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证严法师说故事 >

第18节

证严法师说故事-第18节

小说: 证严法师说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走出家门,他突然觉得两手空空的很不习惯,因为,每天他都带着锄头出门,现在要放下一切,却觉得若有所失。于是,他又进去,拿起锄头左看右瞧,从头摸到尾,依依难舍,这把锄头是他天天使用的,所以锄柄早已被触摸得闪闪发亮,要舍弃它,真是舍不得,他站起来又蹲下,抚摸再三。
   他想:好吧!把它收起来!然后他就把锄头擦干净,又用布一层层地包扎起来,放在很妥当的地方;此时,他觉得比较心安,就出门去了。
   这位农夫出家后,心志坚定也很精进;但是,每次看到外面绿油油的草地,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把锄头,常常无法自制地又跑回家去看那把锄头,打开一层层的布,摸摸它,然后再包好回寺里。
   经过七、八年的修行生涯,他想:为什么这些年来,我认真修行却无所得呢?仔细反省之后才发现,原来还有一样放不下!他下定决心,要了断这分执着。
   他又回家去,把锄头拿出来,走到一个非常大的湖边,他用力转了好几圈,然后猛力一抛把锄头丢入湖中,「澎」一声巨响,他心中的重担也像大石块掉落一般「我成功了!我战胜了!」他不禁高声地喊!他的声音回荡于空中。
   此时,正好有一位国王经过,他带领大车战胜而归。远远地,国王就听到有人喊:「我战胜了!我成功了!」
   国王骑在马上,远远地看到那个人欢喜异常的样子,立刻趋前问道:「你战胜了什么,为何这么欢喜?」
   修行人说:「我向自己内心的心魔挑战,我已经战胜了,我的执着已完全舍离。」
   国王看到他那么欢喜,是真正打从心里的解脱、自在、欢喜,回头想想自己:我有这么大的力量,带领千军万马去打仗,虽然战胜了,但是我得到心安了吗?心里快乐吗?他发觉自己不如那位修行人,虽然占领了别人的国土,但这只是表面的胜利……。
   因此,国王对修行人敬佩万分,他认为能战胜心魔,才是真正的圣人,而战胜敌车却只是凡人。由此可知,从内心断除烦恼非常重要。平常我们都会说:「放下!看开吧!」这些话很容易说,但是,要做到谈何容易呢?也因为不容易,所以称之为「修行」,修行就是要捐舍己见,若时时执着己见,便常会恼乱自他,这就是无明产生的障碍呀!
   无明烦恼让人无法脱离六道轮回,它像一条绳子错综复杂地打了许多结。如何才能解脱?那就是要捐舍己见,舍去执着。像那位农夫,天天拿的锄头就让他难分难舍,七、八年的修行生活,虽然锄头没有拿在手上,却仍放在他的心中,直到把它抛到远远的湖心,他才真正放下了。
 
 
护生的故事
 
   民国初年,福建省漳州南山紫云寺有位妙莲老和尚,八十多岁了身体仍然很健康,常常以深入浅出的佛法教育当地居民慈悲、戒杀及因果报应的道理:不管男女老少,听到他的开示都能衷心信服。紫云寺每逢初一、十五都会举行三天法会,由妙莲老和尚开示;每月到了这几天,寺内总是人山人海,大家都想来听老和尚开示。
   老和尚每日凌晨必须独自攀山越岭,绕紫云岩一周,风雨不辍,霜雾不停。有一天,他在距离紫云岩数百步的草丛中,发现一条长二尺许的病蛇,首尾都负伤,血渍污臭,已奄奄一息。
   老和尚慈悲为怀,决定为蛇疗伤。他找来几种药车,捣烂后敷在蛇的头部及尾巴上,处理妥当后,才回到寺里。隔天,老和尚再去探视那条蛇时,牠已经不见了。
   半个月后寺里举行法会,老和尚正在说法时,忽然有一条蛇爬进寺里,信众虽然害怕,但没有人伤害牠。老和尚认出牠就是半个月前自己救的那条蛇,就说「大家不用怕,让牠进来吧!」
   这条蛇的伤已经完全好了,牠一直爬到老和尚面前,然后乖乖的盘起身子,抬起头来,满怀感恩地注视着老和尚。
   老和尚的开示,这条蛇似乎也听得懂;法会结束后,牠就爬出去了。往后,每逢寺里举行法会,牠都按时来听老和尚开示,只要听到「戒杀」的道理,就会有肃然领悟的神情。如此经过年余,这条蛇已长及三尺许,寺内僧众、信众都称牠为「紫云岩灵蛇」。
   某年,当地突然流行一种传染病,很多人因干渴高烧、药石罔效而死。大家束手无策,既伤心又惊慌,眼睁睁地看着许多人丧命。
   老和尚常常带着弟子们去探望病人,但是也没有办法治好他们的病。有一天,老和尚发现灵蛇咬了许多药草,堆在紫云岩侧;灵蛇看到老和尚来了,就抬头看着他,好像要说什么话似的。老和尚仔细审视那些药草,发现都具有解毒退火的功能:他灵机一动,把这些药草全部分送给病人,病人煎熬服用后立即药到病除。
   之后,老和尚再采集相同的药草捣烂风干制成片状,成为漳州盛行的名药——「片子癀」,俗称为「和尚药」,不知救治了多少人!
   妙莲老和尚爱护一切众生,不但关心人类,对虫鱼鸟兽也爱护有加。当初若不是他仁心为怀救助那条蛇,感动了牠的心,怎会有后来的「片子癀」来救治那么多人的性命呢?
   众生皆具佛性,同样具足大爱,那条灵蛇就是最好的例子。希望大家除了爱人类之外,也爱护一切生灵,即使如虫蚁一般微小的生命,我们也要尊重。
   慈悲护生招得福缘,残害生灵苦果难免,请大家要时时刻刻多用心阿!
 
 
迷失的孩子
 
   佛陀在《法华经》〈信解品〉中,有一段讲到长者在外流浪的故事——这位长者为了找孩子,亲自离家到各处去找。迷失的孩子在外过了几十年,受尽生活的折磨。
   有一天,长者看出一位乞丐就是他失踪的孩子,他心里着急,怕孩子又走失了,于是派人在后面拼命追,乞丐看到有人追他,吓得拼命跑。好不容易追到了,使者硬要拉他回去。乞丐以为是官府的人要抓他去治罪,他大声喊着:「我没做错事,也没偷东西,为什么要抓我?」
   尽管乞丐拼命抗拒,但是,长者派的使者还是硬拖硬拉地把他抓回去,带到长者面前时,他已经吓得魂飞魄散晕过去了。长者只好派人用水将他浇醒,然后无可奈何地放他走了。
   离去时,长者又派人跟踪他,看他过什么日子。后来,长者故意换掉华丽的衣服,把脸和衣服涂得脏兮兮,还拿着扫帚和畚箕,跟在乞丐的后面,很有耐心地亲近他。熟悉之后,长者就告诉他:「你这样每天辛苦地乞食,有一餐、没一餐的,干脆到我家工作,如果愿意来,你就不用去乞食了,在我家有得吃,有得住,很安稳。」乞丐一听非常高兴地接受了。
   于是,长者分派工作给他,他每天都做得很高兴,不管工作粗重或繁多,他都抱着欢喜心,不断地付出。
   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长者已年老,年近命终之时,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已渐渐对人生有所抱负,于是向大家宣布乞儿原本就是他的亲生子,又说将来所有的财产和奴婢都归于他的孩子所有。
   当乞儿听到这些话后,如雷贯耳,如梦初醒,他讶异道:「我原本一无所有,怎么会一下子得到这么多?」
   其实,他本来就是富家之子,家财万贯,只因一时贪玩而迷失流浪在外,才会过着艰苦的生活。
   长者子长年来不知父亲的一片苦心,这和我们迷失的心又有什么差别呢?每一个人都有如佛一样的清净本性,有崇高的良知、智慧,而许多人却甘愿落在凡夫的境界,大家不可妄自菲薄啊!
 
 
孙陀利的业果
 
   一般人的眼睛总是很容易看到别人的过错,比如:他爱发脾气、面有愠色:耳朵听到的总是别人不好的声音,比如:他讲话粗鲁、出口伤人,因此常常会跟别人计较。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的眼光收回,反观自己、反观自性;耳朵也谛听自己的心声,那又是如何呢?
   我们的心念若稍微没照顾好就发于行动,往往会成为生生世世的障碍与负担,即使是佛陀也是一样。佛陀在世时也曾遇到许多困难,其中有一件事让佛陀永远难忘,那就是;孙陀利毁谤佛陀的事件。
   孙陀利是一位生活在风月场所的女人,她听说有许多人都跟随佛陀出家,这些人当中甚至有她以前所爱、所依靠的人。因此,她对于佛陀领导僧众修行非常不满:又因为宗教是相对的,佛教兴盛即是异教衰微之时,所以,有些外道教徒也一直想尽办法要灭掉僧团。在此种清况下,外道教徒就想利用她的美色去诱惑僧团中的比丘。
   每位比丘都是严持戒律的人,在佛陀悲智双运的教育下,没有人逾越规矩。虽然孙陀利用尽妖艳的姿态,却无法动摇这些出家人的心。后来,她想到一种非常恶毒的办法——伪装自己怀孕,而且到处去哭诉,告诉别人她肚子里的孩子是佛陀僧团中的比丘对她侮辱所造成的。她散布谣言,欲让世人误以为僧团是多么的不清净。谣言一直传至城市,甚至传入皇宫,最后连国王也知道了,此事已非同小可。
   过了一段时间,这群外教徒怕孙陀利无法再伪装下去,他们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孙陀利杀死。然后又传出谣言说——僧团的人因怀恨而杀死孙陀利!事情演变得更为严重,国王立即下令彻查严办此事,后来终于真相大白,还给僧团清白。
   此事水落石出之后,所有传布谣言的人都非常忏悔,因为他们只是听到谣言,即口耳相传,误会佛陀及他的僧团,连国王也不例外。所以,国王及民众都来到佛陀的面前,向佛陀求忏悔。
   佛陀说:「不怪你们,只怪自己曾造如是因,才会得如是果。」
   大家就问佛陀:「这与佛陀有何因缘呢?」
   佛陀就说出他与孙陀利的前世因缘:「久远劫以前,在一城市里,有一位风月场所中的女人与一位做小生意的商人相识,他们相约至荒郊野外散步。当时在田野中,有一位辟支佛自建茅棚在那里修行,那天辟支佛正好有事进城去,他们俩人自行进入茅棚,后来这对男女因言语有些冲突,商人就狠狠地一刀将女人杀死,又将她的尸体埋在茅棚附近。」
   后来有人谣传——辟支佛见色起念,侮辱了那女人,再将她杀死。国王听到消息即传令将辟支佛抓起来,甚至处以死刑。商人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忏悔,内心一直很不安,后来他良心发现,决定自己做事自己承担,所以他自首了。国王见到凶手,才将辟支佛释放,商人也就接受制裁而被处死。
   佛陀又说:「当时那位女人就是现在的孙陀利,而商人就是过去的我,这是过去无数劫以前,我在凡夫地时所造的杀因恶业,使我生生世世都与孙陀利相遇,凡是我有成就之时就是她毁谤我的时刻。这是——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
   大家听了佛陀过去无量劫前的本生故事,与现在所受的许多毁谤与冤枉,在场的每一位都心生警惕。佛陀应化在人间,他所遭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善恶果报须自己承受;自己所遭受的一切与过去生可能都有因缘。因此,对于我们自己的言行,怎能不多加谨慎小心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