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 >

第19节

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第19节

小说: 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首出色的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参军审讯囚犯的故事。诗
的前4句开门见山,由参军升堂传讯囚犯引出囚犯及其争吵喧哗。这
几句令人产生这样一种悬念:这些囚犯是何许人也?他们究竟犯了什
么罪?为何要在公堂上“争喧哗”呢? 对此,诗人为节省笔墨计,
未用叙述人的语言来交代,而是用故事中的人物--参军的一段训话
(“自古官中财……那可口舌争”)来作答:

  “自古以来,公家的钱财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凝就。你们身为官吏
掌管钱财,却将它窃为己有;人家不问你们,倘若要问你们,那就像
是摘颔下的胡须一样容易。作案时间久了,罪行就会暴露,证据如同
日月般明白;你们的隐情细节已被彻底查清了,难道还想抵赖吗?”

  参军的这番话交代了囚犯的身份是小官吏,指出了他们所犯的罪
是贪污,说明了“囚口争喧哗”的原因是不服罪。它看似义正辞严,
极有分量,给人的感觉是,这位参军定然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其实
不然。下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囚犯与参军的争辩(“参军心如眼…
…何苦独相困”):

  “参军你也太缺乏自知之明了!当初,你在科举试场尚未当官时
,也没什么大的声誉;现在你身任参军,是几时得以飞黄腾达的?你
无功而享受俸禄,这与盗窃又相差多少呢!你的上司对你宽容,不加
谴责。我们现在诚然有罪,可参军你也应该揣度自己的本分。我们贪
污是为贫困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你又何苦定要与我们为难呢?”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上级呵斥下级是理所当然的,而下级
冒犯上级则名不正言不顺,而且往往凶多吉少。诗人笔下的囚犯竟然
敢“与参军辨”,且措词激烈,不是要罪加一等吗?然而,“讯囚”
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诗的最后4句写参军对囚犯措词激烈的辩解,
非但未怪罪,反而无语以对,面有愧色,他感到再也无法审讯下去了
,只得终止审讯,对随从吩咐道:“包裹琴与书,明天我解甲归田算
了!”参军能愧对国禄,作出此举,这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是很不
简单的了。

  这首叙事诗在叙述一个参军审讯囚犯的故事中,以极经济的笔墨
勾勒出了两个主要人物——参军与囚犯的形象。

  参军,这个负责审讯囚犯(一群贪污小吏)的官员,在其身上体
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他身居参军之位,却是一个“无功食国禄”
,与窃贼相去无几的角色。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囚犯面前一开始竟
然表现出一种理直气壮、凛然不可犯的威势:“参军气益振,声厉语
更切”。在“有囚奋然出”,揭开他的外衣后,他羞愧难言,决定罢
官归去,这又说明他还有一点良知,并非无可救药的“黑心官”。

  那个与参军进行争辩的囚犯,在其身上也体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
性。他将公家的钱财窃为己有,成了一个贪污犯。但他犯罪的原因是
“为贫计”,这就说明他不过是那个社会的一个牺牲品而已。他在参
军训话后,奋然而出,与之争辩,并责问参军“无功食国禄,去窃能
几何?”点出参军的上司包庇参军,进而劝参军也不要跟他们这些囚
犯为难,这些都反映了他胆略过人、老于世故、能言善辩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刻画这两个人物,都是主要借助语言描写来
揭示其性格、完成其形象的。诗中,人物的语言与叙述人的语言相结
合,而以前者为主,两个人物的语言既反映出自己的性格,又有利于
完成各自对立面的形象。但二者分明又是各异的。如参军的训话直言
不讳,锋芒毕露,而囚犯的争辩则显得委婉,柔中有刚,这与他们各
自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相吻合。

  这首诗以抒情的笔调叙事,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当时的官吏、
官场与社会的嘲笑,因此,这也可以说是一首辛辣的讽刺诗。讽刺官
吏的诗,在唐庚之前已有不少佳作,且手法多样。唐庚的《讯囚》则
采用了另一种独特的讽刺手法。全诗写参军审讯囚犯,结果却被囚犯
反唇相稽,竟无语以对,羞愧无比,从而,决定罢官归去,这颠倒的
结果是多么辛辣的讽刺呀!小官吏有贪污行为,称得上小窃贼。参军
“无功食国禄”,可说是大窃贼。大窃贼审讯小窃贼,这本身就是对
当时的官吏、官场和社会的有力讽刺,而诗中“参军气益振,声厉语
更切”与“参军噤无语,反顾吏卒羞”等强烈的对比,则加深了诗的
讽刺性。

  综上所述,这首诗在叙述参军审讯囚犯的故事时,主要通过两个
人物的对话来表现,着墨无多,却使整个“讯囚”的过程逼真地展现
在人们的面前,参军与囚犯的性格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揭示,对当时
的官吏、官场和社会的讽刺入木三分,的确是一首叙事之佳构,讽刺
之力作。

  (原载广西大学《阅读与写作》月刊,1988年第8/9期合刊) 

渲染蓄势 舒卷自如 

  渲染,既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技法之一。
画家用水墨或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明暗向背和墨彩深浅,这是运
用于绘画上的渲染之法。作家泼墨如云,用众多貌似重复实却恰到好
处的语言描写人物或是景象等,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是文学创作
中的渲染之法。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对中国
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作了极其生动的渲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
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
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
婴儿”,大大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说服力。

  古代诗作中,运用渲染技法表情达意的诗作比比皆是,吕本中的
《别夜》、李觏的《乡思》等便是其中的一部分代表。读这些诗,我
们发现,无论是写史还是绘实,无论是言志还是抒情,作者们都擅于
将笔墨对准“一处”,进行多角度的描绘形容,从而使表现对象得到
淋漓尽致的刻画。像杨万里的《悯农》,作者为了突出农民的可悯,
一层层描写农民所受的灾难:“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闰岁
添长,使读者感觉到他们祸不单行,无以聊生,从而产生深深的怜悯
之情;而清代袁枚的《马嵬》诗,为了再现黎民百姓的苦难生活,为
了抨击黑暗的时政,作者用白居易《长恨歌》所咏之“恨”、杜甫《
石壕吏》所言之“苦”进行烘托,将政治倾向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及其他作品为表情达意,有时非渲染笔法
难以奏效。比如表现离别之情,你总说不舍得分别,离情最苦之类,
就显得浮泛苍白,而用渲染笔法,则容易打动读者。典型的如宋代柳
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
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
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
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经过词人如此层层铺垫,别情确实难忍
难承了。而吕本中的《别夜》、李觏的《乡思》尽管篇幅不长,却也
一句一层,蓄势渲染,情浓意切。既然运用渲染之法,可增强文章的
感染力,那我们今天作文就要将它“拿来”,为我所用。运用此法要
注意紧扣文章表达的中心,舒展自如,恰到好处。众所周知,文章须
中心突出,这是作文的基本要求。运用渲染之法自然也不能例外。否
则那就不是巧于渲染,而是重复、罗嗦了。当代著名散文家刘白羽的
散文名篇《日出》描绘“晶光耀眼”的日出美景,便巧于渲染蓄势。
作家在点破题旨后,不是马上具体描绘日出之景象,而是先写落日的
妙处,继而笔锋一转,引出海涅、屠格涅夫等外国名家对日出的描绘
,以及自己两次观日出之良机得而复失的遗憾,在此渲染蓄势下再来
描绘海上日出的美景。对“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一刹那”的
画面,作家更是大肆渲染,使瑰丽多彩的日出景象跃然纸上,给人留
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正是由于紧扣描绘海上日出景象这一中心渲染
蓄势,舒卷自如,恰到好处,此文的艺术感染力才如此强烈,令人击
节赞赏。

  运用渲染之法,也得注意自然妥帖,切忌生搬硬套。北朝著名的
叙事诗《木兰诗》,写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凯旋后返回故居的
情景,成功地运用了渲染之法:“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
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唐代大诗人杜
甫在其五言古诗《草堂》里效法《木兰诗》,对他重返故居的热闹场
面大肆渲染:“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里喜我归,沽酒携胡芦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这里,诗
人紧扣“喜归”这一中心,列举了“旧犬”、“邻里”、“大官”、
“宾客”等对他归来的态度,极尽渲染之能事,自然妥帖,毫无生搬
硬套《木兰诗》之感。因为渲染之中,渗透了诗人重返故里的独特的
喜悦之情。

  运用渲染之法,可借助于排比这一艺术手段。因为排比能加强语
势,使表达更为强劲有力,有助于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事实上,渲
染往往是与排比交织在一起的。上文所提及的毛泽东同志的文章,《
木兰诗》,杜甫的诗等,便是如此,俄国诗人阿·季莫菲耶夫的《婚
礼》也是这样。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大肆渲染,描写了一对恋人
坚贞不渝的爱情,讴歌了爱情与自由。全诗共三段,几乎全部由排比
句构成。以第一段为例:“我们的婚礼不在教堂,没有红烛,不戴花
冠,没有通常的典礼仪式,没有例行的婚歌颂赞!在昏暗的松林,黑
夜为我们主婚;多云的天空、黯淡的星辰,是这婚礼的证人;怒号的
狂风、不吉的鸦鸣,算作礼乐齐颂;悬崖和深渊,权充傧相;爱情和
自由,为我们铺展新床!”前4行构成一种排比句,其余的诗行则构
成另一种排比句,对恋人婚礼所处的自然环境极尽渲染之能事,造成
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可见,渲染之法,得排比之助,更具表现力。

  综上所述,渲染蓄势,舒卷自如,这是古诗的技法之一。今天,
我们借鉴此法,应注意紧扣文章表达的中心,做到恰到好处,同时,
注意运用自然,切忌生搬硬套,并且使此法与排比这一艺术手法揉和
在一起,这样,才能使艺术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原载《古诗欣赏与技巧借鉴》,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2年
版) 

一朵仿制的纸花 

  ——谈杨亿《泪》(二首之一) 
  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谁闻垄水回肠后,更听巴猨拭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

  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宋太
宗淳化年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其作品大都散失,现
存《武夷新集》收在《四库全书》中。杨亿是西昆体的主要代表作家
,其诗颇能反映出西昆体诗的特点:内容多写身边琐事,抒发个人情
绪,形式上刻意模仿唐代诗人李商隐,追求华丽的词藻,堆砌晦僻的
典故,讲究声韵和谐,格律严整,对仗工稳。其《泪》、《无题》等
一组诗便很有代表性。

  上录杨亿的七言律诗《泪》(二首之一)是一首伤春之作,前3
联列举历史上6件与悲哀有关之事,写6种泪。首联上句使苏蕙织锦事
,下句用司马相如与其妻卓文君事。据《晋书·列女传》记载,苏蕙
,始平(今陕西兴平)人,颇有文才,其丈夫窦滔在符坚时任秦州刺
史,后因罪被徙流沙。苏蕙思念不已,织绵为《回文璇玑图诗》,寄
赠窦滔。据《西京杂记》卷三记载:司马相如将要娶茂陵人女作妾,
“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这里,作者援引这两件
事,分别写思夫之泪与怨夫喜新厌旧之泪。

  颔联中的“垄”通“陇”,“猨”即猿的异体字。“谁闻垄水回
肠后”这句用汉乐府《陇头歌辞》意:“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
秦州,心肠断绝”,以此写漂泊者之泪。“更听巴猨拭袂时”这句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