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第4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MI6——“精英”的沉浮
细雨
英国保密法明确规定:被解聘情报人员与任何记者的联系内容都必须向管理部
门报告。本文内容涉及MI6 的一位特工,而MI6 又是“英国最机密的一个情报机构”,
因此英国某大媒体多次请示后,才被允许透露为“不能完全如实”消息。这位特工
的真实姓名一直没有透露,媒体称他为“T ”。
1966年T 出生在英国的一个美丽乡村,父母教给他的最大本领是自立。这一本
领使T 显得比同龄人更顽强、更机敏,体育竞技项目也更好些。
西方的一些情报机构向来喜欢到名牌大学征募特工,英国也不例外。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学校。但是,当读剑桥大学三年级的T 被问到“是否
想做、刺激些‘的情报工作”时,他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当时他“更希望到外面
的世界走一走”。
T 以剑桥大学工程学院该届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后,得到美国一大学的奖学
金,在美完成了另一个学位。
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南美洲的一家小民航公司做职员,但因该公司走私毒
品,他也受了牵连.作为嫌疑犯他被警察扣留,但没多久就被放出来,因为他满足
了当地警察局的一个条件“帮助我们打一场橄榄球赛。”
回到英国后,他找到一份普通工作,每逢周末作为消遣,他都去英国特种部队
反恐怖团参加训练。这是一个能让他展示特长的机会。与所有参训者相比,T 的体
育技巧、耐力、顽强的竞争精神得到全方位的体现,他简直为自己所陶醉。不仅如
此,他还积极参加了撒哈拉沙漠汽车越野赛和海上快艇比赛,并在滑冰业余组的竞
赛中夺取冠军。
二十好几岁的T 在得意洋洋之余觉得老有那么点空虚,他觉得自己该为国家做
些什么。怀着这样的心情,他迈进MI6 的招聘办公室,很快就成为一名学员。
训练课对T 来讲一点也不吃力,据说,“他照常上夜总会,有时对人吹牛‘我
会制作麻醉剂,我喝一杯威士忌也不会醉’等等”。他对别人说自己“非常喜欢这
一工作,因为情报职业的稳定性和高退休金同它存在的危险性一样具有吸引力”。
转瞬即逝的明星
最优秀学员T 在训练结束后,立刻被MI6 派往“一线”执行任务。T 的第一个
行动是秘密潜入莫斯科,再次侦察俄导弹军事秘密。1991—1995年的4 年中,他先
后到过欧洲不少国家。并且在中东和战火纷飞的波斯尼亚进行过极敏感的行动,包
括征募当地的情报人员。
然而,没多久,T 这颗闪烁的新星突然熄灭了,他莫名其妙地被MI6 开除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
回想起来,T 在这段时间遇到两件不幸的事,这两件事给他造成的精神创伤一
时难以磨灭。
他曾经有一位很要好的女友,她一直希望早日同他结婚生子。但T 还想在工作
上大干一番,不愿早结婚。不久他的女友就病了,被医院诊断为癌症。T 恰在这时
接到前往波斯尼亚执行任务的命令,考虑再三,选择了工作,抛开了女友,等他半
年后完成任务回来听到的是“她已经死了”的消息。
另一件事发生在波斯尼亚,他执行任务时,亲眼目睹走在自己身边的一位妇女
被炮弹击中,他曾想为她做些什么,如包扎抢救,但一点用也没有,她当场死去。
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T ,所以当他回到泰晤士河西岸的MI6 总部后,心情沮
丧。他不想把自己的不幸和想法告诉上级。总部大楼上有一露天酒吧,他经常独自
一个坐在那里喝问酒,旁人见他老是这副样子,无疑会认为他内心矛盾,软弱无能,
甚至有什么事情在瞒着……
然后,T 的上级并没有什么反应,而是另分配给他一项重要任务——打入中东
一个私售军火组织,找到并去破坏他们的化学工厂。可是,就在T 即将完成任务准
备返回时,他接到一个通知“你的可靠性评审鉴定有疑问”,人事部门指责他经常
“自我放纵”,容易出错。
起初,T 以为是人事官员无事生非,没往心里去。但是,当他1995年初返回总
部大楼上班时,情况变了,他被MI6 拒之门外。他一连三天把自己的通行卡插入大
门的电子检身器都无济于事。后来一警卫走出来说:“你的这张通行证已经作废。”
T 就这样被开除了,他简直不能相信,他认为自己每项工作都完成得不错,而
且“随时准备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献身”。他对朋友说:“这是在我向上级指出MI6
的一些情报手段‘不道德’后发生的。”
T 绝望地回到伦敦城南的家中,他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倒霉,他感到更不可
思议的是,按照惯例,MI6 对解聘人员,包括违反法律的特工都帮助找到其他工作,
但唯独对T 不这样,更不用说有“丝毫补偿”。
他一再申诉,要求至少要同谴责他的部门当堂对质。他得到的仍是含混不清的
回答:“你一直在单独行动,没人可以证明,所以无法评价,没有任何具体问题可
说。”
T 是MI6 中第一位要求职业仲裁法庭(1994年成立)仲裁的官员。然而,仲裁
法庭没有站在他的一边,而且没有说明任何原因。T 认为,这唯一的一次职业仲裁
法庭的听证“非常荒谬”,使他和自己的律师都无法辩护。据说这是因为主管MI6
的外交大臣马尔科姆·里夫坎德已事先通知这个仲裁机构,“不要插手此事”,里
夫坎德同时还警告各个媒体“报道T 的事情,就是泄露国家机密。”
在投诉无路的情况下,T 不得不隐姓埋名出走他乡,但英国警方的追捕也开始
了。
在逃犯威胁要“报复”
T 掌握着机密,为了防止情报部门杀人灭口,他处处谨慎小心。他说:“我是
一个出色的特工,他们解雇了我,我要用受训时学到的本领好好地对付他们。”情
报部门向他的所有朋友打听他的去向均没成功“。
过了旅游旺季的西班牙海岸的德尔索尔小镇一片凄凉,在一个风雨交加之夜,
这位瘦高个子的英国人驾着一辆轻骑摩托驶进了这个几乎被人们遗弃的小镇。他的
旅行包里有台全功能电脑和一双老名牌冰鞋。他途经西欧诸国才甩掉了追踪人抵达
这个人烟稀少的地方。
在一所破农舍里T 落了脚。日复一日,T 重复着那几个动作——从镇上小杂货
店买份英文报纸,在潮湿的酒吧凝望大海,几个表情忧郁的老人从他身边经过彼此
不打招呼,偶尔他也玩玩台球,看看电视上的足球比赛。有时,他在通往农舍的小
路上徘徊一会儿,都会提心吊胆地想:‘。追踪人员是否已在那里等候自己了。
然而,更多的时间他还是坐在电脑前,一幕幕地追忆在MI6 的顶头上司是如何
要弄自己的,使自己落到今天这种地步的,究竟该如何去报复…
1996年春,T 通过电话把自己的情况向英国《星期天泰晤士报》讲了。鉴于英
国国家安全法有详细规定,该报没敢公开此事。秋去冬来,T 还呆在那个荒凉的小
镇,他囊中羞涩,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他给报社打电话的次数更多了,要求经济
赔偿,因为,为了维持生计他自己已抵押借款8000英镑。报社再次向上请示,才被
允许报道,“但不许把全部实情曝光”。
1996年9 月 14 日,T 通过移动电话,警告M16 的官员,他把自己当特工时所
干的一切写成了书,里面不仅有英国秘密情报活动内容,而且有所有他认识的秘密
特工的真实姓名。T 说,他已将此书存入“在另一个世界的两部电脑里”,这两部
机器如果哪个星期没有定时得到T (若被捕或暗害)的秘密指令,就会把这本书《
英国秘密特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自动发表出去。T 说:“我要求重新开庭,公正
审理。如果得不到重新开庭的机会,这本书将作为‘电子邮件’发送到新闻媒介。”
如英国新闻协会。路透社和《观察家报》等。
半个月后,T 通过他的移动电话再次告诉英国《观察家报》:“这本书揭露了
我从事的秘密工作的极为详细的情况。包括所有官员的真实姓名。这些问题极为敏
感,绝对是一枚炸弹”,“我无非是想上法庭,我已经写信给我原来的上司,如果
有公正的裁决,我将不‘发行’此书,否则网上的所有用户就会知道英国的秘密。”
T 也电话告诉MI6 ,已有别国情报机构的人找到他,要求他为他们干。MI6 的
官员猜测是俄罗斯和以色列的特工在活动,他们非常紧张,担心T 会投靠敌国。
政府踏实了“T”却失踪了
英国当局十分紧张,他们既怕T 出书公开内幕,又怕敌国情报组织派人来“搭
救”他。尽管T 是个小人物,但他毕竟是M16 这件毛衣上的一针,脱掉一点儿都会
影响全局。
为此,MI6 赶紧采取措施:一、主动与T 建立“热线电话”;二、命令打算为
T 出书的代理商马克·卢卡斯交回书稿,中止合同;三、派人秘密前往西班牙,捉
拿T ;四、赶紧疏通英国最高法院,得到最高法院的尚方宝剑——阻止T 谈工作秘
密,对“已经非常烦琐”的《国家保密法》做进一步的充实。
该局发言人说:“任何泄密都将对其他特工造成威胁;情报部门将继续做不开
庭的努力。”
1996年11月 17 H ,英国《星期天泰晤士报》这样报道:“MI6 已经成功地解
决了一名前情报官员出书泄密的问题。
“政府一直非常担心 MI6的那名‘无赖’侦探将出版《我的间谍生涯》一书和
把书存入国际电脑网络,以及背叛祖国的行为发生。政府唯恐1987年《抓间谍者》
的旧事重演。”
“MI6 局长大卫·斯佩丁证实:为了追捕他,早就成立了专门行动队,而且可
以肯定地说,T 已与一外国情报机构的特工取得了联系。
据说有人在西班牙曾见过他。
(1997年第6 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被冷落的变节者
细雨
1997年初,前苏联克格勃中尉维克多·麦克罗夫正式向专门受理MI6 和MI5
(秘密保安局)抱怨者的“独立法庭”上诉,要求MI6 说话算数,保障他的正常生
活水准,并对他为MI6 坐牢5 年做出经济赔偿(每年按18000 英镑计算)。
瘦弱多病、经常头痛的维克多·麦克罗夫在1993年就上书英国首相梅杰和内政
大臣霍华德,申诉英国秘密情报局(MI6 )不兑现承诺,以致于他穷困潦倒,重病
在身。可惜他的申诉被英国政要退回了。几年过去了,他依然每年领着*英镑补贴,
居住的条件很差,没钱治病,精神都要崩溃了。
像念经一样,有点神经质的麦克罗夫整天重复着:“1992年,他们对我说,在
英国我‘不会有男爵一样的上层生活水平,但会同每个普通的英国公民一样’,我
不相信你们普通公民的生活象我今天这个样子。”
未婚妻牵线
从80年代维克多·麦克罗夫在克格勃第16局工作的时候起,他就有一种“在为
犯罪集团服务”的感觉。克格勃第16局的任务是拦截和分析外国使馆的通讯密码。
麦克罗夫则具体负责破译希腊驻苏和希腊驻保加利亚大使馆的电讯密码,同时也接
触大量的北约集团和欧洲联盟的机要通讯。
麦克罗夫的女友是个翻译,会英语。1985年,在莫斯科的一次贸易洽谈会上,
她结识了一位推销电脑的英国商人并告诉这位商人,通过自己的男友维克多,她能
够得到苏联破译的详细情况。这位英国商人回去向国家情报部门汇报了此事。
起初,英国秘密情报局并不相信他,因为当时MI6 刚刚得到另一位克格勃——
奥利格·戈得耶维斯基。于是,MI6 通过迂回渠道对麦进行了试探。
一位为情报机构于事的澳大利亚商人同麦克罗夫及其女友多次接触后,发现
“麦克罗夫是诚心诚意的”,他帮助MI6 打消了疑虑。很快,麦克罗夫向英国提供
了克格勃破译德国和加拿大电报密码具体方法,以及自己所掌握的北约和欧洲联盟
的情报材料。麦克罗夫供称:“不久,加拿大就加强了安全防护措施。显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