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23_元史 >

第117节

23_元史-第117节

小说: 23_元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道交周

  当二极南北之中,横络天体以纪宿度者,赤道也。出入赤道,为日行之轨者,黄道也。所谓白道,与黄道交贯,月行之所由也。古人随方立名,分为八行,与黄道而九,究而言之,其实一也。惟其随交迁徙,变动不居,故强以方色名之。

  月道出入日道,两相交值,当朔则日为月所掩,当望则月为日所冲,故皆有食。然涉交有远近,食分有深浅,皆可以数推之。所谓交周者,月道出入日道一周之日也。日道距赤道之远,为度二十有四。月道出入日道,不逾六度;其距赤道也,远不过三十度,近不下十八度。出黄道外为阳,入黄道内为阴,阴阳一周,分为四象。月当黄道为正交,出黄道外六度为半交,复当黄道为中交,入黄道内六度为半交,是为四象。象别七日,各行九十一度,四象周历,是谓一交之终,以日计之,得二十七日二十一刻二十二分二十四秒。每一交,退天一度二百分度之九十三,凡二百四十九交,退天一周有奇,终而复始。正交在春正,半交出黄道外六度,在赤道内十八度。正交在秋正,半交出黄道外六度,在赤道外三十度。中交在春正,半交入黄道内六度,在赤道内三十度。中交在秋正,半交入黄道内六度,在赤道外十八度。月道与赤道正交,距春秋二正黄赤道正交宿度,东西不及十四度三分度之二。夏至在阴历内,冬至在阳历外,月道与赤道所差者多;夏至在阳历外,冬至在阴历内,月道与赤道所差者少。盖白道二交,有斜有直,阴阳二历,有内有外,直者密而狭,斜者疏而阔,其差亦从而异。今立象置法求之,差数多者不过三度五十分,少者不下一度三十分,是为月道与赤道多少之差。

  昼夜刻

  日出为昼,日入为夜,昼夜一周,共为百刻。以十二辰分之,每辰得八刻三分刻之一。无间南北,所在皆同。昼短则夜长,夜短则昼长,此自然之理也。春秋二分,日当赤道出入,昼夜正等,各五十刻。自春分以及夏至,日入赤道内,去极浸近,夜短而昼长。自秋分以及冬至,日出赤道外,去极浸远,昼短而夜长。以地中揆之,长不过六十刻,短不过四十刻。地中以南,夏至去日出入之所为远,其长有不及六十刻者;冬至去日出入之所为近,其短有不止四十刻者。地中以北,夏至去日出入之所为近,其长有不止六十刻者;冬至去日出入之所为远,其短有不及四十刻者。今京师冬至日出辰初二刻,日入申正二刻,故昼刻三十八,夜刻六十二;夏至日出寅正二刻,日入戌初二刻,故昼刻六十二,夜刻三十八。盖地有南北,极有高下,日出入有早晏,所以不同耳。今《授时历》昼夜刻,一以京师为正,其各所实测北极高下,具见《天文志》。

 





元史卷五十三

志第五  历二

  ○授时历议下

  交食

  历法疏密,验在交食,然推步之术难得其密,加时有早晚,食分有浅深,取其密合,不容偶然。推演加时,必本于躔离朓朒;考求食分,必本于距交远近;苟入气盈缩、入转迟疾未得其正,则合朔不失之先,必失之后。合朔失之先后,则亏食时刻,其能密乎?日月俱东行,而日迟月疾,月追及日,是为一会。交值之道,有阳历阴历;交会之期,有中前中后;加以地形南北东西之不同,人目高下邪直之各异,此食分多寡,理不得一者也。今合朔既正,则加时无早晚之差;气刻适中,则食分无强弱之失;推而上之,自《诗》、《书》、《春秋》及三国以来所载亏食,无不合焉者。合于既往,则行之悠久,自可无弊矣。

  《诗》、《书》所载日食二事

  《书·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

  今按《大衍历》作仲康即位之五年癸巳,距辛巳三千四百八年,九月庚戌朔,泛交二十六日五千四百二十一分入食限。

  《诗·小雅·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今按梁太史令虞絪云:十月辛卯朔,在幽王六年乙丑朔。《大衍》亦以为然。以《授时历》推之,是岁十月辛卯朔,泛交十四日五千七百九分入食限。

  《春秋》日食三十七事

  隐公三年辛酉岁,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杜预云:「不书朔,史官失之。」《公羊》云:「日食或言朔或不言朔,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失之后者朔在后也。」《谷梁》云:「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姜岌校《春秋》日食云:「是岁二月己亥朔,无己巳,似失一闰。

  三月己巳朔,去交分入食限。」《大衍》与姜岌合。今《授时历》推之,是岁三月己巳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六千六百三十一入食限。

  桓公三年壬申岁,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

  姜岌以为是岁七月癸亥朔,无壬辰,亦失闰。其八月壬辰朔,去交分入食限。《大衍》与姜岌合。以今历推之,是岁八月壬辰朔,加时在昼,食六分一十四秒。

  桓公十七年丙戌岁,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左氏》云:「不书日,史官失之。」《大衍》推得在十一月交分入食限,失闰也。以今历推之,是岁十一月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八千五百六十入食限。

  庄公十八年乙巳岁,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谷梁》云:「不言日,不言朔,夜食也。」《大衍》推是岁五月朔,交分入食限,三月不应食。以今历推之,是岁三月朔,不入食限。五月壬子朔,加时在昼,交分入食限,盖误五为三。

  庄公二十五年壬子岁,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大衍》推之,七月辛未朔,交分入食限。以今历推之,是岁七月辛未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七日四百八十九入食限,失闰也。

  庄公二十六年癸丑岁,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十二月癸亥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三千五百五十一入食限。

  庄公三十年丁巳岁,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十月庚午朔,加时在昼,去交分十四日四千六百九十六入食限,失闰也。《大衍》同。

  僖公十二年癸酉岁,春王三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三月朔,交不应食,在误条;其五月庚午朔,去交分入食限。」《大衍》同。今历推之,是岁五月庚午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五千一百九十二入食限,盖五误为三。

  僖公十五年丙子岁,夏五月,日有食之。

  《左氏》云:「不书朔与日,史官失之也。」《大衍》推四月癸丑朔,去交分入食限,差一闰。今历推之,是岁四月癸丑朔,去交分一日一千三百一十六入食限。

  文公元年乙未岁,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二月甲午朔,无癸亥。三月癸亥朔,入食限。」《大衍》亦以为然。今历推之,是岁三月癸亥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五千九百十七分入食限,失闰也。

  文公十五年己酉岁,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六月辛丑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四千四百七十三分入食限。

  宣公八年庚申岁,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

  杜预以七月甲子晦食。姜氏云:「十月甲子朔,食。」《大衍》同。今历推之,是岁十月甲子朔,加时在昼,食九分八十一秒,盖十误为七。

  宣公十年壬戌岁,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丙辰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九百六十八分入食限。

  宣公十七年己巳岁,六月癸卯,日有食之。

  姜氏云:「六月甲辰朔,不应食。」《大衍》云:「是年五月在交限,六月甲辰朔,交分已过食限,盖误。」今历推之,是岁五月乙亥朔,入食限。六月甲辰朔,泛交二日已过食限,《大衍》为是。

  成公十六年丙戌岁,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六月丙寅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九千八百三十五分入食限。

  成公十七年丁亥岁,十有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十二月戊子朔,无丁巳,似失闰。」《大衍》推十一月丁巳朔,交分入食限。今历推之,是岁十一月丁巳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二千八百九十七分入食限,与《大衍》同。

  襄公十四年壬寅岁,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二月乙未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一千三百九十三分入食限也。

  襄公十五年癸卯岁,秋八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七月丁巳朔,食,失闰也。」《大衍》同。今历推之,是岁七月丁巳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三千三百九十四分入食限。

  襄公二十年戊申岁,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十月丙辰朔,加时在昼,交分十三日七千六百分入食限。

  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岁,秋七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庚戌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三千六百八十二分入食限。

  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比月而食,宜在误条。」《大衍》亦以为然。今历推之,十月已过交限,不应频食,姜说为是。

  襄公二十三年辛亥岁,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癸酉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五千七百三分入食限。

  襄公二十四年壬子岁,秋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

  今历推之,是月甲子朔,加时在昼,日食九分六秒。

  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汉志》:「董仲舒以为比食又既。」《大衍》云:「不应频食,在误条。」今历推之,立分不叶,不应食,《大衍》说是。

  襄公二十七年乙卯岁,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十一月乙亥朔,交分入限,应食。」《大衍》同。今历推之,是岁十一月乙亥朔,加时在昼,交分初日八百二十五分入食限。

  昭公七年丙寅岁,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甲辰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七日二百九十八分入食限。

  昭公十五年甲戌岁,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大衍》推五月丁巳朔,食,失一闰。今历推之,是岁五月丁巳朔,加时在昼,交分十三日九千五百六十七分入食限。

  昭公十七年丙子岁,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六月乙巳朔,交分不叶,不应食,当误。」《大衍》云:「当在九月朔,六月不应食,姜氏是也。」今历推之,是岁九月甲戌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七千六百五十分入食限。

  昭公二十一年庚辰岁,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壬午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八千七百九十四分入食限。

  昭公二十二年辛巳岁,冬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癸酉朔,交分十四日一千八百入食限。杜预以长历推之,当为癸卯,非是。

  昭公二十四年癸未岁,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乙未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三千八百三十九分入食限。

  昭公三十一年庚寅岁,十有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辛亥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六千一百二十八分入食限。

  定公五年丙申岁,春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三月辛卯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三百三十四分入食限。

  定公十二年癸卯岁,十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十月丙寅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二千六百二十二分入食限,盖失一闰。

  定公十五年丙午岁,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庚辰朔,加时在昼,交分十三日七千六百八十五分入食限。

  哀公十四年庚申岁,夏五月庚申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庚申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九千二百一分入食限。

  右《诗》、《书》所载日食二事,《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凡三十有七事,以《授时历》推之,惟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辰朔及二十四年八月癸巳朔不入食限,盖自有历以来,无比月而食之理。其三十五食,食皆在朔,《经》或不书日,不书朔,《公羊》、《谷梁》以为食晦,二者非;《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