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残局-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本书是一个杂集。所谓杂,首先是体裁的杂,有专栏短文,有图书评论,
有述史长篇,还有考证兼抒情的散文。其次,是文体的杂,既有大白话,也有浅近文言。再次,则是图文相杂;如此,
虽有趋附潮流的嫌疑,但是每幅彩图,都细心写了说明,释文以外,或对书画内容作一些解说,或对书画作者的故事做
一点考证,或离开内容发几句感慨,总希望能在“看图说话”一类书中稍稍显得别致一点,庶几不致太招人厌。
释名是这样的。残局,自然是说晚清的时局。虽有十年的“中兴”(此据美国汉学家芮玛丽的定义,指1860…1870
年),终不免分崩离析,一朝倾塌。天下,比国家大,照顾炎武的说法,亡国犹不可怕,怕的是亡天下。于是,残局天
下两个词合在一起,既有历史判断,也有对未来的期许,生灭常变,爱恨情仇,大道混沌,一锅煮了。我说,纯属瞎掰,
下不为例。因此,有了这个书名。但心有不甘,还要加个尾巴,曰:断章取义晚清史。鄙见正题未免过于“大气”,添
一条小气的补充说明,或能取得燮理阴阳、调适胃肠的作用。若说老实话,则是犯怯发虚,不敢以讲大话而自喜自欺也。
读者其能亮之,则某幸甚。
引言
“辫子戏”已经把大家搞烦了。但是,不管如何不胜其烦,不管我们心中脑後有没有辫子,清代二百馀年层累堆积
而成的种种陈迹,对于当下的生活,仍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而同治年间所谓“中兴”,更是直接影响此後数十百年
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学术。美国汉学家芮玛丽在其名著《同治中兴》篇首写道:“一个似乎已崩溃了的王朝和文
明,在19世纪60年代通过非凡人物的不寻常努力而得以复兴,以至于又延续了60年”。
很不幸,这次中兴为时甚短,为效甚微。清朝的命运,早在“中兴”前一百多年便被英国人马戛尔尼准确预言:
“中华帝国是一艘陈旧而又古怪的一流战舰,……它可能不会立即沉没,它可能会像残舸一样漂流旬日,然後在海岸上
粉身碎骨,但却无法在其破旧的基础上重建起来”。
1793年,北京,马戛尔尼勋爵代表英国提出六条贸易建议,被全部否决(甚至没有得到谈判的机会),他的外交活
动以全盘失败告终。但是,他有幸在中国的核心区域驻留幾十天,见识到科学、军事乃至制度方面的落後情状,于是,
他做出上述预言。
“帝国”的神秘面纱被无情扯落,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开始上演。在这部悲剧有条不紊演出的中间,却突然涌现出一
大批非凡人物,减缓了“崩溃”的节奏。恍然间,帝国的荣光好似将被“复兴”。孰又料到,中兴变奏曲甫一开始,立
告结束。时代的车轮轰然碾过,尚未展开的笑容被压成一道道形状诡异的车辙。多年後,烽烟渐散,风波已定;那些笑
容(还有泪痕),那些生动丰富的往事,那些被称作“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後抵抗”(芮玛丽语)的诸多细节,不能不被
重新检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传》),是一份历史的洞察,鄙人尚未敢自信于此能有所体会。但是,
不贤识小;通过对当时诸人——上至柄国权臣、中兴将帅,下及幕府僚佐、野老村夫——言动行止的考察,或许能探知
那个时代的些许消息。
有一句被用滥了的话,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语);文革时期,则有一个腾播人口、被视作学术乃
至政治必杀技的定义:“影射史学”。二者是非,实在一言难尽。囿于学识,鄙人无力探讨此类宏大叙事,一己心愿,
不过做一些梳理史料、存菁去芜的工作,努力实践“传疑传信”,与读者共享。
太平无事
1912年2 月12日,溥仪与民国政府签订《清室优待条件》後,正式宣布退位。清朝灭亡,直接原因是去年10月10日
的辛亥革命。而辛亥年之所以有革命,多少要归功于十一年前的义和团暴动;暴动激成八国联军进京,加快中外接轨的
速度,为革命创造了条件。而义和团暴动之所以发生,则有赖于前数十年间的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为之提供了极
端民族主义和腐朽官僚政治这两份催化剂。而看似突如其来的外患(鸦片战争)内忧(太平天国),则在乾隆朝以後便
开始萌芽。道光皇帝旻宁生逢其盛,两件大事都赶上了。
旻宁熬到四十岁才当上皇帝。他上台後执政约三十年,其执政风格可概括为“老成持重、讳言变革”八个字,正如
龚自珍诗所谓:万马齐喑究可哀。在漫长而残酷的皇位争夺战中,谨慎、稳重的性格是旻宁赖以最终取胜的法宝,当上
皇帝後,这种性格自然衍化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执政风格。将这种执政风格加以量化和制度化的功臣,则是军机大臣
曹振镛曹文正公,今日不赘述文正公在军国大政方面的举措,只讲一条他在书法上的指导性意见,庶幾能见微知著,看
出曹氏在政治学上的高深造诣。
如果说天下太平是治国的最高境界,那么,这种境界的表征就是太平无事。果若无事,反映在臣子们的奏摺中,便
是报报流水账,说一说套话。经过十馀年努力工作,旻宁自信天下差不多已经太平,可是,京中外省官员们的奏折依然
长篇累牍,批阅起来,不胜其繁冗。看来,不是天下不太平,而是大臣太RAP ,怎么办呢?曹文正公出了个主意:国家
承平以久,天下本无事,但是,一些人偏就喜欢危言耸听,没事要找话说,小事往大里说,以博取善于办事的虚誉。皇
上若因此怪罪呢,不免蒙上拒谏的恶名,他还捞着个敢言直谏的名声;但篇篇都看呢,实在又费时费力不讨好。我说哪,
皇上今後看摺子,压根别看他内容如何、事情曲折,而是专挑那字体来看。凡奏折字体不用馆阁正体,学这个碑那个帖
的,统统给他拈出来批评;要还有笔画错误、重字漏字的,就给他罚俸降职。他们若见皇上对字体纰漏这种细节都严格
要求,自然就明白了皇上持重为体、不事虚言的心思,今後再有陈奏,必然深思熟虑,出言慎重,不敢造次了。
主意不错。旻宁依计而行,逮着幾个点背的重重处罚。杀鸡儆猴,立竿见影,此後章奏便“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
告”了。通过奏摺看国势,俨然一副太平无事的气象,道光帝和文正公不由得相视而笑。
于是,在君臣愉快的笑声中,英国军舰“有事”于东南,洪秀全在南方小镇创立了拜上帝教。大清国,出事了。
俺家就是翰林院
干禄,就是吃公家饭;有关干禄的书,相当于今日的干部必读或公务员手册。自隋唐以来,字写得好不好,逐渐成
为干不干得到禄的重要因素,因此有了句俗谚叫做“字是打门锤”。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伯父颜元孙就专门作了一部《
干禄字书》,将每个字的写法分为通、俗、正三体,告诫有志于官者多写正体,不要因字体犯错而砸了公家的铁饭碗。
孔乙己自诩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但不一定知道那种是正体,故此吃不上公家的饭,潦倒一生。
道光年间权臣曹振镛死後被谥为“文正”,生前却是个“字正”。他在高考中极力推行“齐整无破体”的书法,要
求考生写字严格遵照以董其昌、赵孟疃沂榉ㄎ〉墓莞筇澹晃饰恼滦吹娜绾危醋痔迦氩蝗敫瘛U庵衷木硖茁
罚胨ㄒ榈拦饣实劭醋噙〉姆椒ㄒ宦鱿喑小M保嫒魏擦衷赫圃貉浚棵窍虢擦衷海肟嗔犯筇澹蝗
煌蛲蚬涣恕白终闭庖还亍?
说来奇怪,写毛笔字这件事,并非熟就能生巧的。书法发烧友康有为练字五十多年,名碑名帖,揣摩殆尽,却终于
只写得出一手“俗”字,不得不慨叹:“吾眼有神,吾腕有鬼”;最终断绝做书法家的念头,改行做了书法理论家——
康氏《广艺舟双楫》是近代著名的书法批评专著。在他之前,另有一个倒霉蛋,也被恶鬼附了手腕,并因此绝了做书法
家的念想,不过,这人改行做了书法教育家,而非理论家。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龚自珍。
论才情,论学问,论见识,龚自珍都有资格进翰林院。可是,院长曹字正公偏不关心才学识,他只看你小楷写得好
不好。龚自珍却死活也写不好馆阁正体,进不了翰林院,无奈,他只得在部曹一级(相当于今日干部的科级)折腾大半
生,不到五十岁便郁郁以终。人一憋闷,总得找个出气的办法,明着斗怎么也斗不过当朝极品,那咱们就想个办法恶心
他腻味他;文人手中之笔,未尝不可作匕首、投枪,龚自珍深明此理,乃运笔如刀,模仿颜氏《干禄字书》,写了一本
《干禄新书》。《新书》也讲如何写字,且专讲如何写一手翰林必备的“俗”字,且可当作教材用来培养“准翰林”。
《新书》写就,龚自珍便令家中妇女——包括女儿、媳妇、小妾、丫环——全要对着教材练习馆阁体,日有程课,月有
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龚家女子竟人人写得一手符合翰林标准的“俗”字。
于是,再要听到谁说某翰林如何如何、翰林院又如何如何,龚自珍便满脸不屑,傲然说道:翰林有什么了不起?翰
林院又有什么了不起?俺家女人个个都是翰林,俺家就是个翰林院!翰林?翰林院?什么玩意儿,哼!
学问优长
“我的朋友”胡适之说: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他讲这话,是为了提倡“整理国故”,
也就是要用西洋科学方法去整合和复兴乾隆、嘉庆时期的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号称“乾嘉朴学”,即训诂考据之学,也
称汉学。与乾嘉朴学不同,还有一种学问,叫性理之学,又称宋学。两种学问,各具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俗谓“村学
究”者,就是汉学的基层代表;俗谓“道学家”者,则泛指宋学的粉丝们(fans)。当然,“道学家”和“村学究”的
学问都不怎么样,其学养适足与电视剧中常见的“马列大妈”一较短长。
汉学做好扎实的基础研究,宋学发挥性命天道的精妙,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固然是相得益彰的好事。但是,道光
以来,汉宋之争势如水火,不单不相与谋,还要鸣鼓而攻,这是为什么呢?症结就在“学而优则仕”五个字。学问是学
问,做官是做官,本来是两码事,但是,科举制度却风马牛为一体,将二者紧密结合。八股文和试帖诗,自有一套严格
的规矩,本不涉及汉、宋学派的异同,但是,考官们却坚守汉、宋藩篱,在考试过程中上下其手,党同伐异。很多考生
在考前便在省会、京城住上一段时间,通过宴饮面谈、投稿请教等方式获得有希望成为考官的官吏们的欣赏。正式考试
时,试卷上的考生姓名虽被遮住,考官却早已暗示中意的考生,在行文时留下一些印记以利辨认。试卷缴上後,考官阅
卷,首先就去找这些留有“後门”的试卷,不论诗文写得如何,批了高分再说。
一旦学问成了敲门砖,那么,学问与学问之间,也就有了红黑冷热的差别。派往各省的主考们,若是汉学家,录取
的便多是考据派;若是理学家,毫无疑问,望之俨然的岳不群们中举的幾率就大得多。这是地方上的情形。举子们赴京
参加会试,高考指挥棒就由皇帝和大学士们操纵,揣摩风尚,投其所好,就成了必做的功课。曹振镛盘踞中央达二十三
年之久,他对理学的偏爱必然影响乃至决定考风的走向,于是,汉学爱好者们发现作官的路越走越窄,宋学迷则躬逢盛
世,大有作为。
流风所及,身处高位的汉学领袖阮元也遭受打击。他自乾隆末就是副部级干部,此後历任督抚三十馀年。道光十四
年某日,君臣闲谈,帝问曹氏:阮元官运如此亨通,何解?曹答:由于学问优长。道光觉得这个答案很别致,再问:此
话怎讲?答:臣听说他在督署内日日刻书,时刻不忘治学。数语间,汉学研究和不务正业便划上等号,曹氏下黑脚成功。
不多久,阮元即被内召,投闲置散,没有了实权。
从此,理学派全面掌握主流话语权,“道学家”迎来了他们的黄金时代。
喳喳喳是是是
继曹振镛後,军机处领班大臣是穆彰阿和潘世恩。二位大佬不折不扣地继承和发扬曹氏老成持重的行政风格,青出
于蓝而胜于蓝,由此,道光一朝三十年间,便成为一个“不痛不痒之天下”。
苏州人潘世恩是个“全A 生”;戏曲里津津乐道的的“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