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第3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况下,他有权链接仅限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等13个政府情报机构使用的、
处于高度机密状态的内部网——Intelink。当中央情报局的阿尔德里奇·H ·埃姆
斯在1994年被捕的时候,Ineink还没有建立。假如汉森曾经使用过这一网络,他所
造成的危害可想而知。
即使上述假设不能成立,至少有一点已经得到了FBI 法庭书面陈述的证明:汉
森是FBI 内部网“自动文件支持系统”(ACSS)的常客,那里储存着调查局的各类
保密资料。国防部的安全专家说,这样的人叛国“实在令人无法接受”。
在FBI 内部,在同事中间,熟悉黑客技巧的汉森有计算机高手的名声。早在1992
年,他就警告当时的pl情报部苏联处主任雷蒙德·米斯罗克和行动处主管助理罗杰
·沃特森,局里新建的内部网不够安全。他们对这一说法表示怀疑。
为了验证自已的说法,汉森以“非正常”渠道进入米斯罗克个人使用的计算机,
下载了一些文件,然后把拷贝好的资料摆到了主任的桌面上。今天看来,汉森对内
部安全的关心不过是一个幌子,他实际的目的可能有二:一是撒清自己;二是借机
搜索上司的机器,看看有没有自己被监控的迹象。那时候,他充当苏联的鼹鼠已有
7 年了。5 年之后,当ACSS系统将FBI 分驻各地的机构联成了一个整体,汉森开始
通过它定期扫描整个网络,“盲点”、“俄罗斯”、“间谍”等单词以及自己的姓
名和家庭地址,是汉森常用的主题词。
案发后,安全专家通过系统日志和历史记录部分地复现了汉森扫描网络的行为,
但是,一个令人难以相信的事实是,在此之前,FBI 居然没有对员工使用计算机情
况进行监控和记录的内部管理机制,许多事因此无法查证。
根据FBI 所述,汉森是在放置“货物”时被捕的,地点是离家不远的一个公园,
那是他和俄方交换情报的秘密联络点之一。特工人员从他当时携带的废品包装袋里
找到了7 份秘密文件,内容包括从ACSS系统下载而来的FBI 反情报部门的对俄工作
部署,以及一封发给俄方联络人(俄罗斯对外情报总局的某个人)的加密信件。
FBI 破译了这封经过加密处理的信件。之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一点,
是因为在搜查汉森的个人物品时找到了以前信件的备份并成功恢复,其中就包括汉
森为保证与俄方联络的安全性而传送的加密密钥。此外,反情报官员还在汉森的汽
车里、在他的办公室中(FBI 和国务院各有一个)发现了几十份从FBI 的计算机系
统中下载的涉密文件。
在汉森的鼹鼠生涯中,到底有多少这样的文件被下载,目前没有人知道,也许
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从理论上讲,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
然后利用程序重复地自动搜索FBI 的ACSS系统并下载,可以把系统里的整个数据库
全部“当”下来。对FBI 来说,那不啻于末日降临。
由于美国国务院的非保密计算机系统是与公网相连的,利用软件缺陷或干脆植
入“后门”程序,汉森可以在系统管理员不知情的情况下埋设一条秘密“隧道”,
让俄国人轻松地进入国务院的数据库。
1991年,在绝大多数FBI 员工还没有在万维网上冲浪的经历或是开通自己的第
一个电子邮箱时,汉森已向俄国人提出建议:在华盛顿城区租赁一间房屋,“那样
我们就可以享受新技术的便利,直接用计算机网络交流了”,FBI 在其书面陈述中
说。
对于使用新技术,汉森确实比别人多一份敏感,在去年发出的一封信中,汉森
建议俄国人使用更为复杂的系统 Palm Vll Op-nizer ,以“提高加密信息的传输
速度,在大容量数字文档的传送方面,它的表现更为出色。”
FBI 对汉森的程序设计能力深为忧惧,它专门向法庭申请了许可证,获得同意
后,将汉森的所有计算机设备送入评测实验室进行检查。这样做的理由是:“考虑
到汉森在计算机方面的专长,以及他突出的自我保护和反侦察意识,我们有理由怀
疑他为自己的计算机加载了自毁程序。如果他的的计算机失控,系统的自毁程序将
自动启动,抹去那些对他不利的信息。”
(2001年第7 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保守秘密的中情局长
陆培俊译
理查德·海尔姆斯是个极为谨慎周到的人,保守秘密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可他
却在大量的公开报道中结束他的生涯,这无疑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有关他的书籍大
量出版,以他及他为之谨慎保守的秘密为素材的电视系列片在参议员委员会面前抖
露出来。
海尔姆斯1947年为中央情报局工作,是中央情报局资格最老的冷战老战士之一,
但他是个思想开放的人。他从第一手资料中看到苏联人在欧洲的所作所为时,决定
他们也必须尽一切可能同其进行斗争。他因此介入了格伦组织的在柏林废墟上为欧
洲进行的狂暴的,常常是残忍的秘密战争。
就在这个时期,秘密成了他的格言。被招回在华盛顿任职后,他被证明是个能
于的管理人员。他不赞成当时时髦的浮夸秘密行动,这似乎注定他在中央情报局的
前途只能是处于中等级别。但在他的上级和潜在的对手一个接一个地调走后,于1962
年接替比斯尔担任“行动计划处处长”,1965年成为中央情报局副局长,一年后提
为局长。他的提升同约翰逊总统对越南战争高涨的热情同时并进,这实在是他的不
幸。
更大的不幸是紧接着约翰逊和越南战争、尼克松和水门事件。问题出在海尔姆
斯或许只是个很好的副手,他需要从别人那里接受命令。因此他接受他所服务的总
统的命令,甚至他都知道他所要求做的事情违反了中央情报局的规章制度,违反了
他在情报部门工作一辈子精心养成的谨小慎微的原则。
中央情报局参与了水门事件的侦破工作,即使对中央情报局人员来说,这只是
提供外围帮助,但当海尔姆斯知道对他所钟爱的情报局可能造成危害时,他竭尽全
力给予保护,这被尼克松看来是种背叛行为。因此在1973年2 月2 日,在担任中央
情报局局长6 年后,理查德·海尔姆斯被解除职务。为谋求和解和好感,尼克松任
命他为驻伊朗大使。但这只是麻烦的开始。在以后的4 年里,他被从伊朗招回至少
13次,以给调查水门事件和中央情报局的各种委员会作证。他竭力保守秘密,但中
央情报局的许多“家宝”,非法和不道德行动的详细情况还是一点点被人抖露出来。
海尔姆斯的名字同其中大多数事件都有牵连。海尔姆斯搪塞推倭,编造歪曲,转弯
抹角,尽量不泄漏任何东西,以免情报局遭受危害。
海尔姆斯已经走得太远了。1973年他告诉对外关系委员会——按惯例,该委员
会正在审查他去当伊朗大使是否合适——中央情报局从不曾企图在智利推翻萨尔瓦
多·阿连德的政府。中央情报局这些新任官员为清除情报局过去的行动忙开了,他
们发现这一情况不真实,将报告传到了司法部。
4 年后,海尔姆斯这位曾权极一时的人物,被发现犯有伪证罪,于是被罚款2000
美元,判处两年缓刑,法官向他严正指出:“你带着耻辱站在法庭面前……如果公
务员因为错误和不良的邪念故意违反和无视我们国土上的法律,或认为他们应尽的
义务和必须考虑的问题已过时,那我们国家的未来是危险的。”
海尔姆斯不思悔悟,仍坚定地认为他对中央情报局,对国家尽了他的责,即使
没有逐字逐句地遵守法律。他最终被开除了公职。
1983年10月,总统给理查德·海尔姆斯授与“国家安全奖”,说这样的奖是授
与情报工作人员的最高荣誉,他“早该这么做了”。这标志着这位70岁前中央情报
局局长名誉的恢复,那些为海尔姆斯这样坚定的忠诚者而受到了不公正对待的中央
情报局特工人员也对此表示赞赏。
海尔姆斯当时任中东投资政治风险顾问,他说:“我认为它与政党交替执政有
关。我并不觉得懊悔或是种免罪。”
(1995年第2 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美国“情报学之父”——沃特
韩峰
在庆祝沃特80寿辰的宴会上,来自英、美情报界的百余名人士,将由32位情报
学者合著的、由4 位前中央情报局长分别作序的巨著胭情报之名》为礼物送给沃特
老人,并为沃特播放了因故不能亲自前来的里根和布什祝贺他生日的录相。膀大腰
圆、红光满面的沃特感叹道:“不虚此生!”并当场宣布:“所有的收藏将于死后
捐赠给母校——耶鲁大学。”
出身书香世家的沃特早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美
国空军情报上校,战后任中央情报局法律顾问,其间为中央情报局建立了有2 万多
册藏书的“情报图书馆”。任空军情报官员时,沃特虽然买过几本情报方面的书,
但是真正开始搜集情报文物是在他读了老总统乔治·华盛顿的一封信后。那封信中
有这样一句话:“搜集好情报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其实我要补充的是,必须严格
保守机密,因为保密是情报成功之关键。缺了它,只能饱尝苦果。”沃特以高价买
下这封信后,才算正式踏上了搜集情报书籍之路。
1967年沃特一家迁入水门公寓前,特地将地板重新加固,以防藏书过多压坏地
面。此后他家的窗帘一直处于半闭状态,因为沃特先生担心艳阳会把自己那万余本
书籍给晒坏了。有不少藏书是他变卖家产换回的。
沃特认为同事们称自己为“情报学之父”是过奖了。他说:“从纯情报的角度
看,我的藏书中百分之八十是垃圾。”
冷战结束后,东欧情报界的文物和特种器材大量流入西方,成为拍卖场上的新
宠。沃特自然又有不少新的收获。他承认,自己虽在情报文物方面是全美的权威,
但对情报“玩具”的收藏,远不如好友凯西。凯西是位历史学家,也是位情报器材
的设计者,他曾走遍全球搜寻。如今在凯西8000平方米的路易斯安那州的别墅里,
珍藏了3000样“宝贝”,其中还有一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单人潜水艇。
(1995年第4 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一份未发表的悼词
淑芳译
在遥远的童年时代,父亲在我生日的那天送给我一本意大利著名作家乔瓦尼约
利的名著《斯巴达克》。从这天起,也正是这本书使我“迷恋”上了意大利。世界
上我最想见到的是那用白大理石建造的大斗兽场。热爱自由的、多情的斯巴达克在
这个舞台上开始了自己通向自由的悲剧道路。我的脑海里常清楚的浮现出那座充满
阳光的广场,耳边则回荡起斗兽人的脚步声,以及数百人共同的吼声:“悄撒,皇
帝,誓死如归的人们欢迎你!
1941年卫国战争开始的时候我刚14岁,可我已在X 光工厂当上铣工。一年后企
业疏散到哈萨克的阿克久宾斯克市。在那被上帝遗忘的荒无人烟的地方,我向同车
间的同事多次讲述过《斯巴达克》的故事。由于当时劳动力不足,我的这些同事大
多都是战时提前释放的刑事犯。
能想办法打发漫长无聊的夜晚时间的人就会受到大家的尊敬。对我说来,我从
这些被释放的刑事犯听众那里积累了聪明智慧,这对我以后的侦察工作不无益处。
最主要的是我学会了用第六感觉区分好坏人,并且用拳头凑那些狗崽子。
战争结束了。我结束了十年制学业并升入莫斯科外贸学院,再次萌生了赴意大
利参观大斗兽场的愿望。在金融财政系学习期间,我在高深的经济科学方面取得了
好成绩,而且获得了基础课老师贝斯特罗夫教授的青睐。
毕业考试后,贝斯特罗夫教授把我调到苏联外贸部外汇管理局,并且立即让我
当上他的高级顾问,几个月后便被派往国外短期出差。而所要去的国家正是意大利。
由于梦寐以求的理想成了现实,我简直是欣喜若狂。工作期间我竭尽全力,尽量不
辜负领导的信任,超额完成了实习计划。特别是我写的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