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美国文学简史(上) >

第5节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美国文学简史(上)-第5节

小说: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美国文学简史(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布莱恩特最后在自己诗作才能有所衰退的情况下转向翻译《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当时他已76岁。然而他与欧文一样,一生的主要贡献在于,从国外的浪漫主义流派同龄人那里学到了自由,并在自己的国家里,把文学运动从模仿引向了创新。他在不断觉醒的民族文学中,虽然不是主要的,但永远是特别具有权威性的发言人之一。

  詹姆斯·费尼莫·库珀 (JAMES FENIMORE COOPER,1789—1851)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开拓者,第一个采用民族题材的作家,人称“美国的司各特”。他和欧文、布莱恩特一道开创了美国浪漫主义的文风。他们虽扎根于上一世纪末高涨热烈的民族主义感情,但在艺术上则前进了一大步,从而使欧洲人,尤其是英国人再也不敢嘲笑美国人写不出文学作品来。

  库珀出生在新洋西州伯灵顿库珀镇一个很有权势的贵族家庭。他父亲曾担任国会议员和地方法官,他为自己的孩子设计了最佳的教育方案:他自己创办的地方学校,由有地位的牧师辅导,然后再让他们上耶鲁或普林斯顿。可是库珀精力过于旺盛,不愿过书斋生活,在耶鲁大学读了两年就被学校除名了。之后他断断续续在海上度过了五年,或在商船上当水手、或在海军里服兵役。一番漂泊之后,库珀对森林和海洋了如指掌,为成为一名作家准备了足够的知识和必需的观察能力。库珀30岁时与亲英的迪·兰西家族的苏珊·奥古斯塔结为夫妇,并在其岳父的资助下过起了乡村绅士的生活。1820年他写成了一部仿英国家庭小说的作品《警惕》,但很不成功。这部小说教育了他,使他认识到他只能用美国本土的素材进行创作。幸运的是,在他那奔腾的血液里蕴藏着对自然、对人民以及冒险深沉的爱,他要写出具有惊心动魄场面的冒险小说,而这类小说,英国的托里、司各特已为他提供了现成的范例。

  1821年,库珀的成名之作《间谍》问世,这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民族题材的小说,他自称这是一部“纯正美国式的作品”。全书以独立战争为背景,歌颂了爱国主义者的形象。小说出版后,受到读者热烈欢迎,不仅在国内连续再版,而且被译成多种欧洲文字。

  1823年,库珀出版了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拓荒者》,这是他计划中的长篇系列小说“皮袜子故事集”中的第一部。然而他却没有按计划接下去写这组系列小说的第二部。为了猎取新奇的题材,他转而去创作以他早年航海生活为素材的小说,同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舵手》就是这一变化的产物。

  连续出版四部长篇小说之后,库珀名声大噪,一跃而成为美国文坛上居于领导地位的人物。这几部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小说形式:《间谍》是革命历史小说的典范,《拓荒者》是边疆生活小说的样板,《舵手》则是航海小说的开山之作,这在美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的。尤其是以开发北美大陆西部地区为中心内容的边疆小说,在当时引起了特别强烈的反响。从1826年开始,库珀又重新进入了“皮袜子故事集”的创作。

  《皮袜子故事集》的后四本小说到1841年全部出齐。这5部小说创作年代的次序是: 《拓荒者》(1823),《最后一个莫希干人》(1826)、《大草原》 (1827),《探路人》(1840)和《杀鹿者》(1841)。但从故事的连续情节安排来看,它们的先后次序应该是:《杀鹿者》、《最后一个莫希干人》、《探路人》、《拓荒者》和《大草原》。关于这五部小说在时间上反向推移的方式,D·H·劳伦斯曾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这种叙事方式表明作者“现实感逐渐减弱而美感在逐渐增强”。这组故事的中心人物是纳蒂·班波。他隐居深山老林,是荒野里的侦察员,朴实的哲学家和神枪手,同时也是民主人类、民主思想的化身。他长年累月穿着鹿皮制成的护腿,因而获得了“皮袜子”的外号。小说从《杀鹿者》开始,描写年轻时代的班波在纽约州尚未开发时在森林中的狩猎生活和他与印第安人结下的深情厚谊;《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和《探路人》描写他所经历的冒险生涯;在《拓荒者》中班波由于过不惯新兴市镇纽约的生活又回到未开发的森林中去。直至《大草原》时,90高龄的“皮袜子”,感到自由的时代已经过去,最后平静地死在了他引以为忠实朋友的印第安人中间。

  这五部小说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 《最后一个莫希干人》。故事发生发生在18世纪50年代英法七年战争的第三年,即1757年。英军司令威廉·亨利被法军围困在乔治湖,他的两个女儿科拉和艾丽丝在艾丽丝的未婚夫、音乐教师大卫·高马特和年老的佣人邓·海沃德陪同下,企图冲破敌人的封锁与父亲会合,同他们走在一起的还有印第安人马格勒。此时的马格勒已经背叛他们成了法国人的密探,他打算把一个叫做易洛魁的印第安部族全部出卖给法国人,但这一阴谋因被纳蒂·班波揭穿而败露。可是莫希干族人却遭到了法国人的屠杀,整个部族只逃出了酋长秦加茨国和他的儿子恩卡斯。后来马格勒在易洛魁族人的帮助下抓到了科拉和艾丽丝,并逼迫科拉做他的老婆,他的无理要求遭到科拉严正拒绝。这时海沃德赶到将她们营救出来送往蒙罗要塞。但在她们离开要塞的时候,又遭到印第安人攻击,姐妹俩再次被捕。此时,班波前来追赶这批印第安人,找到了关押科拉的地点。同时他又得知艾丽丝被关在休伦族的营地里,便化装进入休伦人营地先救出了艾丽丝。当他再回来救科拉时,科拉已经被马格勒杀死了。班波愤怒地向马格勒开枪,马格勒从悬崖上跌下摔死。当艾丽丝和其他人回到英军营地时,班波却走向边境,重新开始了他的遨游生活。

  库珀是第一位成功地探索深居美国丛林中印第安人多姿生活的美国小说家,因而当时的人们总是把他也想象成一个随身带枪,足着高统皮靴、头戴河狸帽的边疆居民,就和他笔下的“皮袜子”一样。从1821年发表第一部作品到1851年逝世及30年间,库珀共出版作品近50部“皮袜子故事集”当视为他所有作品中的上品。库珀力图通过对“皮袜子”一生冒险经历的描写,反映出18世纪初到独立之后整个美国西部边境的社会实况。作品既寄寓了作者对印第安人在种族主义者挑唆下相互残杀的悲剧性境遇的同情,也蕴含着作者对原始人类文明的赞美。以及对白人殖民主义者的抨击。在库珀笔下,纳蒂、班波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典型。他虽然出身低微,目不识丁,非常正直勇敢。与那些贪婪、凶恶的坏人相比,班波简直是个伟人。不过,库珀把忠于法国人抑或英国人作为区分善恶的标准,未免失之偏颇。但这组小说以其曲折而虚幻的浪漫主义情节、丰富而形象的人物典型构成了美国第一代最有影响的长篇系列小说,其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欧文和布莱恩特有助于为美国创造一种艺术,库珀则朝着美国的艺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他虽然也照着别人的路子起步,通过模仿他所欣赏的英国小说学习创作的技巧,但是他的真诚和热情难以容忍囿于这些限制,从而影响他要表达的内容。库珀认为美国有自已的习俗传统与独特的观点;任何文学如果不能充分表现这一切就谈不上是站得住脚的文学,这样他就触及了问题的要害。由于库珀一生的努力,推动了浪漫主义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成为美国民族文学中最重要的一种创作形式。

  后期浪漫主义文学家:

  爱默生、梭罗和朗费罗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是美国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家。他不仅是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还是美国整个超验主义运动的主要领袖。把浪漫主义想象的抽象观念和19世纪中叶美国生活的现实统一起来的不是欧文、布莱恩特和库珀而是爱默生。由于有了他,美国文学活动的中心从纽约移到了波士顿以西20英里宁静的乡村康考德,美国的浪漫主义也随着他成为一种成熟的思想和感情体系,深深地扎根于本国的沃土之中。

  爱默生出生在康考德村一个牧师的家庭,他父亲是唯一神教派第一教堂的牧师,在爱默生8岁时就去世了。尽管家境贫寒,他的母亲还是设法把爱默生弟兄四人都培养成了哈佛大学的学生,而爱默生考入哈佛时才14岁。他虽不是一个智力过人的学者,但却博览群书。他先后接触了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思想家柯勒律治、华兹华斯、卡莱尔等人的作品,开阔了思想疆界。毕业后,起初在哥哥威廉开办的一所女子中学任教,后于1826年担任了波士顿第二教堂的牧师。1829年,爱默生与艾伦·塔克结婚,生活似乎充实且前途似锦,可是婚后17个月艾伦就患肺结核去世了。此后,肺结核又夺去了他三位兄弟的生命。在遭受一系列个人不幸和丧亲之痛以后,他开始对宗教产生了怀疑。1831年底,他辞去了牧师职务,作告别布道后乘船前往欧洲。

  爱默生在欧洲一年,参观了古代遗址,风景名胜,考察了艺术,还会见了一些伟人:在意大利他见到了沃尔特·萨维奇·兰多,在英国见到了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还专程拜见了他一向崇拜的隐居在苏格兰的卡莱尔,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一直同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返回美国后,他与梭罗、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等人开始建立一种稳固的美国传统,以摆脱美国文学所具有的殖民地烙印。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论自然》(1835)明确表达了他的“超验主义哲学”。他说:“历史的方法只涉及到自然与上帝之间的间接关系。若要真正了解自然与上帝,就必须有一种直接的关系,这就是信赖和直觉的方法”。换句话说,超验主义的要点就是:谁都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只要他想这样做。尽管超验主义在许多方面是新英格兰所特有的,但它实际上是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在新英格兰的体现。浪漫主义者认为感情和直觉胜过理智,个人高于社会,他们不接受习俗的任何限制或束缚,并以崭新而激动人心的态度热爱自然,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是美国浪漫主义运动的特点。康考德曾是清教徒的天下,清教主义在这里一直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所以,超验主义无法骤然跳到雪莱无神论的激进主义中来。正如爱默生所系统阐述的那样,超验主义是行动的号角,他号召青年人挣脱历史套在他们身上的令人麻本的枷锁,跟随心中的上帝,时时刻刻用一种堪与清教徒始祖的宗教狂热相伯仲的热情来生活。爱默生还坚持认为宇宙的本质是道德的,自然是证明上帝存在于他的一切创造中一个伟大的实际例证。换言之,超验主义是以人性本善的观点为前提而加以修正了的加尔文主义。

  《论自然》篇幅不长,然而它却是爱默生的圣约书,因为它孕育着爱默生以后所感觉到,思考着及说出来的一切。《论自然》是一棵独立的大树的主干,以后的散文,演讲和诗歌都是从这个主干上派生出来的枝叶。1840年,爱默生和其他几位超验主义者创办了一个名叫《日晷》的小型综合性文艺刊物,爱默生一度出任主编。这个刊物在美国东部影响很大,成为传播超验主义思想,发表超验主义文学作品的主要工具和阵地。

  《散文集》(第一集1841年出版,第二集1844年出版)是爱默生最著名的作品,集子中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他倾注了心血刻意雕琢的艺术品,可是每一集的单篇散文间相互并无必然联系。爱默生希望读者一次读一篇,而不用顾及其次序。《散文集》除收进《论自然》外,还包括括《论超灵》、《论自助》、《论美国学者》等重要作品。《论美国学者》是一篇演说稿,其中反映了爱默生的文艺观。他主张树立美国的风格,描写美国的主题,他肯定了当时诗歌中描写“眼前的,平凡的、低贱的”题材的崭新风气,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可喜现象”。在这篇演说中,爱默生为创造民族化的、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学大声疾呼。因为《论美国学者》对当时的思想文化界震动极大,因而被誉为“思想上的独立宣言”。

  作为一个诗人,爱默生是一个离经叛道者。他的诗歌缺乏令人折服的节奏,因而失掉了许多读者。但他的诗却不乏粗犷和简洁。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他以凝练的形式显示出来的哲学思想。爱默生不象布莱恩特那样视诗歌为启发性的艺术,认为诗人应以诗去直接传播智慧。他认为诗人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