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儒家经典,“三年不窥园”。汉武帝时”举贤良文学之士”,他以三篇对策
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大一统的哲学理论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切中武帝下怀,深得武帝赏识。董仲舒一生著述繁多,流传至今的只有三篇
《举坚良对策》,又称《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一书82篇。他在公羊春
秋的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揉合法家;阴阳家的某些主张,将儒家思想
改造成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体系。
(1)神秘主义的“天人感应”论
董仲舒的全部哲学思想都是为汉王朝封建专制统治制造理论根据的。象
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封建政权一样,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也需要“神权”
的支撑。中国奴隶社会里没有象欧洲、印度等地方那样形成强大的宗教神权,
儒法道等都是以世俗学派、思潮的面貌出现的。然而,封建政权天生的要与
神权相结合。一种学说要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就必须进行一番宗教神
学化的改造。董仲舒完成了这个任务。他借儒家《春秋公羊传》的“微言大
义”,单发出一套唯心主义目的论的“天人感应”说,为儒家思想罩上了神
秘主义的宗教神学色彩。
“天人同类”的观念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基础。他认为“天”是宇宙
… Page 65…
万物的主宰,天按照自身的体制有目的的制造出人类以及人世间的种种事
①
情,他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
②
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天按照它的样子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宇宙的缩
影,人身有366小骨节,副天之余有366日之数,大骨节12,副月份之数,
③
内有五脏,副五行之数,外有四肢,副四季之数。不仅人的形体与天同类,
人的情感意识也与天同类,他说:“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
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
④
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总之“人之性情有由天者矣。”在董仲舒看来,
人完全是“天”的复制品,人是一个缩小了的小宇宙;宇宙则是放大了的一
个“大人”。这种比附实际上是把自然拟人化了。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拟
人观,是其天人感应说的基础。
董仲舒讲的“天”是有意志的。他把阴阳五行和自然季节的变化说成是
天的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动。如说:“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
⑤
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他认为天有阴阳二气,“阳尊阴
卑”,阳气仁,体现天的恩德;阴气戾,体现天的刑罚,天尚德不尚刑,“天
数右阳而不右阴”,以阳为主,以阴为从。这实质上是把阴阳二气伦理化了。
董仲舒又以“五行”说成是“天之次序”,并与人的等级次序相比附,如天
①
有“五行相生”,人有“父子之序”,“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
他还将人的忠与土的“厚”相比附,认为“事君,若土之敬天也”,“圣人
②
之行,莫贵于忠,土德之谓也。”这样,董仲舒抽去了阴阳五行说的朴素唯
物主义因素,将其演变成了神秘主义的唯心主义目的论。
董仲舒利用当时科学对声音的“共鸣”、“共振”现象,以及医学上自
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农学中天象对作物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来解释天与
人的关系,提出“天人感应”说。他说:“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
此物之以类动者也。”这就是“同类相动”。人与天同类,也应相动,也就
是“天人感应”。天按照它的意志安排了人间的事理,并通过祥端或灾异来
体现天的意志。他说道:“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
亦先见”,他引《尚书传》中的例子说:“周将兴之时,有大赤乌街谷之种
而集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天之见此以
③
劝之也。”按照董仲舒的说法,上天制造人,是要人来实现天的意志,人的
行为符合天意,天就喜欢,就降祥瑞,以褒奖;人的行为违背天意,天就震
怒,就降灾异以示“谴告”,如仍“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
变,而伤败乃至。”可见,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主要为了说明现
存社会秩序是上天安排的,大家都要老老实实按照天的意志办事,否则就会
受到天的惩罚。这一方面对老百姓有欺骗和恐吓作用;另一方面,对统治者
① 《春秋繁露·阴阳义》。
②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③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④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⑤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①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②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③ 《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 Page 66…
也有一定的警戒作用,要他按照上天的意志实行仁政德治,做个有道之君,
否则失道就会受到上天惩罚,乃至败亡。这也算是对至高无上的君权的一种
限制,一种冥冥之中的神权的限制。
(2)“大一统”的封建政治思想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为汉王朝封建专
制统治的“一统”天下制造理论根据。
封建专制主义政治的核心问题是皇权问题,董仲舒将天人感应、天人合
一的神学理论应用到政治领域,提出了“君权神授”的观点。他说:“唯天
①
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前面已讲过“天”是至高无上的,那“受命于天”的“天子”(君王)是天
在地上的代表,也就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说:“人主立于生杀之位,与天
②
共持变化之势”,“天地人主一也。”君权神圣的理论为封建皇权罩上了一
层神圣不可侵犯的灵光,使天下诸侯臣僚百姓都在“君权神授”的天威之下
“尊君”,老老实实地接受皇权统治。这一方面对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
起着欺骗、恐吓和遏制的作用;另一方面,对诸侯割据势力和地方豪强势力
与中央集权的对抗也是一个思想限制。
董仲舒认为,要想巩固政治上的一统局面,就必须统一思想。他说:“春
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因此,他主张把特别重视“一
统”的儒家思想定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他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
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让
①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的这
一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要求,被汉武帝所接受。从此
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独尊”地位,孔子也被神化,推为素王,
奉为“圣人”,具有了“教主”的意义。然而,董仲舒所推崇的儒家思想已
不是孔子本人的儒家思想了,而是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杂揉各法阴阳各
家学说改造而成的更适合封建专制政治要求的新儒家思想体系了。
(3)“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世界观。
为了说明封建制度是绝对的,永恒的,董仲舒还提出了“天不变,道亦
不变”的形而上学的命题。他看到了对立面的普遍存在,指出“凡物必有合。
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
有美必有恶;有顺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昼必有夜。此皆其
合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
合各有阴阳。董仲舒看到了对立面的存在,但他只强调对立面之间的相合,
而不承认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他认为矛盾的双方总有一方永远处在主导的
地位。一尊一卑,其地位和性质的不同是永恒的,不变的,不可转化的。他
说:“阳之出也,常悬于前而任事;阴之出也,常悬于后而守空处。此见天
之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任刑。”在董仲舒看来,阳尊阴卑,阳上阴下,阳
先阴后,阳为主阴为从,这是“天之常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
① 《汉书·董仲舒传》。
②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① 以上引文均自《汉书·董仲舒传》。
… Page 67…
道亦不变。”董仲舒以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来说明封建统治秩序和伦常关系
的亘古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阳尊阴卑,那么,
君、父、夫永远处于统治地位而臣、子、妻则永远处于服从的地位,这是天
经地义的,其位置是不可动摇的。此乃“王道之三纲。”这就是后来形成的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说教的发端。在此基础上,董仲舒强调
“正名”。不管实际如何,只要有名份,就处在相应的位置上,就拥有这个
“名”所给予的权利或义务。这种思想后来发展成“名教”。董仲舒不仅概
括发展了“三纲”说,而且把纲常名教说成是天的意志的体现,且是水恒的,
万古不变的。他的这种封建纲常名教思想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
董仲舒也不是绝对否认变化,托古改制正是公羊学派的特征之一。但是
这个变化是在“道不变”的范围之内的“权”变。为此董仲舒提供出了“经”
和“权”的概念。“经”是指通常情况,“权”是指异常情况。他承认在非
常情况下的变通是必要的,但“权虽反经,亦必在可以然之城。”也就是在”
道”的范围之内。道永远是正确的,弊政在于“失道”。因此,“王者有改
①
制之名,无易道之实”。即使是改朝换代“易姓更王”,“徙居处,更称号,
改正朔,易服色”,也只是顺天志而明自显,纠正前代的失道之弊,恢复天
之正道而已。最终仍然是“天不变,道亦不变”。
(4)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人性论
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舒认为,人的认识主要是认识、体
察天意。能否与无意相符,就是人的认识和行为是否正确的标准。认识天意
的途径,一是观察天的“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如四时寒暑更替,祥瑞灾
异变化等;二是向内自省,体会天意。即“道莫明省身之天”董仲舒认为,
天人本是就是合一的,天意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之中。因此,没有比向内反省
更能认识“天意”的了。这就是董仲舒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董仲舒用这种唯心主义认识论观察历史,指出了英雄创造历史和循环论
的唯心史观。在他看来,天的意志不是任何什么都能认识到的。只有圣人才
能真正体察天意,他们能知“天地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