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十分具体。《新柳》,也写得诗味浓郁。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摄影
师,摄取了一幅极其自然而一般人却视而不见的画面:岸边的杨柳,
水中的倒影,自然相承,奇观顿现,那柔修的枝条以蓝天为背景,和
白云相嬉戏,与地相接,与天相连……
对作者而言,最宝贵的就是应怀揣一颗“童心”。我们有些作者
写文章,缺少的正是这一股真挚的感情,而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为文而造情”,故写出来的文章不要说打动别人的心灵了,就是自
己读了也毫不动心。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乃自然之天敌,作文之大
忌。每个作者都要牢记这一点。“写诗必须在不写就要引起无限悔恨
与懊丧的时候来开始,不然的话,你所写的东西是要引起无限的悔恨
与懊丧的。”当代著名诗人艾青《诗论》中的这段话讲得多么精辟!
它实在是疗治无病呻吟的一剂良药。
写诗作文须感情真挚,而这真挚的感情又得健康、进步。清代诗
人沈德潜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②
“第一等襟抱”,指最好的思想品格,这是写出“第一等真诗”的
前提。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
粮,如此崇高的思想品格,使他写出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背影
》、《荷塘月色》等感情真挚的一流散文。可见,你要写出感情真挚
自然之妙文,必须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具有“第一等襟抱
”的人。
在艺术表现上合乎情理,自然成趣,这是自然技法的又一个特点
、要求。为此,你必须用正直而天真的眼光看世界,把自己所理解的
所感觉的,用自然精彩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事雕琢,浑然天成,天衣
无缝。当代诗人韩瀚有一首题为《重量》的短诗:“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写被
“四人帮”迫害致死的张志新烈士,篇幅虽短,分量却极重,在同类
诗作中别具一格。它感情真挚,艺术表现合乎情理,语言自然精彩,
主题思想与艺术技法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因而,在当代文学史上占
有一席之地。
自然之作,具有感情真挚健康、在艺术表现上合乎情理、自然成
趣等特点。这是否说自然之作无须艺术加工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当代著名诗人张志民的诗写得自然成趣。他曾经说:“精美的雕刻,
总像是自然成趣,不见半点刀痕斧迹,其实这正表现了作者刀功斧艺
的精绝,说明着艰辛的劳动。没有下过功夫,没有纯熟,是难以作到
自然的。”③这就说明“自然”的作品,非但不排斥艺术加工,而且
它应是艺术加工的产品,只不过加工者技艺纯熟,不露痕迹罢了。为
此,你要下苦功,在实践中不断使技艺纯熟,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自然
成趣。
总之,作文者应该成为思想品格高尚的人,要乐于深入生活,并
从中获取自然生动的写作素材,作文章要有感而发,不矫揉造作,认
真借鉴古诗清水芙蓉、浑然天成的技法,并在实践中不断使技艺纯熟
,这样写出的作品才能清新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注释:
①《童心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0年版,第三册,第118页。
②《说诗晬语》,《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下册
,第524页。
③《张志民诗选·后记》。
(原载《古诗欣赏与技巧借鉴》,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2年
版)
穷当益坚 老当益壮
——谈陆游《感事六言》(其一)
老去转无饱计,醉来暂豁忧端。
两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南宋,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的陆游,
是一位杰出多产的爱国诗
人,生平诗作逾万首。在他留传下来的85卷《剑南诗稿》中有不
少抒发老年情怀之作,《感事六言》便是其中的佳构之一。《感事六
言》系陆游83岁时所作,共有8首,这里选析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的年衰、贫困与愁恨。“老去转无饱计”的“
转”,即反而之意,这句言其老来反而贫困,是写实。诗人晚年闲职
在家,一直过着较为清贫的生活,此诗仅以“无饱计”3字反映,而
他的《岁暮贫甚戏书》一诗则更为具体地描绘了他的晚年体衰食粗衣
破的境况:“曲身得火才微直,槁面持杯秪暂朱。食案阑干堆苜蓿,
褐衣颠倒著天吴”。
“醉来暂豁忧端”紧承首句,言其愁恨。“暂豁”,指暂时忘却
;“忧端”,即愁恨之意。乍看,诗人的忧端似乎是“老去转无饱计
”之忧,其实不然。诗人在写作此诗之前就曾明言“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之二),可见其
忧端不是忧己,而是忧国忧民之忧。自然,忧端之生成也就是“报国
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壮志难酬所致。否则,这忧端
又哪有那么深广?——“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
可容吾愁!”(陆游:《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作》)诗人忧端深广,
在醉酒中获得暂时解脱。然而,酒醒之后当如何呢?“抽刀断水水更
流,借酒浇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陆游
也深知此理,故言“暂豁”。因此,与其说“醉来”句是陆游言借酒
销愁,毋宁说这是他在借醉语而曲笔书愤,即抒发他壮志未酬的忧愤
之情。
年衰贫困,忧端满腹,并未能消磨掉诗人的壮心豪情,反而更激
发了他的爱国热忱。诗的后两句“两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便集中地倾吐了诗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陆游:《跋吴梦予诗
编》)的爱国心声。在诗人的《剑南诗稿》中还有不少是与这两句相
似的,如:“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书愤》),“
丹心自笑依然在,白发将如老去何?”(《纵笔》三首之二)“壮心
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等等。这里,诗人以
“双鬓”与“寸心”对举,以“作雪”与“如丹”两个比喻对照,色
彩一白一红,交相辉映,使人老心红的爱国诗人形象活现于人们的面
前。而在“作雪”之前冠以“多年”二字,则直接说明诗人早已年迈
;在“如丹”之前著上“至死”二字,又充分表明爱国的赤子之心是
火红而永不变色的。这两句诗反映了爱国志士的共同心声,因而,历
来为人们所传诵、引用。
这首《感事六言》是陆游六言诗的代表作,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
六言名篇。它言老、言穷、言忧,归结为言志。全诗以诗人自陈的口
吻道来,无晦僻的典故,也没有华丽的词藻,以直抒胸臆为主,极其
自然地运用比喻、对比之法,从而,将诗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爱
国豪情抒写得淋漓酣畅,诗风慷慨悲壮,令人惊奋前行。
(原载山东人民出版社《老年教育》杂志,1993年第3期)
饶有诗趣的儿童诗
——谈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其一)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诗人杨万里旅经新市(今湖南攸县东
北),宿徐记客店,虽旅途劳顿,却不忘捕捉自然的神韵,感受那春
夏之交的村野乡趣,童心萌发,心旷神怡,写下了《宿新市徐公店》
两首诗,上文所录的是其中之一。
此诗绘景写人,堪称佳作。描绘乡村图画,关键是要找出乡野间
那些富有特色的景物。疏疏的篱笆,幽深的小径,树头未成荫的绿叶
,诗人信手拈来,巧妙自然地结构在一起。层次疏密相间,深浅有致
;色彩浓淡适宜,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在宋代诗人的笔下,农村生活总是那么富有诗意,令人神往。其
实,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农民根本无闲情逸致去栽草植花,点缀生活;
况且,茅檐竹篱也并非什么“世外桃源”,农民的境遇其实是苦不堪
言的。因此,与其说是农村的景美,毋宁说这美景是著上诗人的主观
色彩,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如:“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
阴阴一径斜”(陆游:《小园四首》其一),“无边绿锦织云机,全
幅青罗作地衣”(杨万里:《麦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
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
笑语喧。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欧阳修:《田家》)
等,莫不如此。
诗人杨万里,行路匆匆,虽说沿途“妙山妙水看不足”,但大多
是过眼烟云,难得景物深趣。而今投宿异地,新来乍到的诗人被此处
的田园风光吸引住了。他巡行阡陌,漫步田野,在领悟了乡村秀丽安
谧的乐趣之后,继续用他独具的慧眼,寻觅着自然界更为动人的一幕
。
在自然界中,最能使画面显示生机的,莫过于天真烂漫、充满活
力的儿童了。况且,天真活泼的稚童,常常会撩起诗人与之久已告别
的童心,使之更多地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杨万里在《闲居初夏午睡起
二绝句》(其一)里化用白居易的“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
花”的诗意吟道:“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以表达其
悠闲忘忧的情怀。显然,诗人由儿童的嬉戏,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进
入了“忘我之境”。
与上面诗句相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采花无处寻”两句,
写儿童的行动更为具体,反映其心理也更传神,诗味也更浓。诗人既
直接刻画了孩童追逐黄蝶的生动情状,又拟人化地着力描绘了黄蝶与
孩童有意逗趣。瞧,黄蝶似乎看透了小家伙们的心思,故意飞入黄花
之中,以一片金黄作为自己的天然保护伞;而孩童呢,则被那一色的
花、蝶弄得眼花缭乱,任其睁圆双目,聚精会神,也辨不清哪是蝴蝶
,哪是菜花,只好目瞪口呆,露出懊丧无奈的神态。而我们的诗人,
此刻也许会忘却身份,回到童年,来到菜花面前,来到孩子们的中间
。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
落一灯明。”叶绍翁的这首《夜书所见》,用儿童挑灯篱边捉蟋蟀的
无忧反衬诗人客居在外的愁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朝高鼎的这首《村居》,
是用放纸鸢上蓝天的活泼儿童衬托出春光的明媚;“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代诗人
雷震的这首《村晚》,用牧童短笛的袅袅余音渲染了村居生活的意趣
和山村迷人的暮景。杨万里的这首《宿新市徐公店》,则能用诗人的
诗心去发掘、表现儿童的童心,并唤醒自己久睡的童心,着力刻画了
人们所见到的趣事与所感受到的趣味。在宋代注重“苦心经营”的江
西诗派风靡盛行之际,出现了如此清新自然的诗作,确能给人耳目一
新之感。
(原载广西大学《阅读与写作》月刊,1988年第10期)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谈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帝昺祥兴元年(1278)12月20日,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的五坡
岭不幸被元军俘虏。元军强迫他随船攻打南宋小朝庭的最后据点崖山
(在今广东新会南大海中),《过零丁洋》这首诗便是他经过伶仃洋
(在广东珠江口外,包括内、外伶仃)时而写的。祥兴二年(1279)
正月,元军元帅、汉奸张弘范三番五次地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南宋坚
守崖山抵抗元军的张世杰,文天祥给张弘范这首《过零丁洋》,结果
,张弘范对他“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题中的“零丁洋”,即上文提到的伶仃洋
。诗的首联回首往事,上句写出身,下句写战事。“遭逢”,是遭遇
的意思;“起一经”指通过考试某一种经书而进入仕途。文天祥是在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的。“辛苦遭逢起一经”这
一句突出了“辛苦”二字,一来表明诗人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