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

第3节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3节

小说: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派,是以其创始人毕达哥拉斯而得名。这个学派自公元前6世纪创立起, 

至公元4世纪与新帕拉图主义融合为止,前后延续了9个多世纪。这里谈的 

是公元前6至前4世纪的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年),出生于伊奥尼亚的萨摩斯岛。 

因为他对当地僭主统治不满,遂移居南意大利的克罗顿。他在这里进行社会 

活动和学术研究,广收门徒,建立起一个兼有政治、宗教和学术研究性质的 

团体。这个团体在当时活动范围很广,有相当的政治影响,曾一度在某些城 

邦掌权。该团体受大希腊奥菲教的影响,相信灵魂轮回说,有诸多忌禁,种 

种规戒。他们视思想学术研究为灵魂净化的手段,在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作 

过重要贡献。如毕达哥拉斯本人就是一位天才数学家,著名的“毕达哥拉定 

理” (即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之和)就是由他证明的。除 

数学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者在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都有发明创 

见。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数”是万物的本原、对立与和谐、 

灵魂轮回说三部分内容。 

     ①数是万物的本原。对于宇宙万物本原的探求,毕达哥拉斯学派与伊奥 

尼亚哲学家一样有极大的兴趣。但是他们走的是不同的途径。毕达哥拉斯学 

派不是从具体的物质元素中去寻求万物的本原,而是从事物中抽象出一种共 

有的量的属性关系——数。他们认定数是万物的本原。他们以数为本原推拟 

出世界的生成,说:“从一产生二,二是从属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则。 

从完满的一与不定的二中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 

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觉及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 

素:水、火、土、气。这四种原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 

有生命、精神的、球形的世界,以地为中心,地也是球形的,在地面上住着 

人。”(《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0页)毕达哥拉斯学派之所以把“数” 

作为万物本原,是因为他们看到具体可感事物中都存在着数量关系上的规定 

性,他们试图作出抽象概括,“进而认为数学的本原就是万物的本原”。(同 

上书,第18页)从认识史的发展而言,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本原论比伊奥尼亚 

学派更深入一步。但是,他们把抽象出来的“数”(一般)看成先于个别事 

物的存在,则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不过,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抽象思维能 

力还是有限的。他们所谓的“数”还有空间大小,甚至有颜色。可见它尚未 

完全超越可感觉的事物。在抽象的精神和物质关系上,他们并未能作出明确 

的区分。 


… Page 12…

     当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数为万物本原的观点推广到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 

释时,则带有神秘色彩。他们赋予数以精神和物质属性,认为1是万物生母, 

2是意见,是对立和否定原则,3是万物的形体和形式,4是正义,也代表水、 

气、土、火四种元素等等,而10是前四个数之和(1+2+3+4)是最完满、 

最高的统一。他们认为天体数目也是10个,除人们所能见到的九个 (水星、 

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太阳、月亮、地球和恒星)外,他们另臆造出一 

个“对地”以足十数。这些解释显见穿凿附会。但是,在毕达哥拉斯学派之 

 “数”的神秘性背后,已隐含着统一、对立、量等哲学思想,启迪了后来的 

哲学家。 

     ②对立与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识到事物中包含着矛盾和对立面, 

提出“对立是存在物的始基”(《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8页)观点。这与 

赫拉克利特有相似之处。他们认为万物之始“一”这个数本身就含有奇、偶 

两种因素。1加奇数为偶数,加偶数则为奇数。偶数可以二分,是无限的, 

奇数不可二分,是有限的。有限与无限的对立乃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他们列 

举出有限与无限、奇与偶、一与多、左与右、阳与阴、静与动、直与曲、明 

与暗、善与恶、正方与长方十个对立面。与赫拉克利特所强调的对立面的转 

化与斗争不同,毕达哥拉斯学派更注重对立面的和谐。在他们看来,事物之 

本原中间有一种规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由此产生和谐。相传毕达哥拉斯曾经 

在琴弦上作过实验,发现甲弦负重12磅,乙弦负重6磅,比例为2:1时, 

便发出八度音谐声;比例为3:2时,则发出五度音谐声等等。这种数量上的 

规定比例关系造成音乐和声理论,运用到宇宙研究上来,他们认为宇宙中各 

星体的大小、距离、运行速度等等都有规定的数量关系。因此,“整个天是 

一个和谐,一个数目”(《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第19页)。在毕达哥拉斯 

学派的宇宙和谐论中,“宇宙的规律性第一次被说出来了” (恩格斯:《自 

然辩证法》,第37页)。毕达哥拉斯学派也将和谐理论用来分析社会现象, 

指出:“美德乃是一种和谐,正如健康、完善的神一样,所有一切都是和谐, 

友谊就是一种和谐的平等。”(《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6页。)这种社会 

和谐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追求公平和道德完善的社会思 

想。 

     ③灵魂轮回说。在希腊哲学史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较详细地讨论了 

灵魂问题。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分为表象、心灵和生气三部分。灵魂的位置 

从心到脑,在心的部分是生气,在脑里的是心灵和表象。灵魂以血管、肺、 

神经为纽带,从血液里获取养料,可见,毕达哥拉斯学派把灵魂看成是与人 

的物质器官和生理机能有密切关系的东西。但是,他们又认为灵魂分为感觉 

部分和理性部分。“灵魂的理性部分是不死的,其余的部分则会死亡”(《古 

希腊罗马哲学》,第35页)。并且“宣称灵魂依命运的规定,从一个生物体 

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同上书,第33页)。当人的肉体死亡后,灵魂就 

会转移。人们只有通过宗教和学术活动,才能使灵魂超脱肉体束缚,不再有 

轮回。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所谓“灵魂”里,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东西混杂一 

体。他们的灵魂不死说,对后来的苏格拉底和帕拉图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影 

响。 

     ②爱利亚学派。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在南意大利的爱利亚城邦, 

产生了以克塞诺芬尼、巴门尼德和芝诺为代表的哲学学派,即“爱利亚学派”。 

     克塞诺芬尼(约公元前565—前473年)原是伊奥尼亚的科洛封城人, 


… Page 13…

长期浪迹希腊各地,后来定居于爱利亚。他是一位诗人兼哲学家。他的著作 

尚有残篇存世。 

     克塞诺芬尼的哲学观点主要是表现在对神的认识上。他明确地批判过希 

腊传统神学观,认为神话传说中的诸神,都是人们按自己的形象构造出来的, 

甚至把人间的种种丑行秽事都加在神的身上。他嘲讽地说:“假如牛、马和 

狮子能象人一样作画和塑像,它们也会按自己的样子塑造出神的形象。”(《古 

希腊罗马哲学》,第46页。) 

     克塞诺芬尼虽然批判希腊传统神学观,但并未否定神的存在。他认为真 

正的神只有一个,它“无论在容貌上或思想上都不象凡人”,并且“永远保 

持在同一个地方,根本不动”(《西方原著选读》上卷,第29、30页)。它 

是“全视、全知、全听的”,“毫不费力地以他的心灵的思想力左右一切”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47页)。克塞诺芬尼的神是唯一的,不动的思想, 

被巴门尼德继承并加以发展为“存在”论哲学。因此,克塞诺芬尼被认为是 

爱利亚派的思想先驱。 

     巴门尼德(约公元前515—前445年)是爱利亚学派的创立者。他出身 

于爱利亚城邦的一个富贵家庭。相传他是克塞诺芬尼的学生,也受到毕达哥 

拉斯学派的影响,还到过雅典讲学。他所作的诗体哲学著作《论自然》,尚 

残存若干章节。 

     巴门尼德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存在”。他提出了“存在者存在,它不可 

能不存在”的命题(参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1页)。这个命题 

是与赫拉克利特的“存在又不存在”的观点鲜明对立的。他视赫拉克利特之 

说为“不能分辩是非的群氓”之谬论。依巴门尼德之见,“存在”有以下特 

征:“存在者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能消灭,因为它是完全的,不动的,无 

止境的。它既非过去存在,亦非将来存在,因为它整个在现在,是个连续的 

一。”(《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2页。)“存在”是“可以被思想 

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所同一的”(同上书,第33页)。巴门尼德所谓“存在”, 

实际上指的是客观具体事物最普遍的共性,凡是有的东西,都是存在。他提 

出“存在”说,表明他力图从众多形形色色、变化无定的现象中抽象出一种 

统一的,恒定的,也就是更具有本质性的东西。尽管巴门尼德抽象的“存在” 

还未能完全超越感性的表象 (例如,他把“存在”比作一个从中心到各方等 

距的圆球体),但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和克塞诺芬尼的唯一不动的神, 

再到巴门尼德“存在”思想的演进中,表明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由现象到本质认识的渐次深入。 

     巴门尼德从其“存在”论出发,在论识论上提出了意见与真理相对立的 

观点。他认为,“只是以茫然的眼睛,轰呜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所获得的 

感性认识,乃是虚假的,不可靠的意见,因为感性认识的对象——客观世界 

变化无定的事物和现象属于非存在,凭感觉得出对现实事物的意见中不可能 

包含有真理。只有思想即理性所认识的对象——存在,才是真实的。“用理 

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西方哲学选著选读》上卷,第31页),通过理智 

判断、思想推论来获得对“存在”的认识,才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巴门尼 

德明确地区分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且强调理性高于感性,这是很有意 

义的。然而由于他过分强调感性与理性,真理与意见的对立,而忽视其间的 

联系,从而把从现实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存在”看成是与现实世界无联系的、 

绝对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就势必导致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 Page 14…

     巴门尼德的存在论遭到人们的非难。他的学生芝诺曾运用逻辑推论来反 

证这一学说的正确性。 

     芝诺(约公元前490—430年),爱利亚人,曾师事巴门尼德,并随其师 

赴雅典讲学。死於反对城邦僭主的政治斗争。 

     芝诺自称以“保卫巴门尼德的那些论证”为己任。他主要是通过对“多” 

和运动的否定来反证巴门尼德有关“存在”的唯一与不动说正确性。 

     芝诺否定多的论证有两个。简言之,其一,如果存在物是多,它就应是 

由许多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前面又有别的部分;而别的部分之前又复有别的 

部分,如此类推以至无穷,那么,存在物就是无限大。其二,多部分组成的 

存在物应当是可以分割的,无限分割下去的结果,存在物就是无限小。这就 

是说,承认存在物是多,必然会陷入无限大和无限小的矛盾之中。其二,如 

果存在物是多,就必须同实际事物数目正好相等,不多不少,他们在数目上 

就是有限的。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存在物既是多,在个别存在物 

之间必然另有一些事物,而在另一些存在物之间亦复如此。以此类推以至无 

穷,那么,存在物的数目又是无限的。这就是说,承认存在物是多,必然会 

陷入数目上有限和无限的矛盾之中。芝诺从存在物的“多”中推论出有限与 

无限两个截然相反的结果,他认为两者是不相容的,因此“多”是不能成立 

的,存在物只能是“一”。 

     芝诺否定运动的论证有四个,即两分法、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一半 

等于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