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下)-第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怀念,例如,在《爱情的花园》中有这样的
诗句:“啊,美丽的鸽子,我将把你捧在手上,/一边唱歌,/一边把你带到
一个地方。/带你到繁花似锦的国家,/带你到美好之邦;/带你到清泉洗浴和
畅饮,/带你到树荫下乘凉。/”全诗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和山花的清香,流露
出诗人竭力追求一种农民式的幸福的强烈愿望。
… Page 66…
恰佑比非常关心人民的命运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喜剧《十四岁的
新郎》批评了阿尔巴尼亚农村中男尊女卑、买卖婚姻等落后习俗和封建思想。
恰佑比还是一个胸襟宽广的国际主义者,不仅为自己的苦难同胞忧虑难过,
而且还为埃及农民的悲惨遭遇愤愤不平:“这里有许多公爵和巴夏老爷,/
别依比驴还要多,/富人富得忘了自己有什么东西,可是大多数人却在忍饥挨
饿。/”(《埃及》)
总的来看,尽管恰佑比也写过一些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但文学史
家却仍然定评他为现实主义诗人。从恰佑比的创作开始,现实主义才在阿尔
巴尼亚新文学中占有了应有的地位。
恰佑比的诗歌创作与民歌有着很深的联系。他创造性地从民歌中汲取营
养,不仅学习民歌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铿锵上口的韵律,更主要的是从民
歌中吸取了大量素材,经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形成了一种带有浓厚的民歌风
格的新诗歌。它来源于民歌,但又增添了新内容,表现了新的思想,将民歌
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恰佑比在描写自然景物、刻画人物方面,具有很高的修养。他能用最简
练的笔墨描绘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例如,他对故乡扎戈利的塞贝尔村的风景
描写,就很有代表性:“石头累累遍山川,/草儿青青盖平原,/田里小麦金
灿灿,/河水浇山银光闪。/”寥寥几行诗,便让如锦似绣的山村风光跃然纸
上。
恰佑比虽然是个诗人,却能像小说家和剧作家那样成功地刻画人物,塑
造典型。如《十四岁新郎》中古怪落后、多嘴多舌的村妇塔娜,《死后》中
的假爱国者、土耳其的间谍阿达穆迪,便是阿尔巴尼亚民族复兴文学中塑造
得很成功的反面人物。另外, 《死后》中滑稽可笑的仆人泽奈利,蛊惑家、
叛徒迈赦迪·弗拉舍里,天真幼稚的新闻工作者乌尔科,轻佻的女教师柳塞;
《十四岁的新郎》中满脑子封建思想的懒汉爸爸万健里,不讲信义、心肠毒
辣的桌莱依卡等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阿尔巴尼亚民族复
兴文学的画廊。恰佑比为塑阿尔巴尼亚新文学最早一批典型形象,作出了重
要贡献。
恰佑比的政治讽刺诗,猛烈地抨击了土耳其统治者、希腊沙文主义者、
地主和政客。因此,后人尊称他是阿尔巴尼亚讽刺文学的创始人。
恰佑比创作的几出戏,是阿尔巴尼亚剧坛上最早的剧目,他对建立和发
展阿尔巴尼亚戏剧事业,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恰佑比改编的拉封丹的寓言以及自己创作的寓言作品,在阿尔巴尼亚文
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直到今天,恰佑比仍然还是阿尔巴尼亚杰出的寓言
作家。
恩德莱·米耶达(1866—1937)是一个自幼就受到过耶稣学校教育的牧
人之子,后来还到西班牙、意大利和波兰的天主教学校学习过。曾荣获神学
和哲学博士学位。当了神父以后却与宗教界的虚伪行为格格不入,把心灵和
感情全部寄托在诗歌创作上,经常写诗,表达对正义事业的向往和对祖国的
热爱。不久,米耶达便抛弃了神父的职业,投身到爱国运动的行列中。1901
年,他在斯库台创办了一所旨在开展阿尔巴尼亚语言教育,出版阿尔巴尼亚
文书藉的“光明文化协会”。一年以后,他出席了在汉堡举行的东方文化会
议。会上,他作了关于阿尔巴尼亚语言问题的讲演。正义的爱国行动却遭到
土耳其当局的迫害。米耶达回国后被捕遭流放。残酷的打击并没有影响他的
… Page 67…
爱国热情,释放后更加努力地从事阿尔巴尼亚语言的研究工作,出版了不少
质量很高的教科书。1908年,米耶达作为“光明文化协会”的特派代表,出
席了玛纳斯蒂尔会议。1916年,他还作为“文学委员会”的代表,从事过阿
尔巴尼亚语的缀字法工作。1917年发表了抒情诗集《青年之歌》,引起了强
烈的反响。1920—1924年,他作为斯库台市议会的代表,参加了民主运动。
索古皇帝当权后,米耶达退出政治舞台,过着一种清贫的农村神父的生活。
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还重新当过阿尔巴尼亚语教师,继续从事语言研
究工作,关心文学事业。1937年,米耶达逝世于斯库台。
米耶达的作品有诗集《青年之歌》(1917)、《利苏斯》(1921)、《自
由》(1937)和《斯库台》(1939)。另外还有一些儿童诗和散文作品。
诗集《青年之歌》是米耶达的代表作,其中行数较多,影响较大的诗篇
有《夜莺的哭泣》、《流放者》和《生活的幻想》。《夜莺的哭泣》把在土
耳其残酷压迫、蹂躏下的阿尔巴尼亚比喻成被牢牢地锁在笼子里的夜莺,他
期望尽早打开鸟笼,让祖国这只灾难深重的夜莺“快快飞腾,飞向森林和树
丛。”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未来抱有无比坚定的信心。全诗感情真挚,
笔触细腻,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浪亡者》是一首带有故事情节的抒情叙事诗。诗中通过一位流浪者对
一只仙鹤的回忆,巧妙而优美地表达了诗人思念祖国和亲人的深厚而纯朴的
感情。
《生活的幻想》细致地描述一个农家母亲和两个小女儿的艰难生活和不
幸遭遇,表现出诗人关心农民的命运,同情同农民的疾苦的人道主义思想。
在这首诗里,诗人还用简练的笔墨塑造了卓加、辽基娅两个人物形象。
在诗集《青年之歌》里,还有一些洋溢着爱国主义感情,对社会不合理
的现象表示愤懑的诗。《留下的人》赞美了为祖国而献出生命的孩子,同时
也向那些祖国的蛆虫——别依、地主和富人们提出了抗议。在《斯坎德培之
墓》一诗中,诗人满怀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颂赞了斯坎德培光辉的业绩
和不朽的人生。《巴布纳的穆斯塔发巴夏》是阿尔巴尼亚新文学中最有代表
性的诗篇之一。在这首诗里,诗人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谴责了叛徒、强盗穆
斯塔发巴夏,表达出诗人强烈的反封建情绪。
《青年之歌》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集,其中不少诗篇不乏
现实主义的叙述和描写,它不愧是阿尔巴尼亚古典诗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之
一。
《自由》是在阿尔巴尼亚人民同土耳其侵略者进行决战的年代创作的,
全诗激荡着高昂的爱国主义情感,历来被誉为阿尔巴尼亚新文学的名篇佳作
载入史册。
米耶达是一个进步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一个民主主义者,为在阿尔巴
尼亚建立民主制度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尽管他是一个耶稣教信仰者,但却无
情地揭露、鞭挞了反动的天主教首领。米耶达在抒情叙事诗创作方面,作了
艰苦的努力和大胆的尝试,为发展新文学中崭新的体裁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米耶达在使用描写、对比、比喻、借喻、讽刺等艺术方法方面独树一帜。他
的景物描写别具色彩。他的语言丰富优美,在使用诗行、诗段、韵律等方面,
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修养。
民族复兴后期成就颇大的诗人、作家和学者,还有萨米·弗拉舍里(1850
—1904)、阿斯德伦(1872—1947)、米哈尔·格拉梅诺(1872—1931)、
… Page 68…
留依吉·古拉库奇(1879—1025)和雷斯托·西里奇(1882—1936)。萨米·弗
拉舍里的主要作品有话剧《信义》、小说《泰拉特与费特奈特的爱情》、《卡
穆苏—阿拉姆》 (六卷本《历史和地理百科全书》)、《卡穆苏—提尔基》
(《土耳其语辞典》)。另外还翻译了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的世界》。萨
米·弗拉舍里的代表作是政论《阿尔巴尼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阿斯德
伦的主要作品有诗集 《阳光》(1904)和《幻想与眼泪》(1912)。在这两
部诗集中,诗人抒发了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倾吐了对纯洁爱情的一片真心。
格拉梅诺的主要作品有话剧《阿尔巴尼语言的诅咒》和《毕洛之死》。小说
有《洗礼的坟墓》、《吻》、《阿尔巴尼亚起义》等。古拉库奇的重要著作
有关于诗韵学的《阿尔巴尼亚语写诗法》和诗歌《魔女之死》。西里奇的主
要作品是诗集《流血日月的镜子》。
… Page 69…
民族独立时期文学
1912年,遭受土耳其统治五个世纪的阿尔巴尼亚,终于获得了民族的解
放和国家的独立。从这时候开始到民族解放战争前夜的文学,被称作民族独
立时期文学。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12—1924年为
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文学,主要继承了民族复兴文学的进步传统,歌颂爱
国志士为建立民主制度而进行的斗争,仍然是中心主题。1924—1934年的十
年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级里,索古皇帝的独裁统治,使进步文学遭到了极
大的摧残和破坏。1934—1936年为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里,革命与反革命、
进步与倒退的斗争非常激烈。在文学领域里,一批新生力量在同旧势力的搏
斗中成长起来,诗人、作家米吉安尼是新手力量的杰出的代表。许多青年作
家团结在米吉安尼周围,形成了著名的“1935年的一代”。他们中间著名的
人物有威里·斯塔发(1915—1939)及其弟弟契玛里·斯塔发(1921—1942)、
依达·布尔卡 (1908—1967)、谢弗契特·穆萨拉依(1914—1989)、迪米
特尔·舒泰里奇 (1915—)、彼特洛·马尔科 (1910—)、阿列克斯·恰奇
(1916—1988)、安德列·瓦尔菲(1914—)等。这批青年作家以在科尔察
创办的《新世界》为阵地,同消极的浪漫主义、颓废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他们主张:文学应当是现实主义的,应当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和推动社
会前进的工具。他们坚决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
这批青年作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它们愤怒地揭露
黑暗的现实,大胆地展望光明的未来。
米吉安尼是米辽什·吉尔吉·尼古拉(1911—1938)的笔名。他生于斯
库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很早就丧失了父母双亲,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悲惨遭
遇,对他的创作有很大影响。米吉安尼年轻时受到了俄罗斯进步作家和苏联
革命文学的熏陶,逐渐认识了封建道德和宗教的虚伪性。离开玛纳斯蒂尔的
东正教讲习班之后,米吉安尼在斯库台城郊当了教员,与农民兄弟保持密切
的联系,深刻地了解了农民的贫困和愚昧。1935年春,米吉安尼回到斯库台,
写完了诗集《自由的诗》,后来与《新世界》密切合作,发表了许多诗文。
1934—1936年,是米吉安尼创作的盛期,发表的作品包括诗集《自由的诗》
和大量的散文。
《自由的诗》由《复兴之歌》、《贫困之歌》、《西方之歌》、《青年
之歌》和《最后的歌》五部分组成。在卷首诗《序言的序言》中,诗人以唯
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大声地向世界宣布:人们再也不相信上帝,再也不被
《圣经》的神话故事所欺骗,表达了他愿为人类的自由和正义事业而献身的
决心和意志。
《复兴之歌》由《新时代的儿女》、《让人诞生吧……》、《觉醒》、
《火星》、《青春颂》及 《未唱出的歌》六首诗组成。在《新时代的儿女》
中,诗人写道:“兄弟们在黑暗中诞生、成长”,从前的受苦人,如今也懂
得了自己的伟大,并且要投身到新的战斗中,以此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