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雪白血红 作者:张正隆 >

第34节

雪白血红 作者:张正隆-第34节

小说: 雪白血红 作者:张正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点意见两种回声。主张走的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主张留的人说:还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还有几万人,就是上山当“胡子”也能坚持几年。主张走的是多数,据说职务也较高。“走”、“留”天平一边倒。
  当时对我们来说,天寒地冻,衣食困难,根据地狭小,敌人嚣张……
  都不可怕,可虑的是我们自己形不成“武松的拳头”,没有“打虎”的坚强决心。③萧劲光这段话,可谓一语中的了。
  会场形势挺糟,战场形势不妙。敌人两个师逼近梅河口和辑安。会场重于战场。几个师长回部队准备打仗,这边继续争论走与留。据说,有的主留派也有些动摇了。
  就在这时,一辆火车头载着陈云,从临江连夜赶到了七道江。
  大衣上是雪,眉毛上是霜。
  陈云很喜欢用“做文章”,来比喻研究问题。这次,开门见山,还是这样:大家谈谈,南满是不是没有“文章”可做了?
  这是一栋日本房子,一个个小房间就像鸽子笼。窗外大雪飘飘,屋檐下吊着尺把长的冰椎,室内喘气就像吸烟人喷出的烟雾。比这更冷峻的,是从三面紧逼上来的强大敌人,和令人心急如焚的争执不休的走与留。陈云却全然不觉似的,和大家围着火盆烤火,要大家和他一道“做文章”。随着推门呼拥进来的冷气消逝后,气氛缓和了,也活跃了些。大家各抒己见,做起“文章”来。
  关于“文章”如何做得真,做得准,做得实事求是,陈云在延安时就有论述,就是“全面、比较、反复”:所谓全面,不仅要看到正面,还要看到反面;不仅听正面的意见,还要听反面的意见。所谓比较,一是左右的比较,二是前后的比较。所谓反复,就是事物初步定了以后,还要摆一摆,想一想,听一听不同意见。④由此,就不难理解他写在黑土地上的那些“文章”了。
  几位老人说,得知陈云要来,大家就认定他是来拍板的。这位东北局副书记、民主联军副政委,确实是来拍板的。而且,当他主动请缨来南满任分局书记和军区政委时,东北局明确指示是要坚持南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管执行指示就是了,否则,他此前此那些“文章”就该是另一种样子了。在这举足投步都关系到黑土地战略全局的关头,他要把每个人的“文章”都听听看看。当他感到“文章”已经成型了,时间又不允许慢慢“推敲”时,他就毫不犹豫地拍板了。
  “文章”大意是:我们不走了,都留在南满,一个也不走。留下来打,在长白山上打红旗,摇旗呐喊。当年抗联力量那样小,还坚持了10年。我们条件比抗联好多了。
  敌人战略方针是“先南后北”。若放弃南满,就正中敌人下怀,免除后顾之忧,可以全力以赴对付北满。东北敌人好比一头牛,牛头牛身冲着北满,一条尾巴留在南满。松开尾巴,那就不得了,这头牛就会横冲直撞,南满保不住,北满也危险。抓住这条尾巴不放,那就了不得,这头牛就蹦跳不起来。
  去北满,过长白山要损失几千人。将来打回来,还要损失几千人。留下来会很苦,损失也不会小。但这两种损失,意义是不一样的。
  萧劲光是搞军事的,很有学问。大家都是搞军事的,学问都比我大。
  仗怎么打,你们大家研究。但是,南满有文章可做,南满应该坚持,而且能够坚持,这个板我敢拍——我就这么拍板了!
  前面写了,陈云曾充分肯定避免锦州决战和成功地指挥四平撤退,说这两件事处理不当,东北就很难有后来的好形势。
  同样,陈云若不是在七道江会议上拍了这样一板,东北也难有后来的好形势。
  七道江说,新开岭说
  毛泽东说:“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做为战略上和战役中“再坚持一下”的典型范例,七道江会议和新开岭大捷,理所当然地被写进了那么多回忆录,还写了那么多专文。
  却理所不然地回避了关键时刻的很多情节。
  据说,新开岭战役打到节骨眼上时,有人要撤,有人坚决不同意,言辞很激烈。这难道不是关键时刻的关键情节吗?然而,正因其关键,才需要含糊其辞,或轻描淡写,或干脆省略不提。否则,都端出来多难为情?就像七道江会议的多数派一样,所有文章都见不到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大敌当前,时间也是敌人,与少数主留派唇枪舌剑尖锐对立着的,好像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影子,只是这些影子罗列的一堆问题。于是,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你没错我没错大家都没错,和和气气吃了一顿大锅饭。
  谁也不想把谁“揪”出来,可这是历史呀。
  如果当年也是这样做文章,共产党就没有今天了。
  如果仅仅是一个新开岭和七道江,这一节就是“向钱看”了。
  撤也好,打也好,走也好,留也好,也就是个对事物的认识,说到家也不过是个“能力”、“水平”问题。而天才也有水平低的时候。可生活却不是这样。昨天可以让今天背上十字架,今天也可以让昨天背上十字架。一旦倒霉成了“黑帮”,“走资派”,或是“上了贼船”什么的,就“路线”呀,“立场”呀,“感情”呀,一顶顶帽子在头上叠座珠峰。再“七道江”,“八道江”,“新开岭”,“旧开岭”,祖宗三代翻个底朝天。顷刻间,“一贯正确”就变成了“一贯错误”,“一贯反动”。
  所以,你能责怪这种“大锅饭文章”吗?
  新开岭和七道江什么都知道,也什么都理解。
  但是,历史沉淀到今天,它们还应该沉默吗?
  而且,它们要说的并不止这些。
  第17章:热雪
  杜聿明的战略,始终是“先南后北”。四平保卫战期间,他首先攻占本溪,然后分兵北上,一鼓而下四平。现在,他又故技重演,四犯临江,准备先击破南满共军,再向北满挺进。
  林彪则针锋相对。北满不支,南满出击,南满困难,北满出援。四保临江,三下江南,又拉又打,叫你首尾不能相顾。用黑土地上的话讲,叫作“劁猪耳朵战术”。
  一首快板诗《筛豆子》,把这段历史形象化了:国民党,兵力少,南北满,来回跑。
  北满打了它的头,南满打了它的腰。
  让它来回跑几趟,一筐豆子筛完了。
  筛豆子,大家干,咱把反动派筛几遍。
  南满消灭它几个师,北满消灭它几个团,机动兵力筛完了,可筐再打歼灭战!
  天气是朋友,也是敌人
  1946年12月27日,郑洞国坐镇通化,指挥五个师进攻临江。3纵和4纵10师、独立师正面阻击,4纵主力深入敌后。经大小10余次战斗,歼灭国民党7千余人。
  1947年1月5日,1纵、2纵、6纵和三个独立师,一下江南。围点打援,先在张麻子沟和焦家岭,将来援的新1军两个团主力歼灭,又将所围之点其塔木攻克。
  4纵主力在敌后做手脚,闹天宫,迫使郑洞国将进攻临江的两个师调回。
  北满再南下,杜聿明赶紧调集四个师北上迎战。
  同年1月30日,杜聿明调集三个师,分三路再犯临江。3纵和4纵10师,以优势兵力将一路击溃。4纵主力在敌后大打运动战,攻城夺地,使敌无力再进。2月16日,杜聿明又集结五个师三犯临江。3纵和4纵10师凭险据守,歼敌两个团,乘势反击,迂回包围,迫使敌人后退。4纵主力和独立师,在敌后如法炮制,所获甚丰。
  2月21日,1纵、2纵、6纵和独立师共十二个师,突然下江南,攻歼城子街新一军一个团,占领九台和农安。乘胜攻击德惠,久攻不下。杜聿明立即指挥四个师北上,并打开小丰满水库,使松花江水陡增,企图阻隔民主联军于江南进行决战。民主联军拼死涉过松花江,杜聿明紧追不舍,并以部份兵力突入江北。乘立足未稳,林彪突然杀个回马枪,三下江南,将87师和88师大部歼灭。
  3月29日,趁松花江解冻之机,杜聿明以十四个师的番号七个师的兵力,妄图一口吞掉南满主力,完成“先南后北”计划。4纵副司令员韩先楚,指挥3纵和4纵10师,以少数兵力将中路冒进的89师和54师一个团,诱至三源浦西红石砬子预设战场,突然发起攻击,歼敌7千8百余人。其它二路,不战自退。
  四保临江和三下江南,遂告结束。
  国民党在黑土地上的主动权,遂告易主。
  “头九不算九,二九冻死狗,三九四九石头裂口,五九六九穷人伸手。”
  “冻死狗”和“石头裂口”的时候,正是仗打得最激烈的时候。
  地是白的。山是白的。天是白的。连太阳都冻白了,像小孩子们玩耍滚上去的一个雪球,冷冰冰挂在天上。积雪冻得像冰一样坚实。大地冻裂了,张开一道道纵横的口子,极易蹩断马腿。老百姓称之为“鬼呲牙”,“鬼咬腿”。
  民主联军后勤部颇具战略目光,棉衣里子大都是白的。可一次行军下来,就油渍麻花,黄不了叽了。里子不是白的,雪地行军作战,就像样板戏中少剑波的小分队一样,披件白斗篷。舞台上的斗篷如银似雪,生活中的斗篷像孩子尿布。脸上则由老天爷帮着洗,眉毛胡子全是霜,两个鼻孔喷云吐雾。远远望去,天地一色中,队伍就像腾云驾雾。
  风助火势,也助寒威。无风零下30度不觉太苦,有风零下10度就苦不堪言。狂风吹透衣裤,拼命劫掠热量,脸像针扎刀割似的。“大烟泡”一刮,天昏地暗,睁不开眼,迈不动脚。掉队了,十有八九别想归队了。
  最易冻伤处为手脚、耳鼻和面部。撒尿没有用棍子敲的,但撒完尿裤门没系好冻坏生殖器的,却不鲜见。最初感觉疼痛,不久麻痹,抓摸无感觉,即已冻伤。初时皮肤呈红色,继为紫色,后变成白褐色。深紫色尚可治愈,白褐色即已无望。
  张麻子沟伏击战时,江拥辉是1师副师长。老人说,部队在没膝深雪地里趴了一夜,回来路上赶上大风,全师冻伤3千多人。主要是没经验,到宿营地就进屋了。应该把冻伤部位用雪搓红了再进屋。就像冻梨,得放到凉水里缓,放到热水里就烂了。
  长春军分区原司令员杨克明老人,当时是3师7团副团长。
  老人说:二下江南北撤时,国民党打开小丰满水库放下的洪水,把两里宽的江面都漫平了。雾气腾腾,几里外就能看见。江边柳丛和芦苇结满霜挂,江面蒙蒙,看不真切。顺江而下的冰块撞击着,嘁哩喀嚓的,像妖魔鬼怪磨牙。
  前面部队有的过去了,有的正在过。有的脱了裤子,有的没脱。浅处没膝,深处没腰。水下是原来的冰层。棉衣泡水像铅砣似的,滑倒自己很难爬起来。
  十几辆满载弹药粮食的大车陷在江心里,牲口冻僵了,淹死了。干部战士以班为单位,互相拉扯扶架着。冰块能躲就躲,躲不开就用刺刀挑,用枪托砸。炮弹不时在江中爆炸,溅起水柱,落下殷红。
  看着江水,有些发怵,可来不及犹豫。下到江里,水凉砭骨,也能忍着。
  好歹上岸了,就冻得不行了。棉裤硬梆梆,两条腿有水桶粗,只能一步一步挪。
  有的上岸就抽筋了,冻僵了。
  我是骑马过去的。上岸就组织部队,拖拉拽架那些不能动弹的,不马上弄起来就完了。
  咱们过来了,国民党就没这劲头。
  没有北满又打又拉,南满就够呛了。松花江若不封冻,北满部队也不能那么跑来跑去连打带拉。老天爷帮了大忙。
  最苦的是南满。
  南满根据地四个小县只有22万人。22万人养活近6万部队和地方干部,地方又穷,就更艰难。一保临江前,3纵、4纵近半数人还穿着单衣。南满分局和辽东军区,号召机关人员捐衣服。4纵挺进敌后时,一些人还是单衣单鞋。
  比较普遍的是有大衣就没被子,有被子就没大衣。当时有句话,叫作“两个纵队一套被装”。
  最苦的是3纵,3纵最苦的是8师。
  当年的8纵政委刘光涛老人说,那时3纵非常羡慕4纵。4纵在敌后打游击,到处跑,7师、9师多少都能活动活动身子骨,就8师守山头,不能动窝。
  有句顺口溜,叫“8师顶,7师拱(攻),9师转(迂回打援)”。师团还行,指挥所能找到房子,营以下就蹲山头。蹲了三个多月,直到四保临江结束。
  山头没法挖工事,泥土跟石头一样硬。也不用挖。把雪堆起来,浇上水,拍打拍打,一会儿就冻得钢筋水泥般坚固。人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