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君不见晏鸟滥堆,决起随冲风”,以不随波逐流的水马儿与
不随风转向的晏鸟滥堆这两种虫来比喻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耐
人咀嚼,有隽永美。
三是用人物来比喻人物。如“何时却与徐元直,共访襄阳庞德公
”(《寄题刁景纯藏春坞》),以汉末时的徐元直(徐庶)比友人,
以汉末襄阳岘山德高望重的庞德公喻刁景纯,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刁
景纯的无限敬仰之情。
四是用事物来比喻事物。“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以飞迸的白珠比喻夏日落在湖面上的雨
脚。“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有美堂暴雨》),前
句以斟满了的酒溢出杯面比喻江水高涨似突出江岸,从而以水势烘托
了雨势之猛、雨量之大,后句以千根鼓槌急遽地敲打着羯鼓而发出的
响亮之音来比喻急骤的暴雨声,都产生形象美。
三、 艺术效果多方面
苏诗比喻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多方面的。
1.苏诗善于运用比喻状物写景,使景物历历如绘,鲜明生动。
《望海楼晚景五绝》(其一)“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十二回”,以雪堆、银山来比喻海潮来时
掀起的滔天白浪,便使海浪历历如绘,特征突出,收到了“状难写之
景,如在目前”的艺术效果。
2.苏诗善于运用比喻发抒情感。人之情,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
动,看不见,摸不着。苏轼运用比喻发抒情感,则使无形的情愫有具
体之感,委婉曲折有韵致。《过岭二首》(其一)诗云:“当日无人
送临贺,至今有庙祀潮州”,以唐代贬临贺尉的杨凭与曾被贬至潮州
的韩愈自比,慨叹诗人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令境遇相似者产生共鸣。
3.苏诗善于运用比喻摹写声响,使之具体化、形象化。“千杖
敲铿羯鼓催”,以千根鼓槌急遽地敲打着羯鼓而发出的响亮之音来比
喻急骤的暴雨声;“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
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润州甘露寺弹筝》),以三峡孤猿的啼
叫比琵琶声,以啄木鸟啄霜树之声喻琵琶与筝的和鸣之音。这些都给
人以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此外,苏诗善于运用比喻叙事说理,使事理具体明了。《和子由
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
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以飞鸿踏雪泥比喻人生之偶然、无定,使本
来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具体明朗了。后来人们将这4句诗概括为成
语“雪泥鸿爪”,用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综上所述,苏诗称得上取喻新颖奇妙,五彩缤纷。
四、取喻新颖奇妙之因
1.与诗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卓越的观察事物的能力有关。苏轼
当过京官,也出任过多处的地方官,晚年一再被放逐,不少名胜之地
留下了他的足迹。从坎坷不平的经历中,诗人获得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也练就了卓越的观察事物的能力。这些,都使他的创作、诗的取喻
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诗人假如没有亲临杭州西湖与目睹有美堂暴雨
,缺乏观察力,那是决计创作不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宜”与“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这样新颖贴切的比喻的
。
2.与跟苏轼学前人,而又具有独创精神有关。苏轼所喜爱的唐
代诗人韩愈,其诗就善于运用比喻,如《送元本师》、《岣嵝山》等
诗都较好地运用了博喻。苏轼受韩诗的影响,又勇于创新,因而,其
诗多用比喻,且取喻丰富,别具一格,颇有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原载《三角洲》文学双月刊)
托物寓意 言外蕴旨
诗是抒写作者怀抱的,也即《尚书·尧典》所谓“诗言志”,汉
代儒家董仲舒所说的“《诗》以达意”①。言志达意,可以直抒胸臆
,亦可托物寓意。一首托物寓意、言外蕴旨的诗作,往往令人读之如
嚼橄榄,回味无穷,较之直抒胸臆者则别有一番韵致。
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橘颂》便是一首耐人寻味的托
物寓意之作。它反映橘树的特性,赞美橘树“深固难徙”,“苏世独
立,横而不流”等美德,并以橘喻人,抒写诗人清贞无私的高尚节操
和坚强不屈的可贵精神,全诗物与人浑然一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颇具审美价值。
古诗的这种托物寓意、言外蕴旨的笔法,运用非常广泛,这可能
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自然界某些事物秉性特殊,容易触发诗人对某些
意念的联想;二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不能直抒胸臆,故而用
托物寓意之法。萧绎的《咏萤火》、欧阳修的《画眉鸟》、刘基的《
懊憹歌》等属于前者,王冕的《白梅》则属于后者。但不管属于哪一
种情况,都要求物、意相吻,象、神妙合。清代冯煦的《剑州闻蝉》
是首咏物诗,在他以前,已经有了骆宾王、虞世南、李商隐等人的咏
蝉诗,作者既要不步古人,又要使咏物自然贴切,这确实不易。诗人
抓住了露凄响沉、雨过新声这一点,唱出了独特的韵味,表现了独立
的思考。作为一种艺术技巧,托物寓意的手法能增强诗歌和其他样式
作品的形象性、含蓄性,故颇值得我们“古为今用”。
托物寓意,首先要寄托遥深,从深远的情志出发,亦即刘勰所说
的“吟咏所发,志惟深远”②。这样,作品才隽永有味,经得起赏玩
。寄托不深,不从深远的情志出发,即使状物工巧,作品写得有声有
色,至多也只能位列“中品”。其实,我们这里所讲的仍然是个作品
立意高深问题,因前面“立意”部分已有阐发,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既然要托物寓意,就得让深意有“物”可托,也就是要有吟咏对
象。日月星辰,山水泉石,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都可以成为吟咏
对象,但必须注意选用恰当。所谓恰当,就是吟咏对象的品性应与所
寓之意相切合,两者之间要有相似之处。倘若两者游离不合,则为失
当,也就创作不出托物寓意之佳构。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老黄
牛》抒写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情怀,寓意于老黄牛就颇为恰当:“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 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
奋蹄。”老黄牛的不辞辛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性与老诗人老
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正相切合。倘若诗人不是寓意于老黄牛,而
是托老虎以抒怀,那就失当了。因为老虎的特性是凶猛,与诗人所要
抒写的情怀无相似之处,故哪怕你将老虎描绘得惟妙惟肖,威风凛凛
,也无济于事。
托物寓意,要从深远的情志出发,选用恰当的吟咏对象,也要注
意“尽体物之妙”,也就是说咏物要不即不离,似花非花。一方面要
写得像这个“物”,不能离于物,可彼可此,咏牛的若也可用来咏羊
或其他吟咏对象,就失去了个性,让人不知所云。另一方面,不可胶
粘窘迫,为吟咏对象所囿,否则,难免韵味寡然。如时大本的《咏白
燕诗》:“春社年年带雪归,海棠庭院月争辉。珠帘十二中间卷,玉
剪一双高下飞。天上公侯夸紫颔,国中俦侣尚乌衣。江湖多少闲鸥鹭
,宜与同盟伴钓矶”,以“玉剪一双”写白燕之形,用“紫颔”、“
乌衣”指燕子,并反衬白燕,这就囿于所咏之物,影响了诗的艺术效
果,故明代诗人袁凯称之为“未尽体物之妙”。
状物,最常用的艺术手段有比喻、拟人、衬托、对比等。这些艺
术手段,可单独使用,亦可综合运用。欧阳修的《画眉鸟》运用了拟
人的手法, 状出了画眉鸟的自由自在,纵情恣意,也运用了对比手
法,将“销在金笼”与“林间自在”进行比照,突出了只有到广阔天
地才会大有作为的题旨,将主题表达得鲜明、形象;虞世南的《咏萤
火》则主要运用拟人手法,“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袒露了萤
火不甘沉沦、勇于表现自己的心迹,主题颇有深度;王冕的《白梅》
为了讴歌其冰清玉洁、兼济天下的品性,以衬托手法,绘其“冰雪林
中”的扎根之所,突出其“不同桃李”同流合污的性情,又以夸张手
法,言其清香“散作乾坤万里春”,将自己的抱负充分地表现出来。
毛泽东同志的《卜算子·咏梅》一词则综合运用了拟人、反衬、对比
、摹状等手段。“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
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
笑。”词的上片用冰封雪裹的百丈悬崖反衬梅花的俏丽;下片以“不
争”、“报”、“笑”等词语写梅花,使之著上人的感情色彩,这是
拟人,而“山花烂漫”既烘托梅花,又与上文的“悬崖百丈冰”形成
对比。这样,就使傲岸挺拔、坚强乐观、豁达大度的梅花的形象栩栩
如生,跃然纸上。
托物寓意,不仅咏物要不即不离,似花非花,还得言外蕴旨,使
咏物与抒怀水乳交融,妙合无垠。上文所引屈原的《橘颂》、臧克家
的《老黄牛》、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便都达到了这一境界。明
代爱国将领于谦的诗《石灰吟》、《咏煤炭》也是如此。以《咏煤炭
》为例,此诗共8句:“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
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
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句句咏煤炭,实则处处咏诗人自
己,抒写诗人的情志。煤炭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高尚品质,正是诗
人愿为人类谋利益博大胸襟的真实写照,咏物与抒怀有机结合,言有
尽而意无穷。
总而言之,只要你能从深远的情志出发,选择与表情达意相切合
的吟咏对象,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加以描绘,做到咏物不即不离,既绘
其形,又传其神,并以物喻人,使咏物与抒怀融为一体,那你运用托
物寓意、言外蕴旨的技法就是成功的,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饶有韵致
,耐人咀嚼。
注释:
①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引,中华书局1962
年《汉书》标点本第九册,第2717页。
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范文澜:《文心雕龙
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下册,第694页。
(原载《古诗欣赏与技巧借鉴》,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2年
版)
香色俱佳 别具一格
——谈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
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
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
佳作。
这首咏梅诗吟咏的是早春之梅。全诗虽仅4句20字,却较为形象
地刻画了早春梅花的神韵和香色。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写颇有寒意的早春时节,万物皆未萌芽,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
绽开。这两句写梅花,不绘其形,而传其神。“墙角”二字点明地点
;“独自开”与“数枝梅”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
寒”二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不过
,这两句诗写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怒放,并非首创。在此之前,已有别
的诗加以描绘了。如南朝陈诗人谢燮的《早梅》诗:“迎春故早发,
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紧扣一个“早”字,用表
现人的心理状态的“疑”与“畏”字写梅花,使之人格化,从而惟妙
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斗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较之前两句,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的香色
,则写得较为新颖别致。“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
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
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
的色彩。试想,假如这梅花不是白的,而是红的或是其他颜色,诗人
会由此而联想到雪吗?正因为梅花似雪,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诗
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以错把梅枝当作雪枝来反
映白梅早发、皎洁似雪的特点,才给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