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

第18节

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第18节

小说: 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规模和组织也开始接近工场手工业生产形态,“苏布名称四方,习是业者, 

  在阊门外上下塘,谓之字号,漂布、染布、看布、行布各有其人,一字号常 

                         ③ 

  数十家,赖以举火”。这种字号基本是加工工场,但包括了收购坯布、组织 

  加工到发卖运销的全过程。雍乾时期,苏州的染坊、踹坊都是受雇于字号的, 

  而且规模发展得相当大,如踹坊,“从前各坊不过七八千人,……现在细查 



④ 吴遇坤:《天咫录》。 

① 乾隆《宁志余闻》卷四。 

② 《江湾里志》卷四。 

③ 乾隆《长州县志》卷一0。 


… Page 62…

  苏州阊门外一带充包头者共有三百四十余人,设立踹坊四百五十余处,各坊 

                                                                              ④ 

  容匠各数十人不等。查其踹石已有一万九百余块,人数称是”。踹石是踹匠 

  用来碾砑平整布疋的凹字形巨石,苏州阊门外的踹坊工人已发展到一万多 

                                                                           ⑤ 

  人。而在隶属关系上,“染、踹二匠,俱系店家雇佣之人”。包头则是中间 

  剥削。这种组织已完全是随着市场的扩大而发展的资本主义性质手工工场。 

  乾隆年间,以质地坚实闻名的“南京布”(非指专由南京生产的布),是外 

  国商人指名购买的布疋。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南京布”的外销量达 

  到372020匹,至乾隆六十年,增加到1005000匹。 

        丝织业的生产工具在雍乾时期也有了改进。缎织机的构造,已改进到可 

                                                       ① 

  牵引9000根经线,甚至达到17000根经线 。江南许多市镇,已从农业和手 

  工业结合发展为专业生产的市镇。如吴江的盛泽镇,在前明成、弘以后才开 

  始有织绸业,到乾隆时,“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绩绸之利, 

  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织,日夕治丝” 

  ②。在丝织业中心之一的南京,明代从事丝织业的机户一般只有几十张织机, 



                                              ③ 

  乾隆时出现了“有五百六百张机者”。当时南京一地的民间织机有3万多张。 

  除江南外,广州和佛山的丝织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具有自己特色,特别是 

  用印版印染花色上。从明万历后开始生产的“广纱”,至乾隆年间已畅销全 

  国,得到“广纱甲天下”的美称,在广州一地从事广纱生产的织工达到数万 

  人。至于官营丝织业,仍为江宁、苏、杭三处。乾隆十年(1745年)三处共 

                                          ④ 

  拥有织机1863张,机匠7082人 ,规模较康熙时有所倒退,这是因为民间生 

  产的丝织品从品种花色到质量较以前大有选择余地。 

        陶瓷业的制造工艺,较明代和康熙时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明代的“吹 

  釉法”,“以径寸竹筒,截长七寸,头蒙细纱,蘸釉以吹”,以达到釉色匀 

  净的创造,到雍乾时已普遍推广。同时窑户之间按产品类别的分工越来越细, 

  如青花瓷坯,不仅有画、染之分,而且边线青箍、识铭题记,也各有专工。 

  分工的细腻,大大提高了工匠技艺,从而创造出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青花瓷。 

  景德镇官窑的产品,极尽富丽堂皇,官窑的一个创新,是将康熙时的“硬彩”, 

  通过加粉制作,发展成“软彩”。雍正朝的软彩,色淡粉匀,达到了“前无 

                                                             ① 

  古人,后无来者,鲜妍夺目,工致殊常”的境界 。雍乾时期,景德镇民营陶 

                                                                                             ② 

  瓷业随着市场的扩大,发展到有“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人”。 

  民窑生产的日用瓷器,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接受国外订货,成为外贸的主 

  要商品之一。此外,山东临清、江苏宜兴、广东佛山的陶瓷也很出名。广州 

  商人还建立了广彩加工厂,用景德镇烧造的白瓷,按西洋画法,施以彩绘, 

  经烘染制成彩瓷,卖给西方商人。乾隆中期,广州的广彩加工场达到100多 



④ 《雍正硃批谕旨》第四二册,浙江总督李卫奏折。 

⑤ 《雍正硃批谕旨》第四二册,何天培奏折。 

① 《上元江宁两县志》卷七。 

②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八。 

③ 光绪《重纂江宁府志》卷一五,《拾补》。 

④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九○。 

① 道光 《浮梁县志》卷八,唐英:《陶冶图说》。 

② 唐英:《陶冶图说》。 


… Page 63…

                               ③ 

  个,工人总数达2万人 。 

        采矿业,特别是铜、铁矿的开采在雍乾时发展尤为迅速。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云南铜矿由康熙末的17处发展到46处。工人,“大厂率七八 

                                                                      ④ 

  万人,小厂亦万余人,合计通省厂丁,无虑数百十万” 。据统计,乾隆三十 

                                                       ⑤ 

  一年(1766)云南铜产量已达14674481斤 ,彻底扭转了清初以来铸钱用铜 

  几乎全部从日本进口的局面。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铁矿开采发展到93 

  处,矿区主要集中在广东潮州、肇庆,福建政和,以及川陕湖三省边区。与 

  采铁相关的炼铁技术,据乾隆时人李调元《南越笔记》记载,与清初屈大均 

    《广东新语》所载基本相似,“炉之状如瓶,其口上出口广丈许,底厚三丈 

  五尺,崇(高)半之,身厚二尺有奇。……炉后有口,口外为一土墙,墙有 

  门二扇,高五六尺,广四尺,以四人持门,一阖一开,以作风势,其二口皆 

  镶水石。………下铁矿时,与坚炭相杂,率以机车从山上飞掷以入炉,…… 

  铁矿既溶,液流至于方池,液铁一版,取之以大木杠搅炉,铁水注倾,复成 

           ① 

  一版” 。在川陕湖三省边区老林中,炼铁业的技术也大致相同,“铁炉高一 

  丈七八尺,四面椽木作栅方形,坚筑土泥,中空,上有洞放烟,下层放炭, 

   中安矿石,……旁用风箱,十数人轮流曳之,日夜不断,火炉底有桥,矿渣 

                                               ② 

  分出。矿之化为铁者,流出成铁板” 。全国在技术上大同小异,但炉的发展 

   已接近鼓风炉即高炉。当时冶铸业,数佛山镇最发达,佛山在明末即有“俗 

  善鼓铸”之称,乾隆时,各地生铁多有运至佛山炼为熟铁,铸成成套精良铁 

  锅,运销国内外市场,如雍正七年至九年(1729—1731年),夷船“所买铁 

  锅,少者自一百连 (套)至二三百连不等,多者买至五百连,并有至一千连 

        ③ 

  者” 。 

        清代的盐业,沿海各地所产海盐和山西、宁夏的池盐,均属国家专卖。 

  唯四川井盐许民自由开采。四川的著名产盐地,包括川北南部的西充、射洪, 

  川南的犍为、富顺,川东的忠州、云阳以及川西的简州等共有20余处,而其 

   中以犍、富两县最为著名。但四川井盐,除温汤白龙自涌咸泉外,犍、富等 

  县的井都须人工开凿,生产条件十分艰苦。一般井口如碗大小,用铁爪系绳 

  捣凿,“每开一井,或二三年,或四五年,工费甚巨,竟有凿之十余年而不 

  及泉者”。乾隆时期,开凿盐井的技术有了提高,凿井使用的工具发展到三 

  四十种,在操作上,数贵州人技术最高,“凿井匠作皆黔省人,偶坠物件, 

                                                                      ① 

  能以竹竿检取,遇井内有渗漏,能补塞之,洵称绝技” 。同时,汲出的盐卤 

  利用水压原理改用竹管输送,废除了过去人挑畜驮的落后方法。生产规模也 

  较过去扩大,例如,“大盐厂如犍、富等县灶户、佣作、商贩各项,每厂之 

                                                                         ② 

  人,以数十万计,即沿边之大宁、开县等厂,众亦万计”。由于开凿技术的 

  改进和市场的扩大,盐井数从雍正八年(1758年)的5994眼增加到乾隆二 



③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 

④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二六,唐炯:《筹议矿务拟招集商股延聘东洋矿师疏》。 

⑤ 严中平: 《清代云南铜政考》。 

① 屈大钧:《广东新语》卷一五。 

②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卷九。 

③ 《雍正硃批谕旨》第五二册,广东巡抚杨永斌奏折。 

① 《三省边防备览》卷九。 

② 《三省边防备览》卷九。 


… Page 64…

  十三年(1758年)的8307眼。 

        这一时期,制糖业也较发达,清代初期,广东番禺、东莞、增城、阳春 

  等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甘蔗,开糖房的人,“番禺、东莞、增城居十之四,阳 

                                                ③ 

  春居十之六,而蔗田几与禾田等” 。乾隆时,这些地区已普及到“每冬初, 

                                      ④ 

  遍诸村岗垄皆闻戛糖之声” 。台湾的台南、凤山、嘉义蔗田面积最大。乾隆 

                                                                                      ⑤ 

   时,三县“每岁所出蔗糖,约六十余万篓,每篓一百七八十斤”。由于台湾 

  制糖的发达,糖廍的资本主义萌芽尤为明显。乾隆时代的一则资料说,“台 

                                                                                            ⑥ 

  湾俗例,要在糖廍佣工,先给廍主银子十两作定,随后仍陆续还明”。雇主 

  和佣工的关系已单纯是金钱关系。 

         此外,制茶、制烟、造纸等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其中闽北制茶,仅“瓯 

                                                                       ⑦ 

   宁一邑,不下千厂,每厂大者百余人,小亦数十人”。江西瑞金盛产烟草和 

  制熟烟用的茶油,乾隆时,吸引了福建漳、泉等地的商人“麇至骈集,开设 

                                                                       ⑧ 

  烟厂”,从城市到乡村,不下数百处,每厂五六十人 。造纸业在三省边区老 

  林,有“西乡纸厂二十余座,定远纸厂逾百,洋县、华阳亦有小纸厂二十余 

                                                                              ① 

  座。厂大者,匠作佣工必得百数十人,小者亦得四五十人 。 

        雍乾时期,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各地出现了不少手工业行会组织。但由 

  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会组织本身有的还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有的则 

   已发展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工会组织。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长沙衬铺业 

   的行规规定,“带徒,三年一进一出,毋得滥规,违者认罚”,“倘年限未 

                            ② 

  满,同行不得雇请”。广东佛山石湾陶瓷业的行规规定,“每店六年教一徒, 

                                                  ③ 

  此人未满六年,该店不准另入新人”。但也有较为进步的行会组织,如乾隆 

                                                                                            ④ 

   时广州丝织机行的“西家行”,是同资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