圭峰禅师”。宗密死后4年,发生
了唐武宗灭佛事件,华严宗寺院被毁,经典被焚,势力从此一厥不振。
五代及宋明虽代有传人,但社会影响已经很小了。
华严宗的基本理论是“法界缘起说”。他们把世间的一切存在,有
为、无为、一多、总别、净染诸种差别统统囊括在“一真法界”之中。
而法界又是“唯心缘起”的,“尘是心缘,心是尘因,因缘和合,幻相
①
方生。”宇宙万法皆是心中幻相,故无自性。华严宗还发明了“六相圆
融”和“一多相摄”等一系列相对主义思想范畴,用以说明诸法皆无自
性。“六相”指总相(全体)、别相(部分)、同相、异相、成相、坏
① 《华严义海百门》。
… Page 110…
相。这些范畴本来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但华严宗却要证明它们是
圆融无碍,绝对统一的。以总、别为例:“何者是总相?答:舍是。此
但椽等诸椽,何者是舍耶?椽即是舍。何以故?为椽全自独能作舍故。
②
若离于椽,舍即不成,若得椽时,即得舍矣。” 房子是总相,椽、瓦等
建材是别相,离了椽瓦诸缘房即不成,得之便有舍,所以说别相即总相,
总相即别相。其他四相也是这样从相互依存变成了相互等同。华严宗教
人们“六相圆融”的观法,就是叫人们看淡世界上的矛盾和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