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文教分册 >

第4节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文教分册-第4节

小说: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文教分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包括档案、文件、图书、报刊和各种视听资料。我们 

把对这类史料的编纂叫文献编纂,就是按一定的题目和要求,对档案史料进 

行搜集整理和注释等编辑工作,并以出版的方式贡献给社会。 



                               丛书的由来 



     “丛书”,在我国古已有之。人们把两种以上单独著作编印在一起,并 

冠以一个总书名,都称之为“丛书”。最早以“丛书”为书名的是唐代陆龟 

蒙的《笠泽丛书》,但它并不是由两种以上著作编印在一起的。学术界公认, 

我国最早的一部丛书是宋代嘉泰二年俞鼎孙等人编的《儒学警悟》。它收宋 

人著作六种,共40卷。我国最大一部丛书是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 

共收书3500多种,近8万卷。 



                            简书制度的由来 



    简书、帛书是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它们在我国古代使用的时间是相当 

长的——从殷商到南北朝时代,成为我国书史上的一个主要阶段,书史上称 

这个时期为“简书时期”。在近1700年的使用过程中,简书逐渐形成了一整 

套制度。 

    简书有竹片、木片两种制度。用竹片做的叫“简策”;用木片做的叫“版 

牍”。因此,这种制度称为“简策制度”或“版牍制度”。 

     “简”是一根竹片。一部简书由许多简组成,把许多简编到一起,就叫 

 “策”,也可称“册”。编策用的绳叫“编”,一般可用麻绳、皮绳、丝绳 

来编。 

     “牍”是一块木板,写了字后才称“牍”。牍当时的主要用途是写录品 

名或户籍。这时的版牍叫“籍”或“簿”。它还用于画图,特别是地图,也 

用作书信来往。在没有竹子的地方可用木条代竹片,所以也有“木简”之称。 

    简书的书写工具,有毛笔、墨、砚、刀。用毛笔蘸墨写叫“笔”,写错 

了就用刀刮去叫“削”。作为书写工具的刀,叫作“书刀”,可以在简上刻 

写文字。简书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上述制度,史称为“简策制度”。这 

种制度的形成,为我国文化、图书发展奠定了基础。简书制度对后世的卷轴 

制度、印本制度以至现代铅印制度都影响很深。 



                             《春秋》的由来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起 

于鲁隐公元年 (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公元前481年),计 

242年。该书简要地记录了鲁国以及周王室、各诸侯国家的大事。 


… Page 14…

     “春秋”是先秦各国史书的通名。《墨子·明鬼下》引有周之《春秋》、 

燕之 《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等。后代史书也多以“春秋” 

为名者,如汉陆贾《楚汉春秋》、汉赵晔《吴越春秋》、北魏崔鸿《十六国 

春秋》等。这些“春秋”就是“历史”的意思。然而仅用“春秋”二字,指 

的则是先秦鲁国史书。 

     “春”、“秋”本是四季中的两个,为什么连用就有“历史”的意思呢? 

    古人于四季之中,较多的重视春、秋二季,所以经常把“春”、“秋” 

连用,以表示“岁月”、“时间”。晋代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曰:“故 

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用“春秋” 

代表“四季”,进而代表“岁月”、“时间”;而记载历史离不开“岁月”、 

 “时间”,以“春秋”指“历史”,则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国语》的由来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全书12篇,21卷。记述 

了从周穆王起至鲁悼公止500余年内有关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等8国的重要史实,其中《晋语》最详。《国语》记述历史,叙事少,记言 

多,同《左传》以叙事为主,恰成鲜明的对照,也可以互为补充。《国语》 

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 

     “国语”的意思即“各国的辞令言论”。《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用此题名者,认为 《国语》和《左传》一样,都是为《春秋》作注解的了。 



                             《尚书》的由来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保存了商代 

和西周初年的一些重要史料。现在通行的 《尚书》有58篇,其中今文为29 

篇。 

     “尚”的意思同“上”,但解释却有多种。有人认为“尚”即“上代”、 

 “上古”的意思,又有人认为“尚”指“君王”,还有人认为“尚”指“上 

天”。以第一种说法较为流行。《伪孔传序》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 

书。” 

     “书”的意思很多,可以分别释作“文字”、“历史”、“文献资料”、 

 “书写”、“书籍”等。《汉书·艺文志》曰:“书者,古之号令。”唐代 

刘知几也认为“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唐代孔颍达认为:“夫书者,人 

君辞诰之典,右史记言之策。” 

    综上所述,“尚书”可以释为“古代的历史文献”。 



                             《论语》的由来 



     《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编辑而成。内容为记 

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我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古代写作体例,大体分为“著作”、“编述”、“钞纂”三大类。 


… Page 15…

由钞纂而成的书籍称为“论”。《论语》的“论”,为排比资料、辑纂成编 

的意思。“语”系语录之意。即为辑纂孔子及其弟子语录。 

     《汉字·艺文志》解释《论语》由来时说:“论语者,孔子答应弟子、 

时人、及弟子相与谈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 

纂,故称之《论语》。” 



                             《礼记》的由来 



     《礼记》是我国古代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内容有的是解释礼经(即《仪 

礼》),有的是考证和记载礼仪制度,有的是记述某项礼节条文和某项政令, 

有的是谈关于礼制的理论,还有些篇章是专门记录孔子和弟子的言论,以及 

孔门和时人的杂事的。共有49篇。有些内容是采自讲礼的古书,多数篇章则 

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礼记》有两种本子,都是汉人辑录的。戴德辑录本叫《大戴礼记》, 

原有85篇,现存39篇。戴圣 (戴德之侄)辑录的叫《小戴礼记》,共49 

篇,即现在通行的《礼记》。 

     “记”的意思是“记载”、“记述”。在汉代,“记”和“经”是相对 

的,经典条文称“经”,一般记载称“记”。在三部礼书中,《周礼》、《仪 

礼》为“经”,而《礼记》为“记”。 

     “礼记”二字的意思即“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资料杂记”。 



                             《周礼》的由来 



     《周礼》是我国古代官制资料的汇编。旧传为周公所作,有人认为出于 

战国,也有人认为汉代刘歆所伪造。近代专家考订为战国时代的作品。全书 

共有 《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 

司寇》、《冬官司空》等6篇。《冬官司空》早佚,西汉时河间献王得《周 

官》、缺《冬官》补以《考工记》。 

     《周礼》原称《周官》(或《周官经》),顾名思义,即“周代官制” 

的意思。 

     《周官》一书,在西汉末年列为经,又属于礼,所以,到王莽时刘歆改 

称 《周官》为《周礼》。“礼”本指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适应的一整套 

礼节仪式。那么,“周礼”的意思即“周代的典章制度”。 

    今本 《周礼》有42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孙诒让撰 《周礼正义》 

86卷,博采众说,资料繁富,对文字音义多有订正。 



                             《左传》的由来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不仅是一部内容 

丰富的史书,同时也是一部著名的富于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 

     《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传”本指文字记载,在秦汉时代特指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那么为 


… Page 16…

这部著作起书名的人认为它是解释《春秋》的。 

     “左”是姓氏,不过有人认为左丘明单姓“左”,也有人认为左丘明复 

姓“左丘”。还有一种别开生面的观点,认为“左氏”是地名。战国时卫国 

左氏 (今山东曹县北)是战国军事家吴起的家乡。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左 

传》并非春秋时的左丘明所作,而是战国时的吴起所作了。 



                            《战国策》的由来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主要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策士 

的言论行动。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 

山12国、共33篇。《战国策》不仅富有历史价值,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现在流传的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辑整理的。它的作者,一般认为不 

可考。近人罗根泽经过考证,认为《战国策》的作者是西汉初年的蒯通,可 

以聊备一说。 

     “战国策”之名定于刘向。刘向认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立 

策谋,宜为《战国策》。那么,“战国策”可以释为“战国时代的谋略计策 

资料汇编”。刘向之前,此书有多种名称,有“国策”、“国事”、“短长”、 

 “事语”、“长书”、“修书”等名号。 



                             《史记》的由来 



    司马迁的《史记》,原名并非《史记》。 

     《史记》最早见于古籍,是在西汉末年著名目录学家刘歆所撰的《七略》 

中,内称:《太史公》百三十篇”。其后,东汉班固编《汉书·艺文志》时 

沿用了这种说法。同代的应劭在《风俗通》中称《史记》为《太史公记》或 

 《太史记》,而班彪的 《略论》、王充的《论衡》则称之为《太史公书》。 

凡此种种,就是不见《史记》之名。而“史记”二字,在司马迁原著中倒出 

现过多处:《周本纪》云:“太史伯阳读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云:“孔 

子论史记旧闻”、“左丘明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六国表》云:“秦 

烧天下书,诸侯史记尤甚”、“史记独藏周室”;《孔子世家》云:“乃因 

鲁史记作《春秋》”;《太史公自序》云:“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不过, 

这些“史记”均指古史,与书名无关。梁启超考证后认为,《史记》这一名 

称,大概起始于魏、晋间,实际上是 《太史公记》的略称。 



                             《汉书》的由来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东汉班固著。全书计有12纪、8表、10 

志、70列传共100篇120卷,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王莽地 

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不但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 

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 

     “书”本是典籍的通称,常用以指“历史文献”。“汉书”即“汉代历 

史”的意思。以“书”作为历史著作的书名,自“汉书”开始。以后有关后 


… Page 17…

汉、晋、宋、南齐、梁、陈、魏、周、北齐、隋、唐各代的断代史,均以“书” 

命名。 



                             《史通》的由来 



     《史通》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有名的历史学专门著作。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后改名子元)所著,成于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 

    书分内、外篇。内篇10卷39篇;外篇10卷13篇。内篇中之“体统”、 

 “纰缪”、“驰张”3篇久已亡佚。今存20卷49篇。内篇多论史书源流、 

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多论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