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显可以看出,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内容。唯物主义的代表人
物是邬达罗迦,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耶若婆佉。
邬达罗迦的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7世纪中叶,他是印度最早的唯物主义
者。传说他是拘卢般迦罗国的婆罗门,做过祭司教师。他提出富有唯物主义
色彩的“物活论”。他把世界最高本体和终极原因归结为一种称为“实在”
的细微的东西;他反驳了从无生有的理论,认为无中不能生有,有不在无中;
他认为从“实在”产生火、水和土,火、水、土消散时又回到“实在”。邬
达罗迦一方面承认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由火、水、土三种原素构成的,同时
又认为这些物质原素是由诸神“欲增多”的意志流出的,因而具有灵魂,这
是一种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的物活论的说明。他认为人的灵魂是由物质产生
的,是物质的最精细部分。他说:“吃了的食物变成三个部分:它的最粗的
部分变成了粪,不粗不细的部分变成了肉,最细的部分变成了灵魂;同样,
喝了的水变成三个部分:它的最粗部分变成了尿,中间的部分变成了血,最
细的部分变成了气息。”(《歌者奥义书》Ⅵ。5。1—2)他还反对吠陀祭祀的
意义,宣传乐生的伦理思想。
耶若婆佉的活动年代也约在公元前7世纪中叶,他出身婆罗门,曾任毗
德诃国王阇那迦的的祭司,是当时公认的祭司和祭祀理论家之一。他是邬达
罗迦的学生,但提出了与其老师全然对立的唯心主义一元论学说。他宣称世
界最高的本原是梵,梵又和作为人的主体的我联结等同起来,从而建立了“梵
我同一”的原理,把梵、我等同于人的灵魂,认为“我”(灵魂)是宇宙万
象的根源。他说:“象蜘蛛出丝,火中爆花一样,从这自我里产生出一切生
命,一切世界,一切神天,一切东西,此中奥义乃是真中之真。” (《广森
林奥义书》Ⅱ。1。20)为了使“我”摆脱客观世界的实在性,他提出了“我的
四位说”。按照这个学说,人的精神状态即自我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四种,即
醒位、梦位、熟眠位和死位 (大觉位)。在醒位时,“我”受着外界事物的
… Page 45…
束缚,是不自由的;在梦位时,“我”虽然成了主宰,但仍未摆脱在觉醒时
所受的外界经验的印象,因而还是不自由的和不纯粹的;只有到熟眠和死位
时,“我”才能彻底摆脱外界事物的束缚,超越主客观的对立,成为纯粹绝
对的状态,与梵合一,从而达到最后的解脱。耶若婆佉还把“梵我”学说与
业报轮回思想结合起来,认为在人死后,肉体归于地中,精神进入月中,宣
称轮回业报是和人的行为、欲望互为因果的,“行善者成善,行恶者成恶”
“人有何欲望,就有何决心,有何决心,就造何业”(《广森林奥义书》Ⅲ。2。13;
Ⅳ。4。5)如果人们要断绝业报,获得解脱,就要按照婆罗门教的种种规定行
事,学习吠陀,举行宗教仪式,供献祭品,实行苦行,亲证梵我,除去无明。
(2)史诗时期的哲学思想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古代印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印度古代两大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主要部分在此时编
纂完成,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史诗时期”。
在史诗时期,铁器开始广泛使用,各行业的专门化已有相当的发展。特
别是在恒河中下游地区,因地利之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出现
了8大著名城市,即摩揭陀的王舍城、拔祇的吠舍离城、居萨罗的舍卫城和
阿逾陀城、迦尸的波罗钩恰⒀熨さ纳牟ǔ恰紊车摹錾兔殖呛完勇薜摹
■叉始罗城。这些城市成为各城市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
有了相应的新的变化,旧的等级制度开始受到破坏,阶级分化更为加剧。以
国王为首的刹帝利贵族,不但据有重要的政治地位,而且通过战争和掠夺,
在经济上也十分富有;一些吠舍靠经商或放高利贷致富,成了新的奴隶主。
势力日益强大的刹帝利和吠舍上层,对于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地位越来越不满
了。吠舍下层和广大的首陀罗,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则更加恶化,对于当时
的社会秩序也十分不满。
史诗时期,列国争霸战争剧烈。当时有鸯伽、摩揭陀、迦尸、居萨罗、
拔祇等16个主要国家,各国间为争夺领土和霸权不断发生战争,最后摩揭陀
国在难陀王朝时(公元前364—前324年)征服了诸国,基本上统一了恒河
流域。在长期争霸战争中,刹帝利统治阶层势力得到大大加强。
恒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列国兼并战争引起了社会关 系的
变化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这必然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有所反映。在这以前,
社会上最有影响的是以婆罗门为代表的旧氏族贵族,婆罗门教是他们的精神
武器。到这时期,婆罗门教与现实社会的变迁不相适应,人们对社会、人生
和自然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疑问,对这些问题进行思索和争
论,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新的学说和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的印度有两大相对立的思想潮流:一是正统的婆罗门教,一是反婆
罗门教的异端思潮或自由思潮,即所谓“沙门思潮”。沙门的原意是“努力
修行的人”他们常与婆罗门生活方式不同,有的以求乞为生,从事各种苦行
和瑜伽的修炼;有的从事医生、星相家等职业。他们结成僧团或派别,在群
众中宣传自己的信条。
沙门思潮派别为数众多,据佛教经典记载,有“六十二见”、“九十六
外道”;据耆那教史籍记载,有“三百六十三见”。沙门思潮各派有自己的
领袖,形成自己的学说。它们代表着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沙门思潮各派
… Page 46…
争论的主要问题有“世界的起源”、“人生的归宿”、“有无因果”、“世
界和自我是否常住不变”、“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人死之后灵魂
是否存在”等。沙门思潮对古代印度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①“六师”学说。沙门思潮的重要代表是原始佛教和六师学说。“六师”
是当时六位著名思想家,即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末伽黎·拘舍罗,尼乾陀·若
提子,富兰那·迦叶,婆浮陀·伽旃那,散惹耶·毗罗梨子。其中,前三师
分别是顺世论、生命派、耆那教的先驱,他们的学说将在下文详细介绍。现
主要介绍后三位思想家的哲学见解。
富兰那·迦叶,姓迦叶,从母得名富兰那。他提出道德否定论,认为世
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偶然的,否认婆罗门教的善恶业报论。他说,
一个人无论是自己去杀害众生,还是教人杀害众生,都不算作恶。自己或教
人去偷盗、淫佚、妄语、放火,也没有罪,不会有报应。相反,到处去施舍
行善,也没有福报。人们道德的好坏是自然形成的,是“无因无缘”的。
婆浮陀·伽旃那,也称迦罗鸠驮·迦旃那,迦旃那是姓,从母得名迦罗
鸠驮。他认为世界上各种生命和事物都是由地、水、风、火、苦、乐及生命
(灵魂)7种要素所构成的。它们独立永恒地存着,不生不灭。众生的身体
虽也由这7种要素构成,但它们之间仍有间隙存在,并未形成有机的整体。
他一方面承认地、水、风、火4种物质因素是世界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认为
苦、乐、命这些精神因素也为世界的基础,因而在哲学上属于二元论者。他
否认因果报应,认为众生受苦受乐都由命运决定,不可改变。
散惹耶·毗罗梨子,从母得名毗罗梨子,散惹耶是字。他提出不可知论,
对当时争论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不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认为说有即有,
说无即无。他主张积极修行,认为经过“八万劫”(可概释为无穷尽的时间)
自然可达到精神解脱。
六师,尤其是后三师的学说,均系后人追述,而又支离破碎,时有相互
混淆之处,但从总体上表现出一股强大的怀疑、批判的思潮。六师之间观点
不同,也有争论,有责难,但他们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具有反婆罗门教
的倾向。在世界观和认识论方面,他们相信自然界的原因或规律比神的创造
或游戏更为重要。反对梵天创世说;认为来源于实践的人的知觉、经验,比
吠陀天启更有效。在社会伦理观方面,他们反对婆罗门教的“法”(宗教职
责、种姓义务和道德责任等)、业报轮回、天堂来世等,相信通过人的努力
是可以在现世中获得幸福。这些学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当然,在六师的学
说体系中也存在着许多时代的局限,如在社会伦理观方面,有的还没有彻底
摆脱婆罗门教的影响,具有消极和宿命论的性质;有的走向极端,否定一切,
抹杀是非界限,等等。
六师的学说同原始佛教一起都是当时沙门思潮的主要代表,它们打破了
婆罗门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客观上推动了印度社会和思想文化的进步,在印
度哲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②顺世论派的哲学思想。顺世论,梵文Lokayata,音译“路迦耶多”或
“路迦耶陀”,意为“流行在人民中间的观点”,中国史籍和汉译佛典译为
“顺世外道”或“世间行”等。它是古代印度最主要的唯物主义哲学流派,
代表下层人民的利益。
顺世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吠陀时期,创始人据传为古代圣者毗诃跋提
的弟子。此派在史诗时期已广为流行,当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六师”中的
… Page 47…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其生平不详)。
顺世论派因反婆罗门教,其著述多被烧毁。印度其它哲学流派对它的转
述和批评的资料典籍有:商羯罗的《各派学说概要》、摩陀婆的《哲学体系
纲要》、克里希那·弥尸罗的《智月的兴起》、师子贤的《六派哲学集成》,
等等。
顺世论继承和发展了奥义书中的物质本原理论,认为地、水、风、火4
种元素是世界万物的基础。不仅非生命的客体,而且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
由这“四大”构成的;他们的发生来自于这4种元素的合成,而他们消亡之
后又以这4种元素为归宿。
顺世论不仅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所构成的,而且还进一步认为物质是不断
运动的,并有其内在的性质与法则,自然产生,自然消亡,因此,根本不存
在什么超自然的主宰者或创造者。他们说:“谁铦诸刺?谁画禽兽?谁积山
原?谁凿涧谷?谁复雕镂?草木花果,如是一切,皆无因生,自然而有”。
顺世论认为,人的意识不能同人的身体分开而独立存在,两者是统一的;
身体存在,意识才存在,身体毁灭了,意识也就消失了。人体是物质(“四
大”)构成的,人的意识也是由物质元素 (“四大”)构成的。尽管个别的
元素本身并不具有意识,但当这些元素以某种特殊方式混合一起(即组成人
的身体)时,意识就表现出来了,就象酿酒用的稻米和其他原料本身并不具
有酒性,一旦按某种特殊方法混合在一起则产生酒性一样。顺世论认为,人
死之后,元素则分解而各归其类,地还归地身,水还归水身,火还归火身,
风还归风身,诸根归于虚空,肉体经过焚化只剩下白色骨灰;随着肉体的毁
灭,意识也同时消失,永恒的、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是不存在的。顺
世论的这种理论与古代印度一般流行的关于意识的产生及作用的学说是完全
对立的,无疑是对唯心主义、宗教神秘主义关于“神我”即灵魂可以同身体
分开而独立存在观点的批判。
在认识论方面,顺世论主张,知觉是人的正确认识的唯一源泉,除知觉
外,其它任何认识方式都是靠不住的;甚至推理和吠