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军事史-第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和英国在战争结束不久即开始建造第一艘装甲蒸汽军舰“光荣号”和“勇
士号”。在美国内战中,埃里克森于1862年又设计、制造出了船形较小、具
有装甲和装甲甲板、装有威力强大的达格尔伦滑膛炮的全新舰艇“班长号”,
并在3月份同南方盟军舰队的战争中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美国内战的经
验,打破了一些人对以铁代木建造舰船的怀疑,最终敲响了木质战舰的丧钟。
到19世纪60年代,装甲蒸气舰已开始全面取代在海战史上雄踞几百年的木
质战舰。许多国家的军舰逐步披上铁甲,并随着火炮威力的增大而将铁甲不
断加厚。据1864年6月英国《海陆军报》记载,当时作好战斗准备的22艘
英国军舰中,已有一半是装甲舰。
这一时期海军军舰的另一个重大进步,就是舰炮的改进和炮塔的发明。
184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特雷德雷尔运用法国海军军官阿·蒂埃
里用铁箍紧套铸铁炮管的发明,为美国造了几门套筒炮。采取这一措施后,
炮管的应压强度大大增强。但是,美国海军在一个长时间里却没有采用这种
炮,而是用一种改进型的达格尔伦铸铁炮。这种重型铸铁炮口径达15英寸,
攻击力很强,可以击穿美国南方联邦装甲舰的钢板。1859年,英国军舰装备
了一大批阿姆斯特朗套筒炮;就在这一时期,克虏伯钢炮也开始装备海军。
由于这类炮具有后装、套筒和有膛线三个特点,炮弹的命中精度和末速有了
很大提高,因而成为当时对付装甲舰的一种具有较大威力的火炮。这一时期
在海军发展上还有一项重要成果,就是炮塔的发明。直到美国内战之前,舰
… Page 80…
船上的火炮都是固定的,在战斗中成为制约火力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内战
爆发后,才华横溢的设计家埃里克森于1861年发明了旋转炮塔,将其应用于
新建的“班长号”军舰,从而使舰炮可以灵活自如地向不伺方向射击,大大
提高了军舰的攻击力。此外,在美国南北战争中,还出现了潜艇和水雷,并
在实战中获得成功。
近代后期舰船技术在以上这些方面的重大发展,使海军建设产生了质的
飞跃,实现了机动力、打击力和防护力的高度统一。到19世纪70年代,蒸
汽装甲军舰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从动力来看,一些大型蒸汽舰已有6千至
8千马力,排水量达8千至9千吨;从火力来看,舰上装备有25吨至100吨
重的线镗炮,有旋转的炮塔,能将300至2000磅重的炮弹发射到前所未有的
距离,而舰艇的装甲厚度则达200至300毫米。这些都标志着海军建设进入
了一个新的时代。
(5)通信技术
19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有力地推动了军事通信技术的进
步,这突出地表现在电报的运用和电话的发明上。
19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洲先后出现了商用电报机。在这方面有代表
性的发明家是英国的高斯、韦伯和美国的莫尔斯。1833年,高斯和韦伯制作
出第一个可供实用的电磁指针电报机。此后不久,另一个年轻的英国人库克
和伦敦高等学院的教授惠斯登发明了新型电报机,并取得第一个专利。1837
年,美国人莫尔斯的发明,把电报技术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他用一套点、
划符号代表字母和数字 (即莫尔斯电码),并设计了一套线路,发报端是一
个电键,该电键把以长短电流脉冲形式出现的电码馈入导线,在接收端电流
脉冲激励电报装置中的电磁铁,使笔尖在不断移动的纸带上记录下电码。经
过不断改进,这套电报系统于1844年达到实用阶段,在巴尔的摩和华盛顿之
间首次建立了电报联系。
由于战争比人类任何其它活动都更加依赖于当时最有效的通信手段,因
此电报一经出现,便立即引起了军界的关注。1854年,英军第一次在战争中
采用了电报。海底电报约于1851年开始用于多佛和加莱之间,然后发展到一
方面用于伦敦和巴黎之间的远距离电报通讯,另一方面则用于协约国克里米
亚战争的瓦诺基地。1857年,在印度的独立战争中,设在加尔各答的政府和
四处分散的英军所以能保持联系,主要靠的是电报。1861至1865年的美国
南北战争,是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电信技术的战争。战争期间,联邦政府架设
了2400公里的电报线路,把北方部队同陆军部和陆军司令联结在一起,共发
送了650万份电报。陆军的一名上校迈尔,不仅发明了旗语通信,还于1861
年夏发明了一种能够沟通集团军司令和下属部队联系的轻便发报装置,在战
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恩格斯在谈到近代电报的军事功能时指出:“战略行
动—各军队集团行动的协调—应当由一个中枢地点用电报线路来指挥”,“而
不用电报,就绝对不可能指挥他们 。”①
由于电报在收发时需要转译电码,人们嫌它迟缓不便,于是便进一步寻
求更便捷的通讯方式,电话也就应运而生。英国的胡克首先提出在远距离上
传输语音的建议。1837年,美国医生佩奇发现,当铁的磁性迅速改变时,会
① 转引自钱学森《论系统工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年版,第59 页。
… Page 81…
发出一种音乐般的悦耳声音,这种声音的响度随磁性变化的频率而改变。他
把这种声音称作“电流音乐”。大约在1860年,德国的赖斯第一次将一曲旋
律用电发送了一段距离,他把这个装置叫作“电话”,这个名称于是沿用下
来。直到1876年,美国的贝尔终于发明了第一台电话机。电话及此前发明的
电报的运用,使军事通讯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6)军事技术的发展对作战方式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军事上的革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固然,社会生
活的各个领域都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受到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但军
事始终是对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利用得最多和最快的一个领域。而军事技术的
每一个重大进步,都会改善军队作战的物质手段,带来战斗力的飞跃。科学
家贝尔纳认为:“科学与战争一直是极其密切地联系着的;实际上,除了19
世纪的某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公正地说:“大部分重要的技术和科学进展是
海陆军的需要所直接促成的”,“通过改革技术而生产出来的新式的或更精
②
良的武器可以决定胜负”。
近代后期军事技术的长足发展,给军事活动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推动了作战方式的改变。
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前的大约200年的历史中,西方陆军采用的大都是线
式编队的作战方式。所谓“线式队形”,就是将士兵排成线式横队作战。这
种作战队形开始是很密集的,其纵深曾达到10列,后来随着弹药装填方法的
改进,逐步减少到两三列。在接近敌方阵地时,第一列士兵取跪姿,第二列
取立姿,按照统一的口令齐射,然后向反方向行进换药装弹;接着,后面两
列已作好射击准备的士兵依次前进一起射击。在实施反方向行进过程中,整
个队形仍在向前推进,最后用刺刀同敌人短兵相接。所以采取这种线式队形,
主要是因为当时士兵装备的是带刺刀的燧发枪,而这种枪装换弹药需要一定
的时间,同时射击精度也不高。为增强作战的火力,也为保证军官能有效地
控制战场,就需要士兵排成有一定厚度的编队,并按照统一的命令进行齐射。
线式队形只能用于在平坦的地形上作战,军队移动很慢,不便机动,两翼容
易受到敌骑兵的攻击,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战术的采用,最明显不
过地反映了作战方法取决于人员素质和武器性能这一客观规律。恩格斯有一
段话对此讲得十分透彻:“当时的步兵是由经过严格训练的,但是完全不可
靠的诸侯雇佣兵组成的,他们是从社会中最堕落的分子中招募来的,他们只
有在鞭笞下才俯首听命……这种士兵能够应用新武器的唯一战斗形式就是线
①
式战术。”同有效射程仅有100米的燧发枪相比,当时的火炮却具有射程远、
杀伤力大的特点,因而成为占优势的兵器。尤其是在拿破仑时期,火炮担当
了攻城战和野战的主角,成为杀伤敌人的主要军种。
进入19世纪以后,军事技术首先是步兵的武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来
复枪代替了滑膛枪,后装药代替了前装药,连发射击代替了单发射击,这一
系列变化使步枪的威力一时超过了火炮,两者杀伤力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逆
转。在美国内战中,轻武器(大多数是步枪)造成的伤亡占86%,火炮只占
9%,带刀武器占5%。在普法战争中,步枪造成的伤亡大约为火炮的10倍。
②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241—242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207 页。
… Page 82…
以前步兵射击是从距敌50米到100米开始,现在则从400米就开始。技术决
定战术。作战方式和战术必须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变化。在这种射程增加、
精度提高、射速加快的武器面前,如果刻守传统的、刻板的线式队形,只能
遭致失败。在这方面,克里木战争的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克里木战争
时期,与英、法联军相比,俄军不仅在军队的数量和火器的数量、质量上处
于劣势,而且在作战中采取的是过时的纵队突击战术。联军则采用了新的散
兵战术,步兵在接敌运动中成疏开队形行动,在达到步枪射程之内时分散成
散兵线,一面射击,一面利用地形掩护前进;到达冲击出发地区时再会齐,
然后运用火力优势向敌展开突击。这一战法的采用,使全部或大部装备了后
装线膛枪的英、法联军能充分发挥自己手中速射火器的战斗力,并将火力、
机动与突击很好地结合起来,有效地达到了歼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这
是联军取胜的一条重要原因。美国内战的情况对这一点也是一个很好的证
明。战争初期,比较正规的北方士兵在开阔的战场上仍机械地按操典规定,
保持整齐、密集的战斗队形,从而成为南军士兵射击的良好目标,吃了不少
亏。而半游击性的南军士兵在战斗中则分散为一个个的小群,每两个士兵又
拉开一定的距离。当军官挥动军刀下达“冲锋”命令后,所有士兵迅速向前
冲进,虽然既不整齐也无秩序,但其力量却是不可抗拒的。到战争快要结束
时,双方都已清楚地出现了将士兵疏散配置的倾向。后来,其他国家普遍认
真吸取了美国内战的这一经验教训。战争实践的发展,终于逐步将纵队突击
战术淘汰,而代之以散兵线这一新的技术。对此,在19世纪中后期欧洲各国
军队颁布的一些战斗条令和教令中都作了规定。
2。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和军队武器装备的更新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火药的国家,也是最早在战争中使用火器的国家。但
是,自16世纪末叶以后,由于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和封建制度的束缚,由于
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的火器制造业便开始走下坡路。到第一次鸦片战
争前夕,当西欧陆军已全部使用火器时,中国仍是枪箭并重,冷热兵器并用,
同当时英军的武器装备水平相比,差距竟达一二百年。清军在第一次鸦片战
争中的失败,使林则徐、魏源等一批志士仁人看到了中外火器的严重反差。
魏源在其所著的 《海国图志》中,不仅介绍了当时世界各国的地理、社会政
治制度、先进的科学技术,还特别讲述了军队建设和武器的生产情况,指出:
“西洋之长技有三:一曰战舰,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