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续5 个月不断地同科劳斯·福克斯接头。获得的重要情报在几分钟后就转到了苏
联情报人员雅科伏烈夫手里。
雅科伏烈夫是国家安全中尉A ·雅茨科夫在纽约工作时的化名,掩护职务为见
习领事,在发往总部的密电中他的代号叫“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即雅茨科夫)
的身世和经历同巴尔科夫斯基相似。他上完九年制学校后,在地方糖厂工作了半年,
而后到了莫斯科。他住过工棚,修建过车库,当过钳工。他曾边工作边进行学习。
1937年在印刷技术专科学校毕业后进入杜纳耶夫制图厂工作。
1939年冬末,经内务人民委员会对外部负责人巴维尔·米哈依罗维奇亲自谈话,
雅茨科夫被吸收参加了对外情报工作,并被派到莫斯科郊区高尔科公路附近的一所
间谍学校进行培训。开始时雅茨科夫学习法文,1940年夏德国法西斯占领法国后克
格勃在法国的办事处关闭。上司给雅茨科夫三个月时间学英语,而后分配到美国工
作。
雅茨科夫一抵达纽约就开始了工作。当时克格勃驻美办事处拥有很多特情,而
工作正陷于困难境地。一位经验丰富的前任情报人员由于中了联邦调查局所设的陷
讲而被揭露,新的力量又不能及时补充。原有的几名工作人员有的只懂俄语,只能
做苏侨的工作。雅茨科夫仅仅学了三个月英语,可以想象开展工作有多么困难。
雅茨科夫开始同前任联系的特情接头,秘密把他们用车送到城外,在地铁附近
放他们下车。在此期间雅茨科夫要凭经验对特情进行“审查”和“甩掉尾巴”,然
后在热闹的街上再同他们接头。
一般的接头都要进行记录,但有时只记在脑子里,不留任何文字东西。雅茨科
夫同特情的会见都有准确的时间,并且准备几种接头方案。有一次临到接头却想不
起要用哪个方案,只好跟着职业的感觉走,虽然结果一切顺利,事后则久久为这次
差错而负疚。
美国负责原子弹工程的将军格罗斯对原子工程采取了极端的保密措施,在核目
标附近绝不允许有外国人出现。法国作家曾评论说:是格罗斯首创了保密工业和科
技领域的“隔离”原则。为防止信息外泄,在他领导的原子弹研制机构中,就连受
到他信任的少数人也只能看他们必需看的资料,这一原则已得到普遍应用。不管是
谁,哪怕是绝对可靠的人想看机密资料,他都会向对方要看这些资料的理由。如果
仅仅是好奇,将会遭到拒绝。中央情报局的领导也会受此冷遇。
武装警卫和电子报警系统保卫着“曼哈顿工程”的大大小小目标,外人无法进
入。办公室里设有两个纸篓,一个为保密纸篓,另一个装一般废纸。保密纸篓中的
废纸每天晚上都要在联邦调查局人员监督下烧掉。来访者要自已填写登记表,并且
要按指纹。
洛斯—阿拉摩斯市(原子弹研制机构所在地)似乎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它的居
民在美国属特殊阶层,他们可以随便违反交通规则,随之而来的罚款通知单均由保
密部门烧毁。驾驶证上只有编号和姓,连本人签字都没有。
苏联驻纽约情报办事处的人员了解到洛斯一阿拉摩斯建筑工程的内幕后,小心
翼翼地接近它,但是派去的人还在远离这座秘密城市的地方便会被巡逻人员拘捕。
雅茨科夫的两个特情就是这样被捕的,幸运的是他们未引起任何怀疑而获释。办事
处停止了这种冒险闯入洛斯一阿拉摩斯的企图。事实上这种行动也没有必要,因为
“自己人”已经打入了隔离墙内。
苏联情报人员拿到的情报常常不是复制品而是“仅此一份”的公式、图纸和方
程式。为了保护重要的情报来源,为了不引起丝毫怀疑,苏联驻美情报人员同科劳
斯·福克斯这样的特情并不直接接头,而是用美国公民做为中间联系人。
来自科学家的评价
已经公布的很多绝密档案材料,证明了苏联对外情报部门从一开始就注视着美
英原子武器的研制过程。
但是情报人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急切地想知道科学家们对所获情报的评价。
评价工作一直拖到了1943年。苏联科学院成立了中央实验室,将铀问题的研究
机构和原子武器生产机构合并(又叫第二实验室,现在改名为库尔查科夫原子能研
究院)。此后才开始有了信息反馈。克格勃驻美、英办事处已经可以不断收到总部
对情报的评价和对他们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密码电报由总部发来时均经情报部门
领导签发,但谁也不知道这些指示是来自库尔查科夫教授。根据总部对原子情报的
兴趣和日益增多的要求,情报人员感觉到他们提供的公式、图表和其他资料在苏联
受到了行家的重视。请看下面的一份绝密文件:苏联人民委员会苏维埃副主席别尔
乌辛:我审阅了送来的材料,取得这些材料对国家和科学有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意
义。这些材料一方面说明在英国铀的科研工作得到重视,并且是在密锣紧鼓的进行
着。另一方面我们的科研工作得到了重要的借鉴,使我们得以超越许多繁重的研究
阶段,从而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新的科技手段。
——这些材料使我们超过初始阶段,在国内开始按新的非常重要的方向研究同
位素分裂问题。我们注意到苏联物理学家对铀和重水系统的结论同哈里班和科沃尔
斯基的结论迥然不同。我们无法重复他们的试验。我们总共只有 2——3 公k 斤重
水。因此必须通过其他途径来证实国外结论的准确性。
材料中谈及“哈”和“科”准备继续在美国使用大量的重水进行试验,因此特
别重要的是要弄清“哈”和“科”走否已由英国到达美国;在备有大量重水的试验
室是否用铀做了试验。如果在美国进行了试验,重水和铀的数量是多少,初次中子
和二次中子的数量是多少,这些特别重要。
此信特由你的助手“瓦辛”转交给你,信件所附的手写件阅后销毁。信件内容
除他之外无人知晓。
试验室负责人库尔查科夫教授
两个星期之后,库尔查科夫教授又手写了一份7 页的绝密信,信中说:到目前
为止,我国还没有开始对中间体铼239 和俄239 的研究。据悉,这项工作由M ·米
兰教授在研究。实验室设在加里福尼亚的贝尔科里。该室具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回旋
加速器。他们已制取了大量的锇239 供研究其特性使用。我们只能到 1949 年才能
开始这项工作。
因此,非常重要的是有必要了解有关93-M (铼)和94M (锇)元素的容量和
含量。可以肯定,米兰教授那里有这些资料。在其他具有回旋加速器的实验室也可
能找到这些资料。
请了解美国在这方面正在做些什么。他们的回旋加速器正在做什么研究工作。
当然只有极个别的科学家能直接看到这些绝密资料。在国外有一种说法:苏联
科学家和情报人员共同研制了苏联的核武器。泰晤士报认为福克斯帮助苏联在研制
原子武器方面,至少提前3 —10年,而热核武器情报的提供使苏联早于美国开始热
核武器的研究工作。
当向巴尔科夫斯基和雅茨科夫问起取得美英两国众多重要情报的代价是什么时,
回答是“从美英两国取得的贵重情报资料都是免费的”。他们很风趣地说,最重要
的情报代价也就是“五分钟的恐惧”。
“五分钟的恐惧”换来的是什么,让我们再看一看当时参与情报工作的科学家
库尔查科夫教授的评价:关于1945年3 月5 日转来的3920号原子弹材料的评价——
材料非常有用,除了有我们正在使用的方法外,还提供了我们至今仍没有考虑的问
题。
——特别重要的是要弄清所提到的系统是经过计算还是经过试验而得出来的。
如果是经过试验,那就说明已制成了原子弹,而且分离出大量的铀235 。
对1945年6134号材料的初步评价——材料很有价值,它包括:①关于原子炸药
的原子特性。②原子弹引爆方法的细节。③铀同位素分裂的电磁方法。
——村料非常丰富,涉及面很宽,很有启发。材料从理论谈到方向问题和工艺
流程,也谈到了分析方法。使我们了解了某些试验室的工作进度和原子装置可能的
起动时间……
奖赏与归宿
1949年苏联首次进行了原子弹爆炸试验,一批有功人员受到奖励,在长长的名
单中可以找到6 名受奖的情报人员:科瓦斯尼科夫——列宁勋章,谢苗诺夫、费科
里索夫、雅茨科夫、高尔斯基、巴尔科夫斯基——劳动红旗勋章。
为苏联情报机关工作8 年的科劳斯·福克斯在英国被判处14年徒刑。他于1959
年6 月在服刑9 年半之后,由于表现良好,提前获释。科劳斯·福克斯拒绝了留在
西方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建议,离开监狱后直奔机场,飞往东柏林。他不愿意移居
苏联。在他47岁之后开始了新的生活。他结了婚,担任了核物理研究院的副院长,
讲授物理和哲学。后来成为民主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曾获
得国家一级奖章和马克思骑士勋章。70年代由于在科学工作中的贡献他还荣获过一
些其他称号和奖励。
1968年科劳斯·福克斯曾随民主德国学者代表团去过苏联,在他的一生中仅此
一次而已。
1988年2 月 28 日科劳斯·福克斯与世长辞。没有一位苏联代表参加他的葬礼。
在他死后不久,苏联授予他人民友谊勋章。
巴尔科夫斯基和雅茨科夫的命运都比较幸运。在科劳斯·福克斯被揭露后,总
部对人员进行了调整,巴尔科夫斯基被派到美国工作,雅茨科夫到欧洲。而后他们
被调回总部,在间谍学校任职,教授侦察技巧课,直到快70岁才退休。他们两人都
承认,并不是所有做情报工作的人都有这样幸运的结局。
到底科劳斯·福克斯是如何暴露的呢?这是由于1945年9 月苏联驻加拿大渥太
华武官处密码员古先科叛变而引起的。古携带了大量机密文件投靠了加拿大的反间
谍机关。其中有一份文件上记有科劳斯·福克斯和他的妹妹科里斯杰里的名字。后
来另外一个女叛徒又向美国联邦调查局出卖了戈尔德。戈供出了科劳斯·福克斯。
当戈尔德的案件审理到1949年9 月时,联邦调查局才向英国反间谍机构MI5 通报了
有关科劳斯·福克斯的情况,随后英国开始了对福克斯的审讯。
一位人士评论说:“福克斯所提供情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如关于生产
纤工厂的情报虽然并不是最重要的,但仍然可以为苏联节省2 ——2。5 亿卢布。当
然当时谁也没有计算情报工作的经济价值。情报和特情人员无私的精神和思想上的
同情替代了物质上的追求。
原子间谍案已成为历史,从这一案件中不难看出,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所进
行的情报工作对一个国家,甚至人类历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1995年第7 、8 、9 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沙漠盾牌”背后的情人
李庆山
1990年8 月11日,巴格达。
广播、电视时常中断正常节目,宣布伊拉克当局的命令、讲话,号召伊拉克人
向敌人进行斗争。大街上游动着巡逻的伊拉克军人,整座城市罩上了战争的紧张气
氛。
一辆出租车穿过沙东闹市区,停在街边的电话亭旁。
“小姐,到了。”出租车司机提醒着后座的旅客。
小姐下了车,向四周看了一下,走进了电话亭。
“喂,是奥里萨上校吗?请原谅我此时给你打电话,我是史蒂芬。”
“我知道你是史蒂芬,我不想再见到你。”
“奥里萨上校,亲爱的,对女士说这样极不礼貌的话是有失身份的。告诉你吧,
有些事,我想通了。哦,你不要先说,告诉我,你今晚有时间吗?”
“现在是什么时候?!我没有时间和你闲谈!”
“请心平气和些,你现在不愿见我,说不声今后也见不到了。明天抽半天时间
吧,我开车在沙巴什大街等你,记住,如果你不来,不要后悔。”
“咔嚓”一声,电话挂断了。
奥里萨拿着“嘟、嘟”忙音的电话说:“莫名其妙的女人。”
奥里萨嘴上这样说,但内心深处却难以平静。
大约在1989年四月份的一天晚上,作为机要保密局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