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

第42节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第42节

小说: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情报材料。麦克罗夫供称:“不久,加拿大就加强了安全防护措施。显然,英国
情报部门对加拿大发出了警报。至于德国被提醒没有,我就不清楚了。”
    作为回报,MI6 表示,他们将于“1987年4 月以前,把麦克罗夫从苏联‘解救
’出来。”一位俄罗斯人——麦克罗夫相信他肯定是“英国间谍”对麦说:“很快
一切就会好的。”
    或许是恶有恶报。在进行这笔交易的好几年前,麦克罗夫曾向一位好友透露过
投敌叛变的想法。他当时委托那位朋友将自己写的一个纸条密码交给英国外交官。
可是那位老兄,不知怎么搞的,琢磨了几年后,于1987年把麦克罗夫写的条交给了
上级,告发了他。此举恰恰发生在英国情报部门“解救”麦之前。结果麦克罗夫不
仅没走成,反而因叛国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投奔“理想国”
    1992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执政后立刻释放了全国最后10名政
治犯,麦克罗夫是其中之一。出狱后,他没有迟疑,走进了英国驻俄大使馆。
    英国驻俄大使馆派人又将麦克罗夫送到英驻拉脱维亚大使馆,在那里麦克罗夫
同两个MI6 的官员见了面。
    这两个MI6 人员,一个称自己为“肖恩”,一个称自己为“詹姆斯·坎特韦尔”。
他们告诉麦:“到英国后,MI5 的人会关心照顾你。”麦克罗夫知道他们报的都是
假名,对他们奸诈、虚伪的一套非常反感。他在1993年给英国首相的信中写道:
“MI6 奸诈骗人的行径,极大地伤害了我。”
    自1987年入狱前与未婚妻分别后,麦克罗夫再也没有见到过她。他相信,她早
就到了英国,但英国方面不让他们见面。
    精神受到极大伤害的麦在英国神经病院住了很长时间。
    现住在英国的麦克罗夫,天天上教堂,几乎和所有的教友都成了朋友。麦也经
常帮助教堂开展慈善活动。他说,有关部门向他提供了一所有两个卧室的住房。但
“那是在英国北部。而我愿意留在这儿,这里有我的朋友”。
                前景黯淡
    麦克罗夫的律师威斯利·格雷克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原告在独立法庭
上诉获胜的先例。但是我们别无选择。”
    MI6 官员也放风:“到独立法庭对俄国佬也没好处。”
    独立法庭的审判从来不公开,即使不涉及任何机密,公众人士也不能旁听。有
人认为,独立法庭本来就不是为特工人员申诉而设的,成立独立法庭的目的是为了
受理民众对MI6 和MI5 的抱怨案。间谍在这里实际上根本没有讲话的余地。
    麦克罗夫非常清楚,自己的秉性根本不适合打官司。他是密码分析专家,对尔
虞我诈的打官司一窍不通。但是如今就是再难他也非得走这一步了,麦说:“我都
42岁了,越来越老,此事非得解决了。”
    当被问道:“当间谍后悔不后悔?”时,麦克罗夫喃喃地说:“这是一个非常
非常复杂的问题……”
    (1997年第9 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幕后英雄
               张金革摘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保密工作中,“福蒂图德”行动可以说是保守得最严
密的,就连当时身在伦敦的戴高乐都毫无所闻。该行动的主要目的是诱使希特勒相
信盟军真正的登陆地点是法国的加来地区,诺曼底方面的活动只是声东击西的障眼
法。由邱吉尔亲自批准的这次令全世界瞩目的登陆计划决定了整个战争的命运。40
多年后,“福蒂图德”行动的主要成员切尔尼亚乌斯基向《巴黎竞赛画报》的记者
披露了这段秘闻。
    “二战”之前,切尔尼亚乌斯基是波兰军队的一名军官,任职于波军参谋部。
大战爆发后,正在法国某军事学院学习的切氏就地参战。1940年,他在阿尔萨斯被
侵法德军逮捕。不久,切氏逃了出来。他想,与其渡海赴英参战,还不如留下来搞
秘密情报工作。曾在参谋部接受训练的切尔尼亚乌斯基知道哪些情报对高层指挥部
门有用,他联系了一些志同道和的人,建立了一个以法国志愿军成员为主的情报网,
用无线电向伦敦发送情报。1941年11月,由于叛徒出卖,切氏和他的64位工作人员
落入盖世太保手中,一起被关进弗雷斯纳监狱。派驻法国的德国间谍机构头目雷尔
上校对切氏的才能极为赏识,逼迫他替德国人工作。为了保全同伴们的性命,切尔
尼亚乌斯基表面上同意了,两人商定了“工作”的具体事宜。在获得了雷尔的信任
之后,切氏穿越国境来到马德里,他找到英国驻西班牙大使馆:“我是盟国情报员
阿尔曼,刚从盖世太保那儿逃出来。请帮我返回英国。”不久,一架飞机经直布罗
陀飞抵伦敦。切尔尼亚乌斯基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向英国人和盘托出,并最终获得了
英方的信任。他和“自由波兰组织”见面,秘密会晤情报机构的首脑,并提出了自
已设想的行动方案——切尔尼亚乌斯基先向德国人提供真实情报,时机成熟后再用
假情报诱使他们上当。
    切尔尼亚乌斯基的计划引起了波兰流亡政府领袖西考尔斯基将军的极大兴趣。
实施这样的行动自然需要英国人的帮助,因此,在与西考尔斯基会晤后的第二天,
切氏参加了“双面游戏”(一个由邱吉尔亲自创办的秘密组织)举行的午餐会并得
到了英方的支持。于是,切尔尼亚马斯基以波兰参谋部官员的身份投入了工作。
    1943年1 月,切氏开始向德国人发送惰报,报告英美军队的布防情况。他的发
报站设在伦敦郊区,收报人是巴黎的雷尔上校。当然,这些电文都用密码发出,英
国人专门给他配备了一个无线发报员。切尔尼亚乌斯基发出的情报都是真实的,但
这些情报对盟军根本就不会造成重大损失,“更不具备战略价值”。德国人却如获
至宝,他们对切氏信任与日俱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44年初,英国决定通过切
尔尼亚乌斯基实施“福蒂图德”计划,并于1944年3 月着手布置。这时,诺曼底登
陆已迫在眉睫,艾森豪威尔将军受命组织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舰队,包括1200艘战
舰,10000 架飞说4126艘登陆艇,u 艘运输舰,数以百计的两栖或其他特殊用途的
坦克和由美、英、加等国军人组成的15万登陆部队。
    切尔尼亚乌斯基发报给雷尔,告诉他对面加来海峡的英国东南部集结了100 万
英美部队,从而使德方相信预料中的登陆将在加来海峡进行,其他地方的登陆不过
是虚张声势罢了。盟军很清楚,德国人在法国的部队和战车数量远远超过英美加三
国军队的总和。如果登陆之日德军把主要兵力集中在诺曼底地区,那么一场灾难将
无法避免。因此,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他们派兵增援,尤其不能让驻扎在波兰的
潘泽师团增援。要达到目的只有一个办法:诱使德国人相信诺曼底的登陆行动只是
佯攻,真正的地点是加来。
    要使德国人相信一支子虚乌有的部队存在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英国人的
默契配合下,切尔尼亚乌斯基的计划最终获得了成功。
    首先,英国人煞有介事地给这支根本不存在的部队起了个番号:美军第一大队,
它由所谓的加拿大第一军和美国第三军组成,共20个师的兵力100 万人,其指挥官
是遐尔闻名的巴顿将军。
    切尔尼亚乌斯基告诉德国人,他刚被任命为波兰派驻巴顿和艾森豪威尔部队的
军事联络官,处在获取“美军第一大队”机密情报的绝佳位置。自此之后,切氏开
始向德军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情报。
    与这支徒有虚名的部队有关的情报源源不断地传到德军手中,一支庞大的队伍
在德国人的沙盘上显露出来。切氏发给德国人的电文加起来有满满七大篇,与已往
不同的是,这些情报全都是虚构。如果德国人发现任何一点破绽,“福蒂图德”计
划就会付之东流,作为人质的64名伙伴也都会被枪杀。绝不能出现任何纰漏!英国
人为了计划的实施费了不少心思。他们让一些无线电发报车不停地在加来地区活动,
先后播发了几十万份一支真正的军队必须发出的电报:从高级指挥部到军团长,从
军团长到他们的下属,电报甚至发到了到营长一级。电报的内容五花八门。应有尽
有:对军需供应来迟的抱怨、调解人事纠纷等等。总之,一支类似部队里可能发生
的事情电报里全都提到了。负责窃听的德国情报部门收到了这些信息,他们越来越
相信加来海峡的另一边正酝酿着一次规模空前的军事行动。当然,德国人不是傻瓜,
他们询问分布在英国的其他间谍,力图核实情报的准确性。反馈回来的消息进一步
证实了切尔尼亚乌斯基的报告——德国间谍都已在英国人控制之下了。与此同时,
盟军的飞机深入加来后方,频繁轰炸德军的战略目标。这样一来德国人的印象更深
了:加来海峡确实正在准备着一个十分重大的行动。
    为了对付德军的空中侦察,英国人用木材和充气橡胶作了数以万计的坦克、卡
车和飞机的仿真模型,造得惟妙惟肖。造好后用卡车分批运往加来地区,然后充上
气,看起来跟真的一模一样。“高高在上”的侦察机驾驶员信以为真,他们拍摄的
照片顺利地通过了情报分析人员的检验。
    所有这一切都证明切尔尼亚乌斯基的报告是千真万确的。德国人对此也确实没
有丝毫怀疑,他们相信了这支军队的存在,准备全力以赴迎接由巴顿将军统帅的
“美军第一大队”对加来的进攻,并把它击退。希特勒的参谋部长乔德尔将军在一
份报告中深感庆幸地写道:“幸亏这个间谍,是他使我们识破了盟军的阴谋。”
    1944年 6月 6日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日子,史称“D 日”。切尔尼亚乌斯基
向巴黎的雷尔上校发出了一份电报,这是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电报:“今天,我亲
眼看见了艾森豪威尔将军。”
    当盟军在诺曼底进行无望的厮杀之际,艾森豪威尔元帅跑到加来海峡去干什么
呢?德军认为,这只能说明一点:盟军在加来海峡准备着另一个更为重大的行动,
真正的登陆地点是加来而不是诺曼底。切尔尼亚乌斯基的电报发出后半个小时,一
份报告就送到了元首的办公桌上,生性狡诈多疑的希特勒据此作出了最后的决定。
    就这样,盟军有效地稳住了犹豫不决的德国人。冯·隆德斯坦特将军几次想调
集北部兵力驰援诺曼底,但他的命令未经发出就被柏林制止了。到了6 月10日,希
特勒下达命令,再次拒绝削减布防在法国北部的兵力,除此之外,他还命令潘泽所
辖的两个师以最快速度撤离波兰,加强加来方面的力量。希特勒固执地认为巴顿准
备在加来登陆,必须做好迎敌准备。
    此时此刻,艾森豪威尔的部队已在诺曼底站稳脚跟,并向纵深发展。“福蒂图
德”行动获得了圆满成功,它的设计者们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为了保住64的位伙伴的生命,切尔尼亚乌斯基继续与德国人周旋。他通过电报
告诉德国人,盟军对诺曼底登陆的成功沾沾自喜,所以推迟了在加来海峡的登陆行
动,接着又大肆渲染艾森豪威尔与蒙哥马利之间的分歧。在后来的几个月中,切民
继续向德国人发出情报。直到1945年初,他才以工作调动为由退出间谍活动,并把
这段引人入胜的秘密一直保守到现在。
    (1997年第10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隐藏三十载,一朝现原形
                张克使
    谍海风云,诡奇难测,当今世界,美国尤甚。轰动全球的埃姆斯间谍案刚刚尘
埃落定,扑朔迷离的尼克尔森间谍案方才开始审理,如今又冒了个更加神秘的间谍
利普卡。此人现年52岁,原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办事员。但早在1965年,刚20岁的利
普卡就与克格勃搭上了关系,一直到1996年才东窗事发……
                丛林深处
    1968年8 月20日。
    这天,展曦初露,侨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阿珀达比市的一对青年夫妇便携带
利普卡交来的秘密文件,驱车向纽约市进发。轿车在黎明的曙色中风驰电掣般地急
驶。今天他们起了个大早,此刻不免略感疲倦。兴许他们这次所执行的转交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