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帝王将相与中华美食 作者:张林 >

第26节

帝王将相与中华美食 作者:张林-第26节

小说: 帝王将相与中华美食 作者:张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说,明朝嘉庆年间,来安境内出了一个三品官、东台御史吴棠。他把老母接到京城去住,谁知却忽然得了痢疾。请遍了京都名医都治不好母亲的病。吴大人忧心如焚,不得不将
  愿意老死故土的母亲送回了来安。临时找了个名叫花红的村姑在病榻旁照看老母。花红姑娘心地善良,尽心尽力服侍吴老太太,见老人不吃不喝,便到集上买回新上市的新鲜林檎,让吴老太吃点儿开胃。哪知吴老太只觉酸甜适口,越吃越爱吃。一连几天吃林檎,病也治好了,饭菜也觉得香了。吴家上下皆大欢喜。不久,吴棠之子带了七十多斤林檎进京,将林檎进献仁宗皇帝。仁宗不知何物,只闻到桂花似的清香、红红鲜亮,脱口说出:“花红、花红。”吴棠感念花红姑娘,急忙附和:“此果就叫花红。”仁宗皇帝大悦,当朝赐名此果为“来安花红”。
  后来“来安花红”被指定为贡品,每年旺季由来安县送往京师。自此此果的声誉一天比一天高了。
  “蜜饯红娘”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红果糕350克,白砂糖150克,蜂蜜50克,精面粉75克,淀粉35克,花生油500克。
  制作技艺——
  1.将红果糕切成手指大小的条块,用淀粉、精面粉加少许清水调成蛋糊拌匀。
  2.将锅置火上,放入花生油,烧至七成热,加入红果糕条,划散使其不要粘在一块,炸至呈金黄色时捞出。
  3.另取锅上火,倒进少许清水,放入白砂糖,烧开熬至浓稠时加入蜂蜜,随即放入红果糕条,翻炒均匀,起锅装盘即成。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福州“光饼”戚继光
  福州“光饼”是福建省沿海一带民间传统食品。清代有位施鸿保,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光饼”的生产跟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有关。
  明代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经常有倭寇从海上侵入,登陆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浙闽近海地区老百姓饱受这些侵略者造成的苦难,许多人家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处流浪,乞讨求生。在朝廷授意之下,名将戚继光在浙江沿海迅速组建了一支精锐的军队,人称“戚家军
  ”,专门对付倭寇。经过大小战斗十多次,“戚家军”英勇杀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
  从1562年起“戚家军”再次赴闽作战,拯救福建渔民于水火。倭寇为了躲避戚家军的锋芒,狡猾地改变了战略,采取“游击战”,打了就跑,继续骚扰沿海地区,还让“戚家军”数次扑空。戚继光研究了敌情之后,决定长途奔袭,亲自率领将士不顾山路险阻和疲劳,寻找战机,要一举全歼倭寇。福建沿海的老百姓被“戚家军”的勇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要帮助和支援自己的军队。于是家家户户制作香咸可口的白面饼送到军中。为了让战士们行军作战携带方便,还在制饼时,中间留有一孔,好用绳子穿起来,以供随时食用。在人民的热情支援下,戚家军将士更加奋勇作战,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使倭寇连遭重创,死伤惨重。戚家军所向无敌,侵略者闻风而逃,再也不敢轻易登陆骚扰了。此后,数十年的和平、安定局面在福建沿海出现了。“戚家军”所食用的饼也被称为“光饼”而流传下来了。
  “光饼”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以80个计算)面粉1750克,酵母250克,苏打25克,精盐5克。
  制作技艺——
  1.将面倒在案板上,加苏打、精盐、掺水500克左右,溶化调匀再加入酵母,和成面团,搓成长条,揪成80个面剂,每个剂揉团,擀成扁圆形,中间戳个小洞,制成光饼生坯。
  2.在光饼炉里,放进木炭,待炉温升到50至70℃时,把炉中木炭收拢,让四周火熄灭,出炉内水汽,迅速将饼坯贴进炉壁内,用手将清水轻轻洒到饼上,使饼面发亮。旺火使饼面呈浅黄色到金黄色,速将火拨拢,用小铲铲掉后出炉。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水煎包”救洪武一命
  “水煎包”是河南信阳传统名吃,风味独特,花样各异。相当出名的有“鸡蛋焊”,“生灌蛋浆”及“灌汤馅煎包”。吃起来都是一包油,一团馅,包你香而不腻,百吃不厌。
  朱洪武当上了大明朝开国皇帝以后,首先来了一个“炮轰功臣楼”。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一手翦除了许多开国元勋,弄得朝野上下一片惶恐。文武大臣们,谁也不知何日何时大祸及身。有一天太祖密召亲信进了后宫。特令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专程去河南信阳城微服
  出访。从动身之日起,皇上就日夜翘首以待老臣的回音,竟至一连多天寝食不宁,慌得满朝文武不知出了什么大事,个个惊惧万分。到底去信阳城的老臣安然归来了。随他进宫面朝万岁爷的还有一个小个子白胡老头儿。到了次日,众大臣上朝请安,但见那小老头儿也上了金殿。皇上对小老头毕恭毕敬,又是赐坐,又是令人准备设宴接风。又是多日过去了,皇上不闻不问军国大事,只与众大臣一起饮酒作乐。忙得文武大臣们陪前陪后,全不敢怠慢那位贵客。直到这场惊天动地的闹剧终于结束后,真相才大白于天下。原来太祖洪武年轻时家贫如洗,曾流落在信阳城,给一家财主帮佣打长工。那一年的寒冬腊月,白雪盖地一尺多厚。太祖外出替主人办事,又饥又乏,猝然饿倒在一个穷人的家门口了。这家主人虽然也很贫穷,但是心地善良。夫妇两个慌忙走出门外,将昏迷的洪武扶进了里屋,先让他在火炉旁暖和身子。好一阵子,太祖才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主家娘子亲自走进厨房,用自家仅有的小盆白面,做了一锅“水煎包”。夫妇俩让太祖吃。太祖实在过意不去,怎么也不肯吃,好歹又怕屈了恩人心意,硬是哽咽着吃了几个包子。等洪武吃下又香又热的包子后,身体立即恢复了过来。临走时洪武再三向夫妇道谢。表示日后决不忘记救命大恩。时过境迁,洪武后来真的当上了万岁爷了。太祖要坐稳龙廷宝座,就不敢失信于民。他推行发展生产。安定民心的许多措施,让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有了盼头。后来他更是日夜思念信阳城的救命恩人,但又怕传扬出去,吓住了穷苦百姓,所以才悄悄地派亲信大臣去寻访此人。果然今日还了心愿。众文武看到了皇上还是很重情义的人,也都解除了戒备之心,死心塌地为保大明江山尽忠了。
  信阳城的吃食店家知道了白胡老头进京享福的内情后,他们争相推出“水煎包”
  来招揽食客,并且以万岁爷亲口尝过为幌子,大大赢得了食客们的好感。时至今日,信阳许多水煎包子铺,仍以此标榜来抬高自己身价。不过美食自有独到的独特风味,也确是实有其事的。
  “水煎包”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面粉1000克,牛肉500克,青菜500克,花生油50克,香油50克,酱油25克,黄酒25克,精盐15克,味精5克,葱花30克,姜末5克,面肥200克,碱适量。
  制作技艺——
  1.羊肉洗净,剔去筋膜,剁成细末。青菜洗净剁碎,挤去水分。肉末中加入酱油、黄酒、精盐、味精、葱姜末等搅拌上劲,再将青菜放入拌好,制成羊肉馅心。
  2.面粉中加进面肥,用清水和好发酵,使好碱以去掉酸味。或者将鲜酵母半块用温水搅碎,调拌成糊状,倒入面粉中,加温水搓匀搓透,盖上湿布,静置发酵。
  将发好的面团倒在案板上,搓成长条,下成50克面3个的小剂,按扁,擀成圆形饼皮,包上馅,捏紧收口。
  3.平锅内刷上花生油,用中火烧热,将包子整齐地码入锅内,煎至泛黄时,加入一碗清水,盖上锅盖。水快煎干时,浇上面粉水,盖上盖。水将尽时,用油壶顺缝浇些油,再盖上盖,稍煎片刻,底部呈金黄色时即熟。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奢香夫人献“金酥”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生产一种用荞面制作的糕点。这种糕点以其原料独特和制作历史悠久,而享誉全国,那就是地方名特食品“荞酥”。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将威宁彝族首领奢香夫人收为义女。有一年明太祖做寿,奢香夫人为了表示孝心,特意吩咐厨师采用当地土产荞面拌糖做成一种既精美别致又有地方特色的糕点。可是多次试验都没有成功,眼看寿期临近,奢香夫人心急如焚,到处颁布告示,如有人做
  成此种糕点愿出重金奖赏。有个叫丁成久的重庆人揭了告示。他反复琢磨,对照传统糕点,并各取所长,终于制成了一种非常精致的糕点取名“荞酥”。“荞酥”每块重8斤,上面刻有九条龙,九龙中间刻有一个“寿”字,象征九龙献寿。令奢香夫人非常满意。朱元璋品尝后大为赞赏,称为“南方贵物”。从此“荞酥”身价百倍,一举成名。
  后来“荞酥”历代相传,现在已不是八斤一块,而是一斤八块了。制作方法也很特殊,先筛出最细的荞面,按比例加红糖、鸡蛋、菜油做主料。馅料主要由小豆和芝麻、瓜条搭配而成。造形呈扁圆和扁方,并刻有清晰花纹。由于“荞酥”颜色金黄,香甜爽口,又称为“金酥”。花色也增加到水晶、玫瑰、火腿等十多个品种了。
  “金酥”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苦荞麦酌量,红糖、鸡蛋、小苏打、碱、白矾、红小豆、菜油、芝麻、玫瑰、瓜条各适量。
  制作技艺——
  1.先将适量红糖加水煮沸,熬成红糖水,停火后,放入菜油(为面粉重量的20%左右),再依次加入碱、小苏打和白矾水,搅匀后加入荞面、鸡蛋,将面团和好后从锅内取出,晾8~12小时作为面粉。
  2.将红小豆煮烂,洗成沙,加入红糖,煮至能成堆时,加入熟菜油出锅,即成馅料。
  3.将面团分若干剂子,擀成皮,包入馅心,在印模内成型,入炉烘烤,至皮酥黄即成。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女皇筑陵“乾州锅盔”
  生活在大西北的人们爱吃一种叫做“锅盔”的面食。陕西省“乾州锅盔”又是锅盔之冠,久负盛名,经年不衰。
  “乾州锅盔”来由已久。还在唐代,女皇武则天登基后,为自己死后与高宗李治合葬而选址陕西奉天县筑陵。陵墓位于城北梁山,方位正应八卦图中的“乾”,故而圣旨一道颁下,“奉天”改称“乾州”,皇陵钦定为“乾陵”。为筑乾陵,大西北全动了起来,土石木料
  源源运往乾州,数万民夫日夜出工。因为民夫众多,加上劳动量大,急需耐饥食物,于是,人们便制作出一种又厚又大、有如锅一般的吃食。仅此一块,足够一天充饥之用。民夫出工,个个携带锅饼顶在头上。
  开始为方便携带,状似兵士头盔,炎热盛夏则能遮挡阳光暴晒,阴天又可用以挡雨。一时间人们大加称赞如此美食,便以“锅盔”雅号传扬开来了。乾陵竣工后,当地推为传统美食。
  “乾州锅盔”是圆形大饼。饼的圆边呈辐射状菊花图案,一高一低有如波浪。锅盔火色匀,麦香浓,馍瓤干酥。用手掰开层层分明,用刀切开块如板油,入口酥香,耐人回味。一般每个锅盔重一斤左右,易储放,好携带,是极好的方便食品。乾州锅盔耐煮是一大特点,放进羊肉汤锅煮过入碗,就是极有名气的西北风味饮食“羊肉泡馍”了。
  “乾州锅盔”的制作离不开芝麻和食油。品种有三:“油锅盔”、“调料锅盔”
  和“普通锅盔”。前两种是赠亲友的很好礼品,极受人青睐,后一种则是大众化食品了,是人们的主食中的主要品种,在大西北可说是随处可见。
  “乾州锅盔”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上白面粉4750克,酵面500克(春秋用350克,夏季用250克),碱面50克(春秋用35克,夏季用25克)。
  制作技艺——
  1.碱面加入温水溶成碱液。
  2.上白面粉3750克加入撕碎的酵面、碱液和温水2000克(春秋用温水,夏季用凉水)和成面团,揉匀揉透,用木扛边压边折,再加入白面粉1000克反复排压,直至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即止。
  3.压好的面团均匀成10块,每块再用木杠转压,制成直径为26.5厘米的圆形放射形菊花状花纹的饼坯。
  4.三扇鏊用木炭火烧热,将饼坯放在上鏊上,用小火使面团进一步发酵和最后定型,更主要的是饼坯的花纹部分上色,再送入中鏊烙烤,约5~6分钟之后,取出放在另一平鏊上,继续用小火烙烤,并要勤看、勤翻、勤转,做到“三翻六转”
  ,烙至火色均匀,皮面微鼓时即熟。
  第三部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